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风朴质
这里的人们生活得规律而健康。在马累机场,几乎看不到人在吸烟,“借火”就很难;要是换在北京首都机场,候机楼外成群结队的人会在那里吸烟,想吸烟却没带打火机根本不是问题。在幸福岛,我几次帮同行的不会说英语的那对四川母女解决烟瘾的问题——在礼品店和酒吧四下询问哪里有打火机出售。答案是,所有的打火机都卖光了!之前到来的同胞们早已蝗虫般横扫这里,把一美元一个的打火机都买光了,以至于岛上断货。几个服务生宝贝一样揣着打火机,给烟瘾过大而走投无路的中国游客点烟。
马尔代夫人虽然皮肤黝黑但却显得年轻。在餐厅,他们一个人管几张桌子客人吃饭。我们那几桌的服务生看上去只有30岁左右,熟悉后我们相互猜年龄,结果他说自己已经有49岁了,令我吃惊不已。听到我有点不相信地说“噢,原来你都快50了”,他立刻坚定地纠正我:“不,是49岁。”看来他们有点像其曾经的宗主国英国人一样,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岛上民风淳朴,岛民学识不多却有教养,看来培训是很重要的环节。因为马尔代夫只有一所大学,我们见到的绝大部分服务人员应该是没有上过大学的,但他们彬彬有礼,见游客问好,举止得体,从来不大呼小叫。所以无论在哪里,我们同胞发出的声音都会盖过别人。
看到我和酒店服务生用英语聊天,马尔代夫导游就过来寻求帮助,让我招呼大家出发,于是在回程期间我就成了领队。
守法的居民
马尔代夫是个由珊瑚岛组成的岛国,珊瑚就是他们脚下的大地,也是他们生命的源泉。每个来马尔代夫的游客都要被口头和书面双重警告不能随便采摘珊瑚,因为一块珊瑚生长期要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掰断了就像树被折断一样无法再生。由于事先大家网上搜索“攻略”做功课时都看到了这一点要求,知道有罚款5000美元的说法,因此同行游客都心有余悸,连捡来的贝壳都不敢带走,生怕惹到麻烦。
等到回程时,我在马累市中心走了一圈,才发现白净净的珊瑚竟然还可以在纪念品店中买到,各种形状都有。原来,有执照的商店自己可以采集,还制成标本出售,只是购买力超强的国内游客买的不多。那个会讲法语的导游疑惑地问我为什么他遇到的中国人认为这里的珊瑚是假的、是塑料制品?为什么中国人不相信别人?
我告诉他这涉及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问题。在中国,造假的太多,又有完全能够以假乱真的高仿真技术,还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于是经济学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在中国就广为盛行。如果去北戴河海滨,随处可见小贩在卖海螺贝壳,价格忽上忽下,但如果细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漂亮的大海螺斑纹和形状都是一样的。其实,天然贝壳就和人类一样,除了多胞胎,很难找到一模一样的。普通老百姓一开始看到假的认为是真的,后来被骗次数太多,看到真的也都认为是假的了。就像有些人穿真名牌却像是假的,而有些人穿假名牌也像是真的一样。
在马尔代夫,造假的成本高于用真品的成本,所以当地人当然没有造假的冲动。
自然的装饰
在中国,盖个房子甚至搬个家就得全部重新装修已经成了习惯。而且一装修就得吊顶,房间高度顿时矮了一截,还要大理石地面,加上厚实的塑钢窗。而在这里,大家住的虽然都是国内号称的别墅,但我看到的却是极为简朴的装修:朴素的木质地板,没有吊顶却有着高耸的屋脊,木质的房梁,上面是瓦片,周围墙只是刷了大白。严格意义上讲,这里的别墅几乎没有装修,给人感觉却是庄重与典雅。
最让我吃惊的是接待大厅,地面竟然是白颜色沙地,跟门外沙滩完全一样!这样的地面内外一致,不怕浸水,不用掘地三尺就可以随时铺设或者改变网络电线,只要将其埋入沙中就行了,还不用扫地拖地,维护起来很方便。
户外路面也是沙地,只是经过处理比较坚硬,我想他们用过的机械设备也就是压路机而已,没有那些污染空气的沥青,有的地方还坑坑洼洼,坐在电瓶车上时而感到颠簸,当地人也不认为路有修补的必要,整个岛上没见到柏油马路,那是真正的天然。
当地人朴实无华,国人却是奢侈无比。我碰上了来自中国澳门专机的机组成员,那架专机由百座大型飞机改造而成,应该至少有十几个带洗浴的独立包间。他们从澳门飞来,抵达马累后乘客就被接到某个我不知道的岛上,而机组人员则飞到我们在的幸福岛,边度假边等候,每天和我们这些游客一样吃喝玩乐。专机机组人员众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气宇轩昂的机长,每天早饭时都斗鸡眼般注视我一会儿,好像认识又吃不准的样子。
看着他们连机组人员都能免费来岛上游玩还算工作,我琢磨自己住的这个岛屿顶多是个经济适用型的,这种沙滩别墅已经不是那十几个一下飞机就被专门接走的大款考虑的范围,我想象不出来他们去的地方得多奢华!
“不欠钱”的说法
那次马尔代夫之旅并非在旅游旺季,因而价格便宜,有人花费11500元,有人花9500元,还有花费更少的,旅行社报价一片乱象。
由于听惯了国人旅行被强制购物和消费的报道,我到了岛上后也准备好接受这种挑战。但我们只是在到达的那天夜里被派发了联络图和自费项目表后就完事了,我还一直在等他们电话推销,结果到了第三天还是没有,我只好主动找游玩的项目。他们被问及后一脸无辜的样子:所有游玩项目价格表贴在墙上,去不去随你。
我预订浮潜两次,都因为风大水不够清澈而取消了。最后一次由于大家强烈要求,他们就开船带我们出海实地考察一番。海上逛了一圈后回来不说收费还是不收费,要是在国内,只要你上了船而且还在海上跑了一圈就不能算白玩。由于费用是按房号记录走前一并结算,我跟他们确认两次后还不放心地加问一句:没浮潜成不收费,我不欠你们钱吧?他们很爽快回答:不欠我们钱。后来同行游客将我那句“我不欠你们钱”画蛇添足般的英语编成歌嘲笑我。
另一对成都游客说他们也有类似经历,下船后主动将准备好的钱如数奉上,结果交了几次人家都不收,直到出发时他们还在纳闷,不知道什么意思。
离店时结算货币是美元。结账时我还在想零头怎么处理,是否要几个当地货币留作纪念。结果他们将零头抹去——我缴费两次,一次是4.15美元,一次是23.15美元, 他们都只收取了整数,自认亏损。因为在这里,最低结算币值是一美元。
“再确认”的要求
那次旅行中我讲的两句英语让同行游客印象深刻,除上面那句外,我还在出海时说了一句“再度确认”( double check)。英语中这句美国人常说的话,意思是为了避免出错,再复查一次。
那是离开前的最后一次出海。开船后当地那个小伙子就担心风浪大水流急而无法浮潜,到达指定海面后他先下水查看了半天,结果他告诉我们不行,只能返航。我觉得这是在马尔代夫的最后一次机会,于是提出我要亲自“再度确认”才行,否则一船同胞都白来了。
此话说出口后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强求,言下之意分明是不信任,还有点为难他们,尽管我是微笑着提要求的。可那个小伙子竟然答应了我的要求!于是在七八个同胞和两个俄罗斯人惊讶的目光下我纵身跃入水中,在船一侧游了一圈,发现水的确不够清澈,因为海流速度较快,五米深的海底虽然可以看到,但鱼儿却看不清楚。游了一圈爬上船后大家都看着我,等着我的结论。毕竟大家不远万里而来,对某些人说来,这可能是其一生中的惟一一次了。其实当时我只是想在那样深度的珊瑚礁中看个热闹,毕竟那么远飞过去,又等了好几天。
听完我专家般“不宜浮潜”的结论后一船人面无表情,脸上也看不出丝毫失望,顺从得跟绵羊一样,我心里想中国人真的好管理。要是像我这样提出额外要求的游客多几个的话,还真是麻烦。
离开马尔代夫的时候,那个身材丰满的当地导游问我还会不会再来,我毫不犹豫地告诉她会再来的——就凭着它是没有被污染的生态岛屿,我就会再来。
车耳欢迎读者朋友与其交流
邮箱:[email protected]
这里的人们生活得规律而健康。在马累机场,几乎看不到人在吸烟,“借火”就很难;要是换在北京首都机场,候机楼外成群结队的人会在那里吸烟,想吸烟却没带打火机根本不是问题。在幸福岛,我几次帮同行的不会说英语的那对四川母女解决烟瘾的问题——在礼品店和酒吧四下询问哪里有打火机出售。答案是,所有的打火机都卖光了!之前到来的同胞们早已蝗虫般横扫这里,把一美元一个的打火机都买光了,以至于岛上断货。几个服务生宝贝一样揣着打火机,给烟瘾过大而走投无路的中国游客点烟。
马尔代夫人虽然皮肤黝黑但却显得年轻。在餐厅,他们一个人管几张桌子客人吃饭。我们那几桌的服务生看上去只有30岁左右,熟悉后我们相互猜年龄,结果他说自己已经有49岁了,令我吃惊不已。听到我有点不相信地说“噢,原来你都快50了”,他立刻坚定地纠正我:“不,是49岁。”看来他们有点像其曾经的宗主国英国人一样,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岛上民风淳朴,岛民学识不多却有教养,看来培训是很重要的环节。因为马尔代夫只有一所大学,我们见到的绝大部分服务人员应该是没有上过大学的,但他们彬彬有礼,见游客问好,举止得体,从来不大呼小叫。所以无论在哪里,我们同胞发出的声音都会盖过别人。
看到我和酒店服务生用英语聊天,马尔代夫导游就过来寻求帮助,让我招呼大家出发,于是在回程期间我就成了领队。
守法的居民
马尔代夫是个由珊瑚岛组成的岛国,珊瑚就是他们脚下的大地,也是他们生命的源泉。每个来马尔代夫的游客都要被口头和书面双重警告不能随便采摘珊瑚,因为一块珊瑚生长期要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掰断了就像树被折断一样无法再生。由于事先大家网上搜索“攻略”做功课时都看到了这一点要求,知道有罚款5000美元的说法,因此同行游客都心有余悸,连捡来的贝壳都不敢带走,生怕惹到麻烦。
等到回程时,我在马累市中心走了一圈,才发现白净净的珊瑚竟然还可以在纪念品店中买到,各种形状都有。原来,有执照的商店自己可以采集,还制成标本出售,只是购买力超强的国内游客买的不多。那个会讲法语的导游疑惑地问我为什么他遇到的中国人认为这里的珊瑚是假的、是塑料制品?为什么中国人不相信别人?
我告诉他这涉及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问题。在中国,造假的太多,又有完全能够以假乱真的高仿真技术,还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于是经济学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在中国就广为盛行。如果去北戴河海滨,随处可见小贩在卖海螺贝壳,价格忽上忽下,但如果细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漂亮的大海螺斑纹和形状都是一样的。其实,天然贝壳就和人类一样,除了多胞胎,很难找到一模一样的。普通老百姓一开始看到假的认为是真的,后来被骗次数太多,看到真的也都认为是假的了。就像有些人穿真名牌却像是假的,而有些人穿假名牌也像是真的一样。
在马尔代夫,造假的成本高于用真品的成本,所以当地人当然没有造假的冲动。
自然的装饰
在中国,盖个房子甚至搬个家就得全部重新装修已经成了习惯。而且一装修就得吊顶,房间高度顿时矮了一截,还要大理石地面,加上厚实的塑钢窗。而在这里,大家住的虽然都是国内号称的别墅,但我看到的却是极为简朴的装修:朴素的木质地板,没有吊顶却有着高耸的屋脊,木质的房梁,上面是瓦片,周围墙只是刷了大白。严格意义上讲,这里的别墅几乎没有装修,给人感觉却是庄重与典雅。
最让我吃惊的是接待大厅,地面竟然是白颜色沙地,跟门外沙滩完全一样!这样的地面内外一致,不怕浸水,不用掘地三尺就可以随时铺设或者改变网络电线,只要将其埋入沙中就行了,还不用扫地拖地,维护起来很方便。
户外路面也是沙地,只是经过处理比较坚硬,我想他们用过的机械设备也就是压路机而已,没有那些污染空气的沥青,有的地方还坑坑洼洼,坐在电瓶车上时而感到颠簸,当地人也不认为路有修补的必要,整个岛上没见到柏油马路,那是真正的天然。
当地人朴实无华,国人却是奢侈无比。我碰上了来自中国澳门专机的机组成员,那架专机由百座大型飞机改造而成,应该至少有十几个带洗浴的独立包间。他们从澳门飞来,抵达马累后乘客就被接到某个我不知道的岛上,而机组人员则飞到我们在的幸福岛,边度假边等候,每天和我们这些游客一样吃喝玩乐。专机机组人员众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气宇轩昂的机长,每天早饭时都斗鸡眼般注视我一会儿,好像认识又吃不准的样子。
看着他们连机组人员都能免费来岛上游玩还算工作,我琢磨自己住的这个岛屿顶多是个经济适用型的,这种沙滩别墅已经不是那十几个一下飞机就被专门接走的大款考虑的范围,我想象不出来他们去的地方得多奢华!
“不欠钱”的说法
那次马尔代夫之旅并非在旅游旺季,因而价格便宜,有人花费11500元,有人花9500元,还有花费更少的,旅行社报价一片乱象。
由于听惯了国人旅行被强制购物和消费的报道,我到了岛上后也准备好接受这种挑战。但我们只是在到达的那天夜里被派发了联络图和自费项目表后就完事了,我还一直在等他们电话推销,结果到了第三天还是没有,我只好主动找游玩的项目。他们被问及后一脸无辜的样子:所有游玩项目价格表贴在墙上,去不去随你。
我预订浮潜两次,都因为风大水不够清澈而取消了。最后一次由于大家强烈要求,他们就开船带我们出海实地考察一番。海上逛了一圈后回来不说收费还是不收费,要是在国内,只要你上了船而且还在海上跑了一圈就不能算白玩。由于费用是按房号记录走前一并结算,我跟他们确认两次后还不放心地加问一句:没浮潜成不收费,我不欠你们钱吧?他们很爽快回答:不欠我们钱。后来同行游客将我那句“我不欠你们钱”画蛇添足般的英语编成歌嘲笑我。
另一对成都游客说他们也有类似经历,下船后主动将准备好的钱如数奉上,结果交了几次人家都不收,直到出发时他们还在纳闷,不知道什么意思。
离店时结算货币是美元。结账时我还在想零头怎么处理,是否要几个当地货币留作纪念。结果他们将零头抹去——我缴费两次,一次是4.15美元,一次是23.15美元, 他们都只收取了整数,自认亏损。因为在这里,最低结算币值是一美元。
“再确认”的要求
那次旅行中我讲的两句英语让同行游客印象深刻,除上面那句外,我还在出海时说了一句“再度确认”( double check)。英语中这句美国人常说的话,意思是为了避免出错,再复查一次。
那是离开前的最后一次出海。开船后当地那个小伙子就担心风浪大水流急而无法浮潜,到达指定海面后他先下水查看了半天,结果他告诉我们不行,只能返航。我觉得这是在马尔代夫的最后一次机会,于是提出我要亲自“再度确认”才行,否则一船同胞都白来了。
此话说出口后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强求,言下之意分明是不信任,还有点为难他们,尽管我是微笑着提要求的。可那个小伙子竟然答应了我的要求!于是在七八个同胞和两个俄罗斯人惊讶的目光下我纵身跃入水中,在船一侧游了一圈,发现水的确不够清澈,因为海流速度较快,五米深的海底虽然可以看到,但鱼儿却看不清楚。游了一圈爬上船后大家都看着我,等着我的结论。毕竟大家不远万里而来,对某些人说来,这可能是其一生中的惟一一次了。其实当时我只是想在那样深度的珊瑚礁中看个热闹,毕竟那么远飞过去,又等了好几天。
听完我专家般“不宜浮潜”的结论后一船人面无表情,脸上也看不出丝毫失望,顺从得跟绵羊一样,我心里想中国人真的好管理。要是像我这样提出额外要求的游客多几个的话,还真是麻烦。
离开马尔代夫的时候,那个身材丰满的当地导游问我还会不会再来,我毫不犹豫地告诉她会再来的——就凭着它是没有被污染的生态岛屿,我就会再来。
车耳欢迎读者朋友与其交流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