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的瓶颈在哪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3532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彩的生成是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它能拓展师生互动的无尽空间,增强课堂的活力;它能漾起学生思维的热情之火,提升教学的质量。反观当下的语文课堂,有精彩生成的可谓凤毛麟角。生成的瓶颈在于大多数教师在课前忽视自我的学习生成和阅读生成,缺乏基于阅读生成基础之上的有效引导,因而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生成。如何实现生成性引导?一方面教师要准确定位自我,树立引导意识;另一方面,要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活心”善于发现有效的生成性资源并适时运用。
  【关键词】生成  瓶颈  引导  发现
  最近拜读了黄厚江老师的一本专著——《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收获颇大,尤其对他的“和谐共生”教学理论感悟良深。
  所谓“共生”,有三方面的内涵:师生共生、生生共生、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共生。而“师生共生”往往是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中所忽视的,其必然结果是语文课堂缺少有波澜的互动,缺乏有质量的生成。这也是目前制约语文有效教学深入推进的一大瓶颈。
  简单地讲,“师生共生”就是以教师的学习生成激活学生的学习生成。它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的过程不再是简单地熟悉文本的过程,也不仅仅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而是教师通过自己在读写活动中生成的独到而鲜活的教学内容来激活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学习和生成的过程。
  我教学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歌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诗歌中意象及其作用的把握,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写了这首诗,请同学对比赏析。改文如下: 小时候/乡愁带着悠悠的牵挂/聚焦在母亲的视线中/长大后/乡愁裹着涩涩的愧疚/飞落在新娘的花窗外/后来呵/乡愁蒙着浓浓的伤悲/守护在母亲的遗像前/而现在/乡愁载着长长的期盼/定格在海峡的天空上/我的问题是:老师写的《乡愁》和余光中的《乡愁》哪个更好?说明理由。这一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地吟诵,便读边饶有兴趣地与周围同学探讨,连平时不怎么喜欢读书的同学也跟着小声地读了起来,一时间,课堂氛围浓烈起来。当然,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并不是在于得出孰优孰劣的客观结论,而是通过比较激活学生的学习生成,一方面使学生深刻把握诗歌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发散了文本的思想内容,拓展了诗歌的教学空间,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说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成功的,首先得益于教学前的阅读生成,这恰恰是很多老师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盲区和死角。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和语文教研,“生成”这个词眼出现频率极高,很多老师认识到生成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生成却无所适从,最终学生成了众矢之的。试问:没有教师的阅读生成,学生的阅读生成从何而来?没有教师的生成引导,学生的生成思考从何而来?可见,生成性课堂的构建,教师的阅读生成是前提,基于阅读生成基础之上的生成性引导是关键。
  如何实现阅读生成?首先,教师对语文学习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课堂基本规律要有直接地体验和准确地把握。教师既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去阅读文本,挖掘问题,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课文,发现问题,结合教学重点确定教学目标,预设教学环节。只有基于学生学习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才是产生课堂生成的肥沃土壤。黄厚江老师教《我们家的男子汉》这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概括自己心目中的男子汉的特点,要求用形象或富有哲理的语言进行表达。结果有一个同学写成了一首小诗,于是黄老师顺势让大家根据课文内容一起来完成这首小诗,在课堂上诵读。而这一顺势生成也成了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其实。偶然生成的背后是教师基于学生学习实际的创新课堂设计的必然结果。其次,教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有原生的感受和理解。信息網络和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效拓展了语文课堂的广度和容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源共享”、语文课堂千篇一律的尴尬局面,不少老师上课之前就把下载的课件匆忙浏览一下,连最起码的文本阅读也顾及不了,试问怎么可能激发学生有效的生成思考?怎么可能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高效?要实现对文本内容的原生理解和感悟,教师必须“以我为主”,多加自己的东西,少加别人的东西。因为真正帮助我们提升课堂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基于文本阅读后的自我认识和理解。别人的教案和课件即使再好,原封不动地搬来自己课堂上用,也未必精彩,因为教者变了,学生变了,课堂环境变了,效果能不变吗?只有加入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出的个性课堂,学生才乐于接受,易于生成。
  如何实现生成性引导?一方面,教师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教师的全部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善于学习。而有些老师把课堂当作自己表演的舞台,把学生当成是欣赏自己表演的观众,喜欢用自己的范读替代学生的朗读,喜欢以自己的主观评价替代学生的差异见解,喜欢以直观的投影展示替代学生的个性交流,其结果就是课堂上老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相互割裂,互相对立,直接导致课堂的了无生气,缺乏活力,更不要说有效生成了。阅读教学中,概括文本内容时,不妨对原文作创意修改,用填空留白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刻画人物形象时,不妨设置合理的情境,用对白、写颁奖词等方法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理解人物情感;揭示文本主题时,不妨激活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
  另一方面,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活心”。在学习体验中善于发现有利于生成的教学资源,在环节设计中善于启动教学智慧和教学创造。如黄厚江老师教《黔之驴》这篇课文时,没有依照常规串讲,在多层次朗读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依据课文内容,分别以第三人称、“驴”“虎”的口吻讲这个故事。结果学生发言踊跃,故事讲得也是精彩纷呈,课堂上意趣盎然。在此基础上,黄老师抛出了两个有创意的问题:1.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驴和虎的性格。2.造成驴悲剧的原因除了虎的本身强大善于观察、驴的外强中干外,还有什么因素?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展现了教者的教学智慧和教学创造,
  再如,我在教《孔乙几》这篇课文时,发现文本中“半”字有利于学生生成,于是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孔乙己的“半字人生”。2.如果他死后,为他立一座墓碑,写一句碑文,写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前一个是基于文本生成资源的挖掘发现,后一个是基于前一个问题的教学创造,既可以精要深度刻画人物形象,又能激起学生思考的阵阵涟漪,更能带来精彩的生成课堂,何乐而不为?
  如果说预设是一堂课的底色,生成则是一抹亮色,它的主角可能是学生,但导演必定是教者。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在阅读生成和引导方面多下工夫,下足功夫,一定能突破课堂难于生成的瓶颈,给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教育科学出版社
  【2】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提出传统曲线拨道计算理论的缺陷,叙述其改进和扩充。
莫言获得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引起了全球的关注,特别是全球华人的关注。他是中国籍华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对此,媒体、网络当然是热议纷纷。大部分人感到高兴,表示对莫言热
为了改进用盐酸热破壁法提取好食脉孢菌类胡萝卜素的工艺,提高好食脉孢菌类胡萝卜素的提取量,首先对影响类胡萝卜素提取量的4个因素(盐酸浓度、盐酸用量、振荡时间、沸水浴时
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都是用课程和学科专家编制的教材,即由教育管理系统统一征订,学校统一发放,同一个地区一致的标准教材,称之为“一次开发”教材。而教材
丹麦Hi-End音响器牌Primare(翩美)多年来努力不懈地朝着一个终极目标,就是以崭新技术与先进的线路设计、精良的用料来研制出操作简易、品质优越、音质卓越而物超所值的音响产品
还记得在2009年,有“英伦玫瑰”、“小号天使”之称的Alison Balsom(艾丽森·巴尔松)美女小号演奏家,分别在上海音乐厅和国家大剧院上演了两场精彩的表演。相比弦乐、钢琴独
通过对1949年以来相关资料的梳理、归纳,发现我国长久以来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可以概括为四种比较典型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范式:经验化研究范式、政治化研究范式、科学化研究
在前一轮的广州交响乐团音乐季中的协奏音乐会,钢琴可谓是占据了主打地位,如乐季初期的“贝多芬5+5”、蒂博戴与广州交响乐团音乐会,都是演出钢琴协奏曲作品。不过接下来广州交响
笔者根据内蒙古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师资、课程设计、教学手段三方面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并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强化教学理论研究、将理论研究与
广州海印周边一直是中国影音行业的旗帜和风向标,美国私人影院之父TheoKalomirakis先生和他的极致团队将世界级品质的顶级私人影院带到中国,并正式命名为“极致影院”,并且把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