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园文化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所长林清江先生提出的。在我国,校园文化的概念最早提出并得到公认则是一九八六年四月,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十二届学代会上提出。本文从以下两方面阐述:一、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辞源》中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文”是慢慢积累的意思。换句话说,文化建设是一种历史积淀,是经过人们长期的努力,才能够逐步完善的。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充分反映了教育价值观。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个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教师员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校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是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行为等四个方面。
企业文化可以分为物质、管理、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指的是企业的产品、服务、技术、车间、厂房、设备设施、企业环境风貌、员工各项福利待遇等,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基础;管理层面指的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包括企业的管理观念、管理风格、管理行为,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如规章制度、运营战术、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企业文化的关键;企业的价值取向,经核心领导提出并确立,由企业成员认可的企业使命、经营哲学及大家共同追求的意志和情感,然后在工作生活表现出来的氛围,这种精神层面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二)企业文化现象。
一是风俗、习惯、舆论,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舆论,有可能成为这个地方的企业文化现象。二是思维方式。如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美国人和日本人一同遇到狮子时,日本人把鞋带系紧准备跑,美国人就嘲笑日本人:“你跑得过狮子吗?”日本人回答:“我只要跑得过你就行!”三是行为准则。美国人在办企业时,利字当头,而日本人则讲究忠诚。四是价值观念,主要有利润价值观和服务价值观两个方面。五是精神境界。六是作风。有的企业推行强势管理,如吉林化纤厂,济南柴油机厂,有的企业倡导“仁”字。七是待人艺术。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
1.零距离就业的需要。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事实上,许多毕业生刚上岗,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或者被企业淘汰,并不一定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所以,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企业,并在社会、在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
现在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学生没办法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领会的企业管理;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所感受的也是与企业组织生产活动不同的东西,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非常大的差异,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比如企业员工的纪律性要求和工作态度的严谨,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没有长期的养成教育,很难适应企业的这种制度文化。这些限制和差异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不到零距离就业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
2.是培养职业学校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需要。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重的不仅仅是文凭和技能证书,更看重的是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企业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外,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现在很多学生缺乏对所投身职业的基本素养的了解,还不懂得学历与职业之间经常不对称的关系。当学生的职业素养不能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时,就业难的问题就难以避免。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职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的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
3.是职业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首先有利于凝聚师生,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向心力。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强化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形成共同的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能充分发挥教职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使各部门协调统一,形成互动;标准化、规范化、个性化的视觉综合设计,则能让师生员工有耳目一新、朝气蓬勃的感觉,激发师生员工的士气,增加学校内部的凝聚力,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形象。
其次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促进招生与就业工作。职业教育是以招生为龙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如何做到“出口畅、进口旺”,除了学校要苦练内功,提高办学质量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树立学校的外部形象。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形象,有助于家长对学校产生信赖感,也有助于企业对学校的认可,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而广泛就业,又如同无声的广告,对招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联动效应。同时有利于塑造学校形象,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形象的塑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必将使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郁、文化积淀不够深厚的校园文化得到提升。
(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
1.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统一,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统一。
学校要利用暑假期间安排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零距离”对接,参加实践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要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可以及早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实行校企联合办学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企业的需求同步;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2.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了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两种文化的对接口。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和人沟通共事的能力。企业要求职工应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而许多学生由于年龄小,又是独生子女,阅历见识浅,更缺少同甘苦共患难的锻炼机会,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和先人后己的精神,这就要求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性格塑造。校风校训、胸卡、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标语牌、路牌、信封、摘抄本等都应力求精致、美观、有品位,突出职教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同时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迟到不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总之,由于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特点,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使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辞源》中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文”是慢慢积累的意思。换句话说,文化建设是一种历史积淀,是经过人们长期的努力,才能够逐步完善的。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充分反映了教育价值观。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个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教师员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校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是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行为等四个方面。
企业文化可以分为物质、管理、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指的是企业的产品、服务、技术、车间、厂房、设备设施、企业环境风貌、员工各项福利待遇等,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基础;管理层面指的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包括企业的管理观念、管理风格、管理行为,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如规章制度、运营战术、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企业文化的关键;企业的价值取向,经核心领导提出并确立,由企业成员认可的企业使命、经营哲学及大家共同追求的意志和情感,然后在工作生活表现出来的氛围,这种精神层面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二)企业文化现象。
一是风俗、习惯、舆论,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舆论,有可能成为这个地方的企业文化现象。二是思维方式。如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美国人和日本人一同遇到狮子时,日本人把鞋带系紧准备跑,美国人就嘲笑日本人:“你跑得过狮子吗?”日本人回答:“我只要跑得过你就行!”三是行为准则。美国人在办企业时,利字当头,而日本人则讲究忠诚。四是价值观念,主要有利润价值观和服务价值观两个方面。五是精神境界。六是作风。有的企业推行强势管理,如吉林化纤厂,济南柴油机厂,有的企业倡导“仁”字。七是待人艺术。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
1.零距离就业的需要。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事实上,许多毕业生刚上岗,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或者被企业淘汰,并不一定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所以,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企业,并在社会、在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
现在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学生没办法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领会的企业管理;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所感受的也是与企业组织生产活动不同的东西,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非常大的差异,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比如企业员工的纪律性要求和工作态度的严谨,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没有长期的养成教育,很难适应企业的这种制度文化。这些限制和差异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不到零距离就业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
2.是培养职业学校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需要。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重的不仅仅是文凭和技能证书,更看重的是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企业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外,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现在很多学生缺乏对所投身职业的基本素养的了解,还不懂得学历与职业之间经常不对称的关系。当学生的职业素养不能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时,就业难的问题就难以避免。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职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的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
3.是职业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首先有利于凝聚师生,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向心力。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强化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形成共同的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能充分发挥教职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使各部门协调统一,形成互动;标准化、规范化、个性化的视觉综合设计,则能让师生员工有耳目一新、朝气蓬勃的感觉,激发师生员工的士气,增加学校内部的凝聚力,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形象。
其次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促进招生与就业工作。职业教育是以招生为龙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如何做到“出口畅、进口旺”,除了学校要苦练内功,提高办学质量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树立学校的外部形象。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形象,有助于家长对学校产生信赖感,也有助于企业对学校的认可,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而广泛就业,又如同无声的广告,对招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联动效应。同时有利于塑造学校形象,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形象的塑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必将使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郁、文化积淀不够深厚的校园文化得到提升。
(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
1.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统一,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统一。
学校要利用暑假期间安排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零距离”对接,参加实践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要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可以及早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实行校企联合办学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企业的需求同步;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2.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了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两种文化的对接口。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和人沟通共事的能力。企业要求职工应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而许多学生由于年龄小,又是独生子女,阅历见识浅,更缺少同甘苦共患难的锻炼机会,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和先人后己的精神,这就要求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性格塑造。校风校训、胸卡、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标语牌、路牌、信封、摘抄本等都应力求精致、美观、有品位,突出职教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同时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迟到不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总之,由于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特点,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使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