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侨乡多“发”趣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s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所要说的“发”并非头顶之毛发,而是古今闽南侨乡奇特有趣的崇发现象。尽管这样那样的词典中数十个带有“发”字的词组有不少是贬义的,但是闽南人俗信“发”是个吉祥字眼。 而讨口彩、图吉利,盼望万事顺心如意习惯用“发”,则是闽南侨乡的一种传统民风。特别是“发”与“8”划上等号的当今,变得更加炙手可热,人见人爱。
  


  闽南人小孩出生后,取名时喜欢把“发”字嵌进去,当地人名中出现“发”字特别多,如添发、进发、建发、茂发、顺发、来发……,如果您在人群熙熙攘攘的街市大呼“阿發”,循声回望者定然不少。仅次于人名的,使用“发”字频率较高的当推商家的店号。而最有共性的是新开张的店铺,都要贴一张写有“开张骏发”的红纸横披,寄寓发家致富、发大利市、事业发达,比起北方人过年时倒贴“福”字丝毫不逊色。民间新建房屋,在上大梁时要择吉日良辰,两位建筑师要用两条长各1丈2尺的大红绸布系于大梁两端,一齐提上搁放屋脊墙头,这时有个不容忽视的礼俗,就是师傅要领着众人大声诵念吉语:“晋啊,发啊!”就连葬礼的一些仪式(如收敛、安葬等)也不例外,说是诵此吉语可以祈求晋升、发财的机会。好话人人听着感到耳顺心悦,这也是崇发风俗千百年来在闽南民间沿传不衰之缘故。
  每逢婚喜吉庆和传统节日,每家每户都要用面粉、米浆加食糖蒸制一种东西。这种食品也叫“发粿”,上面印有醒目的红双喜或者带红的图纹,就像节庆时报纸上套红一样庄重。在闽南人看来,吃了发粿就会大吉大发。有一首年粿歌生动地唱出了发粿的含义:“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菜头粿(萝卜粿)吃点心。”发粿是闽南人过年最必不可少的年粿,发粿要发得好才会发财。闽南人认为蒸发粿时,都会有“年糕神”看护,而发粿蒸得好不好,关系着来年一年“发”与“不发”。为了防止“杂音”影响发粿在蒸制过程中发得不好,家庭主妇们在蒸制发粿时总是千方百计把家中的小孩支使开,严禁小孩们在灶台旁问这问那,更禁忌说出不吉利的话,以免“年糕神”发怒,使发粿蒸制功亏一篑,不但未来一年运势“发不起来”,又没口福,所以蒸发粿是过年前一件严肃认真的大事。主妇们在揭开蒸笼盖时,心情总是忐忑不安,待见发粿大膨胀,裂开几道缝,这便是发得好的象征。家中的主妇会高兴得抚掌大叫:“发了!发了!”然后,取一小撮染红的米粒撒在发粿之上,让这笼年节吉祥物更加完美。
  每年的中秋节,寓意吉祥的发饼也是闽南人必购的节日饼食。这种用来供月的发饼简简单单,乃用面粉和食糖发酵制成,上面撒有一些炒熟的芝麻仁,再用红色食用染料书写“欢度中秋”“发大吉祥”之类吉语。它看似平凡无奇,也没有高级馅料的月饼那么好吃,但是闽南人认为发饼“意好比味好”,“只有发饼才是正宗的中秋月饼”。
  除夕之夜,闽南人家家户户围炉聚餐,丰盛的酒席上往往少不了寓意“发”字的菜肴,如豆腐发菜,取其“多富发财”。豆芽菜、韭菜在当地有“升发”的象征,在每家每户的年夜饭桌上几乎都有它们的“倩影”。过年的时候,闽南人尤重说吉语讨口彩。1972年,我刚参加工作那年的春节,放假回家时,祖母明知我已经领了工资,她老人家为了讨口彩,明知故问:“工资发了吗?”当她听到我说“发了”,高兴地一连叨念着好几个“发了就好”。新年岁首,闽南人相逢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贺禧吉语也莫过于带有“发”字的“恭喜发财”“新年大发”“祝您顺顺发发”……崇“发”风习给旅游民俗文化增添了生趣盎然的景观,以其浓郁的地方风情韵味令外地人感到耳目一新。
  崇“发”风习是千百年来闽南人对美好生活孜孜以求的表现,既富有人情味又充满自信心。但是,改革开放前,受到“越贫穷越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老百姓不管如何求发、盼发,如何想把“发”字用好、用活、用足,到头来总是连起码的温饱问题也未能解决好。只有在发起改革开放大潮、科学发展各项事业的今天,人们依靠勤劳智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财、发家、发达。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Vesselplasty)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63例Kümmell
目的 探讨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PCCP)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7年8月采用内固定治疗的1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
“年小月半大,神鬼也歇三天驾”。这俗谚说的就是鄂西土家月半节。在我们鄂西土家地区,月半节是最大的节日,比过年还要隆重。而且月半节的时间很长,从农历的七月初一到十五均叫月半节。月半节又叫鬼节。据先人们传说,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新老亡人的灵魂都要回家探望亲人。七月初一,庙里开始撞钟,以召唤那些新老亡人和孤魂野鬼。初五备酒醴,烧香纸,迎接亡人。初七为放河灯,各家各户事前用纸糊篾扎做成彩灯,灯底涂上桐油,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