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善于启发,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艺术。它可以充分调动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优的效果。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学会“煽风点火”。
一、教师要学会“自燃”,做到胸中有丘壑
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和智慧“燃烧”起来,教师首先必须学会“自燃”,即深刻解读文本,把工夫下在课外。教师自己思路都不清何以引领学生有效探究,自己都感动不了何以感动学生?因此,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紧扣课标、深入理解教材,细致了解学生。在教学目标要求下,教师要熟悉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等,且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力水平、学习习惯了然于胸,才能在课前设计、组织好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根据情况的变化,因势利导,启发得当。
二、教师要善于“煽风”,找准启发的突破口
1.研究学情,把握好难易程度。探索问题好比搭桥,铺设的材料太多会浪费,太少又难以搭成,要根据河的宽度和个人的能力,考虑好至少需要几块木板并选好恰当的位置。应用启发性策略进行教学也是如此,启发时铺垫过多,导致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铺垫太少,问题难度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就会出现“启而不发”。因此,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问题的高度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及时抓准启发的切入点,在思维的最佳状态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摘到“桃子”,尝到成功的喜悦。
2.因势利导,把握好最佳时机。(1)在知识重难点处启发。知识重难点处即为本课、本章节最为重要又最难理解的内容,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情感和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最佳状态。(2)在思维障碍处启发。思维障碍处即学生对问题的卡壳处或模糊处,就像学生的思维到了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启发,必然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使学生冲破混沌状态,突然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三、教师要学会“点火”,掌握启发的技巧
1.激情引趣,建立“情绪场”,启发学生爱学。(1)通过趣闻轶事激发学生兴趣。适时讲解有趣的故事和历史上的逸闻趣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2)合理运用教学态势语。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运用优美的手势、会意的点头、深意的眼神、富有情感的面部表情、形象生动的体态动作,创造出丰富的语言情境,达到“意会”、“传神”、“移情”的潜在启发,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充分发挥智慧潜能。
2.设疑探究,激发“求知欲”,启发学生会学。(1)合理设疑,培养学生多疑、善问。教师要抓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把教学内容设置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一定梯度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疑问,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2)科学提问,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学习。教师运用问题启发要注意三点:一是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稍高于学生水平,形成“信息差”;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在重点、关键问题上提问,而不是事无巨细、每事皆问;三是提问要尽可能做到视角新、语言妙、方式独特,力求新颖有趣。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有价值,出乎学生的意料,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触发学生智慧的火花。(3)反诘点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当学生对问题作出不完全、不正确的回答时,教师不必直接解答或纠正,可以提出补充问题进行反问,使学生在反问的启发引导下进一步开动脑筋,自觉纠正错误或不足之处。必要时予以点拨疏通,帮助学生克服看问题的表面性、孤立性,排除思维定式,让他们体验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之感。
正如有专家提出的“36字诀”,即“引其言,激其情,启其疑,导其思,倡其辩,点其睛,明其理,活其用,教其知,授其法,炼其毅,正其本”,启发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艺术。教师恰如其分地“启发”,能够达到“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的美妙效果。教师的启发,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简洁朴素的启发教学,乃是一种智慧、一种功底、一种艺术、一种境界。
作者单位 陕西省紫阳县东木镇中心学校
编辑 聂蕾
一、教师要学会“自燃”,做到胸中有丘壑
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和智慧“燃烧”起来,教师首先必须学会“自燃”,即深刻解读文本,把工夫下在课外。教师自己思路都不清何以引领学生有效探究,自己都感动不了何以感动学生?因此,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紧扣课标、深入理解教材,细致了解学生。在教学目标要求下,教师要熟悉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等,且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力水平、学习习惯了然于胸,才能在课前设计、组织好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根据情况的变化,因势利导,启发得当。
二、教师要善于“煽风”,找准启发的突破口
1.研究学情,把握好难易程度。探索问题好比搭桥,铺设的材料太多会浪费,太少又难以搭成,要根据河的宽度和个人的能力,考虑好至少需要几块木板并选好恰当的位置。应用启发性策略进行教学也是如此,启发时铺垫过多,导致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铺垫太少,问题难度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就会出现“启而不发”。因此,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问题的高度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及时抓准启发的切入点,在思维的最佳状态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摘到“桃子”,尝到成功的喜悦。
2.因势利导,把握好最佳时机。(1)在知识重难点处启发。知识重难点处即为本课、本章节最为重要又最难理解的内容,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情感和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最佳状态。(2)在思维障碍处启发。思维障碍处即学生对问题的卡壳处或模糊处,就像学生的思维到了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启发,必然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使学生冲破混沌状态,突然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三、教师要学会“点火”,掌握启发的技巧
1.激情引趣,建立“情绪场”,启发学生爱学。(1)通过趣闻轶事激发学生兴趣。适时讲解有趣的故事和历史上的逸闻趣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2)合理运用教学态势语。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运用优美的手势、会意的点头、深意的眼神、富有情感的面部表情、形象生动的体态动作,创造出丰富的语言情境,达到“意会”、“传神”、“移情”的潜在启发,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充分发挥智慧潜能。
2.设疑探究,激发“求知欲”,启发学生会学。(1)合理设疑,培养学生多疑、善问。教师要抓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把教学内容设置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一定梯度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疑问,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2)科学提问,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学习。教师运用问题启发要注意三点:一是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稍高于学生水平,形成“信息差”;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在重点、关键问题上提问,而不是事无巨细、每事皆问;三是提问要尽可能做到视角新、语言妙、方式独特,力求新颖有趣。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有价值,出乎学生的意料,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触发学生智慧的火花。(3)反诘点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当学生对问题作出不完全、不正确的回答时,教师不必直接解答或纠正,可以提出补充问题进行反问,使学生在反问的启发引导下进一步开动脑筋,自觉纠正错误或不足之处。必要时予以点拨疏通,帮助学生克服看问题的表面性、孤立性,排除思维定式,让他们体验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之感。
正如有专家提出的“36字诀”,即“引其言,激其情,启其疑,导其思,倡其辩,点其睛,明其理,活其用,教其知,授其法,炼其毅,正其本”,启发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艺术。教师恰如其分地“启发”,能够达到“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的美妙效果。教师的启发,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简洁朴素的启发教学,乃是一种智慧、一种功底、一种艺术、一种境界。
作者单位 陕西省紫阳县东木镇中心学校
编辑 聂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