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因素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因素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那怎样才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呢?
首先,教师要把握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在丰富的语言环境里熏陶感染,进行积累,产生感悟,进而运用,这是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从学科特点看,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个“浸润”的过程。任何违背这个规律的做法,都不符合语文教学的科学发展观。有专家说得好:语言习得的过程,好比 “熬中药”的过程,温火,急不得。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一个个学生,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差异的鲜活的个体,他们兴趣不同、能力有别,存在着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差异。面对学生的差异,在各教学环节中,教师均应为学生创造可供选择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学习习惯进行个性化学习。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先从读、思、议、品、评中进入阅读情境,再以独特的感受、全新的体验、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教师不再以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来解释文本,文本的意义也不再是惟一的。教师要改变过去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要成为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与见解,并以自己的智慧创造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与文本的对话中,激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以自己充满个性的视角去诠释鲜活的文本,以自己充满个性的心灵去触摸文本,实现自我的意义构建,使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广阔空间自由发展。实践证明,书让学生自己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和必须遵循的阅读教学基本规律。教师不再担任“发号施令者”,而是以对话者向导的身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充满真诚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适时指点,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让学生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
另外,教师要作合理的阅读教学安排。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能让学生搞一堂读,不管不问。要对他们读书作合理的引导:
一是要求学生自己读书。只有读,文字在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学生心里活起来。这里强调“自己”读,听录音读,听老师、听同学读都不能代替自己读。读者的重音不一样、语速不一样、语气不一样,传达出的感情也就不一样。读者的经历不同,体会的内容侧重点也不一样。“自己”读能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逐步使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使学生在经历读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智的启迪,知的构建,情的陶冶,能力的迁移。要特别强调的是,读,要给足时间;读,要有层次地指导;读,要形式多样。读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不要让学生一读书就翻参考书,把参考书、资料书中的知识摘抄在书上。就算读完了。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语)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书让学生自己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和必须遵循的阅读教学基本规律。
二是引导学生个性化感悟。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语言、形象的碰撞,这种碰撞的直接效果就是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一经积淀,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明确规定,阅读评价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朗读的评价,”“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精读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感情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将过去那种“答案标准化”的僵化模式改为“答案多元化”的弹性模式,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允许多种观点并存,提倡标新立异。只有这样引发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去朗读文本,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迥乎不同的,对作品的赏析品评也都有独特的见解。这些理解感悟没有严格的“好坏”之分,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别,只有体验的深度不同,角度不一。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加以发展,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的思考,创造性地阅读,才能促使他们在不同的层面上共同提高,缩小差距,消除“质”的差别,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最终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平台,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得以张扬。
新课改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既要求教师从注重“表演式”的传授者变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自觉改变“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分子,与学生共建课堂,在平等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作“首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进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境界。总之,教师角色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方式改变了,个性化阅读教学就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因素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那怎样才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呢?
首先,教师要把握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在丰富的语言环境里熏陶感染,进行积累,产生感悟,进而运用,这是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从学科特点看,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个“浸润”的过程。任何违背这个规律的做法,都不符合语文教学的科学发展观。有专家说得好:语言习得的过程,好比 “熬中药”的过程,温火,急不得。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一个个学生,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差异的鲜活的个体,他们兴趣不同、能力有别,存在着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差异。面对学生的差异,在各教学环节中,教师均应为学生创造可供选择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学习习惯进行个性化学习。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先从读、思、议、品、评中进入阅读情境,再以独特的感受、全新的体验、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教师不再以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来解释文本,文本的意义也不再是惟一的。教师要改变过去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要成为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与见解,并以自己的智慧创造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与文本的对话中,激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以自己充满个性的视角去诠释鲜活的文本,以自己充满个性的心灵去触摸文本,实现自我的意义构建,使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广阔空间自由发展。实践证明,书让学生自己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和必须遵循的阅读教学基本规律。教师不再担任“发号施令者”,而是以对话者向导的身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充满真诚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适时指点,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让学生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
另外,教师要作合理的阅读教学安排。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能让学生搞一堂读,不管不问。要对他们读书作合理的引导:
一是要求学生自己读书。只有读,文字在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学生心里活起来。这里强调“自己”读,听录音读,听老师、听同学读都不能代替自己读。读者的重音不一样、语速不一样、语气不一样,传达出的感情也就不一样。读者的经历不同,体会的内容侧重点也不一样。“自己”读能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逐步使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使学生在经历读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智的启迪,知的构建,情的陶冶,能力的迁移。要特别强调的是,读,要给足时间;读,要有层次地指导;读,要形式多样。读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不要让学生一读书就翻参考书,把参考书、资料书中的知识摘抄在书上。就算读完了。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语)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书让学生自己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和必须遵循的阅读教学基本规律。
二是引导学生个性化感悟。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语言、形象的碰撞,这种碰撞的直接效果就是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一经积淀,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明确规定,阅读评价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朗读的评价,”“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精读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感情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将过去那种“答案标准化”的僵化模式改为“答案多元化”的弹性模式,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允许多种观点并存,提倡标新立异。只有这样引发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去朗读文本,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迥乎不同的,对作品的赏析品评也都有独特的见解。这些理解感悟没有严格的“好坏”之分,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别,只有体验的深度不同,角度不一。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加以发展,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的思考,创造性地阅读,才能促使他们在不同的层面上共同提高,缩小差距,消除“质”的差别,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最终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平台,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得以张扬。
新课改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既要求教师从注重“表演式”的传授者变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自觉改变“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分子,与学生共建课堂,在平等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作“首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进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境界。总之,教师角色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方式改变了,个性化阅读教学就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