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断课是指一节课上完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或由教师单独完成的表示该节课结束的一种活动。本文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出发,从断课方式这一侧面对目前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评议。阐述了断课对于一节课的重要性。对一些常用的断课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论述,并以此文与老师们商酌,以期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更活跃,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关键词:断课;画龙点睛;激情;反刍
所谓断课,就是指一节课上完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或由教师单独完成的表示该节课结束的一种活动。近几年笔者听了不少大家及新锐的课,清新的思路、得体的语言、活跃的气氛无不表达著授课者的匠心独运。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更为这一节节公开课、示范课锦上添花。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的形成性考核,将当节课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还存在的问题都给出了及时的反馈。“精心的讲解—热烈的双边活动—及时而又到位的反馈”已成为改革氛围下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模式,这一全新教学模式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就“三、一”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育教学理念。但不知为什么,笔者总有一丝淡淡的惆怅,挥之不去---。
记得有一位名人曾说过:桃花是艳丽的,但如果每天看得都是桃花,那即使桃花有车轮那么大,也会使人毫无兴趣。一节课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固然是好事,但绝不应该是结束一节课的唯一方法。俗话说:画龙点睛,一节课的断课就是画龙后的点睛,点得好,龙将破壁而出;点的不好,那龙就将是一条瞎龙、死龙,毫无生机。应给学生充满想象、回味、激情以及探索的强烈欲望;反之,一个一般的、平庸的断课,则会将学生记忆的屏幕“END”于下课的老师再见的道别声中。学生除了几个枯燥的知识点,在也激不起丝毫的热情与动力,大部分时间想不起来,偶尔想起也味如嚼蜡。这无疑是一种对天才想象力的扼杀,是教学的失败。写到此处,笔者不禁想到《时代经济周刊》上登载的一个美国学者对中美教育差异的评价:中国的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员、工程师;而美国的教育培养的则是经理、董事长。这个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确也折射出一丝现实。就如许多教育杂志都声讨的一个现象,美国幼儿园的小朋友画册中的太阳可以是蓝色、方形甚至是三角的;而中国小朋友的画册中的太阳则千篇一律为红色、圆形。大家都知道,前者画的不对,而后者更准确。但问题是,那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儿童天才想象力的一个映射。诚如庄子云:尔非吾,安知吾不知鱼儿之乐?因此,我要大声疾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一定要根据教材、学生设计出灵活多变,充满个性化的断课,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反刍情趣与探索的热情。
那么,怎样才是一个好的断课?笔者曾听过原南京市汤山中学校长邢大华先生的一节课,那是高尔基的《海燕》。记得那天,正赶上天气骤变,暴雨将至。临下课时,邢先生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打开大门,暴风卷杂着雨滴飞入教室,邢先生迎风而立,高诵: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多少年过去了,那呐喊就一直响彻于我的耳边,生活中每遇暴风雨袭击,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这呐喊,给了我许多拼搏、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由此可见,断课是一门艺术,须因时而定、因情境而变,龙画好后适时“点晴”,使学生脑海中想象之龙飞腾破壁,想象得以充分升华。
下面笔者将名师授课时的断课技巧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总结性断课。这是一种较为常见、常用,适用于各科目的断课方式。教师用简明的语言,点出本节课的重、难点,给学生以一次及时的反刍,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如语文课,教师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再一次陈述或学生在教师提示下的自行总结;数学课上,对重要概念、公式、规律的再次强调;历史课上,对本节课涉及的重大事件、重点人物的再一次圈点。以达到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为本节课的完成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此种方法的优点是:①重点突出。无论是教师的总结性陈述或学生的总结性归纳,一定是对本节课内容精华的再现,而绝不会是对本节课所有内容的机械重复。②方便易行。总结性的断课,必然是围绕本节课内容,刚刚上过、学过,热呼气还在,趁热打铁最易成功。③效果突出。因为实际中,无论是应试还是实际应用,最须掌握的还是这些重、难点,而决不会是所有的枝枝曼曼,孔乙已会回字的六种写法的卖弄,早成为一个笑谈。缺点则有:①缺乏激情。再好的内容扩张,都已在授课过程中完成,此时的总结,不可能再有创造性的发挥。②禁锢想象。总结必然是从起点到终点后,回到起点再到终点的一个重复,虽然圈子画小了,但还是一个圆圆的园,虽无明显的弱处可抓,却也确实没有了一点可引发想象的空间。
(2)激情式断课。这种断课,震慑力强、穿透力大,运用的得当,甚至可使学生终生难忘。如前文中提到的在暴风雨的吹打下高诵“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豪迈宣言,老师的声音、形象在我每每见到大海或在遭遇暴风雨袭击时都会在耳边响起、眼前浮现,给我平添了许多不惧艰险,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笔者曾听过一次“环境与保护”的化学公开课。不远处工地的机器轰鸣,使老师始终需要用高八度讲课,临下课时,一阵大风卷杂着漫漫灰尘、几张废纸,扑打入教室,教室里登时响起了压抑不住的咳嗽声,努力睁大双眼的老师也不禁的流下了两行浊泪……“这样的环境不改变行吗?我们该为环境做点什么?”一声从心底的呐喊,结束了这节差一点被风破坏了的一节课。因风沙而眯着的笔者的眼中,却分明看到了一个环保斗士奋争的勇姿。坐在讲台下的学生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一声断喝,从而在心田里播下环保的意念。这一节课因这一声断喝而精彩,而升华。此种方法的优点是:①激情澎湃;②极富感染力。缺点是:①受情境的影响较大,不适合用于大多数的章节;②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妙用此法,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疑问断课法。此法在说书先生中常可见到。“一道闪电,只听得呀的一声……后果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笔者少年时,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时不知道为此话而愤恨了多少回,但更多的却有了或这或那的想象以及对下一回合的期盼。教师运用此法断课时,应选准断课契机,尤其是物理、化学课,教师可以用一个实验,给出问题,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寻答案,找结果。此类断课的优点:①探索目标明确。学生的事前学习,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带着问题去分析、去研究,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成就感。②加强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喜爱。记得有这样的一句教育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想一下,作为一个教师,还有什么比自己所教的学科赢的学生的喜爱更值得骄傲的?缺点:①对教师的时间感要求高。因为你这个问题的提出,应恰逢下课时间,早了不行,迟了也不行。②提出问题的切入点较难把握。问的浅了,一翻书就有,那还有什么关子好卖?问的深了,学生无法回答,也不合时宜。因此,要求提出的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可太容易,让学生需惦起脚,再跳一跳才能接触到,就能接触到。
(4)目标检测法。即教师事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制好测试卷,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当场测试、反馈。此法的优点在于:①双边活动得到加强,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由于有当堂课检测的压力,迫使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不能、不敢懈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向45分钟要质量。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当堂检测的结果当堂可知。信息的及时反馈,使学生的学、教师的教的效果如何一目了然,成功的经验及时总结,及时发现教学中的盲点,实现教学相长。此法的缺点:①在现行的目标教学模式中运用的太多,以至有泛滥倾向。②制约了学生的多向思维。我们老师都知道,要想当堂知晓检测效果,检测题的设置必然是客观性的题目,答案也只能是标准的、唯一的。学生做题时,凭得常是强行记忆,难能做到一题多解。这显然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
(6)章节或单元断课法。此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对学习内容的分块,教师在继定的时间内,依据教材按部就班的完成一个板块的学习。由于教材的单元及章节的设定,一般包含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饭须一口口的吃,在完成一个个独立体系的前提下,结束一节课的学习,应是一种稳妥的方法。但它也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整个知识体系,被分割为零碎的小块,真正到须综合运用时,我们将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串联,就是俗称的“炒夹生饭”。现在的世界正处于飞速发展的开放时代,每个学科独立性都是相对的,它们事实上无不相互应用。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应是有大局观、全局观的四有新人,而不是一个奥赛奖项。怎么办?我们必须要勇于改革,大胆创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由点及面,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总之,居无定法。我们选择什么方法来断课,应因时、因地而宜,灵活取舍。但我始终认为,尽管作如何选择,是每一个教师的匠心独运。但无论如何,不应千篇一律,否则,再好的模式,长期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断课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创新。
关键词:断课;画龙点睛;激情;反刍
所谓断课,就是指一节课上完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或由教师单独完成的表示该节课结束的一种活动。近几年笔者听了不少大家及新锐的课,清新的思路、得体的语言、活跃的气氛无不表达著授课者的匠心独运。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更为这一节节公开课、示范课锦上添花。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的形成性考核,将当节课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还存在的问题都给出了及时的反馈。“精心的讲解—热烈的双边活动—及时而又到位的反馈”已成为改革氛围下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模式,这一全新教学模式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就“三、一”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育教学理念。但不知为什么,笔者总有一丝淡淡的惆怅,挥之不去---。
记得有一位名人曾说过:桃花是艳丽的,但如果每天看得都是桃花,那即使桃花有车轮那么大,也会使人毫无兴趣。一节课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固然是好事,但绝不应该是结束一节课的唯一方法。俗话说:画龙点睛,一节课的断课就是画龙后的点睛,点得好,龙将破壁而出;点的不好,那龙就将是一条瞎龙、死龙,毫无生机。应给学生充满想象、回味、激情以及探索的强烈欲望;反之,一个一般的、平庸的断课,则会将学生记忆的屏幕“END”于下课的老师再见的道别声中。学生除了几个枯燥的知识点,在也激不起丝毫的热情与动力,大部分时间想不起来,偶尔想起也味如嚼蜡。这无疑是一种对天才想象力的扼杀,是教学的失败。写到此处,笔者不禁想到《时代经济周刊》上登载的一个美国学者对中美教育差异的评价:中国的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员、工程师;而美国的教育培养的则是经理、董事长。这个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确也折射出一丝现实。就如许多教育杂志都声讨的一个现象,美国幼儿园的小朋友画册中的太阳可以是蓝色、方形甚至是三角的;而中国小朋友的画册中的太阳则千篇一律为红色、圆形。大家都知道,前者画的不对,而后者更准确。但问题是,那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儿童天才想象力的一个映射。诚如庄子云:尔非吾,安知吾不知鱼儿之乐?因此,我要大声疾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一定要根据教材、学生设计出灵活多变,充满个性化的断课,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反刍情趣与探索的热情。
那么,怎样才是一个好的断课?笔者曾听过原南京市汤山中学校长邢大华先生的一节课,那是高尔基的《海燕》。记得那天,正赶上天气骤变,暴雨将至。临下课时,邢先生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打开大门,暴风卷杂着雨滴飞入教室,邢先生迎风而立,高诵: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多少年过去了,那呐喊就一直响彻于我的耳边,生活中每遇暴风雨袭击,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这呐喊,给了我许多拼搏、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由此可见,断课是一门艺术,须因时而定、因情境而变,龙画好后适时“点晴”,使学生脑海中想象之龙飞腾破壁,想象得以充分升华。
下面笔者将名师授课时的断课技巧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总结性断课。这是一种较为常见、常用,适用于各科目的断课方式。教师用简明的语言,点出本节课的重、难点,给学生以一次及时的反刍,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如语文课,教师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再一次陈述或学生在教师提示下的自行总结;数学课上,对重要概念、公式、规律的再次强调;历史课上,对本节课涉及的重大事件、重点人物的再一次圈点。以达到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为本节课的完成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此种方法的优点是:①重点突出。无论是教师的总结性陈述或学生的总结性归纳,一定是对本节课内容精华的再现,而绝不会是对本节课所有内容的机械重复。②方便易行。总结性的断课,必然是围绕本节课内容,刚刚上过、学过,热呼气还在,趁热打铁最易成功。③效果突出。因为实际中,无论是应试还是实际应用,最须掌握的还是这些重、难点,而决不会是所有的枝枝曼曼,孔乙已会回字的六种写法的卖弄,早成为一个笑谈。缺点则有:①缺乏激情。再好的内容扩张,都已在授课过程中完成,此时的总结,不可能再有创造性的发挥。②禁锢想象。总结必然是从起点到终点后,回到起点再到终点的一个重复,虽然圈子画小了,但还是一个圆圆的园,虽无明显的弱处可抓,却也确实没有了一点可引发想象的空间。
(2)激情式断课。这种断课,震慑力强、穿透力大,运用的得当,甚至可使学生终生难忘。如前文中提到的在暴风雨的吹打下高诵“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豪迈宣言,老师的声音、形象在我每每见到大海或在遭遇暴风雨袭击时都会在耳边响起、眼前浮现,给我平添了许多不惧艰险,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笔者曾听过一次“环境与保护”的化学公开课。不远处工地的机器轰鸣,使老师始终需要用高八度讲课,临下课时,一阵大风卷杂着漫漫灰尘、几张废纸,扑打入教室,教室里登时响起了压抑不住的咳嗽声,努力睁大双眼的老师也不禁的流下了两行浊泪……“这样的环境不改变行吗?我们该为环境做点什么?”一声从心底的呐喊,结束了这节差一点被风破坏了的一节课。因风沙而眯着的笔者的眼中,却分明看到了一个环保斗士奋争的勇姿。坐在讲台下的学生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一声断喝,从而在心田里播下环保的意念。这一节课因这一声断喝而精彩,而升华。此种方法的优点是:①激情澎湃;②极富感染力。缺点是:①受情境的影响较大,不适合用于大多数的章节;②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妙用此法,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疑问断课法。此法在说书先生中常可见到。“一道闪电,只听得呀的一声……后果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笔者少年时,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时不知道为此话而愤恨了多少回,但更多的却有了或这或那的想象以及对下一回合的期盼。教师运用此法断课时,应选准断课契机,尤其是物理、化学课,教师可以用一个实验,给出问题,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寻答案,找结果。此类断课的优点:①探索目标明确。学生的事前学习,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带着问题去分析、去研究,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成就感。②加强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喜爱。记得有这样的一句教育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想一下,作为一个教师,还有什么比自己所教的学科赢的学生的喜爱更值得骄傲的?缺点:①对教师的时间感要求高。因为你这个问题的提出,应恰逢下课时间,早了不行,迟了也不行。②提出问题的切入点较难把握。问的浅了,一翻书就有,那还有什么关子好卖?问的深了,学生无法回答,也不合时宜。因此,要求提出的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可太容易,让学生需惦起脚,再跳一跳才能接触到,就能接触到。
(4)目标检测法。即教师事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制好测试卷,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当场测试、反馈。此法的优点在于:①双边活动得到加强,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由于有当堂课检测的压力,迫使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不能、不敢懈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向45分钟要质量。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当堂检测的结果当堂可知。信息的及时反馈,使学生的学、教师的教的效果如何一目了然,成功的经验及时总结,及时发现教学中的盲点,实现教学相长。此法的缺点:①在现行的目标教学模式中运用的太多,以至有泛滥倾向。②制约了学生的多向思维。我们老师都知道,要想当堂知晓检测效果,检测题的设置必然是客观性的题目,答案也只能是标准的、唯一的。学生做题时,凭得常是强行记忆,难能做到一题多解。这显然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
(6)章节或单元断课法。此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对学习内容的分块,教师在继定的时间内,依据教材按部就班的完成一个板块的学习。由于教材的单元及章节的设定,一般包含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饭须一口口的吃,在完成一个个独立体系的前提下,结束一节课的学习,应是一种稳妥的方法。但它也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整个知识体系,被分割为零碎的小块,真正到须综合运用时,我们将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串联,就是俗称的“炒夹生饭”。现在的世界正处于飞速发展的开放时代,每个学科独立性都是相对的,它们事实上无不相互应用。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应是有大局观、全局观的四有新人,而不是一个奥赛奖项。怎么办?我们必须要勇于改革,大胆创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由点及面,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总之,居无定法。我们选择什么方法来断课,应因时、因地而宜,灵活取舍。但我始终认为,尽管作如何选择,是每一个教师的匠心独运。但无论如何,不应千篇一律,否则,再好的模式,长期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断课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