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炼字面面观

来源 :中学文科·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b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写作诗词,讲究炼字。常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旬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闹”、“绿”便是炼字的佳话。那么,在鉴赏古诗词中的炼字时,该怎样人手作具体的分析,阐述其妙处,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从词类活用的角度
  
  古诗词中,有些字词临时改变自身的词性,充作另一类字词用,这改变了性质的词语,往往更能传情达意,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蒋捷的《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形容词“红”、“绿”用作了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形容词的活用,化腐朽为神奇。李贺《南园十三首》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老”字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有终老纸笔之间的意思,写出诗人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现实无情,有才难施,一“老”字包含着无限辛酸。
  杜甫《春望》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作使动词讲:花使泪流,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与风雨联系到了一起,并且用叠印的手法清晰地展现出变化前后的异同。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二、从动和静的角度
  
  动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在古诗中,为了更形象、更巧妙地描绘景物,诗人往往把动静结合起来,采用以动写静,动静相合的方式渲染氛围,从而收到更加突出的艺术效果。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便是这方面的典范,不少诗人也正是从这动与静的关系上悉心锤炼字词,以求一字取胜。
  李白《望庐山瀑布》开头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其中“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望”中的形象,谁能将如此巨物“挂”起来呢,只有大自然造化之力。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张先《天仙子》中有“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志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字,以动写静,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动态化,富有生命感。
  李白《独坐敬亭山》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浓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清代查慎行《移居道院纳凉》有“满城钟馨初生月,隔水帘栊渐吐灯”。“吐”字写得极妙,造语奇特,化静为动,写出了华灯初上灯水交辉的夜景,形象生动。
  
  三、从通感的角度
  
  在诗的关键处,一个绝妙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
  王维《过香积寺》有“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冷”字将视觉化为触觉。用“冷”来形容“月色”,岂不谬哉?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晕抹涂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中“淡”和“滴”,历来备受赞赏,“淡”字状写出视觉感受,“滴”字表达出听觉感受,“淡”和“滴”染出一种冷漠、孤寂的境界。
  王勃《郊兴》有“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写雨后之景,本应从视觉角度入笔,作者偏用“湿”与“疏”,化视觉为触觉,别有情趣。“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四、从修辞的角度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为了表达的生动、形象、新颖、贴切,常常需要借助修辞手法,如李白诗歌中的浪漫气息很多就是借助于夸张手法表现的。可见,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往往能使诗歌增色不少,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怨”字用得生动,这“怨”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怨”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之心。洪瑹《阮郎归》词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同样采用了拟人手法,凭着一个“扶”字,我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步步走近的春天。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是孟浩然写洞庭湖的名句,历来为人称道。其中的“蒸”“撼”具有夸张色彩,“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云蒸霞蔚,“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这两字很好地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而刘叉的《从军行》中“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上”字采用了双关的手法,明写红旗飘上天山,实写将士们登上天山,“上”展示了戍边将士高昂的士气,如火的豪情。
  
  五、从无形与有形角度
  
  诗贵形象,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没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诗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高明的诗人总是善于把无形抽象的东西化为有形具体的形象,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把心中无尽的哀愁比作为可感的滔滔江水,流传千古。
  的确,有时候一个传神的字词就有化无形为有形的神奇功效。李涉《再宿武关》中有“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其中“锁”尤为神来之笔。雄固的武关之门,能封锁住千军万马,但此时对潺潺寒溪水送来的愁声,却无能为力,怎么锁也锁不住,足见这“愁”的分量之重!一个“锁”字,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活灵活现地显示出来。
  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有“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梦本无形,也无声色,更无分量,作者却以“轻”字描摹梦魂,化无形为有形,且通之于表重量的接触,让我们仿佛感受到这被愁遮住的梦魂无限的沉重。“轻”字实在用得妙极。
其他文献
一、善用鲜活的材料    《亮剑的本钱》一文的观点和材料取材于当前热播的电视剧,足见作者思想的敏锐与视野的开阔。“李云龙”由于电视剧的影响在当前生活中是个亮点,以这样鲜活的素材人文(文中作者盛赞他敢于亮剑的精神和善于磨剑的本领),无疑给本文涂上了亮彩。  材料是为论证观点服务的。论点能否站得住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论据的材料有无说服力。材料的鲜活性是保证论据有无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参加了近
期刊
在以某些形容词作表语时,句子的真正主语是一个动词不定式,我们常用代词it作句子的形式主语,而将其真正的主语动词不定式移到表语形容词后面。这时,不定式前常用介词引出不定式的逻辑主语。例如:  1.It is wise for him to get away.他走开是明智的。  2.It is wise of,him to get away.他很明智,他走开了。  不少同学不知如何选择of和for,对
期刊
众所周知,be+动词的现在分词构成了英语中的进行时态,表示在过去、现在或将来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正在发生或进行的动作。除此之外,一些含on的詞组也可以表示正在发生的动作或持续的状态这一意义。    一、on+名词    1.on fire起火,着火  The house was on fire.房子着火了。  相当于:The house was burning.  2.on duty值班,执勤  T
期刊
doing短语在句中作状语时,句子的主语与doing是主动关系,与谓语动作几乎同时发生。    一、表示时间。可还原为含主动语态的时间状语从句。例:  1.Crossing theroad,the old man wasknocked over by a car.  When he wascrossing the road, theold man was knockedover by a car.
期刊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I will be amost needed person--a teacher.Does itsound strange? I began to have this dreamwhen I was only a child.I love children.Idon't think it a waste of time to deal w
期刊
[热点材料]    1982年~2006年间,中央共发布八个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农业在我国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意义非常重大。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指出,200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部
期刊
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探究题,一题多问,答案灵活,采意得分,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表达”意愿。这对学生培养思维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所以,探究题备受师生关注。下面就此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探究题及其特征    探究题其实就是一类开放性试题,放在试卷的最后,占分较大,主要考查学生自我学习的效果,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选材新颖化。此类试题背景材料统统结合社会热点或学生学习生活中
期刊
例1下列各项活动属于履行国家职能的是( )  A.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国内经济形势  B.全国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C.某村村委会组织本村选民选举乡镇人大代表  D.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美国  分析:正确答案D。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国家职能的执行者只能是国家机构。政党机关(如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政协的各级机关)、社会团体(如各级工作、妇联、共青团、工商联组织和宗
期刊
中国的封建社会起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终了于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历经两千多年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的分分合合,循环更替,一朝传一代,一脉相承,走过了这两千多年。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政治角度来看,始终逃脱不了国破家亡的兴衰循环历程:由衰到盛,然后衰落,最后灭亡;再盛、再衰,再亡,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谁都看得非常清楚明白,却始终没有一个王朝能够跳出这个圈子,能够长治久安。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
期刊
作文,是高考试卷中的半壁江山,根据《考试说明》的规定,学生作文要达到发展等级,需要具备以下几点: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把握文章拟题的艺术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可见拟一个好题,对文章的重要性。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拟题:  1、修辞法  (1)比喻。例如1999年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可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拟题——《小心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