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依赖的现象在大学生中越来越严重,并受到年级、专业、性别和生源的影响。手机依赖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健康。如何利用网络媒介、智能手机等开展好新形势下的教育和管理是当下大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关键词:手机依赖;大学生;影响
一项对中国青年群体手机使用行为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是随身携带手机,许多青年用户甚至24小时手机处于开机状态。聚会餐桌旁、交通工具上,低头盯着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主力军,同时也是追逐新生事物的先锋军,手机凭借其“随时、随地、随身、随意”的优势,占领了庞大的大学生市场。虽然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但也占用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无论是在食堂、宿舍,还是在教室、自习室,都能见到大学生低头盯着手机的现象,他们在用手机聊QQ、刷朋友圈、逛淘宝、写微博、看视频等。智能手机渗透到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模式。大学生正处于不断认识和提升自我的关键时期,这种新媒体的广泛介入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心理健康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利用网络媒介、智能手机等开展好新形势下的教育和管理是当下大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一、大学生手机上网状况调研及分析
在对武汉某高校的实地调研中,研究者共发放关于手机使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8份,有效率为94.7%。其中,女生169人,占29.8%,男生399人,占70.2%;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的比例分别为33.3%、33.6%、33.1%;参与调查的学生均为理科生;城市生源和乡镇生源的比例分别为34.7%和65.3%;参与调查的学生年龄介于17~22周岁,平均年龄为19.37岁。
调查结果显示,24小时手机开机的学生占69%,经常使用QQ或微信的学生占97.3%,43.6%的学生经常使用微博,65.3%的学生表示每天会花费1小时以上的时间玩手机游戏。此外,还有73.7%的学生表示每天看视频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甚至有89.3%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娱乐。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资费的下降、校园无线网的全面覆盖,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62%的学生表示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2~4个小时,手机上网时间在4~5个小时的学生占到了13%,有15%的学生甚至每天的手机上网时间超过5个小时,只有10%的学生表示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2个小时以下。此外,在手机上网时间上,呈现出从大一到大三递减的趋势,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对大学生活逐渐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也逐渐丰富。这些因素都减弱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减少了手机上网的时间。此外,大二、大三的学生也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控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学业任务加重,他们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不再过多地使用手机上网。陌生的环境和较小的交际圈有时会加重大学生的孤独感而致使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依赖手机上网交流或打发时间,进而导致孤独感的持续增强,让生理、心理明显受损。手机的使用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影响,且对低年级的学生影响较大。城市和乡镇的学生在手机使用时间上同样存在年级的差异,在低年级学生中,乡镇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高于城镇的学生,而在高年级学生中,城镇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高于乡镇的学生。新生入学初期,乡镇的学生来到城市求学,生活和学习上的巨大改变造成心理上的变化,有时候比较难适应这种变化,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其更多地选择逃避,沉浸在手机网络的虚拟空间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升入高年级后,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生活,故减少了对手机的依赖。因此,乡镇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比例逐渐降低。而城镇的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较早,且普遍为独生子女,习惯于通过手机与外界沟通交流,在对手机的使用时间上并没有因为年级的增长而产生什么变化。
研究者在对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个小时的学生的调查中发现,31.7%的学生长时间上网的主要原因是打单机游戏,自控能力较差,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42.9%的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社会交往的需要,更倾向于通过手机QQ和微信等社交工具与其他人交流,在网络上与人交往比在现实中有信心;有25.4%的学生表示大学生活比较无聊,就利用刷网页和微博来打发时间。通过对长时间手机上网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长时间使用手机虽然满足了社交和娱乐的需求,但手机的过度使用也阻碍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同时,与其他调查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此次研究中手机上网时间超过2个小时的比例较高,原因可能是由于此次研究中的样本均为理科生,且男生比例较高。理科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专业性质等客观因素造成人际交往能力明显低于文科学生。因此,理科学生更容易沉迷于手机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以逃避现实的压力,减少与人面对面的交流。
在学生常用的软件排名中,前五名依次为微信、QQ、微博、单机游戏和淘宝。可见,大学生渴望与人交流,而在网络信息时代,他们更热衷于通过虚拟环境建立社交活动来与人交流。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低年级的学生使用社交软件的频率和时间均多于高年级学生。大一是大学阶段的特殊时期,相当一部分学生第一次远离家庭在学校独立生活,而仍处于心理依赖期的他们迫切地想要融入到一个新的群体之中,并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而手机的即时性、有效性、移动性特点,就成为学生缔结社会关系,维持远距离交往的便捷工具,长此以往,低年级学生对手机中的社交软件越来越依赖。
问卷设置了对大学生上课期间和夜间的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的问题,结果显示,21.5%的大学生上课期间总是看手机,因为他们担心有消息无法及时收到,41.2%的学生经常会查看手机,并在有信息的时候及时回复。这说明有62.7%的学生在上课时间查看手机并及时回复信息,可见,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与依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听课质量。此外,在对学生夜间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中发现,58.2%的学生表示夜间熄灯后会牺牲睡眠时间玩手机,这表明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与依赖已经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研究者将获得的数据与以前的研究相比较,此次研究中的有关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方面的数据均低于平均值,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专业上所体现出的统计学差异,女生比男生、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多地通过手机来建立和维持社交关系。而此次研究所采集的数据样本均来自理科生,且男生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二。因此,在手机依赖程度方面的数据较低,但同样要引起高校及社会的重视,避免依赖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思考
很多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大学生对手机的广泛使用就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健康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手机媒体的使用也给各高校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也给信息时代的网络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更好地发挥手机媒介的作用,高校应该做好网络阵地的信息疏通和引导工作。大学生具有极强的逆反和猎奇心理,高校切不可通过“防”“堵”“管”等强制手段应对。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公共账号、微信平台、BBS论坛等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构建一种“交互参与”的育人模式,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通过潜移默化的榜样效应将大学生往积极的一面引导。同时,高校也要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快捷性以增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保证传播信息的鲜活性、针对性和丰富性,把握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倾向。在课堂教学方面,任课教师应结合时事热点问题,抓住大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课堂上手机影响学生听课质量的问题,任课老师可以换一种角度对这种现象加以利用,通过短信或微博墙的形式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利用网络平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此外,在加强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和维护,打造校园品牌公开课的同时,高校要引进国外知名大学的品牌公开课,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加强课上和课下的联动学习。
三、结语
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正逐步影响并改变着当代大学教育的模式,科学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介、智能手机,发挥智能手机高效、便捷的功能,可以为新时期的大学教育与管理注入新鲜的活力,有利于积极开创新形势下大学教育和管理的新局面。
责编:清善
关键词:手机依赖;大学生;影响
一项对中国青年群体手机使用行为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是随身携带手机,许多青年用户甚至24小时手机处于开机状态。聚会餐桌旁、交通工具上,低头盯着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主力军,同时也是追逐新生事物的先锋军,手机凭借其“随时、随地、随身、随意”的优势,占领了庞大的大学生市场。虽然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但也占用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无论是在食堂、宿舍,还是在教室、自习室,都能见到大学生低头盯着手机的现象,他们在用手机聊QQ、刷朋友圈、逛淘宝、写微博、看视频等。智能手机渗透到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模式。大学生正处于不断认识和提升自我的关键时期,这种新媒体的广泛介入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心理健康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利用网络媒介、智能手机等开展好新形势下的教育和管理是当下大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一、大学生手机上网状况调研及分析
在对武汉某高校的实地调研中,研究者共发放关于手机使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8份,有效率为94.7%。其中,女生169人,占29.8%,男生399人,占70.2%;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的比例分别为33.3%、33.6%、33.1%;参与调查的学生均为理科生;城市生源和乡镇生源的比例分别为34.7%和65.3%;参与调查的学生年龄介于17~22周岁,平均年龄为19.37岁。
调查结果显示,24小时手机开机的学生占69%,经常使用QQ或微信的学生占97.3%,43.6%的学生经常使用微博,65.3%的学生表示每天会花费1小时以上的时间玩手机游戏。此外,还有73.7%的学生表示每天看视频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甚至有89.3%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娱乐。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资费的下降、校园无线网的全面覆盖,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62%的学生表示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2~4个小时,手机上网时间在4~5个小时的学生占到了13%,有15%的学生甚至每天的手机上网时间超过5个小时,只有10%的学生表示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2个小时以下。此外,在手机上网时间上,呈现出从大一到大三递减的趋势,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对大学生活逐渐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也逐渐丰富。这些因素都减弱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减少了手机上网的时间。此外,大二、大三的学生也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控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学业任务加重,他们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不再过多地使用手机上网。陌生的环境和较小的交际圈有时会加重大学生的孤独感而致使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依赖手机上网交流或打发时间,进而导致孤独感的持续增强,让生理、心理明显受损。手机的使用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影响,且对低年级的学生影响较大。城市和乡镇的学生在手机使用时间上同样存在年级的差异,在低年级学生中,乡镇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高于城镇的学生,而在高年级学生中,城镇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高于乡镇的学生。新生入学初期,乡镇的学生来到城市求学,生活和学习上的巨大改变造成心理上的变化,有时候比较难适应这种变化,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其更多地选择逃避,沉浸在手机网络的虚拟空间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升入高年级后,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生活,故减少了对手机的依赖。因此,乡镇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比例逐渐降低。而城镇的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较早,且普遍为独生子女,习惯于通过手机与外界沟通交流,在对手机的使用时间上并没有因为年级的增长而产生什么变化。
研究者在对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个小时的学生的调查中发现,31.7%的学生长时间上网的主要原因是打单机游戏,自控能力较差,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42.9%的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社会交往的需要,更倾向于通过手机QQ和微信等社交工具与其他人交流,在网络上与人交往比在现实中有信心;有25.4%的学生表示大学生活比较无聊,就利用刷网页和微博来打发时间。通过对长时间手机上网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长时间使用手机虽然满足了社交和娱乐的需求,但手机的过度使用也阻碍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同时,与其他调查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此次研究中手机上网时间超过2个小时的比例较高,原因可能是由于此次研究中的样本均为理科生,且男生比例较高。理科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专业性质等客观因素造成人际交往能力明显低于文科学生。因此,理科学生更容易沉迷于手机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以逃避现实的压力,减少与人面对面的交流。
在学生常用的软件排名中,前五名依次为微信、QQ、微博、单机游戏和淘宝。可见,大学生渴望与人交流,而在网络信息时代,他们更热衷于通过虚拟环境建立社交活动来与人交流。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低年级的学生使用社交软件的频率和时间均多于高年级学生。大一是大学阶段的特殊时期,相当一部分学生第一次远离家庭在学校独立生活,而仍处于心理依赖期的他们迫切地想要融入到一个新的群体之中,并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而手机的即时性、有效性、移动性特点,就成为学生缔结社会关系,维持远距离交往的便捷工具,长此以往,低年级学生对手机中的社交软件越来越依赖。
问卷设置了对大学生上课期间和夜间的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的问题,结果显示,21.5%的大学生上课期间总是看手机,因为他们担心有消息无法及时收到,41.2%的学生经常会查看手机,并在有信息的时候及时回复。这说明有62.7%的学生在上课时间查看手机并及时回复信息,可见,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与依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听课质量。此外,在对学生夜间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中发现,58.2%的学生表示夜间熄灯后会牺牲睡眠时间玩手机,这表明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与依赖已经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研究者将获得的数据与以前的研究相比较,此次研究中的有关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方面的数据均低于平均值,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专业上所体现出的统计学差异,女生比男生、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多地通过手机来建立和维持社交关系。而此次研究所采集的数据样本均来自理科生,且男生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二。因此,在手机依赖程度方面的数据较低,但同样要引起高校及社会的重视,避免依赖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思考
很多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大学生对手机的广泛使用就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健康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手机媒体的使用也给各高校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也给信息时代的网络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更好地发挥手机媒介的作用,高校应该做好网络阵地的信息疏通和引导工作。大学生具有极强的逆反和猎奇心理,高校切不可通过“防”“堵”“管”等强制手段应对。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公共账号、微信平台、BBS论坛等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构建一种“交互参与”的育人模式,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通过潜移默化的榜样效应将大学生往积极的一面引导。同时,高校也要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快捷性以增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保证传播信息的鲜活性、针对性和丰富性,把握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倾向。在课堂教学方面,任课教师应结合时事热点问题,抓住大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课堂上手机影响学生听课质量的问题,任课老师可以换一种角度对这种现象加以利用,通过短信或微博墙的形式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利用网络平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此外,在加强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和维护,打造校园品牌公开课的同时,高校要引进国外知名大学的品牌公开课,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加强课上和课下的联动学习。
三、结语
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正逐步影响并改变着当代大学教育的模式,科学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介、智能手机,发挥智能手机高效、便捷的功能,可以为新时期的大学教育与管理注入新鲜的活力,有利于积极开创新形势下大学教育和管理的新局面。
责编:清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