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尚未正式步入社会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生的道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待他们作出选择,其中职业的选择是他们生存、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最基本、最现实的问题。高校学生全程职业指导工作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不同职业角色的具体要求,并从这种要求出发帮助他们掌握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角色意识。帮助他们逐渐了解自己在社会关系和职业岗位上的地位,领悟社会对这一职业的角色期待,懂得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朝着这一目标去努力。
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现状
一份对北京市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编制及构成的调查资料显示:首先,平均每1000名在校大学生配备的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不足1人。在被调查的16所北京高校中,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分为专职与兼职两种类型。目前,上述高校中,有专、兼职人员共计183人,其中专职人员70人,兼职人员113人,专、兼职人员比例为1:1.6。各高校聘请的兼职人员主要从事咨询、财会、服务等工作。专、兼职人员与在校学生人数比例为0.55:1000。其次,低龄化、高学历化、学科背景复杂、工作时间短是当前北京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主要特点。在被调查的北京高校中,目前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中,40岁以下的占68.5%,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分别占64.3%和28.6%。应该说,这是一支年轻的、高素质的队伍。但是由于各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学科背景的不同,在70名被调查的专职人员中,只有12.9%的人专业背景与就业指导有关。这与我国目前尚未设立职业指导的专业直接有关。同时,从业人员在该领域的工作年限普遍偏低,45.7%的就业指导人员从事该领域工作不足5年,只有17.1%的人超过10年。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人员普遍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指导经验。
高校学生全程职业指导的基本含义是指,将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之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反映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鉴于此,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共发出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3份。调查结果如下:1 入学时是否了解所学专业对社会的意义及对自己的意义,回答否的有150人,占总人数的59%。2 入学时所选专业的参考依据中,父母老师意见(51人)占总人数的20%、兴趣爱好(91人)占总人数的36%、高考成绩(122人)占总人数的48%、心理测试的结果(7人)占总人数的2%。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很多高中生不知道上大学应该报考什么专业,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不知道就读的专业是否适合自己。这就会导致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头脑中对该专业理想化的形象发生动摇,出现困惑、压抑等情绪。
自我意识薄弱
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自我分析判断能力不足,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在高考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教师家长对本应由学生处理的事情包办太多,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学生普遍不关心更不研究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不主动找教师询问了解有关问题,认为学校、老师已经安排好了。应试教育对学生的长期束缚造成部分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压力大、被动,不知道该重点学些什么,应如何锻炼和充实自己。笔者做的调查结果如下:入学后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性格、兴趣不符合的(33人)占总人数的13%,说不清的(94人)占总人数的37%,符合的(33人)占总人数的1 3%,比较符合的(82人)占总人数的32%,非常符合的(11人)占总人数的4%。
缺乏对将来择业的准备
笔者另外对上海的重点高校及用人单位进行了全面调研,共回收问卷2158份,其中有效问卷1962份。在回答“您有没有做过毕业后的发展规划”时,选“有”的占59%,选“没有”的占41%。在被问到“是否对自己的将来发展有设计”时,回答“完全没有”和“有非常清晰想法”的各占2%,“有模糊想法”的占60%,“有比较清晰想法”的占36%。
不同阶段职业指导工作重点分析
围绕职业定向研究的思路,高校内部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应贯彻始终,在入学初、求学中、择业前、择业后等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指导侧重点。
入学初,学校的职业指导应当与学生的角色定位相结合。一年级学生从普通中学进入高校是人生一次重大转折,此时,大多数学生对高校感到无以适从,不知如何学习,不知如何走好大学四年之路。虽已选定了专业,但并不一定了解它、热爱它,对于所学专业相对应职业群的素质要求更是一片茫然。由于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通中学未进行职业指导,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职业缺乏应有的了解。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给予指导和解决,往往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就业,甚至人生道路。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一进校就抓紧进行。一年级职业指导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放在新生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面,重点放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和“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等问题上,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
求学过程中,高校应结合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当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前选择实习或者做兼职,通过准就业来接触更多的人,获得实践经验。
目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已是就业的大势所趋,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要面对现实,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迎接挑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促使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弥补缺乏工作经验的缺陷。以往大学在教学观念上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投入不够,知识只停留在考试的层面,的确也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来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这个问题需要得到学校的重视,实践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大一、大二起就有正式的课程安排。现在大学生中流行考取律师证、注册会计师证、汽车驾照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就是自觉地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和社会人才观念变化的积极举措。
没有实习过的学生,在同学中多少会被视为“幼稚”,或“不了解社会”,找工作时会因为没有起码的实践经验而缺乏竞争力。实习也使学生知道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知道了自己眼高手低的弱点。当然,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实践可以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二者要合理安排,分清主次,不可偏颇。作为学校应该对大学生打工予以引导,加以规范,使之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
对某学院06级学生调查显示,在接受调研的学生中,37%的学生在校期间有过在企业实习或兼职的经历,而另外63%的学生没有此类经历。85%的学生表示希望能有这样的锻炼机会,并且有74%的学生曾经尝试过寻找这样的机会;在问及觉得尝试寻找锻炼机会中的最大困难时,55%的学生表示“没有渠道”,43%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2%的学生表示“面试很难通过”。
择业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针对学生即将迈入社会的实际及其特殊心理需求,拾遗补缺地进行以就业为重点的教育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在完成阶段的主要任务。就业形势、需求信息、择业技巧、创业途径、升学咨询、角色转换等内容,都可以因人而异地进行集体或个别指导。第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生要实现就业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毕业生是否有正确的择业观,是他们能否正确认识自我,理解社会的关键,也是造成他们心理矛盾的主要原因。第二,要向学生提供一些当前的和变化了的职业动态信息,包括职业的性质、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等。再次,要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强化有关的礼仪知识。第三,可以通过模拟人才市场等多种活动,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胆识、能力,做好一切心理准备。要帮助学生提高鉴别能力,使学生能在浮华缭乱的招聘广告面前明辨真伪,同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在“双向选”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在选择过程中,要给学生传授一些择业的原则,比如面对现实,力求适应,争取主动,注意比较等,不要为一些不必要的因素而导致择业的满盘皆输。
高校学生全程职业指导应从未来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人的一生,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变迁,了解社会职业发展的方向,规划和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高校学生全程职业指导工作,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发展潜力、发挥才能、把握好自己的未来,并具备自己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思维、判断、想象和创造能力,在高校学习阶段,它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涯发展、个性发展和继续教育等方面打好基础。
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现状
一份对北京市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编制及构成的调查资料显示:首先,平均每1000名在校大学生配备的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不足1人。在被调查的16所北京高校中,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分为专职与兼职两种类型。目前,上述高校中,有专、兼职人员共计183人,其中专职人员70人,兼职人员113人,专、兼职人员比例为1:1.6。各高校聘请的兼职人员主要从事咨询、财会、服务等工作。专、兼职人员与在校学生人数比例为0.55:1000。其次,低龄化、高学历化、学科背景复杂、工作时间短是当前北京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主要特点。在被调查的北京高校中,目前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中,40岁以下的占68.5%,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分别占64.3%和28.6%。应该说,这是一支年轻的、高素质的队伍。但是由于各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学科背景的不同,在70名被调查的专职人员中,只有12.9%的人专业背景与就业指导有关。这与我国目前尚未设立职业指导的专业直接有关。同时,从业人员在该领域的工作年限普遍偏低,45.7%的就业指导人员从事该领域工作不足5年,只有17.1%的人超过10年。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人员普遍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指导经验。
高校学生全程职业指导的基本含义是指,将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之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反映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鉴于此,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共发出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3份。调查结果如下:1 入学时是否了解所学专业对社会的意义及对自己的意义,回答否的有150人,占总人数的59%。2 入学时所选专业的参考依据中,父母老师意见(51人)占总人数的20%、兴趣爱好(91人)占总人数的36%、高考成绩(122人)占总人数的48%、心理测试的结果(7人)占总人数的2%。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很多高中生不知道上大学应该报考什么专业,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不知道就读的专业是否适合自己。这就会导致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头脑中对该专业理想化的形象发生动摇,出现困惑、压抑等情绪。
自我意识薄弱
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自我分析判断能力不足,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在高考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教师家长对本应由学生处理的事情包办太多,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学生普遍不关心更不研究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不主动找教师询问了解有关问题,认为学校、老师已经安排好了。应试教育对学生的长期束缚造成部分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压力大、被动,不知道该重点学些什么,应如何锻炼和充实自己。笔者做的调查结果如下:入学后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性格、兴趣不符合的(33人)占总人数的13%,说不清的(94人)占总人数的37%,符合的(33人)占总人数的1 3%,比较符合的(82人)占总人数的32%,非常符合的(11人)占总人数的4%。
缺乏对将来择业的准备
笔者另外对上海的重点高校及用人单位进行了全面调研,共回收问卷2158份,其中有效问卷1962份。在回答“您有没有做过毕业后的发展规划”时,选“有”的占59%,选“没有”的占41%。在被问到“是否对自己的将来发展有设计”时,回答“完全没有”和“有非常清晰想法”的各占2%,“有模糊想法”的占60%,“有比较清晰想法”的占36%。
不同阶段职业指导工作重点分析
围绕职业定向研究的思路,高校内部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应贯彻始终,在入学初、求学中、择业前、择业后等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指导侧重点。
入学初,学校的职业指导应当与学生的角色定位相结合。一年级学生从普通中学进入高校是人生一次重大转折,此时,大多数学生对高校感到无以适从,不知如何学习,不知如何走好大学四年之路。虽已选定了专业,但并不一定了解它、热爱它,对于所学专业相对应职业群的素质要求更是一片茫然。由于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通中学未进行职业指导,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职业缺乏应有的了解。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给予指导和解决,往往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就业,甚至人生道路。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一进校就抓紧进行。一年级职业指导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放在新生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面,重点放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和“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等问题上,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
求学过程中,高校应结合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当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前选择实习或者做兼职,通过准就业来接触更多的人,获得实践经验。
目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已是就业的大势所趋,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要面对现实,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迎接挑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促使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弥补缺乏工作经验的缺陷。以往大学在教学观念上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投入不够,知识只停留在考试的层面,的确也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来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这个问题需要得到学校的重视,实践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大一、大二起就有正式的课程安排。现在大学生中流行考取律师证、注册会计师证、汽车驾照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就是自觉地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和社会人才观念变化的积极举措。
没有实习过的学生,在同学中多少会被视为“幼稚”,或“不了解社会”,找工作时会因为没有起码的实践经验而缺乏竞争力。实习也使学生知道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知道了自己眼高手低的弱点。当然,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实践可以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二者要合理安排,分清主次,不可偏颇。作为学校应该对大学生打工予以引导,加以规范,使之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
对某学院06级学生调查显示,在接受调研的学生中,37%的学生在校期间有过在企业实习或兼职的经历,而另外63%的学生没有此类经历。85%的学生表示希望能有这样的锻炼机会,并且有74%的学生曾经尝试过寻找这样的机会;在问及觉得尝试寻找锻炼机会中的最大困难时,55%的学生表示“没有渠道”,43%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2%的学生表示“面试很难通过”。
择业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针对学生即将迈入社会的实际及其特殊心理需求,拾遗补缺地进行以就业为重点的教育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在完成阶段的主要任务。就业形势、需求信息、择业技巧、创业途径、升学咨询、角色转换等内容,都可以因人而异地进行集体或个别指导。第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生要实现就业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毕业生是否有正确的择业观,是他们能否正确认识自我,理解社会的关键,也是造成他们心理矛盾的主要原因。第二,要向学生提供一些当前的和变化了的职业动态信息,包括职业的性质、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等。再次,要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强化有关的礼仪知识。第三,可以通过模拟人才市场等多种活动,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胆识、能力,做好一切心理准备。要帮助学生提高鉴别能力,使学生能在浮华缭乱的招聘广告面前明辨真伪,同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在“双向选”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在选择过程中,要给学生传授一些择业的原则,比如面对现实,力求适应,争取主动,注意比较等,不要为一些不必要的因素而导致择业的满盘皆输。
高校学生全程职业指导应从未来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人的一生,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变迁,了解社会职业发展的方向,规划和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高校学生全程职业指导工作,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发展潜力、发挥才能、把握好自己的未来,并具备自己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思维、判断、想象和创造能力,在高校学习阶段,它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涯发展、个性发展和继续教育等方面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