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国在阿拉伯国家海外办学的背景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开展海外办学有较多相似之处,其办学模式对我国高等院校推进海外办学工作有较多可借鉴之处。本文在全面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回顾和分析了德国高等院校在阿拉伯国家推进海外办学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院校海外办学工作面临的具体问题和任务,提出在政府规划、经费支持、办学形式、专业设置、质量监控等方面吸收德国现有经验的策略,有助于中国院校海外办学工作行稳致远、提质增效,有效助力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德国;中国院校;海外办学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5-0046-04
2000年以来,特别是2017年德国联邦政府出台“教育、科学和研究国际化战略”以来,德国高校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工作,在北非、中东等地的阿拉伯国家通过特许经营、开设海外分校、联合开办大学、联合开设专业等形式开展海外办学,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海外办学模式。
2013年开始,大批中国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利用中国产能、装备、技术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贡献中国力量。为配合中国企业“走出去”,2016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一系列文件,鼓励中国高校开展海外办学,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中国高校海外办学工作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
一、德国在阿拉伯国家办学的背景和动机
德国海外办学工作是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展的,联邦政府在推进海外办学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美、英、澳等传统教育強国通过海外办学获取了巨大经济利益并实现本国大学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德国政府认识到海外办学工作的重要意义。2010年6月,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秘书托马斯·雷切尔在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指出“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建立一流大学、一流科研以及实现创新的前提条件”[1]。2017年,德国联邦政府推出“教育、科学和研究国际化战略”,以教育国际化应对面临的系列挑战。阿拉伯国家面临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经济社会转型的压力,希望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改善教育现状,以提升国民教育水平,为国家升级转型提供教育支撑。
从动机上讲,在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下,德国考虑对外政策、国际化劳动力市场、科学研究领域交流和合作等因素[2],希望通过开展海外办学的方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吸引国际人才,改变德国高端人才持续外流的状况。在国际教育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德国希望通过国际化建设世界教育强国,以提升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德国希望通过海外办学,输出德国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为当地德国企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二、德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海外办学模式
(一)政府主导、高校实施
德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海外办学工作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展的,是一种出于政治考量的发展战略,不是高校的自发行为。海外办学工作由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资助,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具体协调、指导和监督,由德国高校具体负责实施。德国政府和海外办学所在国家的政府或德国高校和海外办学所在国高校达成海外办学协议后,都需向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交接或申请,通过中心开展具体工作。在该工作机制中,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实际上是个协会,由200多个学校和机构组成,在海外设立了15个代表处,65个联络点(中国也有1个代表处,3个联络点)[3],它具有多重身份,既是政府海外办学资金的接受者,又是资金分配者,即接受联邦教育与科研部(BMBF)、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BMZ)和德国外交部(AA) 的拨款,并将拨款分配给开展海外办学的德国高校;既是海外办学项目的审批者,也是项目运营的监督者[1]。德国政府对海外办学工作的资助实行项目化管理,主要通过 “跨国教育—海外高等教育项目”“职业教育国际营销”“学术训练和教育指南” 三个项目实施。2017年,德国政府资助的费用约占德国高校海外办学经费的90%,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划拨给德国高校的海外办学费用达到了400万欧元/年。德国政府对海外办学工作的经费资助不仅有效解决了工作初期经费紧张的问题,而且帮助德国高校有效回避了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二)因地制宜、形式多样
德国高校的海外办学形式主要有4种,包括合作双方联合开设专业、德国高校支持建立独立高校、海外分校或研究所和德资独立高校。其中,联合开设专业是德国海外办学的传统形式,德国高校主要负责学术和部分项目管理工作,其余工作则由合作高校负责,与美、英、澳等传统教育输出强国的海外办学形式基本一致。德国高校支持建立独立高校为德国首创的海外办学形式,德国高校扮演顾问者的角色,负责专业课程的规划、制订和完善,项目教学质量保障和控制以及新建高校师资的培训工作[1]。海外分校或研究所由德国高校总部负责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在内的全部运营事务。在这种办学形式中,德国高校通常租用所在国高校的校园和其他教学实施,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和该高校并不发生联系。德资独立高校则是德国机构或个人在国外直接投资建设、单独运行的独立法人,和德国高校及所在国高校无直接联系,按照其高校章程、所在国法律法规等自主运行。德国经济界越来越认识到促使德国高校国际化去向的必要性,为高校海外办学提供经费支持,使用没有限制,十分灵活[4]。
(三)分工明确、优势互补
在大部分海外办学项目中,德国高校主要负责学术和质量控制部分,外方合作高校负责在所在国的项目报批、招生、管理等日常事务性工作,负责提供主要师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在德国海外办学模式中,德国高校主要输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标准等软教学资源,负责提供师资培训、质量控制部分工作,以保证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预期标准。外方合作高校在提供教学条件、管理人员的情况下,按照德国高校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标准具体组织实施,承担大部分教学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这种海外办学模式对德国高校而言,既有效输出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标准等,实现了办学目标,又有效节省了办学的资源投入,节约了开支,规避了风险。 (四)科学规划、专业合理
专业选择和建设是德国高校推进海外办学工作的重要抓手。因此,德国高校在海外办学过程中十分注重专业的科学选择,做到科学规划、重点突出。总体来看,德国高校在专业选择时主要考虑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德国企业的人才需求、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正是基于以上因素考虑,德国高校海外办学的专业并没有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高等教育国际输出大国一样大量开设商科、文科类专业,而是以能源、水利、电气等工科和自然科学为主,所涉专业基本为工程类专业。2018年,德国所有的海外办学专业中,工程类专业所占的比例达到了52.6%,学生人数近17000人。
从海外办学主体的类型看,开展海外办学的德国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的比例达到1:1。与综合性大学不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不仅注重专业理论教学,更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主要实践者。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恰好满足了海湾地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实践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该地区受到了高度关注和欢迎,约旦、埃及等国家均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海外办学项目。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德国高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保证教学质量,在海外办学项目教学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广泛邀请当地德国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教学实施、实习实训、就业安排等工作,将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经验普遍应用到海外办学项目中来,有效保证了项目实施的效果。德国的海外办学项目还强制要求或组织学生赴德国交流,提升了学生学习德语、了解德国的兴趣和动力。
三、对中国高校海外办学工作的启示
(一)加强政府主导,有效提升工作实效
做好工作规划和顶层设计工作。中国高等学校数量众多,亟须政府拿出翔实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和方案,做好指导和引导工作。在科学的宏观引导下,可实现海外办学目的地分布科学、办学主体类型合理、专业分布特色鲜明的目标,既能避免各高校无序开展海外办学,出现不必要的内部竞争,又能紧密对接“走出去”企业的发展需求,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高校海外办学工作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2002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用于规范高等學校的境外办学活动[5]。办法在内容覆盖面上较小,无法指导目前的高校海外办学工作,且该办法已于2015年11月废止。2019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试行)》,对高等学校境外办学的定位、目标、可行性分析、筹备建设、教育教学、组织管理等提出了翔实、科学的要求和指导,为高等学校在新时代开展境外办学工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提供了科学遵循。高校需深刻理解文件精神,以文件精神为指导,科学规范开展海外办学工作,保证海外办学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海外办学工作的经费支持。海外办学工作是一项涉及资金、知识、管理、人才等因素的系统性工程,其中,资金对海外办学的高校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受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及自身财力影响,资金问题是我国高校推进海外办学的主要障碍之一。政府有关部门可借鉴德国经验,为高校海外办学提供一定周期的启动资金支持,协调行业企业参与办学资金的筹措,为海外办学工作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进而为海外办学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加强专业指导,有效发挥各类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遵循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海外办学工作可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有序开展,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推进实施。统筹包括各级政府、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企业、学校等各类社会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以系统性思维,整体协同推进海外办学工作[6],充分发挥政府在海外办学中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发挥高校办学主体作用、发挥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重要参与方作用和实习就业主体作用、发挥海外社会团体熟悉当地社情作用,形成多方合力,凝聚海外办学的不竭动力。
为有效提高海外办学工作统筹和指导成效,可成立专门机构,明确其工作职责,具体负责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参照德国教育部成立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成功做法,可赋予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等机构在海外办学工作中的更多职权,并提供专项资金,明确工作职责,在全国有序推进中国高校开展海外办学工作。
(三)立足办学优势,提高海外办学工作成效
立足优势学科和专业开展海外办学工作。2020年,我国高校有199个专业跻身世界一流专业行列。在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国大陆共有253所高校上榜,上榜总次数2220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各高校在开展海外办学工作时,应遴选自身优势学科和专业组织实施。一方面,在自身成熟的、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竞争优势强,成功的机会更大,合作项目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也越大。另一方面,选择优势学科和专业开展海外办学能做优做强高校自身特色和优势,更能促进高校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形成中国高校海外办学工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深化海外办学中的校企协同合作。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本土化人才是中国高校海外办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定位,因此,校企协同合作就成为中国高校海外办学的重要路径。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在开展海外办学工作中,应把服务“走出去”企业发展需求作为其海外办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充分调研办学目的地“走出去”企业的分布情况和发展需求,从而科学地确定办学专业和发展规模等。在海外办学实施过程中,可与合作企业在办学资金、教学场地、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全过程、全方位合作,精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实现办学初衷,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委托大学开展或联合开展科学研究[7]。
切实抓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工作。质量是海外办学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坚持高标准,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实习实训、毕业就业等方面参照国内人才培养标准建立完备的质量体系,把质量监控的标准和程序严格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好地输出中国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
做好汉语语言教学及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同德语类似,目前汉语在国际上普及程度还不高。中国高校在推进海外办学工作时,亦可参照德国的经验,把汉语语言教学作为重要的办学任务,把传播中华文化作为重要的语言教学载体。为激发学生汉语学习兴趣,教师可采取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灵活实施汉语教学,采取包括组织海外学生来华短期学习交流等方式在内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提升项目实施成效。
参考文献:
[1] 肖军. 德国跨国高等教育:动因、模式与特征[J].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08):91-98.
[2] 许青云.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的动力、举措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中外企业家,2015(25):269-271.
[3] 孙国权.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启示[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4(01):15-18.
[4] 伍慧萍.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框架及措施分析[J]. 德国研究,2000(02):30-34+62.
[5] 陈若愚.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院校境外办学的动因及策略探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12):4-6.
[6] 颜青.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经济师,2021(06):170-171.
[7] 王志刚,胡伟华,黄玲,等.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及其对陕西的启示[J]. 教育教学论坛,2015(42):3-5.
(荐稿人:赵慧,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关键词:德国;中国院校;海外办学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5-0046-04
2000年以来,特别是2017年德国联邦政府出台“教育、科学和研究国际化战略”以来,德国高校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工作,在北非、中东等地的阿拉伯国家通过特许经营、开设海外分校、联合开办大学、联合开设专业等形式开展海外办学,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海外办学模式。
2013年开始,大批中国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利用中国产能、装备、技术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贡献中国力量。为配合中国企业“走出去”,2016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一系列文件,鼓励中国高校开展海外办学,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中国高校海外办学工作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
一、德国在阿拉伯国家办学的背景和动机
德国海外办学工作是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展的,联邦政府在推进海外办学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美、英、澳等传统教育強国通过海外办学获取了巨大经济利益并实现本国大学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德国政府认识到海外办学工作的重要意义。2010年6月,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秘书托马斯·雷切尔在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指出“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建立一流大学、一流科研以及实现创新的前提条件”[1]。2017年,德国联邦政府推出“教育、科学和研究国际化战略”,以教育国际化应对面临的系列挑战。阿拉伯国家面临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经济社会转型的压力,希望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改善教育现状,以提升国民教育水平,为国家升级转型提供教育支撑。
从动机上讲,在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下,德国考虑对外政策、国际化劳动力市场、科学研究领域交流和合作等因素[2],希望通过开展海外办学的方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吸引国际人才,改变德国高端人才持续外流的状况。在国际教育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德国希望通过国际化建设世界教育强国,以提升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德国希望通过海外办学,输出德国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为当地德国企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二、德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海外办学模式
(一)政府主导、高校实施
德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海外办学工作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展的,是一种出于政治考量的发展战略,不是高校的自发行为。海外办学工作由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资助,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具体协调、指导和监督,由德国高校具体负责实施。德国政府和海外办学所在国家的政府或德国高校和海外办学所在国高校达成海外办学协议后,都需向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交接或申请,通过中心开展具体工作。在该工作机制中,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实际上是个协会,由200多个学校和机构组成,在海外设立了15个代表处,65个联络点(中国也有1个代表处,3个联络点)[3],它具有多重身份,既是政府海外办学资金的接受者,又是资金分配者,即接受联邦教育与科研部(BMBF)、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BMZ)和德国外交部(AA) 的拨款,并将拨款分配给开展海外办学的德国高校;既是海外办学项目的审批者,也是项目运营的监督者[1]。德国政府对海外办学工作的资助实行项目化管理,主要通过 “跨国教育—海外高等教育项目”“职业教育国际营销”“学术训练和教育指南” 三个项目实施。2017年,德国政府资助的费用约占德国高校海外办学经费的90%,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划拨给德国高校的海外办学费用达到了400万欧元/年。德国政府对海外办学工作的经费资助不仅有效解决了工作初期经费紧张的问题,而且帮助德国高校有效回避了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二)因地制宜、形式多样
德国高校的海外办学形式主要有4种,包括合作双方联合开设专业、德国高校支持建立独立高校、海外分校或研究所和德资独立高校。其中,联合开设专业是德国海外办学的传统形式,德国高校主要负责学术和部分项目管理工作,其余工作则由合作高校负责,与美、英、澳等传统教育输出强国的海外办学形式基本一致。德国高校支持建立独立高校为德国首创的海外办学形式,德国高校扮演顾问者的角色,负责专业课程的规划、制订和完善,项目教学质量保障和控制以及新建高校师资的培训工作[1]。海外分校或研究所由德国高校总部负责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在内的全部运营事务。在这种办学形式中,德国高校通常租用所在国高校的校园和其他教学实施,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和该高校并不发生联系。德资独立高校则是德国机构或个人在国外直接投资建设、单独运行的独立法人,和德国高校及所在国高校无直接联系,按照其高校章程、所在国法律法规等自主运行。德国经济界越来越认识到促使德国高校国际化去向的必要性,为高校海外办学提供经费支持,使用没有限制,十分灵活[4]。
(三)分工明确、优势互补
在大部分海外办学项目中,德国高校主要负责学术和质量控制部分,外方合作高校负责在所在国的项目报批、招生、管理等日常事务性工作,负责提供主要师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在德国海外办学模式中,德国高校主要输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标准等软教学资源,负责提供师资培训、质量控制部分工作,以保证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预期标准。外方合作高校在提供教学条件、管理人员的情况下,按照德国高校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标准具体组织实施,承担大部分教学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这种海外办学模式对德国高校而言,既有效输出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标准等,实现了办学目标,又有效节省了办学的资源投入,节约了开支,规避了风险。 (四)科学规划、专业合理
专业选择和建设是德国高校推进海外办学工作的重要抓手。因此,德国高校在海外办学过程中十分注重专业的科学选择,做到科学规划、重点突出。总体来看,德国高校在专业选择时主要考虑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德国企业的人才需求、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正是基于以上因素考虑,德国高校海外办学的专业并没有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高等教育国际输出大国一样大量开设商科、文科类专业,而是以能源、水利、电气等工科和自然科学为主,所涉专业基本为工程类专业。2018年,德国所有的海外办学专业中,工程类专业所占的比例达到了52.6%,学生人数近17000人。
从海外办学主体的类型看,开展海外办学的德国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的比例达到1:1。与综合性大学不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不仅注重专业理论教学,更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主要实践者。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恰好满足了海湾地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实践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该地区受到了高度关注和欢迎,约旦、埃及等国家均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海外办学项目。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德国高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保证教学质量,在海外办学项目教学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广泛邀请当地德国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教学实施、实习实训、就业安排等工作,将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经验普遍应用到海外办学项目中来,有效保证了项目实施的效果。德国的海外办学项目还强制要求或组织学生赴德国交流,提升了学生学习德语、了解德国的兴趣和动力。
三、对中国高校海外办学工作的启示
(一)加强政府主导,有效提升工作实效
做好工作规划和顶层设计工作。中国高等学校数量众多,亟须政府拿出翔实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和方案,做好指导和引导工作。在科学的宏观引导下,可实现海外办学目的地分布科学、办学主体类型合理、专业分布特色鲜明的目标,既能避免各高校无序开展海外办学,出现不必要的内部竞争,又能紧密对接“走出去”企业的发展需求,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高校海外办学工作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2002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用于规范高等學校的境外办学活动[5]。办法在内容覆盖面上较小,无法指导目前的高校海外办学工作,且该办法已于2015年11月废止。2019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试行)》,对高等学校境外办学的定位、目标、可行性分析、筹备建设、教育教学、组织管理等提出了翔实、科学的要求和指导,为高等学校在新时代开展境外办学工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提供了科学遵循。高校需深刻理解文件精神,以文件精神为指导,科学规范开展海外办学工作,保证海外办学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海外办学工作的经费支持。海外办学工作是一项涉及资金、知识、管理、人才等因素的系统性工程,其中,资金对海外办学的高校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受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及自身财力影响,资金问题是我国高校推进海外办学的主要障碍之一。政府有关部门可借鉴德国经验,为高校海外办学提供一定周期的启动资金支持,协调行业企业参与办学资金的筹措,为海外办学工作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进而为海外办学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加强专业指导,有效发挥各类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遵循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海外办学工作可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有序开展,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推进实施。统筹包括各级政府、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企业、学校等各类社会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以系统性思维,整体协同推进海外办学工作[6],充分发挥政府在海外办学中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发挥高校办学主体作用、发挥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重要参与方作用和实习就业主体作用、发挥海外社会团体熟悉当地社情作用,形成多方合力,凝聚海外办学的不竭动力。
为有效提高海外办学工作统筹和指导成效,可成立专门机构,明确其工作职责,具体负责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参照德国教育部成立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成功做法,可赋予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等机构在海外办学工作中的更多职权,并提供专项资金,明确工作职责,在全国有序推进中国高校开展海外办学工作。
(三)立足办学优势,提高海外办学工作成效
立足优势学科和专业开展海外办学工作。2020年,我国高校有199个专业跻身世界一流专业行列。在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国大陆共有253所高校上榜,上榜总次数2220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各高校在开展海外办学工作时,应遴选自身优势学科和专业组织实施。一方面,在自身成熟的、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竞争优势强,成功的机会更大,合作项目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也越大。另一方面,选择优势学科和专业开展海外办学能做优做强高校自身特色和优势,更能促进高校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形成中国高校海外办学工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深化海外办学中的校企协同合作。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本土化人才是中国高校海外办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定位,因此,校企协同合作就成为中国高校海外办学的重要路径。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在开展海外办学工作中,应把服务“走出去”企业发展需求作为其海外办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充分调研办学目的地“走出去”企业的分布情况和发展需求,从而科学地确定办学专业和发展规模等。在海外办学实施过程中,可与合作企业在办学资金、教学场地、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全过程、全方位合作,精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实现办学初衷,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委托大学开展或联合开展科学研究[7]。
切实抓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工作。质量是海外办学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坚持高标准,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实习实训、毕业就业等方面参照国内人才培养标准建立完备的质量体系,把质量监控的标准和程序严格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好地输出中国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
做好汉语语言教学及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同德语类似,目前汉语在国际上普及程度还不高。中国高校在推进海外办学工作时,亦可参照德国的经验,把汉语语言教学作为重要的办学任务,把传播中华文化作为重要的语言教学载体。为激发学生汉语学习兴趣,教师可采取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灵活实施汉语教学,采取包括组织海外学生来华短期学习交流等方式在内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提升项目实施成效。
参考文献:
[1] 肖军. 德国跨国高等教育:动因、模式与特征[J].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08):91-98.
[2] 许青云.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的动力、举措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中外企业家,2015(25):269-271.
[3] 孙国权.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启示[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4(01):15-18.
[4] 伍慧萍.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框架及措施分析[J]. 德国研究,2000(02):30-34+62.
[5] 陈若愚.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院校境外办学的动因及策略探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12):4-6.
[6] 颜青.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经济师,2021(06):170-171.
[7] 王志刚,胡伟华,黄玲,等.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及其对陕西的启示[J]. 教育教学论坛,2015(42):3-5.
(荐稿人:赵慧,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