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关怀的实现途径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是人类心灵的港湾,灵魂的家园,给予生命崇高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成长需要精神的关怀,精神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精神成长和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精神关怀应该是向善的、向上的、启智的和审美的,它使学生的心灵生长出精神、思想、情感、道德、意志与想象的一翼。缺乏这一翼,就难以拓展人日益狭窄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当前部分学校盲目追求唯智性的教育与功利性的教育,无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压抑学生精神层面的自由伸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因而变得单调、贫乏。这种教育的结果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从心理学角度讲,在人们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主要是一些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满足状况,比如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或自我超越的需要等。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就更应当提升人们的精神层次,更应该重视那些内在的、非功利色彩的思想、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追求。教育改革越是走向深入,就越将走向对生命的尊重、对心灵的关注和对精神的关怀。
  
  一、精神关怀的价值追求
  
  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精神关怀,塑造人的心灵、构建人的精神世界是教育的根本,精神的贫乏必将导致道德的空虚和堕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因此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就是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不只是人获得生存技能的一种途径。教育问题专家米勒在其《精神与灵魂:精神性课程探索》一书中,重新反思了“什么样的人才是受过教育的人”这个传统的教育哲学问题。他认为,只有精神世界获得高度发展的人,才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因此,教育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巨大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建构健康而完整的心灵世界。由此可见,教育的灵魂在于教育要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真、善、美、公正、自由、智慧、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精神关怀更多的是给予学生温暖的感化,唤醒、激活他们内心潜藏着的对于美好生活与事物的向往,让学生拥有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心灵的碰撞、成长的体验、探索的追求、丰富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教育着眼于精神关怀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情怀,意味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
  
  二、精神关怀的动力源泉
  
  教师的精神关怀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以学生的心理、问题、困惑、愿望为参照,以最淳朴最真诚的情怀去对待学生,使每一位学生沐浴着师爱的阳光成长。那么教师拿什么给学生精神关怀?精神关怀的思想根基在哪里?动力源泉在哪里?怎样才是有效的精神关怀?教师的人格有足以感化学生的力量吗?学生从教师身上能够享受到教育的快乐与幸福吗?有效的精神关怀依赖于教师深厚的理论与丰富的思想。思想是理论的灵魂,能给学生精神的滋养,会对学生心灵的丰满、充实产生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作用。教师一旦用全部身心滋养出来的人生智慧来理解生命、理解教育,其学问与人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生存境界就会更加崇高。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精神充满人性的光辉,这些需要教师坚持读书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读书能提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生命哲学、读教育名著、读教育心理学、读新课程理念,与大师对话,与学者为友,探寻庄子的道家智慧、孔子的儒家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斯洛的人本主义、萨特与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杜威的民主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心教育、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等等。当精神关怀的意识融化为教师的血液与气息时,它便自然而然地润泽着学生的生命。
  
  三、精神关怀的实现途径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相对于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真诚、和谐,教师所有的教育技巧都显得那么苍白和脆弱。宽容和爱,才是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爱的表达应该既是无微不至的、真诚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当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需要倾注自己的情感与爱心的事业时,把学生的快乐成长当作自己的幸福时,那么我们便会把对学生的关怀当作自己快乐与幸福的源泉,就会把每一颗心灵作为自己思考、研究、倾听和欣赏的对象,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与痛苦。”学生需要在爱的沐浴中成长,在爱的体验中体会到尊重、信任、理解、关爱、宽容、友善,得到激励与感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丰富的情感体验。
  2.教育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今天的学生越来越多地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中,过着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的单调生活,缺少对生活的接触和探索,缺少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这种教育是一种心灵隔离活动,而没有达到与精神相契合的境界。学校要建构一个尽可能真切的完整的生活世界,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生活,而不是一种由符号、文字堆砌出来的生活。学校要培育积极的生命情感和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建构学生个体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关联。学校要积极敞开主体通向世界的窗口,引导学生去真实地感受外在世界。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感受人情,体察民生,用心灵的触角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过程,是一个品味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思索远远胜过追求纯知识的过程。教师要从高人一等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用爱来关怀学生,用平常心来对待学生,用精神的成长来审视学生,用宽厚心来包容学生,使学生沐浴着精神关怀而健康成长。
  3.让阅读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引导学生精神成长的途径很多,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阅读是对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吸收,是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粮食来滋养我们的心灵。“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与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苏霍姆林斯基)阅读可以让我们抵达更广阔的精神彼岸,奔向崭新的精神天地。经典作品传承着不同民族的精神,是人类文明最精彩的华章。阅读经典对于拓展我们的精神空间,丰富我们的内心感受,对抗我们精神的平庸和堕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让学生从历史中、从伟大人物的传记中、从文学作品中,去感悟生命的伟大、人生的美好、人生的创造之美、奋斗之美,唤起内心深处的崇高感、自豪感、使命感与责任感,实现人生的超越。课堂以外有千山万水,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学生才能走出狭窄的精神洞穴,领略人类文明的精神丰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与莎士比亚、雨果展开心与心的对话,与罗曼·罗兰、曹雪芹展开情与情的交流,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阅读还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快乐自主地阅读,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阅读这一途径让学生获得精神的充实感。
  4.让学生充满自信地生活
  教育在于激励、唤醒,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期待,教育要将生活于其中的人带入精神充实的境界,心怀美好的理想,看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实现教育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的飞跃。生命的状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惟有在学校、在学生期,才会这样烂漫、纷呈而无畏。面对生命,特别是每天面对一个个充满朝气的、活生生的生命,那是对教师整个生命的激励。一个学生在中学时代遇到一位能给他激励和憧憬的老师,那将是他一生的幸运。即使是批评,也要讲究批评的艺术,要在真诚的批评中给学生一种爬起来的自信和勇气,要为了明天、为了成长与发展去批评。对一时迷茫的学生,要以朋友式的点拨和提醒,帮助他们坚强地走出困境。让他们认识到,有竞争就会有压力,人生活在现世中,要奋斗要拼搏,难免会有不顺心如意之处,应该面对它,但不要夸大这种感受,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与价值,对自我的发展充满期待与信心。真正的教师应该具有这样的品格:与学生一起心怀美好的憧憬,品味成功的喜悦,体验生命的成长,和学生一起得到生命成长的一份满足和升华!
  5.让学生拥有崇高的理想
  “人的世界绝对不是现成给予的,而是永远处于开放和生成之中,人拒绝接受既定‘事实’,他总是生活在‘远方’,生活在‘未来’的牵引之中。正是这种对理想世界的绝对指向性,变成了人类超越自身的强大动力,引导人走上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没有这种超越现存世界的对价值理想的追求精神,人类就失去了希望的召唤,而这一切的丧失,将是人性的彻底沦丧。”(雅斯贝尔斯)理想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动力之源,理想决定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战胜挫折的有力武器。理想需要榜样的指引与激励,生活在一个没有榜样的世界里的人是很难有理想的。“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罗曼·罗兰)英雄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强大的生命力,使他们在任何逆境中都不放弃奋斗,他们饱经忧患,历尽艰辛,却始终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一切困难,他们具有关怀人、爱护人的博爱精神,甘心为人类的幸福奉献自己。在学生的成长中需要一个个英雄的丰碑去影响他们,需要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去征服他们,使他们拥有精神的力量、人格的尊严与自由的意志。
  6.重视美对学生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对美的东西的感受能在少年心灵中反响出一种极其敏捷的力量,使之成为刚毅果敢、宽宏大量、心地善良而又十分热忱的人。实际上,培育真正的人,就是用人的精神美使人变得精神高尚,正是那种思想高尚的精神才会促使儿童思考。人的精神美扎根于少年之中会使他对人的信赖变得高尚起来,这种信赖是指人的最高幸福,就是成为在精神上最美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生命是美丽的,美丽的生命需要美的熏陶,实现美的熏陶的基本途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理科教学不仅为学生展开了一幅真善美的画卷,而且使学生在感受真善美的过程中唤起对人类智慧的尊重和渴求。文史学科的美,不仅表现学科内容本身的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和哲理美,而且还表现在学科教学中激发的对美好情感的感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不论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所描绘的辽阔壮丽,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展示的豪迈气概,都为教师提供了极好的真善美的素材。美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只在于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敏感而丰富的精神世界。首先要引导青少年达到审美需要的高度,使他们不再是被动、盲目地进行审美活动,而是把审美作为一种主体需要,从而最终促使他们实现感情的升华、心灵的净化、胸襟的开阔、精神的平衡、气质的和谐与人格的完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新型护理模式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应用对疗效和复发影响。方法 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各25例。护理组采用新型护理模式护理,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
摘 要:小学阶段是人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时期。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四个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均等的条件下都有机会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数学教师要积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