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并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八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而纵观这八个要素,不管是提出问题,还是制订计划,抑或是其他几个要求,都离不开必要的讨论与交流,而讨论与交流的有效性、是否有价值等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并提高学生讨论交流的实效性呢?结合我个人的学习及平常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讨论问题要有价值。
俗语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科学课堂的教学来说,要想引发学生的讨论,那么就需要有问题去讨论。讨论的问题从哪里来?这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选择是由教师指定,还是顺应学生的生成,由學生提出。但不管是教师指定,还是学生主动提出,在讨论问题的确定上,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个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问题的提出最好是在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的范围之内,伸手就摘到的桃子,孩子可能并不喜欢,太高的桃子,难度太大了,孩子也就失去了挑战的欲望。
如王老师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时,学生在经过实验验证之后,知道了常见的材料根据导电能力的大小,可以分为“容易导电的导体和不容易导电的绝缘体”,在这里就由教师直接发出质疑:“这里的‘不容易’能不能换成‘不能’?为什么?”有的学生就说意思是差不多的,可以,只是“容易”更好理解一些。但有的孩子则结合玩游戏的经历,举出了非常形象生动的例子:“不容易过关”和“不能过关”的意思绝对是不一样的,“不容易过关”就是说只要加把劲,是有可能过关完成任务的,而“不能过关”就是不管你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过关的!孩子们的印象很是深刻。接下来又抛出来“导体和绝缘体,谁的本领大”的议题,在讨论中,孩子们能够从一分为二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材料的特性,人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灵活地选择导体或绝缘体。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讨论的问题有价值,还需要作为科学老师的我们,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挑选出有讨论价值的议题。
二是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的问题有价值了,那么是不是接下来的讨论就非常有效呢?也不一定!在听课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听同课异课的课堂上,面对着同样的话题,在有些老师的课堂上,讨论的过程往往是精彩纷呈的,而在有些老师的课堂上则可能死气沉沉。原因是什么?课堂的氛围是由讨论的氛围所决定的。这就需要我们注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敢于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能搞成一言堂。一旦孩子说错,老师就非常苛刻地训斥,或者是其他同学会取笑等等,要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打消孩子的顾虑,让他们敢于去说,哪怕是说错了,也是勇气可嘉。如在我的课堂上,交流问题后,不管对错,都是说完就可以坐下,而不必因为一时回答错了,而在那里站着,直到有同学说对了为止。对于回答问题积极、讨论过程中积极参与的学生,还会有各种评选活动,一个小标志,一张喜报,都会让孩子乐此不疲。
体现讨论氛围和谐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给孩子的讨论留有必要的、足够的讨论时间。所谓“必要”就是要有最长时间的限定,不能本四五分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你为了拖延时间,非得让孩子们讨论个七八分钟;而“足够”就是要留有最短的时间,不能前一句刚说完“大家开始讨论吧!”下一秒,就是“哪个小组起来汇报交流!”凡事有度!
三是讨论的方法要有效。
讨论的问题有了,讨论的氛围有了,是否就意味着讨论一定会有效呢?
问题有了,只是让孩子知道要讨论的是什么了;氛围有了,孩子可以放心大胆地说了。但在有些课堂上,虽然孩子们在讨论环节中,讨论的声音是此起彼伏,笑声不断,但一到汇报交流环节,则可能是另一番的鸦雀无声,或者是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学生在举手。问题出在哪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们不会讨论,没有掌握有效的讨论的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教给孩子讨论的方法。
首先就是要有效分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讨论小组,尽量不要围桌而坐。就是一个讨论小组,也要根据孩子在科学课上的综合表现进行灵活的搭配,一般都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并在回答问题时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能力强的组长是1号,他起来汇报交流可以得1分,而暂时落后的4号同学进行交流,则可以得到4分。这既可以避免在讨论时,所有组员围着组长转,组长说啥就是啥,反正有组长,我就懒得去参与等不良现象的存在,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其次是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在讨论之前要自己先想一想,有了想法再去和组员交流,在交流时,也可以结合不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去讨论交流,汇报表述。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可以教给他们一定的句式,如“我们小组刚才看到的现象是……,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是小组的结论,其他小组有补充的吗?”……
而要做到以上几点,就需要我们每一名科学教师用心研读课标,准确把握教材,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扎实有效的讨论,从而助力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有效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胶州市陆家村小学 山东】
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并提高学生讨论交流的实效性呢?结合我个人的学习及平常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讨论问题要有价值。
俗语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科学课堂的教学来说,要想引发学生的讨论,那么就需要有问题去讨论。讨论的问题从哪里来?这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选择是由教师指定,还是顺应学生的生成,由學生提出。但不管是教师指定,还是学生主动提出,在讨论问题的确定上,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个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问题的提出最好是在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的范围之内,伸手就摘到的桃子,孩子可能并不喜欢,太高的桃子,难度太大了,孩子也就失去了挑战的欲望。
如王老师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时,学生在经过实验验证之后,知道了常见的材料根据导电能力的大小,可以分为“容易导电的导体和不容易导电的绝缘体”,在这里就由教师直接发出质疑:“这里的‘不容易’能不能换成‘不能’?为什么?”有的学生就说意思是差不多的,可以,只是“容易”更好理解一些。但有的孩子则结合玩游戏的经历,举出了非常形象生动的例子:“不容易过关”和“不能过关”的意思绝对是不一样的,“不容易过关”就是说只要加把劲,是有可能过关完成任务的,而“不能过关”就是不管你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过关的!孩子们的印象很是深刻。接下来又抛出来“导体和绝缘体,谁的本领大”的议题,在讨论中,孩子们能够从一分为二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材料的特性,人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灵活地选择导体或绝缘体。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讨论的问题有价值,还需要作为科学老师的我们,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挑选出有讨论价值的议题。
二是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的问题有价值了,那么是不是接下来的讨论就非常有效呢?也不一定!在听课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听同课异课的课堂上,面对着同样的话题,在有些老师的课堂上,讨论的过程往往是精彩纷呈的,而在有些老师的课堂上则可能死气沉沉。原因是什么?课堂的氛围是由讨论的氛围所决定的。这就需要我们注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敢于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能搞成一言堂。一旦孩子说错,老师就非常苛刻地训斥,或者是其他同学会取笑等等,要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打消孩子的顾虑,让他们敢于去说,哪怕是说错了,也是勇气可嘉。如在我的课堂上,交流问题后,不管对错,都是说完就可以坐下,而不必因为一时回答错了,而在那里站着,直到有同学说对了为止。对于回答问题积极、讨论过程中积极参与的学生,还会有各种评选活动,一个小标志,一张喜报,都会让孩子乐此不疲。
体现讨论氛围和谐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给孩子的讨论留有必要的、足够的讨论时间。所谓“必要”就是要有最长时间的限定,不能本四五分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你为了拖延时间,非得让孩子们讨论个七八分钟;而“足够”就是要留有最短的时间,不能前一句刚说完“大家开始讨论吧!”下一秒,就是“哪个小组起来汇报交流!”凡事有度!
三是讨论的方法要有效。
讨论的问题有了,讨论的氛围有了,是否就意味着讨论一定会有效呢?
问题有了,只是让孩子知道要讨论的是什么了;氛围有了,孩子可以放心大胆地说了。但在有些课堂上,虽然孩子们在讨论环节中,讨论的声音是此起彼伏,笑声不断,但一到汇报交流环节,则可能是另一番的鸦雀无声,或者是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学生在举手。问题出在哪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们不会讨论,没有掌握有效的讨论的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教给孩子讨论的方法。
首先就是要有效分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讨论小组,尽量不要围桌而坐。就是一个讨论小组,也要根据孩子在科学课上的综合表现进行灵活的搭配,一般都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并在回答问题时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能力强的组长是1号,他起来汇报交流可以得1分,而暂时落后的4号同学进行交流,则可以得到4分。这既可以避免在讨论时,所有组员围着组长转,组长说啥就是啥,反正有组长,我就懒得去参与等不良现象的存在,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其次是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在讨论之前要自己先想一想,有了想法再去和组员交流,在交流时,也可以结合不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去讨论交流,汇报表述。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可以教给他们一定的句式,如“我们小组刚才看到的现象是……,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是小组的结论,其他小组有补充的吗?”……
而要做到以上几点,就需要我们每一名科学教师用心研读课标,准确把握教材,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扎实有效的讨论,从而助力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有效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胶州市陆家村小学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