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的阅读,或许注定离不开一个名字—萨拉马戈,继中信出版社的杂文集《谎言的年代》之后,作家出版社推出其最新译作《双生》,新经典文化也紧随其后,一并推出他的两本代表作《失明症漫记》和《复明症漫记》。有人大呼幸福来得太突然,也有人冷静地说,其实萨拉马戈来得太晚。
若泽·萨拉马戈被喻为葡萄牙最伟大的作家,也是葡萄牙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2010年逝世时,葡萄牙举国哀悼,印象中近代以来只有智利大诗人巴勃罗·聂鲁达获此待遇。通常这意味着其国作家的地位,但是,与萨拉马戈息息相关的标签却是自我流亡,从1992年直至去世,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兰萨罗特岛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正如他生前寄言希望死后的墓志铭是“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一样,阅读萨拉马戈,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的愤怒,不得而知是不是这份愤怒,一度拉远了他与中国的距离,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他来了。
十多年前,萨拉马戈的两部小说《修道院纪事》和《失明症漫记》曾被引进过中国,所以于中国读者而言,他并不是全然的陌生,只是不久之后书便绝版而沉寂了,他的作品仅被小部分群体阅读过。不过,由于《失明症漫记》一度被改编为电影《盲流感》,并多次被搬上话剧的舞台,其故事主体想来很多人是熟悉的——失明瘟疫突然而至,造成城市民众的恐慌,极端环境之下,人性的自私与残忍跃然纸上。萨拉马戈以超凡的想象力构建了一座人间炼狱,集体性器官的失效直接导致了兽性的回归,猜疑、杀戮与弱肉强食,撕毁了人性的所有尊严。固然,其中不乏对政权的鞭挞,政府对失明者的不作为,甚至是恶行——隔离与屠戮,致使了人性的进一步毁灭,但是《失明症漫记》终极所在还是对人性渊薮的直视,它让我们反观自照,直面人心的恶之源。
《失明症漫记》成书于1995年,时隔九年,萨拉马戈又推出被称之为姊妹篇的《复明症漫记》,虽然是发生在同一座城市的故事,但是相较于前者,《复明症漫记》要更加地复杂、隐晦和深邃。这一次,他直接点明了城市的背景——葡萄牙,时隔四年,白色瘟疫卷土重来,只是从白色眼疾变成了白票人,萨拉马戈也随之转换了叙述视角,从百姓的自救转为政府的“自救”。由于大量选民同时投出了空白选票,导致了政府职能的失效,不是弃权而是白票,这无疑是一种沉默的抗议,面对危机,政府被迫应对。而最终失败的“自救”引出了本被尘封之人——《失明症漫记》中唯一没有失明的女人,一场新的阴谋论也随之降临。
单纯从文本内容而言,《复明症漫记》确实如奥威尔《1984》般颇具寓言意味。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揭示,自20世纪中叶《1984》问世以来一直影响至今,而萨拉马戈在21世纪初以质疑的精神,敏锐地捕捉到了民主的危机。当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在《自由》中先驱性地提出了“何为自由”这个命题时,萨拉马戈已经早已对可能产生自由的母体——民主有了清醒的认知。他说,“我们出生的那一刻,仿佛为一生签署了一个契约,但可能有一天我们会问自己,是谁替我们签署的。”我们大多数人确实惯性地习以为常太久了,以至于变得盲目而不自知,总是简单地在A与B的选择题中打转,却不会费心去思索C的可能性。白票人的出现恰如曙光,拨开了白色的迷雾,重新照见光明。
萨拉马戈曾自语,“我是个受荷尔蒙驱动的共产党员”。诚然,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但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党派之人,而更像一位愤怒的质疑者。他的所有写作与发声,都是源自于“我活得很好,可是世界却不是很好”的意识驱动,他的小说与卡夫卡、奥威尔等作家一脉相承,刻意地把人置于异化的环境中,或者直接通过对人性的扭曲反射出环境的荒诞。其实,不是他笔下的世界太过荒谬,而是我们所谓的“正常”太过不堪一击,“如果你能看见,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箴言书)。”这是萨拉马戈愤怒的源泉,这也是他对所有读者寄予的期望。
《快活馋》
作者:高军 徐路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书中由高军的“画厨”和徐路的“杀馋”两部分组成,前者侧重描画吃货们的神韵,后者意在呈现吃货们关于吃的发明。吃货写食也如下厨,凭的不仅是舌尖对美味的热捧,更有天赋加匠心。这里的每一篇,都如一道有渊源有来历的家常菜,杯盘随意,厨房里却必有不外宣的秘方。
《祖父的六抽小柜》
作者:杨凯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物的生命,从来比人悠长。这本书以从老宅翻索而出老物件─含括食衣住行、商业、民间信仰等类别,用说书讲古的方式娓娓道出旧物里浓厚的人情味,以及祖辈百来年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轨迹。封存在老物件里的是最地道的祖辈记忆,也是让人回味再三的百来年台湾风土人情。
《晓说3》
作者:高晓松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晓说》是一档为高晓松量身定制的视频脱口秀节目,每期节目话题都深受网友追捧热议,创下多项纪录。究其原因,像高晓松这样具备家学渊源,横跨文理中西,驰骋影视歌坛,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又愿意启蒙与分享,也因此高晓松从文艺工作者蜕变为一名当之无愧的知识分子。
若泽·萨拉马戈被喻为葡萄牙最伟大的作家,也是葡萄牙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2010年逝世时,葡萄牙举国哀悼,印象中近代以来只有智利大诗人巴勃罗·聂鲁达获此待遇。通常这意味着其国作家的地位,但是,与萨拉马戈息息相关的标签却是自我流亡,从1992年直至去世,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兰萨罗特岛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正如他生前寄言希望死后的墓志铭是“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一样,阅读萨拉马戈,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的愤怒,不得而知是不是这份愤怒,一度拉远了他与中国的距离,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他来了。
十多年前,萨拉马戈的两部小说《修道院纪事》和《失明症漫记》曾被引进过中国,所以于中国读者而言,他并不是全然的陌生,只是不久之后书便绝版而沉寂了,他的作品仅被小部分群体阅读过。不过,由于《失明症漫记》一度被改编为电影《盲流感》,并多次被搬上话剧的舞台,其故事主体想来很多人是熟悉的——失明瘟疫突然而至,造成城市民众的恐慌,极端环境之下,人性的自私与残忍跃然纸上。萨拉马戈以超凡的想象力构建了一座人间炼狱,集体性器官的失效直接导致了兽性的回归,猜疑、杀戮与弱肉强食,撕毁了人性的所有尊严。固然,其中不乏对政权的鞭挞,政府对失明者的不作为,甚至是恶行——隔离与屠戮,致使了人性的进一步毁灭,但是《失明症漫记》终极所在还是对人性渊薮的直视,它让我们反观自照,直面人心的恶之源。
《失明症漫记》成书于1995年,时隔九年,萨拉马戈又推出被称之为姊妹篇的《复明症漫记》,虽然是发生在同一座城市的故事,但是相较于前者,《复明症漫记》要更加地复杂、隐晦和深邃。这一次,他直接点明了城市的背景——葡萄牙,时隔四年,白色瘟疫卷土重来,只是从白色眼疾变成了白票人,萨拉马戈也随之转换了叙述视角,从百姓的自救转为政府的“自救”。由于大量选民同时投出了空白选票,导致了政府职能的失效,不是弃权而是白票,这无疑是一种沉默的抗议,面对危机,政府被迫应对。而最终失败的“自救”引出了本被尘封之人——《失明症漫记》中唯一没有失明的女人,一场新的阴谋论也随之降临。
单纯从文本内容而言,《复明症漫记》确实如奥威尔《1984》般颇具寓言意味。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揭示,自20世纪中叶《1984》问世以来一直影响至今,而萨拉马戈在21世纪初以质疑的精神,敏锐地捕捉到了民主的危机。当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在《自由》中先驱性地提出了“何为自由”这个命题时,萨拉马戈已经早已对可能产生自由的母体——民主有了清醒的认知。他说,“我们出生的那一刻,仿佛为一生签署了一个契约,但可能有一天我们会问自己,是谁替我们签署的。”我们大多数人确实惯性地习以为常太久了,以至于变得盲目而不自知,总是简单地在A与B的选择题中打转,却不会费心去思索C的可能性。白票人的出现恰如曙光,拨开了白色的迷雾,重新照见光明。
萨拉马戈曾自语,“我是个受荷尔蒙驱动的共产党员”。诚然,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但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党派之人,而更像一位愤怒的质疑者。他的所有写作与发声,都是源自于“我活得很好,可是世界却不是很好”的意识驱动,他的小说与卡夫卡、奥威尔等作家一脉相承,刻意地把人置于异化的环境中,或者直接通过对人性的扭曲反射出环境的荒诞。其实,不是他笔下的世界太过荒谬,而是我们所谓的“正常”太过不堪一击,“如果你能看见,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箴言书)。”这是萨拉马戈愤怒的源泉,这也是他对所有读者寄予的期望。
《快活馋》
作者:高军 徐路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书中由高军的“画厨”和徐路的“杀馋”两部分组成,前者侧重描画吃货们的神韵,后者意在呈现吃货们关于吃的发明。吃货写食也如下厨,凭的不仅是舌尖对美味的热捧,更有天赋加匠心。这里的每一篇,都如一道有渊源有来历的家常菜,杯盘随意,厨房里却必有不外宣的秘方。
《祖父的六抽小柜》
作者:杨凯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物的生命,从来比人悠长。这本书以从老宅翻索而出老物件─含括食衣住行、商业、民间信仰等类别,用说书讲古的方式娓娓道出旧物里浓厚的人情味,以及祖辈百来年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轨迹。封存在老物件里的是最地道的祖辈记忆,也是让人回味再三的百来年台湾风土人情。
《晓说3》
作者:高晓松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晓说》是一档为高晓松量身定制的视频脱口秀节目,每期节目话题都深受网友追捧热议,创下多项纪录。究其原因,像高晓松这样具备家学渊源,横跨文理中西,驰骋影视歌坛,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又愿意启蒙与分享,也因此高晓松从文艺工作者蜕变为一名当之无愧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