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一风骨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ster6352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之于饮茶的人而言,早已不再是解渴之物。苏东坡的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道出了茶的悠然意境。我本人喜好天性自由的东西,不喜一切外物累赘,恰在茶的物语里却能很好的释放这一天性了。
  一杯合自然
  我曾将自己喝茶的状态形容为昏天黑地一塌糊涂地放诞。平时,我会用一把日式小壶泡壶滇红,喝上两三小杯,没有太过奢华的茶具,也没有太过繁复的程式。茶不过是一种饮品,喝茶也不过是为了陶冶性情,品味茶的韵味,如果人人喝茶都要有一套讲究,那么这茶喝得无疑是太累了。喝茶和喝酒一样,都是放纵人天性的时刻,一旦把自己搞得太过拘谨,反而失去了这种放纵的意义,也会少了喝茶的乐趣。
  无论是小杯细品,还是大杯牛饮,不过都是发挥了茶的功效而已。喝酒可以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喝茶为什么就不可以呢?用了晋代文人左思的一句“铅刀贵一割”来形容饮茶再合适不过。作为一个道家传人,我认为,茶唯有与水结合,才能在水中绽放出它的本质,无论好茶坏茶新茶旧茶,不用水泡开了,不见到茶汤,寻常的人很难用肉眼来判断茶的品质,更谈不上这茶的意境与韵味了。
  “酒是外放的东西,茶是内在的东西。”一旦将茶泡开,你才能看到它的条索性状、色泽光润、茶汤颜色和展开的叶底,才能品到它的香气滋味,触到它独特的个性与风骨。酒与茶都是自然赐予人类的佳品,然而,酒的自然或许需要一斗才能达到,茶的自然却只需那么一杯,当唇舌与茶汤接触的瞬间,它的所有内在便在你的口中毫无保留地释放开了,接下来,便是那悠然不尽的回味。
  独爱英雄气
  茶,从它被人们饮用之始,就是有自己的风骨的。每一种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情况下都会绽放出自己特有的个性。尽管它们历经岁月更迭,沧桑沉浮,唯一不变的便是这种茶透过个性所表现出来的风骨。
  小时候喝的都是绿茶,年纪大了就喝红茶了。在红茶里,我尤其迷恋滇红,迷恋它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滇红特有的寒香;二是滇红特有的英雄悲歌。
  一个喜欢复古的人,如果一种事物的风格能追溯到唐朝便好,最好能有六朝甚至两汉的气息。滇红的寒香便有这种复古的气息。可称得上是红茶中香远益清的君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风度。梅花香自苦寒来,茶叶这个东西也一样,耐得多少寒苦寂寞,就有多少深度。
  滇红本是祁红的山寨版本,很多人都觉得它很土,我却觉得它很有云南乡民的纯朴与深情。滇红,产于云南的西部,临沧、德宏、西双版纳是滇红的主要产区。而祁红的产地却在安徽的祁门,两地相隔几千里,滇红又是怎么成了祁红的山寨版呢?
  抗战时期,安徽被日本人所占领,大批安徽人逃往西南大后方。他们在云南,用祁红的工艺与手法来制作云南的大叶茶。于是,旧工艺配上新品种,就这样搞出了滇红。滇红的推出,令当时的中国政府兴奋不已。中国当时的经济早已被战争拖垮,祁红的主产区被日军占领后,以祁红出口向英国人交换外汇枪炮的路径也就此中断。由于在云南搞出了滇红,就能直接通过滇缅公路向英国出口,以保障国内的物质需求。因此,蒋介石下令,在云南大量种植和推广滇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滇红挽救了整个民族。
  倩红巾翠袖
  说道格调高古,我认为只有碧螺春和兰雪才配得上这样的称号,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两种茶。
  产于江南的碧螺春,为何会有一种慷慨气?用辛弃疾的两句词“倩红巾翠袖,搵英雄泪”来解释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在中国的茶品里,上等的碧螺春是要由十多岁的小姑娘用嘴唇含下的叶片来制成的。这是因为碧螺春这种茶骨子里面有着一种强悍的气息,必须要女孩子来消磨,香气才会沉郁蕴积,否则就太烈了。
  至于龙井,那是乾隆才喜欢的味道。龙井茶取的就是一个清淡,可它的香气淡得连水腥味都没有压住,一杯茶倒有一半尝出来是那个水的味道。这种茶初一人口可能还觉得高妙,然而仔细一品便会发现它毫无回味,缺乏那种悠然不尽的意思,韵致很不够数。
  孤寂蕴高古
  能将格调高古推向极致的茶品,当属兰雪。我之所以喜欢兰雪,就是因为这种纯粹的好古之风。而说到兰雪茶,就不得不说它的发明人,晚明散文大家张岱张陶庵了。我常常在想,一个人要到了什么程度才能活得出张岱那样的情趣。台湾作家龙应台说,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
  其实,孤寂对于张岱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于孤寂之间一品他所自创的兰雪茶,高妙之间遗世独立,这种幸福又岂是常人所能企及的!兰雪又名日铸,产于浙江的会稽山,日铸岭,若耶溪边。这里称得上是天下第一等的好地方,欧冶子在这里造过干将莫邪,王羲之在这里写过兰亭序……这样好的地方,产出来的才是第一等的好茶。
  张岱喝兰雪茶,需用斑竹庵中的楔泉之水。他发现,若将泉水放置三宿,石腥味散去后,用来煮日铸的雪芽茶,其香满口,最能衬托出茶的香味。先将沸水注人壶中少许,待其稍凉,再以沸水注之,看茶叶舒展,茶色如竹叶初展,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迎曙光,举世无双。再注人白瓷杯,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于是张岱就将这种茶戏称为“兰雪茶”。
  茶與酒有相同也有不同。同一个地方出产的酒,大致香型是一定的;而同一个地方出产的茶,却没有相同的味道。江南千山,山山有茶,手法变了,就是一种新茶。兰雪的遭遇就是这样,在不断更新的工艺中,很多老工艺渐渐退出了这个舞台,很多古风十足的老茶也就随之渐渐消失了。
  饮一杯茶,饮的不仅仅是那香郁甘醇的味道,饮的更是它特有的风骨与高古的韵味。将自然与风骨融为一体,让古韵与自由相得益彰,一茶一古风,一茶一风骨,这才是饮茶者所特有的高妙。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人生就是梦,那么,梦境是人生吗?很少有人不做梦。没有梦的人,可能缺少人生最为相续殊胜的境界。人生虽然是梦,但切不可以为梦就是人生,更不可把人生当做醉生梦,死来过。  人生是梦,但梦不是人生。把梦当做人生的人,是麻木自己的人,是昏沉的人,是自我療伤的人。有的时候可以偶尔的用梦是人生来麻醉自己,但如果长久麻醉邢就是毒药。可以像庄周一样梦蝶,甚至不断追问:蝴蝶是我,还是我是蝴蝶。可以找到梦境的人生定位,
期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的“三春”就是春天。在古代,人们一般把农历正月称为孟春,把二月称为仲春,把三月称为季春,这就是合称的“三春”。  汉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唐李白《别毡帐火炉》诗:“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元宋方壶《斗鹤鹑·踏青》套曲:“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刘大白《春尽了》诗:“算三春尽了,总应该留得春痕多少。”这里的“三春”都
期刊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时代,仅就出版业来说,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每年出版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令人应接不暇。面对这种状况,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完更多的书,很多读者便选择了快读的方式,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想要读的书读完。快读的确能提高阅读效力,但这种方式是否值得推广?还有待商榷。最近读了关于台湾作家王文兴的访谈录,对他所提倡的“慢读法”颇有感慨。  少年时代的王文兴,也和大多同学一样,读书速度很快,
期刊
主讲人:汤一介  地点:横山书院  整理:本刊编辑部  做人也罢,做企业也罢,我们都要努力朝着更高的境界前进,不能只停留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这样是难以长久的。现在讲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于一个企业,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譬如一个企业不讲信誉,砸了自己的牌子;一个人言而无信,人人都会远离他,这样他什么事都做不好。贪图眼前的小利是难以成就事业的,这对一个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要将儒家的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主笔/徐展  责任编辑/林青雨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叶源于中国,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茶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
期刊
诸子百家中,老子对我们今天的意义是最大的,因为这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选择非常多样的时代,人心都比较浮躁,在这种浮躁的心态之下我们需要修心,要开智慧。《道德经》就是教我们怎么修心,教我们怎么开智的。  《道德经》不仅讲内心,还有外在,是内外结合的。《道德经》实际上就讲了一个字——道。道是什么呢?就是讲最根本的问题。  谦下不争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曾国藩在第一次打败
期刊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一一[唐]皎然《飲茶歌诮崔石使君》
期刊
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泉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双烟……  一一[明]徐渭《徐文長秘集》
期刊
茶叶做为中国特产,一直以来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茶叶的饮用方式一直都在革新,年轻人对于奶茶的热爱更是不言而喻的。在历史上,人们对于茶叶的认知和运用却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人说“茶饮同宗”,在茶叶被用作饮料之前,茶叶是被食用的。我们的祖先从野生茶树上采收嫩叶食用。从此开启了中国人对茶叶运用的漫长的历程。据《华阳国志》所载,大约在周朝时,茶叶被作为贡品自西南地区传人中原,并被作为了食物进行食用。但
期刊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神农百草经》中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随着对茶的了解不断加深,人们才认识到,茶不仅能治病,还可以日常消遣,是一种很好的饮料。时至今日,茶与咖啡、可可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饮品。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茶与养生的关系,五代蜀毛文锡撰《茶谱》中称茶能“益思”,明代李时珍撰的《本草纲目》称茶能“使人神思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