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山东省内三所高职院校301名有效样本调研,结合访谈法,探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研究发现:样本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尚可,各维度认同水平略有差异;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不同,大二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低于大一、大三年级;没有实习经历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高于有实习经历的学生;调剂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低于自主选择专业学生、父母和他人选择专业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借助课程和社团活动、增加面试和选修课程、优化实习、落实职业启蒙教育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学前教育;山东省
作者简介:刘孟,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5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德育、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8-0015-05
所谓“专业认同”,指的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愿意以积极态度和主动行为去学习探究,甚至希望成为该专业中杰出者的心理反应。[1]近年来,社会对学前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也随之逐年扩大,但调查发现,毕业生真正从事专业对口幼师工作的却不多,幼师缺口问题依然存在,这和学生的专业认同缺乏有关。[2]专业认同低会带来学生退学、转专业、毕业率低和专业对口就业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对幼师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发展也会带来不良影响。较高的专业认同对学生的成绩、毕业去向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关系到了幼师师资的稳定和学前教育的质量水平。[3]经统计分析发现,已有研究关注对象多集中于本科生,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研究关注却不多,因此,本研究以山东省聊城、淄博、青岛三地的三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专业认同状况,比较不同年级的学前教育高职生专业认同特点,比较有实习经历和没有实习经历的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专业认同特点,比较不同志愿选择方式的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专业认同特点,以期从专业认同的视角为完善高职幼师师资培养提供依据和启示。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无效问卷19份,有效问卷301份,有效率为94.1%。样本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经统计检验,样本在年级、有无实习经历、志愿选择方式上有显著差异,户籍类型和学习成绩上没有显著差异。
(二)研究工具和數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被试的基本信息,包含年级、有无实习经历等题项;另一部分,是专业认同量表。量表部分采用的是秦攀博编制的专业认同量表。该量表共有23个题项,利用利克特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代表专业认同越高。量表有五个因子,其中认知性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专业基本情况的认知程度,情感性专业认同是指大学生对专业的情感偏好程度,行为性专业认同是指大学生的专业行为表现,适切性专业认同是指大学生对专业与自身的匹配程度。该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4]本研究分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介于0.686~0.856之间,总量表的Cronbach's α 值为 0.902,可信度较高。
结合样本所填量表和研究目的,本研究编制了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情况访谈提纲。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11名学生进行预访谈,并在此基础上对访谈提纲完善,最终确定此次访谈提纲。
本研究旨在了解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专业认同现状,利用spss23对收回的有效问卷分析处理,通过平均值等描述性统计方法了解样本学生答案的集中和离散程度;运用t检验、F检验来来考察有无实习经历、不同年级、不同志愿选择方式学生的专业认同差异。
二、研究发现
本研究的专业认同分为了认知性专业认同、情感性专业认同、行为性专业认同和适切性专业认同四个层面。研究主要探讨了高职生专业认同的总体情况以及不同年级、有无实习经历、不同志愿选择方式的高职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性,具体研究结果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尚可,各维度认同水平略有差异
总的来说,调研样本专业认同处于中上水平,认知性专业认同最高,适切性专业认同最低。具体由表2中数据可知,样本专业认同的总体平均数为3.99,大于量表的中间值(3分),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均值最高的是认知性专业认同4.08(SD=0.78),其标准差在四个因子中也是最大的,说明在认知性维度学生的得分与其他三个维度相比较为离散。四个维度中均值最低的是适切性专业认同3.92(SD=0.57),其标准差在四个维度中最低,说明在适切性维度学生的得分分布较为集中。情感性专业认同4.00(SD=0.64)和行为性专业认同3.93(SD=0.58)的均值和标准差处于四个维度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在全距5的测量中,虽然高于中间值3分,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四个因子中均值最高的是认知性专业认同,其次是情感性专业认同,再者是行为性专业认同,均值最低的是适切性专业认同。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生来说,他们对该专业的认知情况较好,对该专业表现出积极的、喜爱的情感。然而,把这种认知和情感付诸行动仍然需要较强的自控力和意志力,这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行为性专业认同均值低于认知性专业认同和情感性专业认同。学生对于自身是否与专业匹配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摸索、衡量,所以适切性专业认同均值最低。
(二)不同年级专业认同水平差异显著,二年级认同水平最低
总的来说,三个年级在专业认同的四个因子上得分均值都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大二年级得分低于其他两个年级,且三个年级在四个因子上均值都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由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在认知性因子和适切性因子上,三个年级间的显著差异主要存在于大一和大二之间。在情感性因子和行为性因子上三个年级间的差异来自于大一和大二之间、大一和大三之间。 不同年级的学前教育高职生在四个因子的专业认同程度上不同。无论在哪个维度,大二样本的专业认同程度最低。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二年级舞蹈、声乐、钢琴、美术等技能类课程的比例和要求提高。本研究所调研的样本大部分都是没有这些艺术基础的学生。随着技能类课程开设的种类增多、难度加大,很多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力不从心。这种情况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他们有些甚至在技能类课程上表现出了担忧,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不会弥补后天的不足,也没有能力学好这个专业,所以,大二学生专业认同较低。本研究猜测,对于大一的学生,其理论课程仍占据大部分内容,与大学之前的学习形式相差不大,更容易适应。对于大三的学生,毕业班的学生经过大二一年的调试已经基本适应技能类课程,加之毕业面临找工作的压力,越有责任和动力学习学前教育专业,所以,大一年级和大三年级的专业认同较高。
(三)失范的学生实习可能是导致专业认同水平降低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无论哪个因子,有实习经历学生的专业认同都低于没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在专业认同的三个因子中,有无实习经历的学生均值差异是显著的,一个因子上差异是不显著的。具体由表4中数据可以发现,在认知性专业认同上,没有实习经历的样本均值4.20(SD=0.75)高于有实习经历的样本得分4.00(SD=0.80),t检验的结果表明两者均值差异显著(t=-2.12,p<0.05)。在情感性专业认同上,没有实习经历的样本均值4.10(SD=0.63)高于有实习经历的均值3.94(SD=0.63),t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均值的差异明显(t=-2.03,p<0.05)。在行为性专业认同维度,没有实习经历的样本的专业认同(M=3.97,SD=0.62)高于有实习经历样本(M=3.90,SD=0.55),但是,经t检验显示,没有达到统计学上显著水平(t=-1.03,p>0.05)。在适切性专业认同上,没有实习经历样本的专业认同(M=4.06,SD=0.55)高于有实习经历的样本(M=3.82,SD=0.56),经检验发现,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两者的专业认同在适切性维度显著不同(t=-3.67,p<0.01)。
本研究发现,无实习经历的学生专业认同水平高于有实习经历的学生。这和部分已往研究者的观点可能不同。如田燕等人的研究认为,学生实习中近距离接触孩子,感受孩子的纯真会爱上孩子进而转化为对本专业的认同。[5]通过访谈部分样本得知,样本学生实习单位以幼儿园为主,一部分是学校安排的,另一部分是自己找的單位,前者占绝大多数。这些学生在幼儿园中很少在课堂上给幼儿授课,大多从事的是幼儿保育类基础性工作。这类工作繁琐辛苦,对于从小被宠大的“90后、00后”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很多学生反应实习后再也不想去幼儿园了。由此可见,实习形式、内容等的安排不当严重影响了样本学生的专业认同。
(四)不同志愿选择学生认同水平差异显著,调剂生认同水平最低
总的来说,在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上,调剂样本的均值低于父母和他人选择专业、自主选择专业的样本,且出现了显著差异。具体由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经事后多重比较发现,三种志愿选择方式样本在专业认同四个维度上的差异都来自于父母等选择样本和调剂样本之间,自主选择样本和调剂样本之间。
“调剂”、“父母和他人意愿”、“自主选择”这三种专业选择方式在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上都明显不同。无论在哪个维度,自主选择专业的样本的专业认同程度都是最高,其次是父母和他人意愿的样本,专业认同程度最低的是调剂专业的样本。通过访谈得知,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与父母和他人意愿、调剂的学生相比,对学前教育专业有更多期待,更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这类学生大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规划,喜爱自己的专业,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父母和他人意愿”以及“调剂”的学生由于本身对专业缺乏了解甚至是不认可和排斥的,他们对专业学习缺乏热情,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也感到被动和迷惘,专业认同低。
三、研究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的提高是幼师师资队伍质量保证的关键。高职生专业认同的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我们要足够重视并且加强引导。根据以上研究发现,为了促进幼师师资储备队伍的培养,本研究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通过课程和社团活动,全方位提升专业认同
本研究中样本的专业认同总体处于中上水平,但仍有上升空间。学校可以课程和社团活动为抓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一方面,就课程来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带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融入到课程中来。以学前游戏类课程中角色扮演游戏为例,教师要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模式,让学生以组或者个人为单位设计相关的游戏,并把设计的游戏分享、展现、表演出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就社团活动来说,首先,学校可以经常开办多种形式的专业认知活动,如新老生交流会、专业认知讲座、组织观看专业认知系列电影,等等,以此增加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其次,可以定期邀请优秀的幼教工作者来学校和学生们分享工作乐趣,共同憧憬学前教育的美好未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喜欢上学前教育。再者,可以邀请不同工作岗位、不同专业能力优势的毕业生回校交流,让学生发现和认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思考自己具备哪些优势,这些优势适合什么样的具体岗位,等等。
(二)增加面试和选修,应对技能课学习障碍
研究发现,大二年级的专业认同低于大一和大三年级。原因是大二技能类课程开设种类多、要求高,部分学生原来没有相关的技能基础,这导致了学生学习困难,学习效率和自我效能感降低,进而专业认同也随之下降。针对此现象,一方面,可以尝试在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时适当增加面试环节,尽量让有一定技能基础的学生选择该专业;另一方面,对于技能类课程可改变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要求一刀切的现状,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设定学习要求,设置必修课程,保证学生在掌握幼师职业必须的艺术技能的基础上再设置模块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自主选择,以此解决技能类课程学习困难导致的专业认同低的问题。 (三) 优化学生实习,发挥实习的积极作用
研究认为,没有实习经历的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反而比有实习经历的学生专业认同高。究其原因发现,是实习欠缺合理性所致。为此,学校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创新实习的管理模式,实行“渐进式、螺旋上升式”实习,大一到大三逐渐增加实习的时间,丰富实习的内容,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逐渐适应实习,将所学融入到实习中去,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认同;其次,做好实习动员工作,提高学生对实习的认识,让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再者,做好实习过程的管理,加强和实习学校之间的沟通、配合,避免将实习生当成幼儿园免费“保育员”和“清洁工”等现象;最后,做好实习评价。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兼顾,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订单培养,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实习对学的积极作用,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
(四)落实职业启蒙教育,增加专业选择的自主性
研究发现,调剂样本的专业认同水平低于父母和他人选择专业、自主选择专业的样本,因此,我们要增加学生选择专业的自主性。一方面,在学生上大学之前要通过开设劳技课、职业体验类活动等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职业,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为选择专业和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进入大学后要完善职业生涯教育类课程,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另一方面,本研究表明,调剂学生专业认同最低。对于已经被调剂的学生,学校要适当给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意向,同时,要适当增加对调剂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和部分课程的课时量,提高调剂学生对专业的适应性,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
参考文献:
[1] 王顶明,刘永存.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 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2] 梁进龙,崔新玲,孙钰华.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编制及信效度分析[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5):99-102.
[3] 杜江,许锐.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大学高年级本科生为例[J]. 中国成人教育,2017(5):49-55.
[4] 秦攀博.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5] 田燕,唐宁,潘锦云. 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调查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6(24):118-120.
[责任编辑 曹 稳]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学前教育;山东省
作者简介:刘孟,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5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德育、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8-0015-05
所谓“专业认同”,指的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愿意以积极态度和主动行为去学习探究,甚至希望成为该专业中杰出者的心理反应。[1]近年来,社会对学前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也随之逐年扩大,但调查发现,毕业生真正从事专业对口幼师工作的却不多,幼师缺口问题依然存在,这和学生的专业认同缺乏有关。[2]专业认同低会带来学生退学、转专业、毕业率低和专业对口就业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对幼师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发展也会带来不良影响。较高的专业认同对学生的成绩、毕业去向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关系到了幼师师资的稳定和学前教育的质量水平。[3]经统计分析发现,已有研究关注对象多集中于本科生,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研究关注却不多,因此,本研究以山东省聊城、淄博、青岛三地的三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专业认同状况,比较不同年级的学前教育高职生专业认同特点,比较有实习经历和没有实习经历的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专业认同特点,比较不同志愿选择方式的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专业认同特点,以期从专业认同的视角为完善高职幼师师资培养提供依据和启示。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无效问卷19份,有效问卷301份,有效率为94.1%。样本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经统计检验,样本在年级、有无实习经历、志愿选择方式上有显著差异,户籍类型和学习成绩上没有显著差异。
(二)研究工具和數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被试的基本信息,包含年级、有无实习经历等题项;另一部分,是专业认同量表。量表部分采用的是秦攀博编制的专业认同量表。该量表共有23个题项,利用利克特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代表专业认同越高。量表有五个因子,其中认知性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专业基本情况的认知程度,情感性专业认同是指大学生对专业的情感偏好程度,行为性专业认同是指大学生的专业行为表现,适切性专业认同是指大学生对专业与自身的匹配程度。该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4]本研究分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介于0.686~0.856之间,总量表的Cronbach's α 值为 0.902,可信度较高。
结合样本所填量表和研究目的,本研究编制了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情况访谈提纲。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11名学生进行预访谈,并在此基础上对访谈提纲完善,最终确定此次访谈提纲。
本研究旨在了解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专业认同现状,利用spss23对收回的有效问卷分析处理,通过平均值等描述性统计方法了解样本学生答案的集中和离散程度;运用t检验、F检验来来考察有无实习经历、不同年级、不同志愿选择方式学生的专业认同差异。
二、研究发现
本研究的专业认同分为了认知性专业认同、情感性专业认同、行为性专业认同和适切性专业认同四个层面。研究主要探讨了高职生专业认同的总体情况以及不同年级、有无实习经历、不同志愿选择方式的高职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性,具体研究结果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尚可,各维度认同水平略有差异
总的来说,调研样本专业认同处于中上水平,认知性专业认同最高,适切性专业认同最低。具体由表2中数据可知,样本专业认同的总体平均数为3.99,大于量表的中间值(3分),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均值最高的是认知性专业认同4.08(SD=0.78),其标准差在四个因子中也是最大的,说明在认知性维度学生的得分与其他三个维度相比较为离散。四个维度中均值最低的是适切性专业认同3.92(SD=0.57),其标准差在四个维度中最低,说明在适切性维度学生的得分分布较为集中。情感性专业认同4.00(SD=0.64)和行为性专业认同3.93(SD=0.58)的均值和标准差处于四个维度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在全距5的测量中,虽然高于中间值3分,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四个因子中均值最高的是认知性专业认同,其次是情感性专业认同,再者是行为性专业认同,均值最低的是适切性专业认同。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生来说,他们对该专业的认知情况较好,对该专业表现出积极的、喜爱的情感。然而,把这种认知和情感付诸行动仍然需要较强的自控力和意志力,这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行为性专业认同均值低于认知性专业认同和情感性专业认同。学生对于自身是否与专业匹配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摸索、衡量,所以适切性专业认同均值最低。
(二)不同年级专业认同水平差异显著,二年级认同水平最低
总的来说,三个年级在专业认同的四个因子上得分均值都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大二年级得分低于其他两个年级,且三个年级在四个因子上均值都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由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在认知性因子和适切性因子上,三个年级间的显著差异主要存在于大一和大二之间。在情感性因子和行为性因子上三个年级间的差异来自于大一和大二之间、大一和大三之间。 不同年级的学前教育高职生在四个因子的专业认同程度上不同。无论在哪个维度,大二样本的专业认同程度最低。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二年级舞蹈、声乐、钢琴、美术等技能类课程的比例和要求提高。本研究所调研的样本大部分都是没有这些艺术基础的学生。随着技能类课程开设的种类增多、难度加大,很多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力不从心。这种情况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他们有些甚至在技能类课程上表现出了担忧,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不会弥补后天的不足,也没有能力学好这个专业,所以,大二学生专业认同较低。本研究猜测,对于大一的学生,其理论课程仍占据大部分内容,与大学之前的学习形式相差不大,更容易适应。对于大三的学生,毕业班的学生经过大二一年的调试已经基本适应技能类课程,加之毕业面临找工作的压力,越有责任和动力学习学前教育专业,所以,大一年级和大三年级的专业认同较高。
(三)失范的学生实习可能是导致专业认同水平降低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无论哪个因子,有实习经历学生的专业认同都低于没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在专业认同的三个因子中,有无实习经历的学生均值差异是显著的,一个因子上差异是不显著的。具体由表4中数据可以发现,在认知性专业认同上,没有实习经历的样本均值4.20(SD=0.75)高于有实习经历的样本得分4.00(SD=0.80),t检验的结果表明两者均值差异显著(t=-2.12,p<0.05)。在情感性专业认同上,没有实习经历的样本均值4.10(SD=0.63)高于有实习经历的均值3.94(SD=0.63),t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均值的差异明显(t=-2.03,p<0.05)。在行为性专业认同维度,没有实习经历的样本的专业认同(M=3.97,SD=0.62)高于有实习经历样本(M=3.90,SD=0.55),但是,经t检验显示,没有达到统计学上显著水平(t=-1.03,p>0.05)。在适切性专业认同上,没有实习经历样本的专业认同(M=4.06,SD=0.55)高于有实习经历的样本(M=3.82,SD=0.56),经检验发现,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两者的专业认同在适切性维度显著不同(t=-3.67,p<0.01)。
本研究发现,无实习经历的学生专业认同水平高于有实习经历的学生。这和部分已往研究者的观点可能不同。如田燕等人的研究认为,学生实习中近距离接触孩子,感受孩子的纯真会爱上孩子进而转化为对本专业的认同。[5]通过访谈部分样本得知,样本学生实习单位以幼儿园为主,一部分是学校安排的,另一部分是自己找的單位,前者占绝大多数。这些学生在幼儿园中很少在课堂上给幼儿授课,大多从事的是幼儿保育类基础性工作。这类工作繁琐辛苦,对于从小被宠大的“90后、00后”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很多学生反应实习后再也不想去幼儿园了。由此可见,实习形式、内容等的安排不当严重影响了样本学生的专业认同。
(四)不同志愿选择学生认同水平差异显著,调剂生认同水平最低
总的来说,在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上,调剂样本的均值低于父母和他人选择专业、自主选择专业的样本,且出现了显著差异。具体由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经事后多重比较发现,三种志愿选择方式样本在专业认同四个维度上的差异都来自于父母等选择样本和调剂样本之间,自主选择样本和调剂样本之间。
“调剂”、“父母和他人意愿”、“自主选择”这三种专业选择方式在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上都明显不同。无论在哪个维度,自主选择专业的样本的专业认同程度都是最高,其次是父母和他人意愿的样本,专业认同程度最低的是调剂专业的样本。通过访谈得知,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与父母和他人意愿、调剂的学生相比,对学前教育专业有更多期待,更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这类学生大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规划,喜爱自己的专业,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父母和他人意愿”以及“调剂”的学生由于本身对专业缺乏了解甚至是不认可和排斥的,他们对专业学习缺乏热情,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也感到被动和迷惘,专业认同低。
三、研究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的提高是幼师师资队伍质量保证的关键。高职生专业认同的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我们要足够重视并且加强引导。根据以上研究发现,为了促进幼师师资储备队伍的培养,本研究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通过课程和社团活动,全方位提升专业认同
本研究中样本的专业认同总体处于中上水平,但仍有上升空间。学校可以课程和社团活动为抓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一方面,就课程来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带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融入到课程中来。以学前游戏类课程中角色扮演游戏为例,教师要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模式,让学生以组或者个人为单位设计相关的游戏,并把设计的游戏分享、展现、表演出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就社团活动来说,首先,学校可以经常开办多种形式的专业认知活动,如新老生交流会、专业认知讲座、组织观看专业认知系列电影,等等,以此增加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其次,可以定期邀请优秀的幼教工作者来学校和学生们分享工作乐趣,共同憧憬学前教育的美好未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喜欢上学前教育。再者,可以邀请不同工作岗位、不同专业能力优势的毕业生回校交流,让学生发现和认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思考自己具备哪些优势,这些优势适合什么样的具体岗位,等等。
(二)增加面试和选修,应对技能课学习障碍
研究发现,大二年级的专业认同低于大一和大三年级。原因是大二技能类课程开设种类多、要求高,部分学生原来没有相关的技能基础,这导致了学生学习困难,学习效率和自我效能感降低,进而专业认同也随之下降。针对此现象,一方面,可以尝试在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时适当增加面试环节,尽量让有一定技能基础的学生选择该专业;另一方面,对于技能类课程可改变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要求一刀切的现状,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设定学习要求,设置必修课程,保证学生在掌握幼师职业必须的艺术技能的基础上再设置模块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自主选择,以此解决技能类课程学习困难导致的专业认同低的问题。 (三) 优化学生实习,发挥实习的积极作用
研究认为,没有实习经历的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反而比有实习经历的学生专业认同高。究其原因发现,是实习欠缺合理性所致。为此,学校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创新实习的管理模式,实行“渐进式、螺旋上升式”实习,大一到大三逐渐增加实习的时间,丰富实习的内容,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逐渐适应实习,将所学融入到实习中去,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认同;其次,做好实习动员工作,提高学生对实习的认识,让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再者,做好实习过程的管理,加强和实习学校之间的沟通、配合,避免将实习生当成幼儿园免费“保育员”和“清洁工”等现象;最后,做好实习评价。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兼顾,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订单培养,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实习对学的积极作用,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
(四)落实职业启蒙教育,增加专业选择的自主性
研究发现,调剂样本的专业认同水平低于父母和他人选择专业、自主选择专业的样本,因此,我们要增加学生选择专业的自主性。一方面,在学生上大学之前要通过开设劳技课、职业体验类活动等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职业,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为选择专业和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进入大学后要完善职业生涯教育类课程,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另一方面,本研究表明,调剂学生专业认同最低。对于已经被调剂的学生,学校要适当给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意向,同时,要适当增加对调剂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和部分课程的课时量,提高调剂学生对专业的适应性,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
参考文献:
[1] 王顶明,刘永存.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 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2] 梁进龙,崔新玲,孙钰华.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编制及信效度分析[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5):99-102.
[3] 杜江,许锐.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大学高年级本科生为例[J]. 中国成人教育,2017(5):49-55.
[4] 秦攀博.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5] 田燕,唐宁,潘锦云. 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调查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6(24):118-120.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