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问题化”教学中几个“不等式”的思考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c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教学目标之一。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问题化”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所谓“问题化”,就是把数学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采用探究问题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亲历和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数学课为“问题化”而“问题化”,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此对有关案例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引出问题≠发布指令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有效地开展探索活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问题,并以问题引领探究活动。在引出问题时,教师的指令性要求不宜太多,避免限制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一位教师按以下程序进行教学:(1)要求学生用尺子量出课前准备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正方形的边长,学生测量后汇报边长是1分米或10厘米。(2)教师提出问题:“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计算后得出:面积分别为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3)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同样一个正方形,怎么出现了两个数据?说明什么?”学生交流汇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4)教师要求学生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看能摆多少个。(5)小结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仔细分析以上教学过程,虽然也是以问题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但学生的行为只是随着教师的指令在被动地回应,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活动,多数学生只有行为的参与而缺少积极的情感参与和深度的思维参与。
  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教师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凭借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如果对以上教法进行一些改进,效果将大不相同:先出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请学生大胆猜测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接着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过程。这样,学生的操作实践不再是简单执行教师的“指令”,而是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自主探究问题。在这一探究过程中,问题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主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能充分发表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学习过程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数学思维活动。
  
  二、问题意识≠简单发问
  
  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等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趋易避难”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自主提问的价值。
  例如,在一节五年级的数学练习课上,教师出示如下信息:星光小学五(1)班完成科技作品36件,五(2)班完成科技作品24件,五(3)班完成科技作品30件。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多数学生提出了诸如“五(1)班比五(2)班多做多少件?”“三个班一共完成科技作品多少件?”之类简单的加减计算问题。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显然过于简单,其思维价值与新课程倡导的问题意识培养相去甚远。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谁能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谁能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教师富有号召力的语言鼓动下,学生往往能挑战自己的思维极限,发挥思维的潜能,从而提高问题意识。
  


  
  三、问题化教学≠问答式教学
  
  问题是思维的体操,问题化教学成了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它以问题为主线,以启发思考为灵魂,教师的主导行为由单纯的讲授变为设问、解答、指导等多种行为的综合,更加趋于合理和有效;课堂信息传输由单向交流变成了双向或多向交流,有利于效果诊断和教学调整;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彰显,充分体现了问题化教学的强大生命力。但切忌将“问题化”教学理解为“问答式”教学,使得问题化教学的功能和价值没有得到应有体现,甚至徒有其双向交流的形式和所谓热热闹闹的场面,却从根本上丢失了最核心的东西——启发的灵魂和思维的内涵。
  例如,笔者在听“百分数的认识”和“认识公顷”这两节课时,对提问情况做了如下统计: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两节课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提问数量多,且问题大多浅显并琐碎;结果性提问、封闭性提问偏多,而过程性、开放性提问较少;事实类提问过多,而应用性、评价性提问过少等。新课程倡导的问题化教学方式必须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支撑。教师应改变提问方式,注重有价值、有意义、有层次的问题设计,问题的出现应适时,问题的难易应适度,问题的数量应适当,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虚拟问题情境≠虚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好的“现实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数学本质的、真实或合理的。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例如,在“确定位置”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动物学校的动画情境,画面突出了小象坐第一排第二个,熊猫坐第二排第四个,小狗坐第三排第二个,小青蛙坐第四排第一个。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小象最高,应该坐最后一排;小青蛙最小,应该坐第一排。
  上述案例由于“虚构”问题情境出现了不符合生活常理的因素,学生为此争执不休,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教师不能为教学的需要“假造”情境,而应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科学创设问题,情境,使“真实性”成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促使“数学味”成为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促使“发展性”成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问题情境,构建和谐而精彩的数学课堂。
  
  五、解决问题≠消灭问题
  
  有疑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意志和毅力。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最有价值的成果恰恰不是用现成的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和更深刻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同学们,还有没有问题?”“没——有!”“下课!”甚至有人把这种没有问题的结果当做教学的成果。
  殊不知,“没有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个体创造能力的泯灭,甚至阻碍着民族的长远发展。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应当成为新理念下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之一。
  笔者认为,有效的问题化教学是激发求知欲望、启迪创新思维、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见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怎样发挥其最大效益,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责任编辑:曹文
其他文献
有学者形象地将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概括为“识字之桥,正音之舟”,认为汉语拼音是迄今为止我们能使用的最准确、最科学、最方便的学习汉字读音和普通话的辅助符号。熟练地运用汉语拼音不仅是学生识字正音的“桥与舟”,也是帮助学生实现早期阅读的“金钥匙”。然而,由于汉语拼音是一种表音符号,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既要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还要借助汉语拼音认读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专题编排了一组描写动物的课文。提到动物,孩子们并不陌生,尤其是鹅、猫、母鸡,这些平时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孩子们更为熟悉。“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中选编的四篇文学作品,分别写了上述三种动物。《白鹅》为我国“古典文人”作家丰子恺所写,《白公鹅》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作品,这两篇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猫》和《母鸡》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
期刊
在巡回听课中聆听了两位老师“唱同一首歌”——“比的基本性质”(六年级上册)。同题会课,不同的教学策略折射出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现摘录其教学流程,试作探析。    课例回放——    A老师在课堂上创设猪八戒参加选美竞聘会情境。大屏幕呈现猪八戒的多幅照片(有的变形,有的不变形),并选取3幅不变形照片的宽与长写出比,求出比值(相等),即6:8=3:4=18:24,让学生总结归纳比的基本性质;
期刊
教师之所以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是因为其工作对象是涉世不深的孩子,工作内容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的成果不仅属于本人,还属于教育活动的其他参与者。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有奉献精神和崇高的道德操守,潜心耕耘自己的责任田。  二年级上学期开学以后,我对我们班的班委进行了调整,小c担任了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她每天都要和值日的同学一起打扫清洁区,午餐后清
期刊
教材:  《她是我的朋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教学设计,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引导学生认真默读,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义方面的作用,进而理解内容,受到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期刊
作为“中年级专题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两年来,笔者和实验班的孩子同步阅读、定期交流,分享读书的收获,感受交流的快乐,并深切体会到:交流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交流,满足展示的欲望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儿童的这种欲望尤其强烈。”(苏霍姆林斯基)每当孩子们围绕某个阅读专题读完一本或几本书后,教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9页。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 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与发展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与创造,感悟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期刊
教学模式是内化到人头脑中的符号(表象、语言等)形式,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狭义的认识图式。它是对客观现实的结构特征和量化属性的形式化、概括化的描述,是对事物的量化本质的认识。是人脑抽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数学中的概念和命题,或是问题和方法,事实上都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我们经常说的数学模型其实也是一种数学模式,它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再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实际问题时,所得出的关于实
期刊
在小学英语低段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 重视看图识记单词。让学生体验识词的快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识词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所教授的内容让学生先看图,生动活泼的图片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辨认组成单词的字母。如:教学
期刊
今日中国的教育,最缺的是什么人?有人说是能引领一所学校朝正确方向发展的专家型校长。所谓专家型校长,他应拥有自己成体系的、独特的办学模式,拥有以师生为本的朴实理念,拥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崇高的教育情怀,能沿着自己的办学轨迹不断攀升,踏踏实实,不唯名、不唯上、只唯实。现实中,有这样的校长吗?有他们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吗?  一次班干会上,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校长每天在忙什么?他是干什么的?是不是只管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