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年考试大纲中对文言文翻译题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这一类题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相当重要的内容。这两年文言文阅读的总分值一直是20分左右,其中翻译占6-10分,分值已经很大了,所以,对这一类题我们应高度重视。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基于教学的责任和经验,我总结了一下具体的解题步骤,下面结合高考例题分析一下。
第一步:抓住句子中的活用词和固定的单音节词直译。
词语的活用最常见的有名词用做一般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动词用作名词以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2007年山东卷中的翻译题: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其中“异”本是形容词,但它的后面跟了一个代词“之”,所以“异”就是意动用法了,应译为:感到奇怪。2008年的全国卷Ⅰ文言翻译题: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其中“君之”、“兄之”,“君”、“兄”如果用名词义去解,根本讲不通。由句子的结构分析可知,它们都同“之”构成了动宾关系,已活用为动词了,所以“君之”应译为“用国君之礼待他”,“兄之”应译为“用兄长之礼待他”。
固定的单音节词指在现代汉语中做双音节的词,如:“妻子”现代汉语的解释是妻子和儿女。在2006年全国卷Ⅰ中,翻译题“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的“妻子”就当此解。
第二步:抓住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句直译。
特殊句式是指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判断句和被动句都有固定的翻译格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成分,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要先调整好正常顺序再翻译。
固定格式句有“有以……无以……”、“无乃……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
2008年江苏卷的翻译题: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该句的主语是传主吴汉,召见他的应是帝王,可见原文“召见”前省去了“帝”,翻译时应补足。
2008江苏卷的翻译题: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其中“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第三步:抓住句子中的特殊语言现象即修辞翻译。
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 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可采用变通的翻译形式,或意译为“坚固的城防”,或以现代汉语的比喻形式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翻译运用借代的句子,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应翻译为“贫民”,“缙绅”应翻译为“官员”,“三尺”应翻译为“法律”,“万钟”应翻译为“高官厚禄”,等等。婉说,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婉说的句子,应按照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替换,该换成什么就换成什么说法,可将“山陵崩”译为“百年之后”,可将“填沟壑”译为“死了以后”。
第四步:将剩余的字词直译,原则是留和删。
要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要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文中的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译出,只要不影响全句的意思,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承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2008年广东卷文言翻译题: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其中“陶侃”为人名,不用多想,直接保留就可。
第五步:根据文章上下文的内容将以上四步的结果进行意译,真正实现文言翻译的信、达、雅。
即语言要忠实于原文并且要明白流畅和优美。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同学们理解了这五步法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在考试时不恐惧、不慌乱,才能取得好成绩。
基于这两年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我们可以预测2011年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将会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仍为主观题,要求以直译为主。
2、翻译的文句很大可能会出自第Ⅰ卷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也可能出自第Ⅱ卷中另给的一段文字。
3、把句意理解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带有综合性质。
4、选句会比较典型,一定包括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5、可能会考查文言特殊语言现象,因为这两年一直未考查。
6、文言文的句读也可能会再次考查。
但无论考题怎样变化,我们答题的思路和方法都是固定的。当前,高考备考已经进入了紧张的冲刺阶段,只要我们能把握住以上几个步骤,加强针对性的专题训练,挑选导向性好、难度适中的综合卷进行考前适应性训练,并不断地进行归纳、领会、应用,重视完卷之后的总结反思,找准薄弱环节,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原因、减少失误,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基于教学的责任和经验,我总结了一下具体的解题步骤,下面结合高考例题分析一下。
第一步:抓住句子中的活用词和固定的单音节词直译。
词语的活用最常见的有名词用做一般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动词用作名词以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2007年山东卷中的翻译题: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其中“异”本是形容词,但它的后面跟了一个代词“之”,所以“异”就是意动用法了,应译为:感到奇怪。2008年的全国卷Ⅰ文言翻译题: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其中“君之”、“兄之”,“君”、“兄”如果用名词义去解,根本讲不通。由句子的结构分析可知,它们都同“之”构成了动宾关系,已活用为动词了,所以“君之”应译为“用国君之礼待他”,“兄之”应译为“用兄长之礼待他”。
固定的单音节词指在现代汉语中做双音节的词,如:“妻子”现代汉语的解释是妻子和儿女。在2006年全国卷Ⅰ中,翻译题“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的“妻子”就当此解。
第二步:抓住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句直译。
特殊句式是指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判断句和被动句都有固定的翻译格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成分,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要先调整好正常顺序再翻译。
固定格式句有“有以……无以……”、“无乃……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
2008年江苏卷的翻译题: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该句的主语是传主吴汉,召见他的应是帝王,可见原文“召见”前省去了“帝”,翻译时应补足。
2008江苏卷的翻译题: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其中“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第三步:抓住句子中的特殊语言现象即修辞翻译。
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 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可采用变通的翻译形式,或意译为“坚固的城防”,或以现代汉语的比喻形式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翻译运用借代的句子,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应翻译为“贫民”,“缙绅”应翻译为“官员”,“三尺”应翻译为“法律”,“万钟”应翻译为“高官厚禄”,等等。婉说,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婉说的句子,应按照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替换,该换成什么就换成什么说法,可将“山陵崩”译为“百年之后”,可将“填沟壑”译为“死了以后”。
第四步:将剩余的字词直译,原则是留和删。
要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要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文中的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译出,只要不影响全句的意思,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承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2008年广东卷文言翻译题: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其中“陶侃”为人名,不用多想,直接保留就可。
第五步:根据文章上下文的内容将以上四步的结果进行意译,真正实现文言翻译的信、达、雅。
即语言要忠实于原文并且要明白流畅和优美。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同学们理解了这五步法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在考试时不恐惧、不慌乱,才能取得好成绩。
基于这两年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我们可以预测2011年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将会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仍为主观题,要求以直译为主。
2、翻译的文句很大可能会出自第Ⅰ卷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也可能出自第Ⅱ卷中另给的一段文字。
3、把句意理解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带有综合性质。
4、选句会比较典型,一定包括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5、可能会考查文言特殊语言现象,因为这两年一直未考查。
6、文言文的句读也可能会再次考查。
但无论考题怎样变化,我们答题的思路和方法都是固定的。当前,高考备考已经进入了紧张的冲刺阶段,只要我们能把握住以上几个步骤,加强针对性的专题训练,挑选导向性好、难度适中的综合卷进行考前适应性训练,并不断地进行归纳、领会、应用,重视完卷之后的总结反思,找准薄弱环节,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原因、减少失误,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