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讨论香港的定位,不能脱离宏观的格局背景,而要建基于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发展轨迹和优势,不能无中生有。
《中国经济》: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为未来发展明确方向。请问您怎样看香港在国家中的定位?
冯:我认为,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香港应继往开来,把握独有且特殊的身份和优势,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要讨论香港的定位,不能脱离宏观的格局背景。现时,全球的经济格局正发生改变,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已成为世界潮流,将来经济发展的态势,将会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个别的城市再难以单打独斗。此外,讨论香港的定位,也须要建基于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发展轨迹和优势,不能无中生有。
《中国经济》:请问您如何分析过去内地与香港的发展轨迹?
冯:历史上,香港是传统的转口港,为内地提供服务。在1949~1979年间,受到禁运等因素影响,香港与内地割裂,无法进行融通全球的贸易业务,遂发展成为轻工业基地。在香港工业化的过程中,内地源源不断地为香港提供大量价廉质优的民生消费品,这对维持香港具竞争力的工资及出口产品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过,自1970年代,香港由于地价及人工成本日渐高昂,开始面临亚洲其他“三小龙”和东盟地区的竞争。在此关键时刻,内地改革开放正为香港带来新的发展动力。1978年后,把握内地改革改放的契机,香港与珠三角得以紧密发展,制造业迁往珠三角,“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逐步形成。其后,珠三角的轻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出口贸易基地,而香港也回归传统贸易角色,向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工业提供高增值生产性服务,并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
不能忽略的是,内地与香港的经济结构合理化,是两地持续增长30年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过程中,珠三角亦发挥“试验田”的角色,为全国经济发展探索新的方向,并展示积极的示范作用。
《中国经济》:您刚才也提过香港的优势问题,外界对这方面的讨论也十分多,您认为香港究竟有哪方面的优势?
冯:我认为讨论香港的优势时,首先要清晰香港是实施一国两制的。根据基本法的规定,香港实行有别于内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制度,这是一个大前提,除此以外,我认为香港的优势有下列几点:
1)地理:现时,全球发展的一个趋势,是重心逐步转向亚洲。亚洲的地理形状可比喻为一个大漏斗,粤港枢纽处于中间位置,漏斗上方是内地、日本、南韩,下方是东盟和印度,因此,对整个亚洲而言,粤港是沟通亚洲上下的桥梁,贯通亚洲南北的大枢纽,香港倘继续完善与广东的基建对接,打通信息流、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其枢纽角色将举足轻重,位置难以取代。
值得指出的是,香港的经济一直建基于流量:经港口及机场进出的流量,包括访港旅客,特别是来自中国内地的旅客;经股票市场及银行界进出的流量;来自内地及世界各地的人才流量;以及促使香港成为管理统筹中心的信息流量。这些流量畅通无阻地流动,是香港向来的优势,亦是经济得以茁壮成长及持续繁荣的基石。
2)国际联系:香港已建立广泛的国际联系网络,信息发达流通,掌握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源及销售订单,是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和航运中心,亦是跨国企业在亚太区设立地区总部的集中地、世界各国通往内地的门户。《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进一步落实,亦有助巩固香港作为南大门的角色。
3)服务业:香港的服务业发展成熟,其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由1987年的71%,增加至2007年的逾92%,其中,支柱产业包括贸易和物流业占26%、金融业占19%、旅游业占3%、专业及其他工商业支持服务占11%。至2008年,香港已成为世界第十三大贸易实体、世界第十五大银行中心、世界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以及亚洲第三大股票市场。
4)人才:香港拥有多所水平较高的大学,也是世界人才在亚太区聚集的地区。就科研发展而言,香港高校和部分研究机构掌握大量自主研发技术,亦有不少科研人才拥有在美国硅谷企业的实际营运经验,他们不仅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亦熟悉国际资本的运作。
5)制度标准:香港的法律体制健全,知识产权保障制度完善。此外,政府的行政透明、公平、廉洁且有效率,公职人员的操守得到社会充分的监察。此外,香港的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其专业服务业包括医疗、法律、建筑、测量和会计等的水平与国际接轨,并由具公信力的行业协会或公会进行自我监督,以确保专业操守。
《中国经济》:在现阶段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您怎样看香港在整个中国的定位?
冯: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也要先分析一下内地现阶段的情况。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在经济等各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凸显中国经济结构过份倚赖出口及投资的问题,国家亦深明,若要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以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政策的重中之重。
此外,内地过去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在资源的制约下,国家亟需转变粗放发展的方式,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并促进产业技术的提升;而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以强化整体经济运行质素,亦将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企业的层面,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以及处理金融危机后种种后遗症,企业亦须有崭新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思维,方可在“平”世界的格局下参与合作和竞争,从而推进国家的产业、人才和资本走向国际,形成更合理的国际产业分工。
基于上述国家现阶段的情况,我认为,香港在整个国家的定位可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为内地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作出参考
香港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了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和发展。内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已走上新台阶,但市场体制和公司治理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香港可为深化内地的体制改革,分享成熟的经验和人才,藉此也可为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贡献一点力量。
2)配合国家发展服务业,创造两地双赢
目前,第三产业占内地的生产总值约四成,香港则有逾九成。在内地制造业升级转型、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香港可配合国家发展的方向,提供较成熟的生产性服务,包括物流、金融和贸易等服务,藉此协助内地由制造业大国变为强国,并使产业链由过往集中中游劳动密集部分,向上游和下游较高附加值部分延伸。
面对未来30年,内地与香港将会在服务业加强融合,也就是两地经济走进新一轮以服务业为核心的合作阶段。事实上,为促进和支持两地服务业合作,国家和广东近年相继颁布~系列政策文件,其中,2009年初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规划纲要》)尤为重要。 《规划纲要》首次把粤港澳合作纳入国家战略,并再次赋予珠三角“先行先试”的发展空间和契机。在过去的合作基础上,粤港社会各界应在互惠互利、平等共赢的大前提下,以更长远眼光和更广阔空间,发挥各自的优势,实事求是地共同提升整个区域乃至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综合竞争力。
此外,香港发展较成熟的服务业亦有助促进内地内外贸一体化。香港企业在商业批发零售等领域较具优势,同时又较了解内地消费行为和文化,可向内地提供销售方面的经验,协助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商业成本结构及推广供应链管理模式等。
事实上,透过两地合作,亦可创造双赢。在本地各种资源和条件的制约下,内地正可为香港的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腹地和市场延伸空间。通过完善基建及放宽签证等限制,香港可吸引更多内地企业和人士到香港投资和消费、吸引更多海外企业利用香港作为跳板进入内地市场,从而巩固香港总部经济的地位,有助创造大量需求和带动就业。
3)发挥国际枢纽作用,成为内地与世界接轨的新桥梁
香港对国际市场有较充分了解,加上拥有双语人才,且熟悉内地市场的运作,故此,在内地深化改革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香港可担当中介桥梁的角色,不仅可以成为外资进入内地的平台,亦可成为内地企业成立跨国地区总部和产品“走出去”的试验场。
4)金融改革的试验田
香港的金融基建完善,拥有先进的支付系统和结算机制,为主要国际货币提供安全及有效率的金融交易平台。在过去国际金融危机中,香港累积了一定的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法规等方面经验。在内地资本账户逐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在顾及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香港和珠三角可成为试验场所,协助内地培养人才、累积经验,待有关开放措施成熟后,才广泛推行至其它省份。
5)促进国家人才和教育水平提升
人才的培育是国家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的关键所在。香港与内地可透过加强彼此合作,共同提升人才和教育水平。最近,香港大学与深圳卫生部门有计划在深圳合作兴建一所集教学、科研与医疗于一身的国际级医院,藉此加强深港两地的医学交流,共同提升医学水平,便属互利双赢的方案。一方面,香港可在技术、人才、管理和设施方面为内地输出经验,另一方面,香港亦可以借助内地的资源及病源优势,拓展科研领域及提供更多临床实习机会。
香港在教育培训、科研开发、保障知识产权、标准制定、承接国际订单、软件设计、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建立等方面拥有多年经验,内地则在生产、物流采购及系统支持等范畴较具竞争力,故此,两地可特别在产学研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研发和推广新产品,并推进科技资源向企业转移。
6)香港联同广东定位西南,成为沟通东盟的桥梁
香港的发展应定位向西南。如果看长江流域,华东地区是上海的辐射范围,但整个西南则会倚靠大珠三角地区为对外交往的枢纽,故此,香港应将西南省份带出海为香港使命,并可联同广东担当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沟通桥梁。中国与东盟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东盟一中国自由贸易区。过去,香港与东盟区内的经贸关系密切,旅游、教育及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往来频繁,在此基础上,香港可成为东南亚及内地,尤其广东企业的地区总部,协助它们到东南亚及内地投资及经营,从而配合中国大西南的发展。
《中国经济》: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为未来发展明确方向。请问您怎样看香港在国家中的定位?
冯:我认为,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香港应继往开来,把握独有且特殊的身份和优势,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要讨论香港的定位,不能脱离宏观的格局背景。现时,全球的经济格局正发生改变,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已成为世界潮流,将来经济发展的态势,将会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个别的城市再难以单打独斗。此外,讨论香港的定位,也须要建基于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发展轨迹和优势,不能无中生有。
《中国经济》:请问您如何分析过去内地与香港的发展轨迹?
冯:历史上,香港是传统的转口港,为内地提供服务。在1949~1979年间,受到禁运等因素影响,香港与内地割裂,无法进行融通全球的贸易业务,遂发展成为轻工业基地。在香港工业化的过程中,内地源源不断地为香港提供大量价廉质优的民生消费品,这对维持香港具竞争力的工资及出口产品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过,自1970年代,香港由于地价及人工成本日渐高昂,开始面临亚洲其他“三小龙”和东盟地区的竞争。在此关键时刻,内地改革开放正为香港带来新的发展动力。1978年后,把握内地改革改放的契机,香港与珠三角得以紧密发展,制造业迁往珠三角,“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逐步形成。其后,珠三角的轻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出口贸易基地,而香港也回归传统贸易角色,向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工业提供高增值生产性服务,并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
不能忽略的是,内地与香港的经济结构合理化,是两地持续增长30年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过程中,珠三角亦发挥“试验田”的角色,为全国经济发展探索新的方向,并展示积极的示范作用。
《中国经济》:您刚才也提过香港的优势问题,外界对这方面的讨论也十分多,您认为香港究竟有哪方面的优势?
冯:我认为讨论香港的优势时,首先要清晰香港是实施一国两制的。根据基本法的规定,香港实行有别于内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制度,这是一个大前提,除此以外,我认为香港的优势有下列几点:
1)地理:现时,全球发展的一个趋势,是重心逐步转向亚洲。亚洲的地理形状可比喻为一个大漏斗,粤港枢纽处于中间位置,漏斗上方是内地、日本、南韩,下方是东盟和印度,因此,对整个亚洲而言,粤港是沟通亚洲上下的桥梁,贯通亚洲南北的大枢纽,香港倘继续完善与广东的基建对接,打通信息流、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其枢纽角色将举足轻重,位置难以取代。
值得指出的是,香港的经济一直建基于流量:经港口及机场进出的流量,包括访港旅客,特别是来自中国内地的旅客;经股票市场及银行界进出的流量;来自内地及世界各地的人才流量;以及促使香港成为管理统筹中心的信息流量。这些流量畅通无阻地流动,是香港向来的优势,亦是经济得以茁壮成长及持续繁荣的基石。
2)国际联系:香港已建立广泛的国际联系网络,信息发达流通,掌握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源及销售订单,是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和航运中心,亦是跨国企业在亚太区设立地区总部的集中地、世界各国通往内地的门户。《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进一步落实,亦有助巩固香港作为南大门的角色。
3)服务业:香港的服务业发展成熟,其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由1987年的71%,增加至2007年的逾92%,其中,支柱产业包括贸易和物流业占26%、金融业占19%、旅游业占3%、专业及其他工商业支持服务占11%。至2008年,香港已成为世界第十三大贸易实体、世界第十五大银行中心、世界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以及亚洲第三大股票市场。
4)人才:香港拥有多所水平较高的大学,也是世界人才在亚太区聚集的地区。就科研发展而言,香港高校和部分研究机构掌握大量自主研发技术,亦有不少科研人才拥有在美国硅谷企业的实际营运经验,他们不仅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亦熟悉国际资本的运作。
5)制度标准:香港的法律体制健全,知识产权保障制度完善。此外,政府的行政透明、公平、廉洁且有效率,公职人员的操守得到社会充分的监察。此外,香港的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其专业服务业包括医疗、法律、建筑、测量和会计等的水平与国际接轨,并由具公信力的行业协会或公会进行自我监督,以确保专业操守。
《中国经济》:在现阶段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您怎样看香港在整个中国的定位?
冯: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也要先分析一下内地现阶段的情况。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在经济等各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凸显中国经济结构过份倚赖出口及投资的问题,国家亦深明,若要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以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政策的重中之重。
此外,内地过去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在资源的制约下,国家亟需转变粗放发展的方式,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并促进产业技术的提升;而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以强化整体经济运行质素,亦将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企业的层面,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以及处理金融危机后种种后遗症,企业亦须有崭新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思维,方可在“平”世界的格局下参与合作和竞争,从而推进国家的产业、人才和资本走向国际,形成更合理的国际产业分工。
基于上述国家现阶段的情况,我认为,香港在整个国家的定位可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为内地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作出参考
香港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了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和发展。内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已走上新台阶,但市场体制和公司治理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香港可为深化内地的体制改革,分享成熟的经验和人才,藉此也可为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贡献一点力量。
2)配合国家发展服务业,创造两地双赢
目前,第三产业占内地的生产总值约四成,香港则有逾九成。在内地制造业升级转型、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香港可配合国家发展的方向,提供较成熟的生产性服务,包括物流、金融和贸易等服务,藉此协助内地由制造业大国变为强国,并使产业链由过往集中中游劳动密集部分,向上游和下游较高附加值部分延伸。
面对未来30年,内地与香港将会在服务业加强融合,也就是两地经济走进新一轮以服务业为核心的合作阶段。事实上,为促进和支持两地服务业合作,国家和广东近年相继颁布~系列政策文件,其中,2009年初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规划纲要》)尤为重要。 《规划纲要》首次把粤港澳合作纳入国家战略,并再次赋予珠三角“先行先试”的发展空间和契机。在过去的合作基础上,粤港社会各界应在互惠互利、平等共赢的大前提下,以更长远眼光和更广阔空间,发挥各自的优势,实事求是地共同提升整个区域乃至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综合竞争力。
此外,香港发展较成熟的服务业亦有助促进内地内外贸一体化。香港企业在商业批发零售等领域较具优势,同时又较了解内地消费行为和文化,可向内地提供销售方面的经验,协助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商业成本结构及推广供应链管理模式等。
事实上,透过两地合作,亦可创造双赢。在本地各种资源和条件的制约下,内地正可为香港的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腹地和市场延伸空间。通过完善基建及放宽签证等限制,香港可吸引更多内地企业和人士到香港投资和消费、吸引更多海外企业利用香港作为跳板进入内地市场,从而巩固香港总部经济的地位,有助创造大量需求和带动就业。
3)发挥国际枢纽作用,成为内地与世界接轨的新桥梁
香港对国际市场有较充分了解,加上拥有双语人才,且熟悉内地市场的运作,故此,在内地深化改革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香港可担当中介桥梁的角色,不仅可以成为外资进入内地的平台,亦可成为内地企业成立跨国地区总部和产品“走出去”的试验场。
4)金融改革的试验田
香港的金融基建完善,拥有先进的支付系统和结算机制,为主要国际货币提供安全及有效率的金融交易平台。在过去国际金融危机中,香港累积了一定的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法规等方面经验。在内地资本账户逐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在顾及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香港和珠三角可成为试验场所,协助内地培养人才、累积经验,待有关开放措施成熟后,才广泛推行至其它省份。
5)促进国家人才和教育水平提升
人才的培育是国家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的关键所在。香港与内地可透过加强彼此合作,共同提升人才和教育水平。最近,香港大学与深圳卫生部门有计划在深圳合作兴建一所集教学、科研与医疗于一身的国际级医院,藉此加强深港两地的医学交流,共同提升医学水平,便属互利双赢的方案。一方面,香港可在技术、人才、管理和设施方面为内地输出经验,另一方面,香港亦可以借助内地的资源及病源优势,拓展科研领域及提供更多临床实习机会。
香港在教育培训、科研开发、保障知识产权、标准制定、承接国际订单、软件设计、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建立等方面拥有多年经验,内地则在生产、物流采购及系统支持等范畴较具竞争力,故此,两地可特别在产学研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研发和推广新产品,并推进科技资源向企业转移。
6)香港联同广东定位西南,成为沟通东盟的桥梁
香港的发展应定位向西南。如果看长江流域,华东地区是上海的辐射范围,但整个西南则会倚靠大珠三角地区为对外交往的枢纽,故此,香港应将西南省份带出海为香港使命,并可联同广东担当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沟通桥梁。中国与东盟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东盟一中国自由贸易区。过去,香港与东盟区内的经贸关系密切,旅游、教育及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往来频繁,在此基础上,香港可成为东南亚及内地,尤其广东企业的地区总部,协助它们到东南亚及内地投资及经营,从而配合中国大西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