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学义,男,汉族,教授。1951年3月出生,河北省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并兼任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杨学义多年从事高校党委和行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和行政管理经验。先后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个人著作、编著5部,参与和主持教育部、校级课题多项,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北京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大学生军训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杨学义还兼任《中国青年报》教育报道高级顾问、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以及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核心刊物——《教育与职业》常务理事等。
记者:我们知道,从延安的烽火硝烟中诞生算起,北京外国语大学已走过65年漫漫征程。与共和国发展风雨同舟,学校历史的每一个足印都深深地嵌入了祖国的命脉。您作为党委书记,也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见证人和掌舵者,请您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党委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定位问题。
杨学义:一所大学就是一部厚实的历史之卷,翻开每一页都有历史的足音,都散发着厚重的人文气息与沧桑之感。的确,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在延安的红土地上诞生的,她是我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大学。新中国成立之后,老一辈领导人把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外语人才聚集到这里,形成了学校第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也确立了学校在全国外语院校的领头雁位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学校迎来了第二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在英语、德语、俄语等外语语言学、文学以及文化、经贸、外交等专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多语种外语教学为主,向多学科、高层次、复合型方向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于是,今天的北外人又开始新的求索:我们以怎样的姿态迎接第三个关键期、黄金期?
穿越历史的时空,审视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反思高校党委的作用,则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高校发展的每一步都少不了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的职责主要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这是从法律层面对高校党委工作的文本规定,也是制度性保障。在具体管理实践中,我们觉得高校党委工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坚持“四管四不管”:“四管”是指管方向、管战略、管思想和管“人心”;“四不管”是指不管过多的细节、不管具体的事务、不管行政分内之事和不管不该管之事。党委要保证方向,要出正确的战略,要传播、创新先进的思想,要凝聚和谐和气的人心。作为书记,作为党政班子的“班长”,最重要的是要能凝聚人心,要能团结共事,要能为学校的发展出新思想、新思路、新思维,找准定位,找准方向,挖掘源源不断的核心竞争力,书写新的辉煌乐章。
一句话:高校党委工作是务实的,也是务虚的,关键是要把务虚的做实,把务实的做大做强。因此,党委在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战略上明确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特色大学,成为中西交流之“桥”文化的故里。
记者:刚才您提到,在发展战略上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大学,请问这里的“特色大学”有没有特定的内涵和理念?当初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和条件下提出的?
杨学义:我们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大学,是经过了反复的调研和论证的,并非随意而为。在这里,我们希望“特色大学”能被赋予特殊的意蕴,能够对同行业、同性质的大学组织起到标竿作用和推广作用,树立特色办学之精品。
美国著名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早就敏锐地捕捉到大学系统的特色现象,认为:“其中心问题是如何确定不同院校和不同组织的不同作用,如何使他们发挥最佳作用”,“大学面临的敌人不应该是学校和师生中的分化状态,而应该是所有基层组织的趋同现象。”他还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大学系统的特色总是围绕着它的任务而形成的。正因为它那眼花缭乱的高深学科及其自治的倾向,大学才变得独一无二。”由此举个特色大学的例子: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了“威斯康星理念”(Wisconsin Idea),要求大学成为本州人民的头脑,要给人民信息、光明和指引。这个理念使得这所大学具有了两项特色鲜明的使命——帮助州政府在全州开展技术推广和函授教育。经过仅仅4年的实践,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就指出,威斯康星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州立大学,它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地位,是由于它向州政府部门提供了专门知识,向大众提供了讲座,把大学送到了人民当中。而今的威斯康星大学经常被排在美国最优的10所大学左右的位置。
其实,我国现代也颇具特色大学之优良传统。北京大学的民主思想由来已久,清华大学的务实作风代代相传。从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到梅贻琦“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特色大学在他们的理念和实践中化为行动,树立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座座界碑。然而,对于我校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单科院校,其行业和学科的强势往往即可成“特”,但在生源大扩招、热门专业急上马、千军万马求全又奔大的一片“趋同”之声中,怎样保持原有的学科特色,合理构架新老学科和专业,就成为我们思考的原点。
所谓特色大学,就是指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稳固的、具有鲜明特性和办学优势的大学群体的统称。它不仅仅是指具体的某一所大学、某一类大学,它更多的是一种大学理念、大学思想、大学文化,是个性化的大学,是异质性很高的大学。它在理念上可以出特色,在制度上可以成特色,在模式上可以创特色,在效果上可以树特色。北京外国语大学就是以“外”为特,外语、外交、外贸、外事,与“外”相关的领域和学科很多,这些都是学校特色之源,是学校创办特色大学的肥壤沃土。“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就是我们的特色。综合性大学之路不可复制,北京外国语大学就是要小而精,特而精,要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树精品。
记者:刚才您对特色大学做了很好的诠释,除了理念层面的探索外,我想实践层面的具体策略也是至关重要的。请问,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一所特色大学,其特色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又包括哪些战略?从中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杨学义:特色大学自有特色要素,也包括特色战略。这些要素是实践的总结,而这些战略则是基于未来愿景的规划。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也是我国外语院校中历史最悠久、层次最齐全、开设语种最多的著名学府。分解我校的特色要素,主要包括四大支柱:
一是独特历史:她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产物,她的命运,是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她有着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而这种动力来自北外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胸怀世界、志在高远的抱负。
二是特色学科:她在国内开设语种最多,目前已经拥有43个外语语种,很多语言是全国唯一学科点,而且外语类学科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全国一流的。我们还拥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点(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两个北京市重点学科点(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两个国家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东欧语种和亚非语种),1个全国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我们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外语类书籍、音像和电子产品出版基地,成为全国高校出版社的领头雁。
三是独特的人才培养:60多年来,她共为国家培养了6万余名外语人才,成为我国培养外交、外贸、金融、翻译、新闻和文教等人才的重要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在外交部工作的我校毕业的校友中,仅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350多人、参赞近700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与日俱增,因此我们说: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有北外校友的身影。
四是国际交流异常活跃:她已先后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聘请70多位知名外国专家学者来校常年讲学,已先后从60多个国家或地区聘请专家来校任教,参与科研工作2,000余人次;是我国最早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和最早接收外国学生的高校之一,目前每年在校外国学生总人数已达1,000多人。
在充分整合以上特色要素之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我们确定了学校发展的特色战略: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特色大学的目标,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人才强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特色立校、坚持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校,重点建设好“三大中心和两大工程”,即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建设好人文社会科学工程和校园工程。同时积极争取外交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共建我校三期“211工程”。
而今,北外人站在时代的峰口浪尖,以自己的特色战略和有力行动来诠释和证实自己的庄重誓言和独特使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把43个语种切实建设好,倡导“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并举,以建设好12个孔子学院来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继续加大文化传播和图书出版,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记者: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组织,从根本上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机构。有资料显示,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像但丁、哥白尼、培根等大学者,他们创造并引领着欧洲的新文化,为其后来的文艺复兴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大学的使命看,你认为中国当代大学如何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方向?
杨学义:确实,大学自诞生以来,就聚集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和文化生产,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导引作用。当每年数百万大学生满载知识资源和文化涵蕴走出校园,当大学所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超过全国总量的1/4之多,大学实际上已在知识创造和科技传播的过程中悄悄改变着社会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除了传统的培养人才、研究高深学问和服务社会之外,引领文化也理当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因此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我们这些大学书记和校长都有同感,大学因为有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有开放、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有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文化积淀,因此才不断激励着新思想、新学术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和谐进步和文化发展作出源源不断的贡献。
事实上也如此,好的大学总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免于在全球化的巨流中随波逐流而失去自我认同,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学,更要警惕被“文化殖民”,相反,我们自当主动担当起文化引领的前沿作用。我们的特色办学之核心就是做好中西文化之桥的沟通使者,以“中西文化合璧、传统现代互补、文化底蕴深厚、国际视野宽广”为特色文化理念,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坚持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坚持在大学的知识共同体内,不同学科、不同语种、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论和交流,真正营造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和谐氛围,不仅要把“世界介绍给中国”,而且更要真正践行我们的文化新使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这既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使命和希望,也是中国的文化使命和民族复兴的希望。
总之从根本上讲,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和性格。作为全国外语院校的特色典范,我们一方面要具有融合中西文化为我所用、进一步继承和创造民族文化的勇气,更好地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也要努力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和谐共生,做到和而不同、共同发展,为促进不同文化的沟通和融合而努力。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时代,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引领先进文化、推广世界文化方面将会大有作为,更会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蔡桂兰]
杨学义多年从事高校党委和行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和行政管理经验。先后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个人著作、编著5部,参与和主持教育部、校级课题多项,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北京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大学生军训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杨学义还兼任《中国青年报》教育报道高级顾问、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以及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核心刊物——《教育与职业》常务理事等。
记者:我们知道,从延安的烽火硝烟中诞生算起,北京外国语大学已走过65年漫漫征程。与共和国发展风雨同舟,学校历史的每一个足印都深深地嵌入了祖国的命脉。您作为党委书记,也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见证人和掌舵者,请您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党委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定位问题。
杨学义:一所大学就是一部厚实的历史之卷,翻开每一页都有历史的足音,都散发着厚重的人文气息与沧桑之感。的确,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在延安的红土地上诞生的,她是我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大学。新中国成立之后,老一辈领导人把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外语人才聚集到这里,形成了学校第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也确立了学校在全国外语院校的领头雁位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学校迎来了第二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在英语、德语、俄语等外语语言学、文学以及文化、经贸、外交等专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多语种外语教学为主,向多学科、高层次、复合型方向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于是,今天的北外人又开始新的求索:我们以怎样的姿态迎接第三个关键期、黄金期?
穿越历史的时空,审视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反思高校党委的作用,则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高校发展的每一步都少不了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的职责主要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这是从法律层面对高校党委工作的文本规定,也是制度性保障。在具体管理实践中,我们觉得高校党委工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坚持“四管四不管”:“四管”是指管方向、管战略、管思想和管“人心”;“四不管”是指不管过多的细节、不管具体的事务、不管行政分内之事和不管不该管之事。党委要保证方向,要出正确的战略,要传播、创新先进的思想,要凝聚和谐和气的人心。作为书记,作为党政班子的“班长”,最重要的是要能凝聚人心,要能团结共事,要能为学校的发展出新思想、新思路、新思维,找准定位,找准方向,挖掘源源不断的核心竞争力,书写新的辉煌乐章。
一句话:高校党委工作是务实的,也是务虚的,关键是要把务虚的做实,把务实的做大做强。因此,党委在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战略上明确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特色大学,成为中西交流之“桥”文化的故里。
记者:刚才您提到,在发展战略上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大学,请问这里的“特色大学”有没有特定的内涵和理念?当初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和条件下提出的?
杨学义:我们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大学,是经过了反复的调研和论证的,并非随意而为。在这里,我们希望“特色大学”能被赋予特殊的意蕴,能够对同行业、同性质的大学组织起到标竿作用和推广作用,树立特色办学之精品。
美国著名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早就敏锐地捕捉到大学系统的特色现象,认为:“其中心问题是如何确定不同院校和不同组织的不同作用,如何使他们发挥最佳作用”,“大学面临的敌人不应该是学校和师生中的分化状态,而应该是所有基层组织的趋同现象。”他还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大学系统的特色总是围绕着它的任务而形成的。正因为它那眼花缭乱的高深学科及其自治的倾向,大学才变得独一无二。”由此举个特色大学的例子: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了“威斯康星理念”(Wisconsin Idea),要求大学成为本州人民的头脑,要给人民信息、光明和指引。这个理念使得这所大学具有了两项特色鲜明的使命——帮助州政府在全州开展技术推广和函授教育。经过仅仅4年的实践,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就指出,威斯康星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州立大学,它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地位,是由于它向州政府部门提供了专门知识,向大众提供了讲座,把大学送到了人民当中。而今的威斯康星大学经常被排在美国最优的10所大学左右的位置。
其实,我国现代也颇具特色大学之优良传统。北京大学的民主思想由来已久,清华大学的务实作风代代相传。从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到梅贻琦“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特色大学在他们的理念和实践中化为行动,树立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座座界碑。然而,对于我校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单科院校,其行业和学科的强势往往即可成“特”,但在生源大扩招、热门专业急上马、千军万马求全又奔大的一片“趋同”之声中,怎样保持原有的学科特色,合理构架新老学科和专业,就成为我们思考的原点。
所谓特色大学,就是指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稳固的、具有鲜明特性和办学优势的大学群体的统称。它不仅仅是指具体的某一所大学、某一类大学,它更多的是一种大学理念、大学思想、大学文化,是个性化的大学,是异质性很高的大学。它在理念上可以出特色,在制度上可以成特色,在模式上可以创特色,在效果上可以树特色。北京外国语大学就是以“外”为特,外语、外交、外贸、外事,与“外”相关的领域和学科很多,这些都是学校特色之源,是学校创办特色大学的肥壤沃土。“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就是我们的特色。综合性大学之路不可复制,北京外国语大学就是要小而精,特而精,要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树精品。
记者:刚才您对特色大学做了很好的诠释,除了理念层面的探索外,我想实践层面的具体策略也是至关重要的。请问,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一所特色大学,其特色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又包括哪些战略?从中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杨学义:特色大学自有特色要素,也包括特色战略。这些要素是实践的总结,而这些战略则是基于未来愿景的规划。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也是我国外语院校中历史最悠久、层次最齐全、开设语种最多的著名学府。分解我校的特色要素,主要包括四大支柱:
一是独特历史:她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产物,她的命运,是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她有着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而这种动力来自北外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胸怀世界、志在高远的抱负。
二是特色学科:她在国内开设语种最多,目前已经拥有43个外语语种,很多语言是全国唯一学科点,而且外语类学科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全国一流的。我们还拥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点(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两个北京市重点学科点(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两个国家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东欧语种和亚非语种),1个全国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我们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外语类书籍、音像和电子产品出版基地,成为全国高校出版社的领头雁。
三是独特的人才培养:60多年来,她共为国家培养了6万余名外语人才,成为我国培养外交、外贸、金融、翻译、新闻和文教等人才的重要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在外交部工作的我校毕业的校友中,仅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350多人、参赞近700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与日俱增,因此我们说: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有北外校友的身影。
四是国际交流异常活跃:她已先后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聘请70多位知名外国专家学者来校常年讲学,已先后从60多个国家或地区聘请专家来校任教,参与科研工作2,000余人次;是我国最早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和最早接收外国学生的高校之一,目前每年在校外国学生总人数已达1,000多人。
在充分整合以上特色要素之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我们确定了学校发展的特色战略: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特色大学的目标,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人才强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特色立校、坚持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校,重点建设好“三大中心和两大工程”,即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建设好人文社会科学工程和校园工程。同时积极争取外交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共建我校三期“211工程”。
而今,北外人站在时代的峰口浪尖,以自己的特色战略和有力行动来诠释和证实自己的庄重誓言和独特使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把43个语种切实建设好,倡导“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并举,以建设好12个孔子学院来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继续加大文化传播和图书出版,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记者: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组织,从根本上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机构。有资料显示,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像但丁、哥白尼、培根等大学者,他们创造并引领着欧洲的新文化,为其后来的文艺复兴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大学的使命看,你认为中国当代大学如何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方向?
杨学义:确实,大学自诞生以来,就聚集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和文化生产,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导引作用。当每年数百万大学生满载知识资源和文化涵蕴走出校园,当大学所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超过全国总量的1/4之多,大学实际上已在知识创造和科技传播的过程中悄悄改变着社会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除了传统的培养人才、研究高深学问和服务社会之外,引领文化也理当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因此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我们这些大学书记和校长都有同感,大学因为有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有开放、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有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文化积淀,因此才不断激励着新思想、新学术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和谐进步和文化发展作出源源不断的贡献。
事实上也如此,好的大学总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免于在全球化的巨流中随波逐流而失去自我认同,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学,更要警惕被“文化殖民”,相反,我们自当主动担当起文化引领的前沿作用。我们的特色办学之核心就是做好中西文化之桥的沟通使者,以“中西文化合璧、传统现代互补、文化底蕴深厚、国际视野宽广”为特色文化理念,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坚持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坚持在大学的知识共同体内,不同学科、不同语种、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论和交流,真正营造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和谐氛围,不仅要把“世界介绍给中国”,而且更要真正践行我们的文化新使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这既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使命和希望,也是中国的文化使命和民族复兴的希望。
总之从根本上讲,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和性格。作为全国外语院校的特色典范,我们一方面要具有融合中西文化为我所用、进一步继承和创造民族文化的勇气,更好地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也要努力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和谐共生,做到和而不同、共同发展,为促进不同文化的沟通和融合而努力。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时代,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引领先进文化、推广世界文化方面将会大有作为,更会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