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学习者普通话音位/u/的发音偏误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medma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使日本学习者有针对性地纠正普通话音位u的发音,本文通过听辨和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日本学习者普通话音位/u/的偏误类型进行了归整和分析。我们发现元音u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舌位靠前,圆唇度不够,还受声母、日语音位变体、在韵母中所处位置以及汉语水平等因素的影响,/u/存在7种不同的主要偏误形式,它们分别是:[]的展唇化、[]的前化、把[u]发成前高圆唇元音[y]、把[u]发成舌尖元音、[u]的高化、[u]的双唇化、[u]的低化并前化。
  关键词:日本学习者 汉语普通话 音位/u/ 偏误
  
  关于汉日语音对比,前人做过很多研究,大多数是对整个音系特征的描述性对比(余维,1995;何平,1997;王志芳,1999),也有从声学角度进行的对比分析(朱川,1981)。近几年,还出现了一些针对某一发音方法或发音部位所进行的个别音位的研究(王韫佳,2001;王韫佳,2002;李伟群,2006)。本文是关于日本学习者对汉语音位/u/的习得偏误的研究。
  前人对于u的对比研究多是基于单元音的,总体来说,日语中的u与汉语中的u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首先是唇型,日语u不是一个嘴唇拢起、突出的圆唇元音,虽然它在很多文献中都用音标[]表示,但它也不是一个展唇元音。日语u的唇型是处于自然状态下,未发生横向延展的不圆唇元音。此外是舌位,日语u比汉语u趋于央化。但高低的差异不大,对音色影响也很小,与汉语的主要差异来自于舌位靠前,日语u甚至处于央高位置,类似于央、高、不圆唇元音[。
  然而,汉语中除了单韵母外,还有复韵母和鼻韵母。与不同的声母搭配也会形成不同的语音环境。因此,日本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面临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由以上差异造成的,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偏误类型。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材料
  本次研究的录音材料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日本学生汉语发音声学模式研究”的单音节语音语料库。所有音节选自HSK甲级字的音节。选取原则如下:声韵相同,声调不同的音节算为不同的音节;声韵调都相同,则算为一个音节。这样,所有的甲级字一共归并为526个音节,这也就是我们的研究材料。
  (二)发音人
  本文的研究基于6位发音人的发音,他们都是日本留学生,2位男性,分别用M1、M2表示,4位女性,分别用F1、F2、F3、F4表示。
  (三)录音设备及条件
  整个录音在噪声40分贝以下的录音室进行。实验设备包括一个话筒、一个外接声卡、一台华硕笔记本电脑,录音软件采用cool edit 2.0版。录音时距离话筒10公分左右,正式录音前有适当的发音练习。
  (四)录音过程
  录音材料以拼音的形式在电脑中逐个呈现,各音节呈现间隔约2秒钟,当发音人的发音出现明显错误时(如把liǎng读成lǎng)。我们会在发音人完成下一个发音后,再次显示出现错误的音节,让发音人再次认读。如果第二次发音正确,则视第一次发音为失误,保留正确发音;如果第二次发音与第一次相同,则认为是发音人的认读偏误,予以保留。526个音节随机排列,以相同的顺序呈现给6位发音人。
  (五)研究对象
  我们对所有音节进行了实际发音的听辨和标注。本文以音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所有包含音位/u/的13个韵母:u、ua、uo、uai、ui、ao、iao、ou、iu、uan、un、uang、ong。在全部的526个音节中,共有185个音节包含以上韵母,具体分布如下表。
  表1:包含音位/u/的韵母分布统计
   u ua uo uai ui ao iao ou iu uan un uang ong
  含该韵母的音节个数 38 5 16 3 15 27 13 13 3 17 8 9 18
  
  
  二、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对不同的偏误类型进行统计描述,并尝试解释原因。在统计数据时,我们只关注音节中u的发音,如果u的发音准确,即使音节中其他部分有问题,也算为正确。另外,如果同一个音节中的u属于两种偏误类型,如既舌位前化,又展唇,则在两种错误类型中都统计在内。
  (一)[]的展唇化,类似于[]
  表2:展唇化偏误的统计
  发音人 F1 F2 F3 F4 M1 M2
  存在该偏误的个数 0 10 37 10 22 18
  偏误率(上栏个数/185) 0 5.4% 20% 5.4% 11.9% 9.7%
  
  这种类型的偏误很显然是由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前文提到,日语u与汉语u相比圆唇度不够,所以在发汉语u时有展唇的性质。这类偏误在前人的研究中都提到过,可以说是一种显著的偏误类型,所以它的出现率比较高,无论是什么声母类型,无论是单韵母、复韵母还是鼻韵母,都有所涉及。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与声母g的搭配,当声母为g时,单元音的u和作为韵头的u展唇化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声母,其中原因不得而知。
  (二)[]的前化
  应该说明的是,当u的发音类似于y时,也可以说是舌位前化的表现,但是那种情况比较典型,且可以用另外一个音标来表示,因此不算在这一类中。表3中的偏误类型是指发音听起来仍然是u,只是比中国人的发音靠前一些,听起来有一点儿怪。
  表3:舌位前化偏误的统计
  发音人 F1 F2 F3 F4 M3 M4
  存在该偏误的个数 0 11 37 21 35 10
  偏误率(上栏个数/185) 0 5.9% 20% 11.4% 18.9% 5.4%
  
  这种偏误类型与展唇化偏误的情况相似,也是受母语u发音特点影响,出现频率较高,分布范围也比较广。此外,声母发音部位靠前的音节,存在这类偏误的情况较多,这说明,除了母语负迁移,声母的同化作用也是产生该偏误的原因之一。
  (三)把[u]发成前高圆唇元音[y]。
  虽然这类偏误的总体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出现的规律性较强。
  表4:把[u]发成[y]的偏误统计
  发音人 F1 F2 F3 F4 M3 M4
  存在该偏误的个数 0 9 7 3 3 3
  偏误率(上栏个数/185) 0 4.9% 3.8% 1.6% 1.6% 1.6%
  
  这种偏误类型的声韵搭配规律性较强,当u为单韵母或者为韵头时,绝大多数音节的声母为zh、ch、sh,只有F2发音样本中的nuǎn和M4发音样本中的lùn是两个特例。n和l都是舌间中音,可能是同化作用使得[u]的舌位前移,发成了[y]。zh组声母与u相拼时,容易把[u]发成[y],可能与zh组声母的发音偏误有关。由于日语中舌叶音的影响,发音人在发zh组声母时,往往发音部位要靠后一些,听起来更像汉语中的j组声母。而在汉语中,j组声母不能拼合口呼,而只能拼齐齿呼和撮口呼。再加上声母的实际发音部位较为靠前,u又是圆唇元音,因此导致zh组声母与u相拼时把[u]发成了[y]。
  同样是u作为单韵母或者韵头,除了用[y]替换[u]以外,还有另一种偏误形式,即在声母和[u]之间增加一个[y],这说明,学习者非常明确汉语[u]是一个后元音,在发音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上文中提到的原因使发音人发出了[y],然后发音人控制舌位,使所发元音向u靠近。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当成上面偏误类型的一个分支。
  当u作为韵尾时,只有M4发音样本中的diū和niú两例把[发成[y]。在汉语的实际发音中,iu中间有一个过渡央元音,但是拼写中却没有体现出来。这常常让留学生误以为iu只是生硬的在[i]后加上[u]。因此当发音人发完[i]后立刻发[u]时,[u]会受到[i]的同化作用,舌位仍很靠前,只是把唇型变圆了些,从而发成了[y]。
  (四)把[u]发成舌尖元音
  与zh组声母或z组声母搭配时,[u]被发成相应的舌尖元音。这些舌间元音大多介于[][]和它们的圆唇元音[][]之间。与日语所有元音的发音习惯一样,这类发音既不圆唇也不展唇,而是嘴唇略微张开的一种自然状态。所以,虽然可以确定元音的发音部位,但是从听感上却很难说它是圆唇还是不圆唇。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发音的情况,我们从存在这种偏误的发音中随机抽取样本,测量了它们的共振峰频率。下图是F4所发的“shū”。
  图1:F4所发的“shū”
  
  该语图一共有两栏,上栏是音节的波形图,下栏是对应的三维语图。图中四条清晰的红线是元音的共振峰,由下到上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共振峰。其中第一、第二共振峰与元音音质关系密切。经测量,该音节中元音的第一共振峰为353.42Hz,第二共振峰为1900.7Hz。普通话单元音共振峰频率的原始平均数据显示:女性所发//的第一共振峰为375Hz,第二共振峰为2129 Hz(鲍怀翘,1984,转引自吴宗济、林茂灿,1989:P96)。由此可见,发音人的第二共振峰比中国人的发音要低200Hz,我们可以认为是圆唇作用的结果。当然,在发音样本中也有比较极端的例子,如M3所发的zuò、cuò,无论从听感上还是声学分析上来看,“u”都与汉语中的[]相符。
  余维(1995)曾在文章中列举日语u的音位变体所出现的环境:/u/——[]:/su/[s],/syu/[]。其中[]是央、高、非圆唇元音,与舌尖元音发音相似,也可以用[]来表示。而该音位变体所出现的具体环境就是音节すsu、つtsu。这些声母都在外形或发音上与汉语z组声母类似,所以会引起偏误的产生。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这种情况下,声母的发音往往都比较准确,而在发这两组声母时,会很自然地带出不圆唇的舌尖元音,但因为u是圆唇元音,所以产生了这种偏误。
  (五)[u]的高化
  当u作韵尾时,准确率普遍高于作韵头和韵腹。众所周知,汉语音位//主要有四个音位变体[]、[]、[]、[]。当出现在韵尾位置时,实际发音为[],而这个音素的舌位比[]低而靠前,与日语中的u更为接近。因此,日本学习者无意识发出的“不准确”的u,恰好是较为标准的韵尾//。在汉语水平较高的发音人F1的发音样本中,有偏误的发音比较少,但其中却有两例(zhōu和chōu)的u舌位偏高,原因正是她的u发得标准,但是却没有人告诉她u作韵尾时应该低一些、前一些。
  (六)[u]的双唇化
  u本身发音时会双唇拢起,双唇化的u多是在双唇音声母后,唇型保持声母发音时的形状,即嘴唇紧张,开口度很小,嘴角向外拉。F2所发的mǔ,以及M3所发的fǔ、hù和huān属于这种偏误类型。根据以上的描述,声母为m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声母为f、h时也会出现这种偏误呢?这也是由日语母语负迁移造成的。日语中没有唇齿清擦音[f],却存在双唇清擦音[],而且这两个音发音相似。因此,在发fǔ时,发音人把声母发成了双唇音,从而导致韵母的偏误。另外,在日语中,[]和[h]呈互补分布关系,从は行五个音节的罗马字书写形式可以明显地看出来:ha、hi、fu、he、ho。可见,在与韵母u搭配时,声母h会发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日本留学生会把hù和huān的声母发成双唇音,同时也解释了韵母u双唇化的原因。
  (七)[u]低化并前化,听来类似于[o]
  这种类型的偏误数量不多,且只限于韵母uo和ong。偏误主要是由拼写与发音不同造成的。学习者看到拼音o时,误以为实际发音也是[o],所以把[u]发成类似于[o]的音。这类偏误也存在另一种形式:发音人F4在音节shāo的最后增加了一个音[o]。这应该也是汉语拼音写法造成的偏误,学习者在拼音末尾看到o,在发音时就会无意识地把发音的末尾落到[o]上。
  
  三、结语
  
  对一个音位的偏误进行细致的分类研究,对于学习者有意识地训练发音和纠正发音都有很大的帮助。虽然发音人人数有限、发音材料中一些音节数量较少,但是日本留学生习得汉语音位/u/的主要的偏误类型都已显现出来了。若使该结果更加完善、准确,则需要以后更多发音人和发音材料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吴宗济,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何平.谈对日本学生的初级汉语语音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3]李伟群.论“前后鼻韵母”的辨证[J].教育探究,2006,(2).
  [4]王韫佳.韩国、日本学生感知汉语普通话高元音的初步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6).
  [5]王韫佳.日本学习者感知和产生普通话鼻音韵母的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2,(2).
  [6]王志芳.日本学生汉语学习中的语音问题[J].汉语学习,1999,(2).
  [7]余维.日、汉语音对比分析与汉语语音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
  [8]朱川.汉日语音对比实验研究(节选一)[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2).
  [9]朱川.汉日语音对比实验研究(节选二)[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
  
  (李方延 北京语言大学人事处 10008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其他文献
“羡慕嫉妒恨”于2010年流行于港台,说出了人们不满情绪的递增:由“羡慕”起始,由“嫉妒”推渐,再由“恨”结局。本文就“羡慕嫉妒恨”的来源、结构特点、句法功能、流行原因
网络新词“给力”成为了流行词,它适用范围极广,使用频率极高。本文基于语料的研究,对“给力”的语义内涵、句法位置作了详尽的分析,探讨了“给力”一词产生并流行的原因。
本试验结果表明:“两广二号”即时浸酸种在盛产卵后用24~25℃、湿度75%~80%保护,经过15h~30h、积温220~450℃为浸酸适期范围;经过18~22h、积温270~330℃为浸酸的中心时期。生产上一般掌
说到“出牌”,大家都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玩过牌,以下用例中的“出牌”即是其本义。  (1)两名“麻友”打牌时,因一人出牌太慢,两人发生口角争执,其中一人操起凳子将“麻友”的鼻梁砸断。(《新法制报》2009年5月25日)  (2)打牌时也按顺时针方向轮流出牌,每人1张,出齐4张为一墩牌。(《投资者报》2009年9月14日)  下面例子中的“出牌”却比较特殊。如:  (3)两名美国女记者毫
“物曰东西”虽然由来已久,但“东西”一词的起源却一直没有有理而且有据的说法。本文指出:常见于五代两宋的“动使”一词与“东西”词义相近,读音相仿,兴替时间相接,很可能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在流行语使用频率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其语用范围、指称对象等也在慢慢发生变化。流行语ABB模式脱胎于2008年的“范跑跑”一词,后又不断应用于建筑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