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根鸟》是曹文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少年根鸟为救女孩紫烟、寻找大峡谷而踏上寻梦之旅的成长故事。整个故事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五个小單元之间以少年寻梦路线为线索紧密连接,小单元之内情节紧凑,跌宕起伏,对青少年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初中学生的记叙文在叙事方面具有“平淡乏味”、“素材堆叠”等问题,通过阅读该小说,强化“故事意识”,对解决叙事结构问题、彰显叙事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根鸟》 叙事结构 记叙文教学
一.初中记叙文写作现状分析
记叙文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四学段(7-9年级)记叙文的写作要求是:“写记叙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1]“表达意图明确”,意味着表达顺畅、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充实”意味着记叙材料丰富多样、紧扣主题且安排得当。但反观如今初中记叙文写作现状,情况却不容乐观,不少学者论述了当下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涉及到素材、主题、结构、表达等各个方面。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林柳生认为,学生写不好记叙文是因为他们“他们在写记叙文的时候不是想尽办法怎么去‘讲述故事’,而是绞尽脑汁在到处找‘材料’,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总是支离破碎的‘材料’堆积。”[2]要有讲述故事的能力,首先就必须具有“故事意识”。“故事意识”就意味着让学生根据文题重构自己的亲身体验及所见、所闻、所感的他人真实经验,用“故事思维”来写记叙文,记叙文才能写得出彩、写出意义。需要明确的是,文学上的虚构不意味着情感上的作假,正如某教师所言:“记叙文只是强调了其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并没有对写实和虚构作规定……毋庸置疑,表现‘真情实感’不一定要写‘真实的生活片段’,‘虚构也能写出真情实感’。因为,虚构不是编造,它是文学性写作的一种手段。”[3]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将将记叙文的写作内容定位为“故事”——记叙文记叙的是“真实的故事”,而非对现实原原本本的描摹,但任何材料的安排和组合都必须体现人性、表达真情实感。
从“故事”的角度来看初中记叙文现状,暴露出最大的问题在叙事结构方面。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祝玲指出,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在结构层面出现了“故事情节缺少波澜、故事结构层次不清、故事结构主次不明”的问题。[4]叙述结构的问题还直接影响了记叙文表达“意义”。当下中考中许多作文题都直接指向“成长”,比如2017年河南:“越来越___的我”;2018安徽:“原来我也很____”、2018年新疆:“那件事让我想起来就____”等,切实贴近学生生活,要求行文中反思自我,获得成长体验,因此写出“意义”就显得关键。而故事平淡、层次不清、详略不当等结构方面的问题直接导致记叙文意义浅露,缺少深度。
二.《根鸟》中的叙事结构
《根鸟》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型小说,讲述了少年根鸟在打猎时打伤了一只白色的鹰,在鹰脚上发现了一个名叫紫烟的女孩儿的求救布条后,根鸟多次梦见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和哀伤地看着他的紫烟。在梦的指引下,根鸟离开了家,踏上寻梦之旅。在路上,根鸟受到过嘲笑和欺骗、也得到过温暖和帮助;曾坚定不移不断向前,也曾迷茫摇摆、堕落厌世……最终,根鸟终于如他所愿,找到了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
主人公历经的一切困难与考验构成小说中一个个情节单元,并且,情节与情节之间通过叙事的“承续原则”和“理念原则”进行组织,重点突出了“承续原则”中的“可能性连接”和“理念原则”中的“否定连接”。“所谓的可能性,指已知序列对未知序列的选择”[5]。文中根鸟的每一次选择都包含多种“可能性”,“实现的可能性”展示的是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突出人物在选择中的矛盾冲突和纠结,才能更好地表现“成长”主题。可能性连接作为“承续原则”中“因果连接”的一种,对写出故事的“意义”具有重要作用,而“否定连接”作为“理念原则”之一,对于写出“事件波澜”具有指导价值。“否定连接”是指“序列逐渐向对立面过渡……这种组接可以是由顺境到逆境,也可以是由逆境转入顺境,无论是何种转换,序列均按照对立原则组构。”[6]作者根据少年根鸟所处的地点不同,将小说分为五个单元——菊坡、青塔、鬼谷、米溪、莺店,这五个单元相对独立的同时,又有“少年成长”这一主线贯穿其中,将其连成一个整体。这样的情节安排,让对立转换更加集中于每个单元,又在整体故事中形成更大的对立,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模式中展现少年各个方面的成长。
就单元故事而言,作者在小范围内通过制造“不平衡”来实现对立面转换,使单元故事具有可读性;作者重点表现主人公选择之艰难,使单元故事彰显成长的象征性。例如第一单元“菊坡”主要讲了少年根鸟“寻梦”的原因,这是故事的开端,本不是叙事的重点,交代完根鸟遇到带着求救布条的鹰、踏上寻梦之旅就达到行文目的了,但作者多次打破平衡,在不平衡中扩展了叙事的张力。少年根鸟第一次外出打猎,本想满载而归回去好好炫耀一番,没想到一只猎物没打着却遇到了白色的鹰(否定1);根鸟不想伤害鹰,仍旧苦苦寻找猎物,不想最后一只兔子却被鹰吓跑了,气急败坏的根鸟开枪中伤了鹰(否定2);根鸟发现了鹰带着的求救布条,回家和父亲共同向周边打听女孩下落,无果(否定3);根鸟为此恍恍惚惚,两次梦见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想去远方救紫烟,但父亲多次劝阻(否定4);最后父亲预感到这是天意,虽不舍但还是同意,根鸟踏上寻梦之旅。每一次的对立都掀起小小的波澜,每一次波澜都推动着根鸟向寻梦的远方迈进。在展现主人公选择之艰难方面,比较典型的是第五单元——“莺店”。根鸟在莺店迷失了自己,他恨紫烟、恨大峡谷让他失去了一切。就在这时,他与板金先生再次相遇。作者是这样描写与板金推心置腹后的根鸟的内心活动的:“板金已经不可能再大声说话了。但就是这微弱的来自他内心深处的话,却在有力地震撼着根鸟。他心头的荒草,仿佛在急风中起伏颠倒,并发出金属般的声响。”、“整整一天,根鸟都在沉默中。黄昏时,他又站到房间的窗口。他看见那根布条还在晚风中飘动着,它仿佛在絮语,在呼唤着他。”[7]但根鸟还是没有选择立刻和板金先生同行:“根鸟望着他的背影,心头一阵发酸”、“板金走后不久,根鸟爬上枣树,摘下了那根布条……”[8]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根鸟的内心活动,但通过对根鸟的状态、动作的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艰难抉择。通过对选择过程的展示,根鸟随后追上板金先生的举动才有了“破茧成蝶”的成长味道。
关键词:《根鸟》 叙事结构 记叙文教学
一.初中记叙文写作现状分析
记叙文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四学段(7-9年级)记叙文的写作要求是:“写记叙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1]“表达意图明确”,意味着表达顺畅、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充实”意味着记叙材料丰富多样、紧扣主题且安排得当。但反观如今初中记叙文写作现状,情况却不容乐观,不少学者论述了当下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涉及到素材、主题、结构、表达等各个方面。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林柳生认为,学生写不好记叙文是因为他们“他们在写记叙文的时候不是想尽办法怎么去‘讲述故事’,而是绞尽脑汁在到处找‘材料’,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总是支离破碎的‘材料’堆积。”[2]要有讲述故事的能力,首先就必须具有“故事意识”。“故事意识”就意味着让学生根据文题重构自己的亲身体验及所见、所闻、所感的他人真实经验,用“故事思维”来写记叙文,记叙文才能写得出彩、写出意义。需要明确的是,文学上的虚构不意味着情感上的作假,正如某教师所言:“记叙文只是强调了其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并没有对写实和虚构作规定……毋庸置疑,表现‘真情实感’不一定要写‘真实的生活片段’,‘虚构也能写出真情实感’。因为,虚构不是编造,它是文学性写作的一种手段。”[3]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将将记叙文的写作内容定位为“故事”——记叙文记叙的是“真实的故事”,而非对现实原原本本的描摹,但任何材料的安排和组合都必须体现人性、表达真情实感。
从“故事”的角度来看初中记叙文现状,暴露出最大的问题在叙事结构方面。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祝玲指出,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在结构层面出现了“故事情节缺少波澜、故事结构层次不清、故事结构主次不明”的问题。[4]叙述结构的问题还直接影响了记叙文表达“意义”。当下中考中许多作文题都直接指向“成长”,比如2017年河南:“越来越___的我”;2018安徽:“原来我也很____”、2018年新疆:“那件事让我想起来就____”等,切实贴近学生生活,要求行文中反思自我,获得成长体验,因此写出“意义”就显得关键。而故事平淡、层次不清、详略不当等结构方面的问题直接导致记叙文意义浅露,缺少深度。
二.《根鸟》中的叙事结构
《根鸟》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型小说,讲述了少年根鸟在打猎时打伤了一只白色的鹰,在鹰脚上发现了一个名叫紫烟的女孩儿的求救布条后,根鸟多次梦见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和哀伤地看着他的紫烟。在梦的指引下,根鸟离开了家,踏上寻梦之旅。在路上,根鸟受到过嘲笑和欺骗、也得到过温暖和帮助;曾坚定不移不断向前,也曾迷茫摇摆、堕落厌世……最终,根鸟终于如他所愿,找到了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
主人公历经的一切困难与考验构成小说中一个个情节单元,并且,情节与情节之间通过叙事的“承续原则”和“理念原则”进行组织,重点突出了“承续原则”中的“可能性连接”和“理念原则”中的“否定连接”。“所谓的可能性,指已知序列对未知序列的选择”[5]。文中根鸟的每一次选择都包含多种“可能性”,“实现的可能性”展示的是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突出人物在选择中的矛盾冲突和纠结,才能更好地表现“成长”主题。可能性连接作为“承续原则”中“因果连接”的一种,对写出故事的“意义”具有重要作用,而“否定连接”作为“理念原则”之一,对于写出“事件波澜”具有指导价值。“否定连接”是指“序列逐渐向对立面过渡……这种组接可以是由顺境到逆境,也可以是由逆境转入顺境,无论是何种转换,序列均按照对立原则组构。”[6]作者根据少年根鸟所处的地点不同,将小说分为五个单元——菊坡、青塔、鬼谷、米溪、莺店,这五个单元相对独立的同时,又有“少年成长”这一主线贯穿其中,将其连成一个整体。这样的情节安排,让对立转换更加集中于每个单元,又在整体故事中形成更大的对立,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模式中展现少年各个方面的成长。
就单元故事而言,作者在小范围内通过制造“不平衡”来实现对立面转换,使单元故事具有可读性;作者重点表现主人公选择之艰难,使单元故事彰显成长的象征性。例如第一单元“菊坡”主要讲了少年根鸟“寻梦”的原因,这是故事的开端,本不是叙事的重点,交代完根鸟遇到带着求救布条的鹰、踏上寻梦之旅就达到行文目的了,但作者多次打破平衡,在不平衡中扩展了叙事的张力。少年根鸟第一次外出打猎,本想满载而归回去好好炫耀一番,没想到一只猎物没打着却遇到了白色的鹰(否定1);根鸟不想伤害鹰,仍旧苦苦寻找猎物,不想最后一只兔子却被鹰吓跑了,气急败坏的根鸟开枪中伤了鹰(否定2);根鸟发现了鹰带着的求救布条,回家和父亲共同向周边打听女孩下落,无果(否定3);根鸟为此恍恍惚惚,两次梦见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想去远方救紫烟,但父亲多次劝阻(否定4);最后父亲预感到这是天意,虽不舍但还是同意,根鸟踏上寻梦之旅。每一次的对立都掀起小小的波澜,每一次波澜都推动着根鸟向寻梦的远方迈进。在展现主人公选择之艰难方面,比较典型的是第五单元——“莺店”。根鸟在莺店迷失了自己,他恨紫烟、恨大峡谷让他失去了一切。就在这时,他与板金先生再次相遇。作者是这样描写与板金推心置腹后的根鸟的内心活动的:“板金已经不可能再大声说话了。但就是这微弱的来自他内心深处的话,却在有力地震撼着根鸟。他心头的荒草,仿佛在急风中起伏颠倒,并发出金属般的声响。”、“整整一天,根鸟都在沉默中。黄昏时,他又站到房间的窗口。他看见那根布条还在晚风中飘动着,它仿佛在絮语,在呼唤着他。”[7]但根鸟还是没有选择立刻和板金先生同行:“根鸟望着他的背影,心头一阵发酸”、“板金走后不久,根鸟爬上枣树,摘下了那根布条……”[8]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根鸟的内心活动,但通过对根鸟的状态、动作的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艰难抉择。通过对选择过程的展示,根鸟随后追上板金先生的举动才有了“破茧成蝶”的成长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