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高度关注与忧虑的焦点。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兼顾规模和质量,以质量提升为重点,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走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道路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60-02
自20世纪末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面临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高等教育需求持续大幅度上升,二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两者构成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各国都在努力地探求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在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世界潮流。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2000万人,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9%,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与忧虑的焦点。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兼顾规模和质量,以质量提升为重点。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走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道路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
1产学研合作,发达国家腾飞的成功之路
当前,科技人才的竞争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观察美国、欧洲各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无不把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的创新潜力,作为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性措施。以产学研结合不断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作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要素效率的主要战略路径,而且产学研结合水平不断向纵深发展,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产学研合作成为推动其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源动力。
美国政府通过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完善为产学研结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它制定有《拜杜法》、《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国家合作研究法》等,明确了产学研结合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确保了产学研结合主要政策的落实。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就陆续制定了多个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计划,如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发的先进技术计划、合作研究机构的计划以及支持中小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的计划。为了配合这些计划的顺利实施,美国大学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如建立各种产学研合作教育专项基金,提供科研项目、设备、场所,用于学生科研活动、发明创造。同时,创建了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隶属于美国商务部小企业管理局的小企业发展中心、中小企业信息中心以及建在大学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这些计划的实施和措施的执行极大的缩短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周期。不断地促进其经济持续多年的增长,科技实力的壮大。
英国历任首相都很重视产学研结合,撒切尔夫人执政时就要求英国的科技界要走出研究室,并同工业界密切结合,科学家要具有工业概念,实业家要具有科学头脑。为重新确立“英国科技产业的国际地位”,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致力于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为了加强高等教育界与产业界的联系,增强高等教育界面向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界的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英国组建了全国性的教学公司。每个教学公司项目通常由三方组成,即企业、高校和项目助理。教学公司项目的立项必须由高校和企业一起申请才能有效,而且这些项目必须是来源于实际生产中确实需要解决的课题。
日本政府是产学官结合的创始者,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运用多项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研究机构和产业界进行合作,推进产学官协作的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研究交流促进法》,支持大学成立科技中介机构,允许大学教师兼职权技术转移工作和技术入投或投资。鼓励国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到民间企业参与共同研究,国立研究机构的设施设备向民间企业研究人员开放。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把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科研力量,通过多种方式,有机融合起来,进行实用技术攻关。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日本政府还十分注重提高技术开发的层次,使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
2产学研合作,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不仅是人才的宝库,更是知识创新的基地,理应成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力量。在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改革实践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已远远超出弥补高校资源短缺、充实教学环节、扩大学生视野的初衷,正逐渐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科技、教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走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道路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需要,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科研人员站在社会的最前沿,最直接地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和科研开发的要求,并将其迅速地反映在工作实践中,非常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培育师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对市场反应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学科发展,使产业化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服务,将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变为转化科研成果的通道,一头依托学校源源不断提供技术支持,一头面向市场,按市场规律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将科技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努力从技术与市场的转换中获取办学资源。这样,不仅可以用科学研究的知识创新源来充实教学工作的知识传播源,而且还可以充实产业化的知识应用源,从而充分发掘大学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集成功能,推动高校快速发展。
2)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的人才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产学研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社会需求激发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的活力,大力促进高层次人才的涌现,从而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3)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举措。200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技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提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校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在当代科技创新方面更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多学科人才汇聚特别是年轻人才源源不断地优势,高校间形成的知识信息网络的优势等等。因此,技术创新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把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优势结合起来,创新资源整合起来,创新的力量就能爆发出来。
3有效的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石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仓储式的培养模式,将学生从受众与客体的境遇中解放出来,突破以系统化知识为核心的认同性学习,强化以问题研究为核心的项目学习;突破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理论学习,强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服务学习,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尤其是知识创新与生产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与解决问题能力。很多综合性大学立足地方的实际,着眼于各学科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开展多学科、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教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工学交替”、“订单式”、“两基三段式”、“项目+基地”等合作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提高了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3.1“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掌握实践技术、形成劳动技能。“工学交替”是一种“借鸡下蛋”的实践教学方式,为学校提供了难得的校外实践学习基地,弥补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从认识论的角度,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实行“工学交替”,学生既能学习理论,又能在专业理论的指导和企业技术师傅的启发、指点下,通过自身有意识的实际操作,更容易娴熟地学会技术,形成技能。华东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江大学等都在“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上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应用“工学交替”合作教育的基本经验,构筑“一个办学宗旨(培育一高两强优秀人才),两种育人环境(学校育人环境与合作单位育人环境),三方积极参与(学校、学生、合作单位),四个学工交替(四个工作学期与理论学习学期交替进行)”的新的“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设计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新型建设人才。
3.2“订单式”合作教育模式
该模式按照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结合、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的原则,通过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用人单位要求,科学合理地开设课程,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实践型、应用性人才。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与多个油田合作,实行研究生、本科生“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合作单位的实际需求,强化和增设专业课程,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在合作单位完成。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生产实际,了解石油工业的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行业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为油田一线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许多已经在企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3“两基三段式”合作教育模式
建立校内校外两个实践教育基地,统筹安排学生实践环节,围绕学生的基本技能、科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构建学生实践能力整体培养体系。长江大学农学院、政法学院等创建了“两基三段”合作教育模式,他们建立校内校外两个实践教育基地,把实践教学环节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专业认知与课程实习、二是专业综合实习(科研工作学期)、三是就业适应实习(顶岗工作学期)。形成了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3个层次、相互衔接的“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两个基地的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分三个阶段,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以达到“脑有严密的思维力,眼有敏锐的观察力,嘴有雄辩的说服力,手有流畅的写作力,腿有善跑的驱动力,耳有兼听的明辨力,心有强烈的亲和力”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和发展能力。
3.4“项目+基地”合作教育模式
以科研项目为双方的结合点,以产学研基地为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汇聚结合的平台,校企在科技攻关、技术转移、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学校实行创新教育注入无穷生机。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以项目、课题为纽带,以产学研基地为平台,充分利用双方在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等方面的资源,通过共同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给师生提供优质的锻炼环境,创造丰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项目+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在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长江大学等都有比较好的探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53个企事业单位共建了8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覆盖了学校各专业,并与企业共筑科技创新体系,校企共建科研机构、校企两方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实现了科技创新的深度合作。“项目+基地”模式越来越成为当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导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福全,王文岩,孔欣欣.发达国家如何实现产学研合作[R].调研报告,2007,7:83.
[2]罗道全.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示[M].比较教育,2007,11:62.
[3赵颖.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认识与保障路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7,8:36.
[4]山红红.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模式与机制探索[M].中国高等教育,2008,9:31.
作者简介
凌新华,长江大学招生与注册处副处长,硕士,副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60-02
自20世纪末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面临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高等教育需求持续大幅度上升,二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两者构成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各国都在努力地探求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在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世界潮流。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2000万人,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9%,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与忧虑的焦点。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兼顾规模和质量,以质量提升为重点。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走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道路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
1产学研合作,发达国家腾飞的成功之路
当前,科技人才的竞争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观察美国、欧洲各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无不把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的创新潜力,作为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性措施。以产学研结合不断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作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要素效率的主要战略路径,而且产学研结合水平不断向纵深发展,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产学研合作成为推动其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源动力。
美国政府通过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完善为产学研结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它制定有《拜杜法》、《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国家合作研究法》等,明确了产学研结合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确保了产学研结合主要政策的落实。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就陆续制定了多个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计划,如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发的先进技术计划、合作研究机构的计划以及支持中小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的计划。为了配合这些计划的顺利实施,美国大学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如建立各种产学研合作教育专项基金,提供科研项目、设备、场所,用于学生科研活动、发明创造。同时,创建了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隶属于美国商务部小企业管理局的小企业发展中心、中小企业信息中心以及建在大学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这些计划的实施和措施的执行极大的缩短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周期。不断地促进其经济持续多年的增长,科技实力的壮大。
英国历任首相都很重视产学研结合,撒切尔夫人执政时就要求英国的科技界要走出研究室,并同工业界密切结合,科学家要具有工业概念,实业家要具有科学头脑。为重新确立“英国科技产业的国际地位”,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致力于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为了加强高等教育界与产业界的联系,增强高等教育界面向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界的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英国组建了全国性的教学公司。每个教学公司项目通常由三方组成,即企业、高校和项目助理。教学公司项目的立项必须由高校和企业一起申请才能有效,而且这些项目必须是来源于实际生产中确实需要解决的课题。
日本政府是产学官结合的创始者,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运用多项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研究机构和产业界进行合作,推进产学官协作的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研究交流促进法》,支持大学成立科技中介机构,允许大学教师兼职权技术转移工作和技术入投或投资。鼓励国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到民间企业参与共同研究,国立研究机构的设施设备向民间企业研究人员开放。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把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科研力量,通过多种方式,有机融合起来,进行实用技术攻关。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日本政府还十分注重提高技术开发的层次,使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
2产学研合作,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不仅是人才的宝库,更是知识创新的基地,理应成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力量。在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改革实践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已远远超出弥补高校资源短缺、充实教学环节、扩大学生视野的初衷,正逐渐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科技、教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走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道路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需要,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科研人员站在社会的最前沿,最直接地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和科研开发的要求,并将其迅速地反映在工作实践中,非常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培育师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对市场反应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学科发展,使产业化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服务,将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变为转化科研成果的通道,一头依托学校源源不断提供技术支持,一头面向市场,按市场规律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将科技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努力从技术与市场的转换中获取办学资源。这样,不仅可以用科学研究的知识创新源来充实教学工作的知识传播源,而且还可以充实产业化的知识应用源,从而充分发掘大学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集成功能,推动高校快速发展。
2)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的人才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产学研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社会需求激发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的活力,大力促进高层次人才的涌现,从而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3)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举措。200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技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提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校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在当代科技创新方面更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多学科人才汇聚特别是年轻人才源源不断地优势,高校间形成的知识信息网络的优势等等。因此,技术创新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把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优势结合起来,创新资源整合起来,创新的力量就能爆发出来。
3有效的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石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仓储式的培养模式,将学生从受众与客体的境遇中解放出来,突破以系统化知识为核心的认同性学习,强化以问题研究为核心的项目学习;突破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理论学习,强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服务学习,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尤其是知识创新与生产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与解决问题能力。很多综合性大学立足地方的实际,着眼于各学科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开展多学科、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教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工学交替”、“订单式”、“两基三段式”、“项目+基地”等合作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提高了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3.1“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掌握实践技术、形成劳动技能。“工学交替”是一种“借鸡下蛋”的实践教学方式,为学校提供了难得的校外实践学习基地,弥补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从认识论的角度,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实行“工学交替”,学生既能学习理论,又能在专业理论的指导和企业技术师傅的启发、指点下,通过自身有意识的实际操作,更容易娴熟地学会技术,形成技能。华东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江大学等都在“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上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应用“工学交替”合作教育的基本经验,构筑“一个办学宗旨(培育一高两强优秀人才),两种育人环境(学校育人环境与合作单位育人环境),三方积极参与(学校、学生、合作单位),四个学工交替(四个工作学期与理论学习学期交替进行)”的新的“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设计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新型建设人才。
3.2“订单式”合作教育模式
该模式按照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结合、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的原则,通过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用人单位要求,科学合理地开设课程,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实践型、应用性人才。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与多个油田合作,实行研究生、本科生“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合作单位的实际需求,强化和增设专业课程,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在合作单位完成。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生产实际,了解石油工业的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行业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为油田一线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许多已经在企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3“两基三段式”合作教育模式
建立校内校外两个实践教育基地,统筹安排学生实践环节,围绕学生的基本技能、科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构建学生实践能力整体培养体系。长江大学农学院、政法学院等创建了“两基三段”合作教育模式,他们建立校内校外两个实践教育基地,把实践教学环节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专业认知与课程实习、二是专业综合实习(科研工作学期)、三是就业适应实习(顶岗工作学期)。形成了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3个层次、相互衔接的“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两个基地的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分三个阶段,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以达到“脑有严密的思维力,眼有敏锐的观察力,嘴有雄辩的说服力,手有流畅的写作力,腿有善跑的驱动力,耳有兼听的明辨力,心有强烈的亲和力”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和发展能力。
3.4“项目+基地”合作教育模式
以科研项目为双方的结合点,以产学研基地为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汇聚结合的平台,校企在科技攻关、技术转移、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学校实行创新教育注入无穷生机。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以项目、课题为纽带,以产学研基地为平台,充分利用双方在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等方面的资源,通过共同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给师生提供优质的锻炼环境,创造丰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项目+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在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长江大学等都有比较好的探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53个企事业单位共建了8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覆盖了学校各专业,并与企业共筑科技创新体系,校企共建科研机构、校企两方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实现了科技创新的深度合作。“项目+基地”模式越来越成为当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导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福全,王文岩,孔欣欣.发达国家如何实现产学研合作[R].调研报告,2007,7:83.
[2]罗道全.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示[M].比较教育,2007,11:62.
[3赵颖.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认识与保障路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7,8:36.
[4]山红红.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模式与机制探索[M].中国高等教育,2008,9:31.
作者简介
凌新华,长江大学招生与注册处副处长,硕士,副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