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从现实出发、结合国情,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新范畴、新观点、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表现,它拓宽了新视野,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局面,必将为中国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12-0010-02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号召全党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内容极为丰富、并且还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充实。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特色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谈点粗浅看法。
一、“特色理论”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和中心位置,把它当成社会主义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前提和基础,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党的十四大指出:“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三个代表”之首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大再次重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是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学说、阶级斗争的理论,“特色理论”不讲它,还是马克思主义吗?其实,马克思对人类两个伟大发现之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历史归结为征服自然的历史、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任务明确规定:“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毛泽东的论述也很多,“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2]只是由于马恩列毛所处的时代的主要矛盾是阶级压迫、政权问题,不首先进行革命、夺取政权,其他一切无从谈起。所以他们的著作中讲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内容远远多于讲生产力、讲经济发展。特别值得说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也是建立在社会基本矛盾基础上,归根结底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依据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这种制度阻碍社会进步,所以必须推翻它。于是就搞无产阶级革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些最基本的原理恰恰是“特色理论”的根基所在。
二、“特色理论”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全部工作的落脚点,这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这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体现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归宿。党的十七大重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宣示,也是我们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根基所在。”一句话,“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落脚点。这些光辉思想都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历史前进的动力基础上。对待群众作用的不同看法,成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一切非无产阶级政客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有诸多论述。这一点也决定了党的性质、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说:“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3]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这些大家耳熟能详,不再赘述。可以充分表明,“特色理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并且予以深化和扩展。党的十七大把它进一步落实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宣示:“党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充分说明这个问题越来越成为全党工作的重心。
三、“特色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特色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当然也是“特色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首先是一个哲学范畴,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要义就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客观事物不依主观意志而转移。这就决定我们处理任何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把社会实践作为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如《共产党宣言》序言指出:“这些原理(指《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包括革命措施——作者注)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5]马恩根据《宣言》发表25年来大工业的发展、工人政党组织的发展、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特别是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6]马克思恩格斯勇于修正某些观点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典范。“特色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立足于“基本国情”,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以“世情为鉴、国情为据、党情为要。”那些脱离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照抄别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更是行不通。所以“特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实践之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形态。
四、“特色理论”的新范畴、新观点、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产生了若干新范畴,形成若干新理论。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受到保护、私营企业主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些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是没有的、或者曾经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直接批判过的。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吗?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确立一个正确标准。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词句、具体结论、个别原理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特点是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根据、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而客观事物本身总是在不断发展、社会实践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任何真正的科学总是会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甚至改变原有的结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真理的光辉。马克思主义更是如此。近一百多年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达到难以估量的程度,对他们所作的论断、结论,作出某些调整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说些他们没有说过的话,实属正常。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有些是普遍真理,有些是具体真理,又有些是个别真理。普遍真理是揭示普遍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等等,这些必须坚持。有些是具体原理,即揭示某个领域、某个阶段、某些特定条件下的规律。如阶级斗争规律,这是阶级社会的普遍规律,而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阶级斗争的观点就要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如果再据此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就会犯错误。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个别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某一特定事件作出的结论,则根本没有普遍意义。
第三,透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的词句,学习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的有些词句是预言式的,带有一定的猜测性,并非必然是真理。列宁曾对帝国主义的寿命估计过短,有“垂死性”一说,等等。这是他在90多年前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的结论,不可能估计到今天的发展变化。因为他们是人,不是神,也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超越历史,产生这样那样的失误在所难免。但他分析帝国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第四,有些曾经被马克思主义批判的东西,今天被我们所利用,是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如市场、股票、债券,等等。这些都曾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当作资本主义被批判过。其实这是误解。有些东西是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它们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并非资本主义所专有。邓小平说:“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7]有些东西并没有阶级性。“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8]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是发展社会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所需要的。
五、“特色理论”中提出的新范畴、新观点、新理论充分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应有品格
随着中国社会实践发展,产生新范畴、新理论是合乎规律的正常现象。如邓小平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特别高兴,因为“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9]这些“新话”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人民。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之一在于它的人民性——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使绝大多数人过上幸福生活。“特色理论”始终坚持它、围绕它提出一系列的新观点。如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这是为了尽快发展生产、多出产品,满足人民的需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目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非让一部分人穷、一部分人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受到保护”、“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增加积累,扩大资金。这些都是针对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来的,都是为了尽快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10]增加社会财富,人民才能富起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11]所以,“特色理论”就是为我们概括出一条使中国人民尽快富起来、中国尽快强盛起来的理论。这些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在。
党的十七大科学地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可以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特色理论”指引下,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之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3.248-249.249.
[2][4]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103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97.
[7]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1.
[8][9][10][11]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91.255.255.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12-0010-02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号召全党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内容极为丰富、并且还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充实。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特色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谈点粗浅看法。
一、“特色理论”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和中心位置,把它当成社会主义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前提和基础,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党的十四大指出:“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三个代表”之首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大再次重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是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学说、阶级斗争的理论,“特色理论”不讲它,还是马克思主义吗?其实,马克思对人类两个伟大发现之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历史归结为征服自然的历史、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任务明确规定:“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毛泽东的论述也很多,“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2]只是由于马恩列毛所处的时代的主要矛盾是阶级压迫、政权问题,不首先进行革命、夺取政权,其他一切无从谈起。所以他们的著作中讲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内容远远多于讲生产力、讲经济发展。特别值得说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也是建立在社会基本矛盾基础上,归根结底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依据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这种制度阻碍社会进步,所以必须推翻它。于是就搞无产阶级革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些最基本的原理恰恰是“特色理论”的根基所在。
二、“特色理论”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全部工作的落脚点,这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这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体现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归宿。党的十七大重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宣示,也是我们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根基所在。”一句话,“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落脚点。这些光辉思想都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历史前进的动力基础上。对待群众作用的不同看法,成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一切非无产阶级政客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有诸多论述。这一点也决定了党的性质、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说:“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3]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这些大家耳熟能详,不再赘述。可以充分表明,“特色理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并且予以深化和扩展。党的十七大把它进一步落实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宣示:“党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充分说明这个问题越来越成为全党工作的重心。
三、“特色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特色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当然也是“特色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首先是一个哲学范畴,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要义就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客观事物不依主观意志而转移。这就决定我们处理任何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把社会实践作为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如《共产党宣言》序言指出:“这些原理(指《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包括革命措施——作者注)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5]马恩根据《宣言》发表25年来大工业的发展、工人政党组织的发展、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特别是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6]马克思恩格斯勇于修正某些观点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典范。“特色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立足于“基本国情”,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以“世情为鉴、国情为据、党情为要。”那些脱离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照抄别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更是行不通。所以“特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实践之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形态。
四、“特色理论”的新范畴、新观点、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产生了若干新范畴,形成若干新理论。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受到保护、私营企业主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些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是没有的、或者曾经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直接批判过的。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吗?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确立一个正确标准。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词句、具体结论、个别原理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特点是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根据、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而客观事物本身总是在不断发展、社会实践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任何真正的科学总是会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甚至改变原有的结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真理的光辉。马克思主义更是如此。近一百多年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达到难以估量的程度,对他们所作的论断、结论,作出某些调整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说些他们没有说过的话,实属正常。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有些是普遍真理,有些是具体真理,又有些是个别真理。普遍真理是揭示普遍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等等,这些必须坚持。有些是具体原理,即揭示某个领域、某个阶段、某些特定条件下的规律。如阶级斗争规律,这是阶级社会的普遍规律,而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阶级斗争的观点就要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如果再据此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就会犯错误。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个别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某一特定事件作出的结论,则根本没有普遍意义。
第三,透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的词句,学习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的有些词句是预言式的,带有一定的猜测性,并非必然是真理。列宁曾对帝国主义的寿命估计过短,有“垂死性”一说,等等。这是他在90多年前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的结论,不可能估计到今天的发展变化。因为他们是人,不是神,也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超越历史,产生这样那样的失误在所难免。但他分析帝国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第四,有些曾经被马克思主义批判的东西,今天被我们所利用,是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如市场、股票、债券,等等。这些都曾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当作资本主义被批判过。其实这是误解。有些东西是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它们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并非资本主义所专有。邓小平说:“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7]有些东西并没有阶级性。“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8]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是发展社会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所需要的。
五、“特色理论”中提出的新范畴、新观点、新理论充分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应有品格
随着中国社会实践发展,产生新范畴、新理论是合乎规律的正常现象。如邓小平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特别高兴,因为“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9]这些“新话”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人民。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之一在于它的人民性——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使绝大多数人过上幸福生活。“特色理论”始终坚持它、围绕它提出一系列的新观点。如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这是为了尽快发展生产、多出产品,满足人民的需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目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非让一部分人穷、一部分人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受到保护”、“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增加积累,扩大资金。这些都是针对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来的,都是为了尽快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10]增加社会财富,人民才能富起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11]所以,“特色理论”就是为我们概括出一条使中国人民尽快富起来、中国尽快强盛起来的理论。这些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在。
党的十七大科学地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可以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特色理论”指引下,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之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3.248-249.249.
[2][4]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103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97.
[7]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1.
[8][9][10][11]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91.255.255.
责任编辑 姚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