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资格证书是体现职业能力水平的一个标志,也是提高学生就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五年制高职教育对每个学生都要求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但如何获得行业企业认可以及体现实际作用是一直困惑着高职教育的问题。本文通过电子表面组装技术(简称SMT)行业职业资格的引入实践,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SMT 行业职业资格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a)-0007-02
五年制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并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要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要求,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是衡量职业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学生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的体现,对学生上岗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双证”要求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满足行业企业对学生就业的一种需求,因此,构建学校、行业、企业三合一的职业培训模式,创建校企合作的综合性職业技能训练基地,培养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紧缺性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1 现行职业资格证书存在的问题
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是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发挥着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对职业资格证书取得有着明确的要求。但在同企业接洽和学生就业过程中,发现企业对现有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不屑一顾,而更看重学生的整体素质,那么现有证书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实际上对几百名学生只考一种职业资格,是很难满足企业不同岗位需求的,而且证书也不能完全反应学生的能力水平,这些问题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大致分以下几个方面。
1.1 证书不能体现行业主导
目前,我国大多列入国家考核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制定和考核归口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原属大行业部属管理的职业技能鉴定随着各工业部的取消也差不多消失了,当然政府管理的权威性是不容质疑的,但由于职业门类繁多,各属不同的行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新技术产业不断产生,造就了众多新的产业岗位,同时设备、工艺的更新使原有岗位的能力标准和要求也有了较大的变化,职业资格的考核培训要求不能及时跟进,不能体现行业产业的主导地位,现有证书的作用大受影响,职业教育也就不能实现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当然,有些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门类齐全,也比较具有针对性,但有的发证机构不具有权威性或证书得不到行业内企业的普遍认可而失去作用,另外国内的证书很难达到和国际接轨的要求,也得不到外企的认可,而苏州地区这些外企往往就是学生就业的目标。
1.2 证书与岗位能力标准不相适应
职业资格证书应该起到正确衡量持有者职业能力水平的作用,使得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能够及时找到适用对象和减少再培训的人力资源成本,但电子信息产业的大量职业资格为10年前所制订,其能力标准已经很难与现有岗位对接,出现严重滞后,因此,实际上当前的很多证书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取得证书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并不完全相符。
1.3 证书与学历教育缺少关联
通常学校的教育还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强调理论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专业职业面向一定的职业岗位群,培养目标定位非常宽泛,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按照某个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这样,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已经要求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培训及考核的结合也正在进行中,但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模式,职业资格的要求没有完全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缺少有机关联。
2 电子专业引入SMT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研究
国际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其职业资格都是由行业主导,得到业内所有企业的认可,企业用人实施职业资格准入制,岗位对应职业资格可取得相对应的报酬。而在我国还是政府主导,因此,如何培养出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依托专业行业协会,结合自身的条件与特点,引进行业职业资格,在表面组装技术(SMT)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改革特色。
在学习吸收了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德国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与江苏省电子学会SMT专业委员会合作。SMT专业委员会拥有众多的会员单位和由数名中外著名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定期开展培训、工艺讲座和新技术交流等活动,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通过调研,了解到SMT行业是一个岗位奇缺、就业要求较高的领域,所以我们大胆与行业协会进行紧密合作,成为省电子学会SMT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开始了由行业协会牵头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成立了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重点学校组成的江苏省电子学会SMT专业委员会“职业能力(学校)认证部”,共同研究制订了SMT岗位专项能力标准(试行),开展实施培训与考核,职业资格的考评员全部由行业专家组成,对SMT专业岗位人才的培养进行实践与研究。
(1)在SMT原有课程基础上,依据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引入全球认可的IPC标准,增加AOI的应用以及SMT返修能力考核等,重新编制课程标准,联合编写了相关培训考核讲义。
(2)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接受行业协会指导,根据SMT专项能力考核要求,建设了可以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培训及考核的“SMT教学工厂”,同时引入专业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加强学生对实践岗位能力的培养,成为江苏省省内首个标准的SMT培训考核基地。
(3)该专业方向学生通过相应课程的学习和实训,经考核取得江苏省电子学会SMT专业委员会颁发的SMT专项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并直接推荐至行业内相关企业就业。
(4)组织参加一年一度的省SMT行业首届校企联合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行业相关岗位职业技能企业员工与职业学校学生之间的PK,使行业企业更能了解当代职校生的能力与水平,吸收更多的学生到相关的紧缺岗位上就业。
随着校企间不断深入互相了解,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SMT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还将对相关专业岗位进行细化,完善相关的能力标准,与职业学校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讨论开发相应的课程以及实施职业资格鉴定,使学校能够培养出企业立等可取的紧缺人才。
3 行业证书引入与人才培养的思考
如何摆脱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或即使找到工作了,也会出现“专业不对口”、“工作不适应、不满意”等这些现象,职业教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也是必经之路。通过校企合作整合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引进急需的优质人才资源,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职校通过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资源,培养优秀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行业职业资格的引入,是我们培养社会紧缺人才的一次尝试,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行业证书引入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果: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建设、进一步优化实训基地建设、拓展了学生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层次及专业对口率、促进专业建设快速转型和结构优化。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职业教育的方向是明确的,但如何实现学校、行业与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去探索和解决,如何实现专业对接行业产业、寻求具有权威性行业协会进行校企合作、取得能真正体现岗位能力的职业资格,从而最终实现岗位对接。
参考文献
[1] 傅永强,吴文山.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
[2] 麦影.高职“双证书”制度现存问题及对策探讨[J].硅谷,2008(15).
[3] 钟波.高职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对接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4] 张莉琴,袁玖根,张翌鸣.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入职技高师人才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1(9).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SMT 行业职业资格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a)-0007-02
五年制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并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要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要求,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是衡量职业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学生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的体现,对学生上岗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双证”要求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满足行业企业对学生就业的一种需求,因此,构建学校、行业、企业三合一的职业培训模式,创建校企合作的综合性職业技能训练基地,培养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紧缺性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1 现行职业资格证书存在的问题
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是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发挥着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对职业资格证书取得有着明确的要求。但在同企业接洽和学生就业过程中,发现企业对现有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不屑一顾,而更看重学生的整体素质,那么现有证书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实际上对几百名学生只考一种职业资格,是很难满足企业不同岗位需求的,而且证书也不能完全反应学生的能力水平,这些问题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大致分以下几个方面。
1.1 证书不能体现行业主导
目前,我国大多列入国家考核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制定和考核归口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原属大行业部属管理的职业技能鉴定随着各工业部的取消也差不多消失了,当然政府管理的权威性是不容质疑的,但由于职业门类繁多,各属不同的行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新技术产业不断产生,造就了众多新的产业岗位,同时设备、工艺的更新使原有岗位的能力标准和要求也有了较大的变化,职业资格的考核培训要求不能及时跟进,不能体现行业产业的主导地位,现有证书的作用大受影响,职业教育也就不能实现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当然,有些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门类齐全,也比较具有针对性,但有的发证机构不具有权威性或证书得不到行业内企业的普遍认可而失去作用,另外国内的证书很难达到和国际接轨的要求,也得不到外企的认可,而苏州地区这些外企往往就是学生就业的目标。
1.2 证书与岗位能力标准不相适应
职业资格证书应该起到正确衡量持有者职业能力水平的作用,使得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能够及时找到适用对象和减少再培训的人力资源成本,但电子信息产业的大量职业资格为10年前所制订,其能力标准已经很难与现有岗位对接,出现严重滞后,因此,实际上当前的很多证书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取得证书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并不完全相符。
1.3 证书与学历教育缺少关联
通常学校的教育还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强调理论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专业职业面向一定的职业岗位群,培养目标定位非常宽泛,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按照某个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这样,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已经要求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培训及考核的结合也正在进行中,但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模式,职业资格的要求没有完全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缺少有机关联。
2 电子专业引入SMT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研究
国际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其职业资格都是由行业主导,得到业内所有企业的认可,企业用人实施职业资格准入制,岗位对应职业资格可取得相对应的报酬。而在我国还是政府主导,因此,如何培养出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依托专业行业协会,结合自身的条件与特点,引进行业职业资格,在表面组装技术(SMT)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改革特色。
在学习吸收了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德国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与江苏省电子学会SMT专业委员会合作。SMT专业委员会拥有众多的会员单位和由数名中外著名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定期开展培训、工艺讲座和新技术交流等活动,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通过调研,了解到SMT行业是一个岗位奇缺、就业要求较高的领域,所以我们大胆与行业协会进行紧密合作,成为省电子学会SMT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开始了由行业协会牵头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成立了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重点学校组成的江苏省电子学会SMT专业委员会“职业能力(学校)认证部”,共同研究制订了SMT岗位专项能力标准(试行),开展实施培训与考核,职业资格的考评员全部由行业专家组成,对SMT专业岗位人才的培养进行实践与研究。
(1)在SMT原有课程基础上,依据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引入全球认可的IPC标准,增加AOI的应用以及SMT返修能力考核等,重新编制课程标准,联合编写了相关培训考核讲义。
(2)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接受行业协会指导,根据SMT专项能力考核要求,建设了可以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培训及考核的“SMT教学工厂”,同时引入专业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加强学生对实践岗位能力的培养,成为江苏省省内首个标准的SMT培训考核基地。
(3)该专业方向学生通过相应课程的学习和实训,经考核取得江苏省电子学会SMT专业委员会颁发的SMT专项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并直接推荐至行业内相关企业就业。
(4)组织参加一年一度的省SMT行业首届校企联合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行业相关岗位职业技能企业员工与职业学校学生之间的PK,使行业企业更能了解当代职校生的能力与水平,吸收更多的学生到相关的紧缺岗位上就业。
随着校企间不断深入互相了解,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SMT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还将对相关专业岗位进行细化,完善相关的能力标准,与职业学校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讨论开发相应的课程以及实施职业资格鉴定,使学校能够培养出企业立等可取的紧缺人才。
3 行业证书引入与人才培养的思考
如何摆脱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或即使找到工作了,也会出现“专业不对口”、“工作不适应、不满意”等这些现象,职业教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也是必经之路。通过校企合作整合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引进急需的优质人才资源,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职校通过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资源,培养优秀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行业职业资格的引入,是我们培养社会紧缺人才的一次尝试,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行业证书引入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果: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建设、进一步优化实训基地建设、拓展了学生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层次及专业对口率、促进专业建设快速转型和结构优化。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职业教育的方向是明确的,但如何实现学校、行业与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去探索和解决,如何实现专业对接行业产业、寻求具有权威性行业协会进行校企合作、取得能真正体现岗位能力的职业资格,从而最终实现岗位对接。
参考文献
[1] 傅永强,吴文山.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
[2] 麦影.高职“双证书”制度现存问题及对策探讨[J].硅谷,2008(15).
[3] 钟波.高职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对接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4] 张莉琴,袁玖根,张翌鸣.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入职技高师人才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