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研究成果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u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照楼论文集》内容精辟,反映了一位老学者多年的研究成果
  
  马茂元先生为桐城派“殿军”马其昶之孙,又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一贯读书刻苦认真,根基扎实。例如唐诗五万首中,他几乎能背出二万首。《晚照楼论文集》为他的文学论文选集,虽然仅只十八篇,实则选自他的百余篇学术论文,内容相当精辟。
  马茂元先生的论文,由于分析细腻深入,素为学界所重。如他写的《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论杜甫和唐代的七言律诗》一文,将杜甫七律从艺术风格上分为四类,指出了总的特点及各类间的区别,在杜诗的研究上有所突破。胡念贻在《略述一九六二年的古典文学研究和整理工作》一文中,谈论到一九六二年研究杜甫的四十多篇文章时,重点称引了冯至先生的《诗史浅论》和马先生此文,认为“在读者中是比较引起注意的”。六十年代初,作者在《新民晚报》连载《说唐诗》时,林放在一篇短评中说是“诗人论诗”。
  把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的研究相结合,也是马先生论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论<戏为六绝句>》中,先生将李白、杜甫的诗论和创作结合起来研究,不仅阐明了杜甫《戏为六绝句》的精义所在,而且,对李白、杜甫的创作特点、艺术风格、盛唐诗歌创作承前启后的批判继承关系,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写得较为成功。所以,《文艺报》一九六二年第四期作为代社论发表。
  马先生思路敏锐,善用世人习见的材料,发前人之所未发。高在《唐诗品汇》中将盛唐诗人划为“正宗”、“大家”,两者到底如何区分,历来聚讼纷纭。先生在《从严羽的<沧浪诗话>到高的<唐诗品汇>》中,把高的论点与盛唐诗坛的创作风貌相联系,一语破的地指出:“‘正宗’是高认为最能代表盛唐风格的典型”,“至于‘大家’,则纯是就这一诗人的成就而言”。所以,“大家”,李、杜而外,就不容第三人分堋角立;“正宗”,则连崔国辅、祖咏、张谓、贾至、崔曙、万楚等人都可以在不同的诗体中列入。先生还认为,“以‘正宗’属李,以‘大家’属杜,而有时又并称李、杜为‘大家’,于以见两人俱臻极诣,不容轩轾;而两家诗风各异,又不容混同。”说法言之成理,令人信服。
  马先生为文特别讲究章法结构、遣字造句,所以他的文章思致密瞻,条理井然。《桐城派方、刘、姚三家文论评述》一文,理论性强,篇幅也较长,但全文结构严谨,词采雅洁,流利条畅,读起来琅琅上口。难怪国内有的学者看了后,认为此文不仅评述桐城派文论有独到之处,而且文章本身也深得桐城遗风。至于先生文章的词采绚烂,音节铿锵,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是不难体会出来的。
  本书书名脱自宋朝宋祁《玉楼春》词:“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我们希望先生珍惜这桑榆之年,眼前岁月,用有生之年,为我国学术文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晚照楼论文集》,马茂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四月第一版,0.76元)
其他文献
在提前调配的水溶液上,轻轻滴落的颜料随水波晕开,一番精描细画后,将白纸盖在水面上吸取颜料,再慢慢将纸抽离——一幅美幻绝伦的多彩画作奇迹般地诞生了!  这就是被称作“水面作花,纸拓成画”的大理石纹水拓画(下文简称“水拓画”)。  在古都西安,为记者演示这一技艺的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目前土耳其水拓画唯一的外籍传承人李昕桐。正是她,把经古丝绸之路流传至土耳其的水拓画又带回中国。沿着丝路追寻 
莱昂纳德·科恩(1934年—2016年)。  打开新改版的微信,伴随着一朵格桑花的出现,一个男人沧桑的歌声响起:“今晨我遇见你 /而你匆匆离去……”这是加拿大歌手莱昂纳德·科恩在唱《在我的内心深处》(In My Secret Life),他在歌中不断重复着“在我的内心深处……”,就像一个人在喃喃自语。听完之后,完全能理解“微信之父”张小龙的选择——与之前微信开机页面“孤独星球前的小人”一样,正是这
又到了飘雪的季节,大多数花草选择了枯萎、冬眠,雪花莲却破土而出。它们探出娇羞的绿叶,挂起洁白的小花,恬静而从容地面对着冰雪,给寒冬带来色彩,给人们带来慰藉。  雪花莲是在冬天里盛开的花。几天前,2020年的第一场雪在爱丁堡翩然而至,我开始在家附近的河边林下寻找雪花莲。送给雪花颜色的花  雪花莲,别名雪滴花、铃花水仙、待雪草等,它是冬末春初盛开的第一种花,象征着希望,在欧洲深受喜爱。大概因此,關于它
读《埃仑诗集》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英中合璧的书名:英文是:“ISLANDPoetry andHistoryof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1910-1940”;中文是四个漂亮的行书字:《埃仑诗集》。  封面封底:淡灰色的天穹和谈蓝海水相映衬,背景是天使岛(就是英文书名中的Angel Island)的依稀轮廓和一艘缓缓驶
葛亮  1978年生于南京,现居香港,作家、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著有长篇小说《朱雀》《北鸢》,小说集《七声》《戏年》《谜鸦》《浣熊》,文化随笔《绘色》等。近日出版新作小说《瓦猫》。  数年前,葛亮读曹雪芹的《废艺斋集稿》,其中一章是《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了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这一章序言的末尾,曹雪芹写道:“以集前人之成。实欲举一反三,而启后学之思……汇集
选自《谢觉哉日记》      谢觉哉与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一起,当年被人们誉为“延安五老”。这五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已离开了人世。每当我们提到他们的时候,心里不由得产生一种怀念和敬仰之情。  他们的著述,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献价值,而且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价值。《谢觉哉日记》就是这样一部好书。  《日记》记年久远,珍贵翔实。《日记》记录了谢老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四九年(中间有的日记在
2021年3月,冼妮娜在杭州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朱红羽/摄)  烟花三月,杭州市西湖区马塍路上绿树成荫。午间小憩后,82岁高龄的冼妮娜独自下楼,在吴侬软语间与相熟的邻里擦肩而过。她手里拎着一个鼓囊囊的布袋,又挎着单肩包,没有拄拐棍,也不乘电梯,看见《环球人物》记者就开心地打招呼,声音高高的,眼神亮亮的,讲话依然带有一丝西北口音。  冼妮娜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独女,上世纪70年代末从大西北
2021年5月,孟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百年歌声》节目录制现场。  孟于即将满100岁了。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百年歌声》節目的录制现场,当她出现在《环球人物》记者面前时,散发着一种气场——充满斗志的、呈现出旺盛生命力的气场。她双眼中的神采并不因岁月而黯淡,似乎有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传递着战士特有的敏锐与坚定。这气场贯穿采访始终,某些瞬间甚至令记者分不清谁更年轻。  唯一让人
一位姓冯的南唐词人,关于他的名字,书上有两种写法:  一、冯延己——见《中国文学史》(人文版文科教材)、《唐宋词选释》(人文版)、《中国通史简编》(人民版)、《隋唐五代史纲》(人民版)、《中国人民大辞典》。  二、冯延巳——见《中国文学史》(人文版,文学所编)、《中国文学史》(中华版)、《词综》(上海古籍版)、《辞海》。  《新五代史》作“巳”。《新唐书》的编撰人欧阳修是崇冯氏为师的,冯延巳对他影
《科技导报》第一、二期评述    居住在美国的著名华裔科学家和华侨集资出版的中文杂志《科技导报》,已刊行两期。这个刊物内容丰富,执笔者均为有关专家。它的编辑部设在纽约州的石溪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柏克利,北京、广州和香港等地设有分社。该刊在香港印刷,向世界各地发行,目前在我国国内的发行总数为十万册。今后将在国内大量发售普及本,扩大海内外发行渠道,增设各地分社,并进一步筹集资金以支付每期数万美金的费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