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魔鬼交易”是西方传说及近代奇幻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而普希金的《黑桃皇后》也呈现出了这一主题。从这一主题出发,会对《黑桃皇后》主人公赫尔曼的悲剧有新的认识,即赫尔曼的悲剧是因为被金钱诱惑与魔鬼交易,丢弃爱情和信仰,出卖灵魂所致。也正由此,即便有救赎的可能,赫尔曼也一再错过,最终完成与魔鬼的交易。
【关键词】普希金;《黑桃皇后》;魔鬼交易;赫尔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15-02
《黑桃皇后》是普希金于1833年写下的中篇小说,讲述了德国裔俄罗斯军官赫尔曼逐步陷入赌博泥潭并最终疯狂的悲剧故事。一般认为,《黑桃皇后》反映了当时俄罗斯资本主义不成熟发展的状况,而赫尔曼正是俄罗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形象[1],他在小说中对金钱的狂热和人性的堕落是资本主义腐蚀人心的证明。但是细读小说会发现,小说内部隐含的西方广泛流传的文化主题——“魔鬼交易”,从这一主题出发,能揭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动力,并由此重新认识主人公赫尔曼的悲剧。
一、《黑桃皇后》中的“魔鬼交易”主题
“魔鬼交易”或“恶魔的契约”是指人类与恶魔(魔鬼)为保证双方的一场交易而订立的一种契约关系。人类与魔鬼订立契约的主要目的一般是借助恶魔去完成自己不可能或相当难以达成的目标以满足自己的贪欲[2]。在不同的故事中,恶魔提供的诱惑不一,但通常包括青春、知识、财富或权力。这些故事一般以道德教训作结,投机取巧的人会获得永恒的诅咒。这些在《黑桃皇后》中都有所体现。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介绍了主要人物“伯爵夫人”。伯爵夫人年轻时曾在巴黎生活过一段时间,玩牌成瘾,欠下巨额赌债,而她的丈夫拒绝为其还债。走投无路之下,伯爵夫人向一个名为“圣热尔曼”的伯爵请求帮助,这位伯爵向伯爵夫人透露了“三张纸牌”的秘密。凭借这三张牌,伯爵夫人在赌桌上节节胜利,还清了之前的巨额赌债。这位圣热尔曼伯爵是当时出名的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自称是长命水和点金石的发明者”。或许圣热尔曼正是以牺牲灵魂为代价与魔鬼订下了契约的人,所以他才能拥有这些神秘的能力,而以“三张纸牌”帮助伯爵夫人正是为了引诱她同样与魔鬼订立契约,如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圣热尔曼不直接以金钱帮助伯爵夫人,而以这种看似舍近求远的方式施以援手。这种出卖灵魂以换取魔鬼帮助的猜测在小说中可以找到证据支持:
首先,小说中托姆斯基在给周围赌徒们讲述这一故事时曾说:“为了这个秘诀,我们当中的每个人都情愿付出……”[3]这说明要想知道这个秘密,必须拿出什么来做交换。伯爵夫人当年正是以自己死后的灵魂作为交换从圣热尔曼那里得到了“三张纸牌”的秘密。
第二,托姆斯基拜访老伯爵夫人时,让托姆斯基带一本新小说给她,并特别强调“小说里也没有淹死鬼的尸体。我最怕淹死鬼!”在传说中,被淹死的人尸体腐化后魔鬼会占据其身体,成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挨家挨户寻找下一个受害者。
第三,在小说中,普希金着力刻画了年老的伯爵夫人行将就木的状态,“伯爵夫人坐在那里,脸色蜡黄,耷拉下来的嘴唇微微抖动着,全身不停地左右摆动。她那浑浊的眼睛说明她完全没有任何思想。”或许魔鬼正在夺走伯爵夫人的灵魂,就算没有赫尔曼带来的惊吓,伯爵夫人也命不久矣。
第四,当赫尔曼在老伯爵夫人面前乞求她说出“三张纸牌”的秘密时,他说,“也许,它会造成骇人听闻的罪恶,会使人失去一生的幸福,要和魔鬼订下什么协议……”赫尔曼在这里直接表达了对于“三张纸牌”的看法,那就是“魔鬼契约”,并愿意不惜放弃自己的灵魂来“承受罪孽”。
二、“魔鬼交易”主题下赫尔曼的悲剧
在舞会上,托姆斯基与伯爵夫人的养女丽莎聊天时说过这样一句评论赫尔曼的话,“他有一副拿破仑式的侧面像,却有一颗靡菲斯特式的灵魂”。普希金曾在1830年写下《英雄》一诗,歌中有“友人”和“诗人”两个角色,前者代表世人,后者代表普希金自己,普希金承认拿破仑是一个英雄。纵观小说中赫尔曼的经历,可以看到在被“三张纸牌”蛊惑之前,他算是一个正面人物,冷静克制、充满理性、相信努力和勤俭能够让自己获得独立和安定,他与拿破仑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野心勃勃,且笃信自己的理性和努力,只不过一个指向权力一个指向财富,而最终造成兩者截然相反的两种命运的关键就在于他们拥有不同的灵魂。托姆斯基所说的“靡菲斯特”又称“梅菲斯托费勒斯”,最初于文献上出现是在浮士德传说中作为邪灵的名字,此后在其他作品成为代表恶魔的定型角色[4]。其实,与其说赫尔曼“有一颗靡菲斯特式的灵魂”,不如说赫尔曼像浮士德那样,向魔鬼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以换取魔鬼的帮助,满足私欲。但是,浮士德与赫尔曼的不同之处在于,浮士德最终得到上帝搭救,免于灵魂落入魔鬼手中,而赫尔曼却一步一步走向堕落,灵魂万劫不复。浮士德最终得到救赎的原因在于他最终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5]。
赫尔曼得知三张纸牌的秘密后,做了一场奇异的梦,“三点在他面前像一朵艳丽的石榴花,七点像一座哥特式建筑的大门,A则是一只硕大无朋的蜘蛛”。赫尔曼梦中出现的“石榴花”“哥特式建筑”以及“蜘蛛”都是隐喻。在《圣经》中,苹果或石榴代表着男女之间的爱情与结合;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其大门就象征着罪人的救赎之门;而在《以塞亚书》中,蜘蛛网被看作邪恶和魔鬼的产物。结合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或许可以破解“三张纸牌”的神秘色彩,三点、七点和A分别代表丽莎的爱情、上帝的救赎和邪恶的魔鬼,赫尔曼在赌局中押三点,相当于拿丽莎的爱情做赌注,他赢了钱,却同时输掉了丽莎的爱情,接下来他押七点,相当于拿自己灵魂的救赎做赌注,他又赢了,但同时也输掉了自己的灵魂,最终,他押A,这次他绝不可能再赌赢了,因为他已经完全堕落,灵魂只能归于魔鬼,魔鬼要他的灵魂,所以绝对不可能让他赌赢,而老伯爵夫人作为魔鬼的代言人就在此时出现,将A变成了黑桃Q,也就是黑桃皇后,赫尔曼最终输掉一切,失去理智,丢掉灵魂,变成了一个疯子。 总之,在“魔鬼交易”主题下,赫尔曼的悲剧根源在于他为了满足欲望放弃了爱情和上帝的拯救,最终无可救药地向魔鬼彻底出卖自己的灵魂,走向毁灭,陷入疯狂,成为行尸走肉。
三、赫尔曼救赎的可能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赫尔曼选择了丽莎,为了爱情他将依然是那个相信勤俭和奋斗的年轻人,如果他能在老伯爵夫人死后幡然醒悟,向上帝忏悔,他的灵魂也不会最终落入魔鬼之手,那么赫尔曼面对丽莎时内心就没有燃起过爱情的火焰吗?对于老伯爵夫人的死他的良知就没有苏醒过吗?
赫尔曼也曾对丽莎充满爱意,也曾因老伯爵夫人的死良心备受折磨。“她那少女的敏锐目光看到,当他们的目光每一次相遇时,他那苍白的脸颊立即红起来。”试想,一个完全把丽莎当作利用工具的赫尔曼怎么会在两人目光相接时脸红呢?此时的赫尔曼心中还是有对丽莎的一种萌芽状态的爱情。而在赫尔曼与老伯爵夫人见面之前,有一处细节值得思考一番,“赫尔曼把左边的门打开,看见一座狭小的螺旋梯,从这里可以通向那苦命的养女的房间……但他转过身来走进漆黑的书房。”如果赫尔曼足够坚定,他一定会直接推开右边的门进入书房潜伏下来,但他却先打开了通向丽莎房间的那扇门,这说明赫尔曼当时内心还是挣扎的,在直觉上他的选择是丽莎。
对于死去的老伯爵夫人,赫尔曼虽然没有忏悔之心,但他清楚自己犯下的错误,“他虽然一点不后悔,但也不能完全压下良心的呼声。”不管怎样,赫尔曼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想要得到伯爵夫人的宽恕,此时他的良心还没有完全泯灭。
四、结语
至此,能够在“魔鬼交易”的主题下概括主人公赫尔曼的悲剧历程:一个充满欲望的年轻军官赫尔曼受到魔鬼的诱惑不惜出卖灵魂,最终放弃爱情和信仰,彻底沦为魔鬼的奴隶。
《黑桃皇后》反映了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假如把所谓的“三张纸牌”替换成赌博、毒品等,就能清楚地看到,如今仍然有千千万万个“赫尔曼”向“魔鬼”出卖灵魂,抛弃爱情和信仰,走向彻底的疯狂。《黑桃皇后》带给人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要守住爱情和信仰这两道人性的底线,而这也正是人们能够与“魔鬼”抗争的强大武器。
参考文献:
[1]张铁夫,杜敏.《黑桃皇后》与19世紀初俄国社
会转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02):
125-128+146.
[2]邱永旭.论西方文学中的魔鬼原型[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02):59-63.
[3](俄)普希金.普希金全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4]李柯霓.浮士德与梅非斯特主仆关系深层内涵探究[J].文学教育(上),2017,(03):24-27.
[5]李梓林.祛魅后的“魔鬼”:浮士德精神的另一翼[J].名作欣赏,2020,(21):89-91.
作者简介:
陈明扬,男,汉族,山东新泰人,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关键词】普希金;《黑桃皇后》;魔鬼交易;赫尔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15-02
《黑桃皇后》是普希金于1833年写下的中篇小说,讲述了德国裔俄罗斯军官赫尔曼逐步陷入赌博泥潭并最终疯狂的悲剧故事。一般认为,《黑桃皇后》反映了当时俄罗斯资本主义不成熟发展的状况,而赫尔曼正是俄罗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形象[1],他在小说中对金钱的狂热和人性的堕落是资本主义腐蚀人心的证明。但是细读小说会发现,小说内部隐含的西方广泛流传的文化主题——“魔鬼交易”,从这一主题出发,能揭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动力,并由此重新认识主人公赫尔曼的悲剧。
一、《黑桃皇后》中的“魔鬼交易”主题
“魔鬼交易”或“恶魔的契约”是指人类与恶魔(魔鬼)为保证双方的一场交易而订立的一种契约关系。人类与魔鬼订立契约的主要目的一般是借助恶魔去完成自己不可能或相当难以达成的目标以满足自己的贪欲[2]。在不同的故事中,恶魔提供的诱惑不一,但通常包括青春、知识、财富或权力。这些故事一般以道德教训作结,投机取巧的人会获得永恒的诅咒。这些在《黑桃皇后》中都有所体现。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介绍了主要人物“伯爵夫人”。伯爵夫人年轻时曾在巴黎生活过一段时间,玩牌成瘾,欠下巨额赌债,而她的丈夫拒绝为其还债。走投无路之下,伯爵夫人向一个名为“圣热尔曼”的伯爵请求帮助,这位伯爵向伯爵夫人透露了“三张纸牌”的秘密。凭借这三张牌,伯爵夫人在赌桌上节节胜利,还清了之前的巨额赌债。这位圣热尔曼伯爵是当时出名的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自称是长命水和点金石的发明者”。或许圣热尔曼正是以牺牲灵魂为代价与魔鬼订下了契约的人,所以他才能拥有这些神秘的能力,而以“三张纸牌”帮助伯爵夫人正是为了引诱她同样与魔鬼订立契约,如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圣热尔曼不直接以金钱帮助伯爵夫人,而以这种看似舍近求远的方式施以援手。这种出卖灵魂以换取魔鬼帮助的猜测在小说中可以找到证据支持:
首先,小说中托姆斯基在给周围赌徒们讲述这一故事时曾说:“为了这个秘诀,我们当中的每个人都情愿付出……”[3]这说明要想知道这个秘密,必须拿出什么来做交换。伯爵夫人当年正是以自己死后的灵魂作为交换从圣热尔曼那里得到了“三张纸牌”的秘密。
第二,托姆斯基拜访老伯爵夫人时,让托姆斯基带一本新小说给她,并特别强调“小说里也没有淹死鬼的尸体。我最怕淹死鬼!”在传说中,被淹死的人尸体腐化后魔鬼会占据其身体,成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挨家挨户寻找下一个受害者。
第三,在小说中,普希金着力刻画了年老的伯爵夫人行将就木的状态,“伯爵夫人坐在那里,脸色蜡黄,耷拉下来的嘴唇微微抖动着,全身不停地左右摆动。她那浑浊的眼睛说明她完全没有任何思想。”或许魔鬼正在夺走伯爵夫人的灵魂,就算没有赫尔曼带来的惊吓,伯爵夫人也命不久矣。
第四,当赫尔曼在老伯爵夫人面前乞求她说出“三张纸牌”的秘密时,他说,“也许,它会造成骇人听闻的罪恶,会使人失去一生的幸福,要和魔鬼订下什么协议……”赫尔曼在这里直接表达了对于“三张纸牌”的看法,那就是“魔鬼契约”,并愿意不惜放弃自己的灵魂来“承受罪孽”。
二、“魔鬼交易”主题下赫尔曼的悲剧
在舞会上,托姆斯基与伯爵夫人的养女丽莎聊天时说过这样一句评论赫尔曼的话,“他有一副拿破仑式的侧面像,却有一颗靡菲斯特式的灵魂”。普希金曾在1830年写下《英雄》一诗,歌中有“友人”和“诗人”两个角色,前者代表世人,后者代表普希金自己,普希金承认拿破仑是一个英雄。纵观小说中赫尔曼的经历,可以看到在被“三张纸牌”蛊惑之前,他算是一个正面人物,冷静克制、充满理性、相信努力和勤俭能够让自己获得独立和安定,他与拿破仑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野心勃勃,且笃信自己的理性和努力,只不过一个指向权力一个指向财富,而最终造成兩者截然相反的两种命运的关键就在于他们拥有不同的灵魂。托姆斯基所说的“靡菲斯特”又称“梅菲斯托费勒斯”,最初于文献上出现是在浮士德传说中作为邪灵的名字,此后在其他作品成为代表恶魔的定型角色[4]。其实,与其说赫尔曼“有一颗靡菲斯特式的灵魂”,不如说赫尔曼像浮士德那样,向魔鬼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以换取魔鬼的帮助,满足私欲。但是,浮士德与赫尔曼的不同之处在于,浮士德最终得到上帝搭救,免于灵魂落入魔鬼手中,而赫尔曼却一步一步走向堕落,灵魂万劫不复。浮士德最终得到救赎的原因在于他最终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5]。
赫尔曼得知三张纸牌的秘密后,做了一场奇异的梦,“三点在他面前像一朵艳丽的石榴花,七点像一座哥特式建筑的大门,A则是一只硕大无朋的蜘蛛”。赫尔曼梦中出现的“石榴花”“哥特式建筑”以及“蜘蛛”都是隐喻。在《圣经》中,苹果或石榴代表着男女之间的爱情与结合;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其大门就象征着罪人的救赎之门;而在《以塞亚书》中,蜘蛛网被看作邪恶和魔鬼的产物。结合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或许可以破解“三张纸牌”的神秘色彩,三点、七点和A分别代表丽莎的爱情、上帝的救赎和邪恶的魔鬼,赫尔曼在赌局中押三点,相当于拿丽莎的爱情做赌注,他赢了钱,却同时输掉了丽莎的爱情,接下来他押七点,相当于拿自己灵魂的救赎做赌注,他又赢了,但同时也输掉了自己的灵魂,最终,他押A,这次他绝不可能再赌赢了,因为他已经完全堕落,灵魂只能归于魔鬼,魔鬼要他的灵魂,所以绝对不可能让他赌赢,而老伯爵夫人作为魔鬼的代言人就在此时出现,将A变成了黑桃Q,也就是黑桃皇后,赫尔曼最终输掉一切,失去理智,丢掉灵魂,变成了一个疯子。 总之,在“魔鬼交易”主题下,赫尔曼的悲剧根源在于他为了满足欲望放弃了爱情和上帝的拯救,最终无可救药地向魔鬼彻底出卖自己的灵魂,走向毁灭,陷入疯狂,成为行尸走肉。
三、赫尔曼救赎的可能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赫尔曼选择了丽莎,为了爱情他将依然是那个相信勤俭和奋斗的年轻人,如果他能在老伯爵夫人死后幡然醒悟,向上帝忏悔,他的灵魂也不会最终落入魔鬼之手,那么赫尔曼面对丽莎时内心就没有燃起过爱情的火焰吗?对于老伯爵夫人的死他的良知就没有苏醒过吗?
赫尔曼也曾对丽莎充满爱意,也曾因老伯爵夫人的死良心备受折磨。“她那少女的敏锐目光看到,当他们的目光每一次相遇时,他那苍白的脸颊立即红起来。”试想,一个完全把丽莎当作利用工具的赫尔曼怎么会在两人目光相接时脸红呢?此时的赫尔曼心中还是有对丽莎的一种萌芽状态的爱情。而在赫尔曼与老伯爵夫人见面之前,有一处细节值得思考一番,“赫尔曼把左边的门打开,看见一座狭小的螺旋梯,从这里可以通向那苦命的养女的房间……但他转过身来走进漆黑的书房。”如果赫尔曼足够坚定,他一定会直接推开右边的门进入书房潜伏下来,但他却先打开了通向丽莎房间的那扇门,这说明赫尔曼当时内心还是挣扎的,在直觉上他的选择是丽莎。
对于死去的老伯爵夫人,赫尔曼虽然没有忏悔之心,但他清楚自己犯下的错误,“他虽然一点不后悔,但也不能完全压下良心的呼声。”不管怎样,赫尔曼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想要得到伯爵夫人的宽恕,此时他的良心还没有完全泯灭。
四、结语
至此,能够在“魔鬼交易”的主题下概括主人公赫尔曼的悲剧历程:一个充满欲望的年轻军官赫尔曼受到魔鬼的诱惑不惜出卖灵魂,最终放弃爱情和信仰,彻底沦为魔鬼的奴隶。
《黑桃皇后》反映了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假如把所谓的“三张纸牌”替换成赌博、毒品等,就能清楚地看到,如今仍然有千千万万个“赫尔曼”向“魔鬼”出卖灵魂,抛弃爱情和信仰,走向彻底的疯狂。《黑桃皇后》带给人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要守住爱情和信仰这两道人性的底线,而这也正是人们能够与“魔鬼”抗争的强大武器。
参考文献:
[1]张铁夫,杜敏.《黑桃皇后》与19世紀初俄国社
会转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02):
125-128+146.
[2]邱永旭.论西方文学中的魔鬼原型[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02):59-63.
[3](俄)普希金.普希金全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4]李柯霓.浮士德与梅非斯特主仆关系深层内涵探究[J].文学教育(上),2017,(03):24-27.
[5]李梓林.祛魅后的“魔鬼”:浮士德精神的另一翼[J].名作欣赏,2020,(21):89-91.
作者简介:
陈明扬,男,汉族,山东新泰人,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