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是一种很奇妙的经历,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引导儿童体验音乐,欣赏到音乐之美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既是音乐课堂中的引导者,也是音乐课堂的研究者。通过在平时教学中的实践和积累,笔者感受到了音乐欣赏教学应该更多的是为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创造乐趣,让学生感受到美,把音乐欣赏变得有乐趣、有音乐味儿,音乐才能真正地走入他们的心里。“体验音乐”就是这样在课堂中产生美妙的反应。例如:
体验形式丰富,引发共鸣
案例1:二年级欣赏课《水族馆》。
导入神秘化。在聆听音乐前,教师先分享几幅海底世界的儿童画,和学生们探讨海底世界的幽静、神秘,同时为聆听作品中的冷色调旋律做好铺垫。并提问:“音乐家们对大自然的奥秘,也有着他们的探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水族馆》。看看你能从他们音乐的语言中发现线索么?”
音乐情境化。通过初次聆听后,學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等都有了体会,但是由于音乐运用大量的冷色调和声,大部分同学并不能完全感受到旋律主线。教师启发学生试着用身体表现,随着水流舞动的水草,或把想象成自己潜入海底世界小鱼儿。
感知生动化。在反复聆听时,通过加入多媒体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还原出真实的海底世界,让学生们潜移默化地进入音画世界。这时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手表现了吐泡泡的小鱼儿,那你们知道音乐出现的这些水草、水波、小鱼的形象都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么?它们的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呢?”
学生们积极地听辨出旋律由钢琴、长笛等演奏;钢琴的琶音描绘了轻盈流动的水,长笛和弦乐器则表现了水中悠游的小鱼。通过有效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的每一次聆听都是由浅入深,并让欣赏有着明确的主线,能持续发现美、感受美。
拓展经验化。在进一步拓展欣赏圣桑的音乐《天鹅》中,积极调动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知。让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并引发提问:“在《水族馆》和《天鹅》中,都用到了一样乐器,你们知道是什么?知道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对音乐形象的对比有了直接的感受。进一步拓展同主题作品,不仅能加深他们的体会,也能引起感受的共鸣。当再次聆听两首乐曲中都有大量表现水的背景和片段时,他们都能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了这一音乐要素,并进入想象丰富的画面感中。
摘自学生语录:圣桑真的是很厉害,开始我还听不出是在什么地方。越听到后面越觉得栩栩如生。对,就是水族馆!
参与感知,激发倾听乐趣
案例 2:一年级欣赏课《老虎磨牙》。
本课以开放式的教学与学生们共分享、共体验。与学生们感受古老的打击乐鼓的魅力,分享了鼓声的“变化美”。
在“我的创造”环节,先请学生们扮演“小小鼓手”。让他们试着感受打击乐在描绘情景的时候,带来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小鼓手们通过敲鼓边、敲鼓耳等方式,来表现行走的老虎;通过刮奏的方式,来表现老虎的磨牙;运用渐快敲鼓面,来表现老虎的出场威猛雄姿。
通过这样的配乐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不仅仅通过亲自实践感受了鼓的魅力,也能深一步的体会了《老虎磨牙》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通过结合多媒体资源,组织有趣的体验环节,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自学生语录:当我一听到这开头的鼓声,就能知道后面老虎什么时候会磨牙啦!
创新体验,激发创造思维
案例3:五年级《森林狂想曲》。
本曲由三个不同的主题旋律伴着多种自然声音组成的音效交替而成,仿佛置身于热带森林。为了让学生的反复聆听不单调,时刻紧跟乐曲的变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通过 A林之鸟、 B森之绿、C风之狂,来逐步感受作品的结构,让学生在走入大自然的同时,也感受着在音乐中带来的绿色和活力。
林之鸟。音乐中反复出现的音效,使音乐有着临境的美感。课前笔者准备了常见的塑料袋、报纸、塑料瓶,也让学生利用这些物品来模拟森林中的树叶声、小溪声。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音效的理解和体验,又大大提高了学生体验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森之绿。为了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乐段的异同,笔者在B段优美的旋律中和学生一起歌词创编,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为大森林增添活力。
风之狂。在聆听c段后,让学生说出本段音乐的情绪和划出旋律线,并试着让学生用纱巾来表现风声的起伏。学生把纱巾有的扔,有的转,很是热闹。最后笔者启发学生聆听,用纱巾划大圈和划小圈用来表现乐句中节奏的疏密,用纱巾柔和的飘动和音乐中悠扬的风声同步表现。
音乐欣赏是一把精美的钥匙,能让学生去发现一个更大更美的世界。在这穿越时空的音乐里,学生们获得音乐的理解、美的体验,都会加倍促进音乐素养的提升。因此,重视音乐欣赏的老师就是掌握这把钥匙的人。重视音乐欣赏,巧妙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让美妙的音乐在学生心中播下趣味、快乐、美好的种子,让音乐润泽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江宁分校)
体验形式丰富,引发共鸣
案例1:二年级欣赏课《水族馆》。
导入神秘化。在聆听音乐前,教师先分享几幅海底世界的儿童画,和学生们探讨海底世界的幽静、神秘,同时为聆听作品中的冷色调旋律做好铺垫。并提问:“音乐家们对大自然的奥秘,也有着他们的探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水族馆》。看看你能从他们音乐的语言中发现线索么?”
音乐情境化。通过初次聆听后,學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等都有了体会,但是由于音乐运用大量的冷色调和声,大部分同学并不能完全感受到旋律主线。教师启发学生试着用身体表现,随着水流舞动的水草,或把想象成自己潜入海底世界小鱼儿。
感知生动化。在反复聆听时,通过加入多媒体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还原出真实的海底世界,让学生们潜移默化地进入音画世界。这时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手表现了吐泡泡的小鱼儿,那你们知道音乐出现的这些水草、水波、小鱼的形象都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么?它们的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呢?”
学生们积极地听辨出旋律由钢琴、长笛等演奏;钢琴的琶音描绘了轻盈流动的水,长笛和弦乐器则表现了水中悠游的小鱼。通过有效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的每一次聆听都是由浅入深,并让欣赏有着明确的主线,能持续发现美、感受美。
拓展经验化。在进一步拓展欣赏圣桑的音乐《天鹅》中,积极调动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知。让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并引发提问:“在《水族馆》和《天鹅》中,都用到了一样乐器,你们知道是什么?知道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对音乐形象的对比有了直接的感受。进一步拓展同主题作品,不仅能加深他们的体会,也能引起感受的共鸣。当再次聆听两首乐曲中都有大量表现水的背景和片段时,他们都能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了这一音乐要素,并进入想象丰富的画面感中。
摘自学生语录:圣桑真的是很厉害,开始我还听不出是在什么地方。越听到后面越觉得栩栩如生。对,就是水族馆!
参与感知,激发倾听乐趣
案例 2:一年级欣赏课《老虎磨牙》。
本课以开放式的教学与学生们共分享、共体验。与学生们感受古老的打击乐鼓的魅力,分享了鼓声的“变化美”。
在“我的创造”环节,先请学生们扮演“小小鼓手”。让他们试着感受打击乐在描绘情景的时候,带来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小鼓手们通过敲鼓边、敲鼓耳等方式,来表现行走的老虎;通过刮奏的方式,来表现老虎的磨牙;运用渐快敲鼓面,来表现老虎的出场威猛雄姿。
通过这样的配乐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不仅仅通过亲自实践感受了鼓的魅力,也能深一步的体会了《老虎磨牙》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通过结合多媒体资源,组织有趣的体验环节,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自学生语录:当我一听到这开头的鼓声,就能知道后面老虎什么时候会磨牙啦!
创新体验,激发创造思维
案例3:五年级《森林狂想曲》。
本曲由三个不同的主题旋律伴着多种自然声音组成的音效交替而成,仿佛置身于热带森林。为了让学生的反复聆听不单调,时刻紧跟乐曲的变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通过 A林之鸟、 B森之绿、C风之狂,来逐步感受作品的结构,让学生在走入大自然的同时,也感受着在音乐中带来的绿色和活力。
林之鸟。音乐中反复出现的音效,使音乐有着临境的美感。课前笔者准备了常见的塑料袋、报纸、塑料瓶,也让学生利用这些物品来模拟森林中的树叶声、小溪声。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音效的理解和体验,又大大提高了学生体验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森之绿。为了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乐段的异同,笔者在B段优美的旋律中和学生一起歌词创编,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为大森林增添活力。
风之狂。在聆听c段后,让学生说出本段音乐的情绪和划出旋律线,并试着让学生用纱巾来表现风声的起伏。学生把纱巾有的扔,有的转,很是热闹。最后笔者启发学生聆听,用纱巾划大圈和划小圈用来表现乐句中节奏的疏密,用纱巾柔和的飘动和音乐中悠扬的风声同步表现。
音乐欣赏是一把精美的钥匙,能让学生去发现一个更大更美的世界。在这穿越时空的音乐里,学生们获得音乐的理解、美的体验,都会加倍促进音乐素养的提升。因此,重视音乐欣赏的老师就是掌握这把钥匙的人。重视音乐欣赏,巧妙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让美妙的音乐在学生心中播下趣味、快乐、美好的种子,让音乐润泽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江宁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