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个环节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诸环节中时间很短的课堂导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课堂导入,目的不同,方法也很多。我们所设计的导入应根据内容的不同要求、学生的心理特点,为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而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有一些课堂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为达到这一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应用多种形式的课堂导入,努力为高效课堂教学创设良好开端。
一.吟唱欣赏歌曲
学生天性活泼爱热闹,听唱歌曲是多数学生的爱好。课前吟唱欣赏相关题材歌曲,不仅能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创设学习情境,更能渗透本节内容,做到寓教于乐。现在的中学生不喜欢唱老歌,尤其是老师题材的革命歌曲,那就只让学生听,尽可能减少听得时间。如在学习初二上册《难忘九一八》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当凄怆悲愤的歌声回旋在教室,学生的表情由不以为然变得越来越凝重,当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分明眼里含着泪花,低下了自己的头,我停止播放,直接板书课题,不用说,这节课学生学得非常投入。对于学生喜欢的歌曲,可让学生唱,在时间上可宽松一些。如在引入《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时,我选择了学生爱唱的《小兵张嘎》的主题曲,当我唱一句“一九三七年哪”,学生立马接唱“鬼子就进了中原,先打开卢沟桥,又进了……”。当学生诙谐高兴的表演完,看到站在黑板课题下表情凝重的我,他们立即安静下来,我说:“我们今天的幸福,源自多少仁人志士‘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
二.观看影视录像
精心剪辑相关题材的影视录像,利用其声、形、色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置身其境,从而使学生能积极投入的去理解和感受当时的情境。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我精选了《虎门销烟》中的三个小片段:烟雾缭绕中,烟民骨瘦如柴,士兵弱不禁风;林则徐慷慨陈词劝皇上禁烟;民工把盐、鸦片、石灰导入销烟池,销烟池内咕咕冒泡,人人欢呼雀跃。因为学生不喜欢这类题材的影视,所以我只剪取用时很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片段。但学生却能从这三个片段中明白了:鸦片严重摧残了中国人的体质,因为有了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中国的禁烟运动才得以胜利。有了这样的初步认识,学生学起本节内容更有主动性。
三.引用成语习俗
学生学过的成语很多出自历史史实,但学生一般只知其引申义不知其本义。在历史课的导入中,我们可以根据所学内容选取恰当的成语,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如初一上册《伐无道,诛暴秦》中会讲到项羽率援军救楚军时,项羽令士兵“砸破锅,凿沉船,烧军营”,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引用成语“破釜沉舟”导入新课,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又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时,引用“卧薪尝胆”导入新课。另外,像鸿门宴这一典故的由来,端午节习俗的由来,炎黄子孙、齐鲁大地称呼的由来等都可精心设计在导入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应用新闻旧史
学生学习历史不仅仅是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历史规律,学会历史思维,从而准确全面认识世界分析现实。如在讲抗日战争胜利的《血肉筑长城》一课时,我给学生引进当时全民关注的钓鱼岛形势,指出钓鱼岛争端不过是日本举着虚伪的幌子,实现其扩张的军国野心的一种表现,就像侵华战争一样,日本是不会得逞的。在初二下册讲《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我引用当年《人民日报》上的三个题目:1、福建英湖社亩产冠军——花生亩产13241斤;2、谷子亩产跃过万斤;3、巨雷轰开钢铁高产周——一天等于一百年。学生一下明白当时浮夸风的严重程度,也就产生对那段历史探究的积极性。
五.诵读熟悉诗词
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历史也是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一种方法。学生在语文课中学习的诗词可以借鉴来导入新课。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我组织学生集体诵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然后我告诉学生,我们在赞叹诗词精妙的同时,更要体会出长征红军不畏艰难、勇于胜利的精神,但红军为什么长征?中途遇到什么困难?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几句话把学生从语文课拉入历史课,学生讨论的劲头空前高涨。另外,学生学过的《论语》、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都可在相应的导入中加以精心设计应用,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六.展示张贴图片
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地方应用到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分析。同样,在导入中也可借助图片的形、色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如在学习第一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2张图片: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让学生从形象上认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然后提出问题:他们是最早的人类吗?他们怎么生活?他们与我们的差别在哪里?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时,我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图片,学生熟悉人物如李清照,苏轼的人物图片;学习《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时,我在教室张贴元朝疆域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其疆域与现在中国版图的区别,然后引导学生:元朝疆域是如何达到如此广阔的?通过图片,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观察到現象,还能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认真探索历史事实。
历史知识具有既往性,对中学生来说非常遥远,内容难以想象,这就需要我们在上课伊始就要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眼、耳、口等诸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良好的状态投入课堂,使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有个良好的开端。
一.吟唱欣赏歌曲
学生天性活泼爱热闹,听唱歌曲是多数学生的爱好。课前吟唱欣赏相关题材歌曲,不仅能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创设学习情境,更能渗透本节内容,做到寓教于乐。现在的中学生不喜欢唱老歌,尤其是老师题材的革命歌曲,那就只让学生听,尽可能减少听得时间。如在学习初二上册《难忘九一八》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当凄怆悲愤的歌声回旋在教室,学生的表情由不以为然变得越来越凝重,当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分明眼里含着泪花,低下了自己的头,我停止播放,直接板书课题,不用说,这节课学生学得非常投入。对于学生喜欢的歌曲,可让学生唱,在时间上可宽松一些。如在引入《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时,我选择了学生爱唱的《小兵张嘎》的主题曲,当我唱一句“一九三七年哪”,学生立马接唱“鬼子就进了中原,先打开卢沟桥,又进了……”。当学生诙谐高兴的表演完,看到站在黑板课题下表情凝重的我,他们立即安静下来,我说:“我们今天的幸福,源自多少仁人志士‘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
二.观看影视录像
精心剪辑相关题材的影视录像,利用其声、形、色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置身其境,从而使学生能积极投入的去理解和感受当时的情境。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我精选了《虎门销烟》中的三个小片段:烟雾缭绕中,烟民骨瘦如柴,士兵弱不禁风;林则徐慷慨陈词劝皇上禁烟;民工把盐、鸦片、石灰导入销烟池,销烟池内咕咕冒泡,人人欢呼雀跃。因为学生不喜欢这类题材的影视,所以我只剪取用时很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片段。但学生却能从这三个片段中明白了:鸦片严重摧残了中国人的体质,因为有了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中国的禁烟运动才得以胜利。有了这样的初步认识,学生学起本节内容更有主动性。
三.引用成语习俗
学生学过的成语很多出自历史史实,但学生一般只知其引申义不知其本义。在历史课的导入中,我们可以根据所学内容选取恰当的成语,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如初一上册《伐无道,诛暴秦》中会讲到项羽率援军救楚军时,项羽令士兵“砸破锅,凿沉船,烧军营”,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引用成语“破釜沉舟”导入新课,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又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时,引用“卧薪尝胆”导入新课。另外,像鸿门宴这一典故的由来,端午节习俗的由来,炎黄子孙、齐鲁大地称呼的由来等都可精心设计在导入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应用新闻旧史
学生学习历史不仅仅是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历史规律,学会历史思维,从而准确全面认识世界分析现实。如在讲抗日战争胜利的《血肉筑长城》一课时,我给学生引进当时全民关注的钓鱼岛形势,指出钓鱼岛争端不过是日本举着虚伪的幌子,实现其扩张的军国野心的一种表现,就像侵华战争一样,日本是不会得逞的。在初二下册讲《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我引用当年《人民日报》上的三个题目:1、福建英湖社亩产冠军——花生亩产13241斤;2、谷子亩产跃过万斤;3、巨雷轰开钢铁高产周——一天等于一百年。学生一下明白当时浮夸风的严重程度,也就产生对那段历史探究的积极性。
五.诵读熟悉诗词
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历史也是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一种方法。学生在语文课中学习的诗词可以借鉴来导入新课。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我组织学生集体诵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然后我告诉学生,我们在赞叹诗词精妙的同时,更要体会出长征红军不畏艰难、勇于胜利的精神,但红军为什么长征?中途遇到什么困难?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几句话把学生从语文课拉入历史课,学生讨论的劲头空前高涨。另外,学生学过的《论语》、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都可在相应的导入中加以精心设计应用,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六.展示张贴图片
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地方应用到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分析。同样,在导入中也可借助图片的形、色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如在学习第一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2张图片: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让学生从形象上认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然后提出问题:他们是最早的人类吗?他们怎么生活?他们与我们的差别在哪里?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时,我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图片,学生熟悉人物如李清照,苏轼的人物图片;学习《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时,我在教室张贴元朝疆域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其疆域与现在中国版图的区别,然后引导学生:元朝疆域是如何达到如此广阔的?通过图片,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观察到現象,还能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认真探索历史事实。
历史知识具有既往性,对中学生来说非常遥远,内容难以想象,这就需要我们在上课伊始就要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眼、耳、口等诸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良好的状态投入课堂,使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有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