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家陶行知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对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物理课程的功能得到调整,引起教科书、教师教学实践、评价功能等诸多变革。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设计,从而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探讨。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理论 物理教学 有效性
课堂是师生表演的舞台,更是学生发展与成长的舞台。教学设计是剧本,是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具体表现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那么在课堂这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舞台上,教师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新课标理念得到有效落实呢?
一、根据“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教学设计应该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源于生活,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许多生活现象都蕴含深刻的物理道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感知,往往是被动的、无意识的。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合理选择与整合生活现象,即创设与教学课题密切相关的物理情境,在课堂上再现生活现象,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氛围中观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
生活现象纷繁复杂,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设计时应该呈现典型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展示的生活现象既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又要简洁快速地进入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自己要“学什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会掌握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
案例一:在教学“力与运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力推自己的凳子运动,手不用力后凳子就停下来。针对这个现象,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结论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很多学生都持肯定态度。接下来,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推一下静止的乒乓球,球离开手了,不再受到手的推力了,怎么还在向前运动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不受推力仍然运动的例子。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认知产生怀疑,进而激发他们探求“力与运动”真正关系的欲望。
案例二:在研究决定灯泡的亮暗的因素时,教师展示100W和40W的灯泡各一只,让学生思考,给它们通电后,哪个灯泡更亮?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回答100W的灯泡更亮。教师在电路示教板上将两只灯泡串联在220V电路中,让学生观察,结果40W的反而更亮。此时学生的既有经验受到了强烈挑战,无疑使他们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教师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不能将生活现象简单罗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合理取舍与整合,既要符合学生的既有认知基础,又要有利于后续新知问题的生成。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以学生的现有基础作为教学的起点,以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等作为教学的生长点,“少告知,多发现”,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应有的发散。
二、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教学设计应该凸显“做”为中心,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证明,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课堂,没有学生活动安排的教学是低效的教学。江苏省教科院《江苏教育研究》主编金连平提出关于学习图式的六大问题,即“谁在学、学什么、怎么学、跟谁学、和谁一起学、学到什么程度”无疑应该成为每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思考的几大问题。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曾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了那里”。综上不难发现,教学设计是一个包含教学目标、达到目标的手段或方法及教学效果评价的系统结构。显而易见,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或方法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它将直接决定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也将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里的“做”可以理解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怎样安排合适的物理情境与系列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知器官“动”起来。教学设计的多个活动要有合理的顺序排列,前一个活动要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或有效地引出下一个探究活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要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由熟悉的现象或情境不断向新知发展。教师要根据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活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注意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分散难点。科学的设计活动既能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又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优化,才有希望打造有效和高效课堂。
三、根据“社会即学校”的领域论,教学设计应拓展学生学习物理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立足于学生所生活的广阔社会,这样就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大大增加。新课改下的《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注重对学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应该注重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有意识地和有效地学习物理。实践证明,在教学设计中向学生明确提出一些探究专题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众多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关注与研究。教学设计虽然只是实际教学活动的预设,但是它体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综合素养,也是教师对新课改理念有效落实的重要措施。只有不断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并将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探索教法与学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富有活力和卓有成效。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理论 物理教学 有效性
课堂是师生表演的舞台,更是学生发展与成长的舞台。教学设计是剧本,是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具体表现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那么在课堂这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舞台上,教师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新课标理念得到有效落实呢?
一、根据“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教学设计应该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源于生活,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许多生活现象都蕴含深刻的物理道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感知,往往是被动的、无意识的。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合理选择与整合生活现象,即创设与教学课题密切相关的物理情境,在课堂上再现生活现象,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氛围中观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
生活现象纷繁复杂,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设计时应该呈现典型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展示的生活现象既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又要简洁快速地进入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自己要“学什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会掌握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
案例一:在教学“力与运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力推自己的凳子运动,手不用力后凳子就停下来。针对这个现象,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结论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很多学生都持肯定态度。接下来,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推一下静止的乒乓球,球离开手了,不再受到手的推力了,怎么还在向前运动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不受推力仍然运动的例子。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认知产生怀疑,进而激发他们探求“力与运动”真正关系的欲望。
案例二:在研究决定灯泡的亮暗的因素时,教师展示100W和40W的灯泡各一只,让学生思考,给它们通电后,哪个灯泡更亮?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回答100W的灯泡更亮。教师在电路示教板上将两只灯泡串联在220V电路中,让学生观察,结果40W的反而更亮。此时学生的既有经验受到了强烈挑战,无疑使他们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教师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不能将生活现象简单罗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合理取舍与整合,既要符合学生的既有认知基础,又要有利于后续新知问题的生成。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以学生的现有基础作为教学的起点,以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等作为教学的生长点,“少告知,多发现”,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应有的发散。
二、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教学设计应该凸显“做”为中心,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证明,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课堂,没有学生活动安排的教学是低效的教学。江苏省教科院《江苏教育研究》主编金连平提出关于学习图式的六大问题,即“谁在学、学什么、怎么学、跟谁学、和谁一起学、学到什么程度”无疑应该成为每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思考的几大问题。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曾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了那里”。综上不难发现,教学设计是一个包含教学目标、达到目标的手段或方法及教学效果评价的系统结构。显而易见,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或方法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它将直接决定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也将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里的“做”可以理解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怎样安排合适的物理情境与系列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知器官“动”起来。教学设计的多个活动要有合理的顺序排列,前一个活动要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或有效地引出下一个探究活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要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由熟悉的现象或情境不断向新知发展。教师要根据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活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注意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分散难点。科学的设计活动既能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又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优化,才有希望打造有效和高效课堂。
三、根据“社会即学校”的领域论,教学设计应拓展学生学习物理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立足于学生所生活的广阔社会,这样就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大大增加。新课改下的《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注重对学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应该注重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有意识地和有效地学习物理。实践证明,在教学设计中向学生明确提出一些探究专题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众多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关注与研究。教学设计虽然只是实际教学活动的预设,但是它体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综合素养,也是教师对新课改理念有效落实的重要措施。只有不断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并将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探索教法与学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富有活力和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