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周围环境和家庭背景的影响,乔治·艾略特从小就接受着严格的宗教教育。作为一个曾经的宗教狂热分子,艾略转变为了东正教怀疑论者最终放弃了基督教,成为了人文宗教的忠实倡导者。此外,尽管艾略特坚信人类应该取代上帝,且爱心和同情心应该取代人的信仰,但在艾略特的作品中上帝却是无处不在且是至高无上的,这种矛盾的宗教观的形成与艾略特所处的环境和多年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宗教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1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英格兰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这不但削弱了英国国教的凝聚力,同时也促成了宗教本身的堕落。长此以往,宗教逐渐成了虚伪和邪恶的发源地,也成为一部分人以上帝的名义用来谋取私利的工具。与此同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起动摇了人们的基督教信仰,例如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教会便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由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推翻了圣经中上帝的创造论,人们开始质疑基督教,更有甚者抛弃了教会,圣经和上帝;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总结了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成就,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这同样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乔治·艾略特开始研究和翻译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基督教的本质》,通过深入了解费尔巴哈的思想,她意识到传统基督教理论实有荒谬之处,由此乔治·艾略特的意识形态便发生了巨大变化。艾略特儿时根深蒂固的基督教思想逐渐走向人文宗教。艾略特认为人类应该取代上帝,且爱心和同情心应该取代人的信仰。然而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中上帝却是无处不在且是至高无上的,人依旧受上帝支配,而上帝还是作为统治者时刻约束着人类的活动。但是反观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亚当·比德》和《米德尔马契》中,女主人公海蒂和多萝西娅却是传统宗教的直接受害者。由此可见,乔治·艾略特的宗教观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之处,而这种矛盾思想的来源便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其特殊的经历。
乔治·艾略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宗教家庭,这与19世纪大多数英国人的生活背景相同。艾略特的父亲罗伯特·埃文斯是英国国教的信徒,他要求他的家人严格遵守宗教信条并参与所有的宗教活动。艾略特的姑姑是一名卫理公会教徒,艾略特的第一任教师刘易斯小姐是一位福音传教士。由此可见,艾略特的家庭环境和教师对其后来矛盾的宗教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忠实的基督教信徒,早年的艾略特过着禁欲主义的生活。母亲去世后,艾略特还是习惯与父亲一起去教堂。由于艾略特拥有异于常人的聪慧好学,她对学习的好奇和热爱使她的思想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大多数女孩,愈来愈多的知识使她拥有了自己的想法。此时英国进入了理性主义时代,地理大发现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震惊了当时人们固定的思维模式。艾略特通过阅读诸多理性主义和科学的文章,她的宗教开始出现了变化,尽管当时她没有足够的勇气质疑那些人人都相信的宗教信仰。
1841年,艾略特和父亲搬到了考文垂,這段时期是艾略特的宗教观发生变化的关键期。在考文垂,艾略特认识了一些自由思想家,如查尔斯·布雷和查尔斯·亨内尔,他们对艾略特宗教观念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们的影响下,艾略特开始阅读哲学和神学相关的著作。 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她越来越意识到了基督徒偏狭和功利主义意图。与此同时,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宗教的热情持续减弱甚至开始怀疑基督教教义的权威性并将这些教义和仪式视为一种迷信。1842年1月,艾略特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宗教反叛行为,即拒绝与父亲去教堂。父亲的愤怒与朋友的劝告均未对艾略特产生任何作用。
乔治·艾略特在宗教思想上是独立自由的,她的思想不再局限于而是远远超出了基督教教义。后来的经历使她了解现代科学使得艾略特逐渐放弃了她的宗教信仰。19世纪的基督教受到了自然科学领域发起的挑战: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认为环境的长期变化导致了生物物种的进化,但这恰恰违背了圣经中人类由上帝创造的教义。随着不断阅读哲学和科学类著作,艾略特开始对基督的质疑也不断加深。而后艾略特翻译了D.F.施特劳斯的《耶稣的生平》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这时的乔治·艾略特深刻认识到了基督教教义的荒谬性,因此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曾经的宗教信仰。后来,作为《威斯敏斯特评论》的编辑,乔治·艾略特在伦敦工作时有机会结识了一些知名作家和自由思想家,他们一起讨论宗教,科学和哲学。
由此看出,尽管艾略特放弃了她的基督教信仰,宗教却从未消失在她的生活中,她并没有成为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反对宗教的迷信和偏狭的自由思想家。传统宗教永远存在于她的时代背景之中,因此宗教中的合理因素成为了艾略特作品的一大特色。通过回顾乔治·艾略特的宗教观发展过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不难看出,尽管艾略特反对传统宗教的形式主义控制,这种传统宗教的积极精神体验也极大地影响了艾略特,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宗教观。
参考文献:
[1]董俊峰. 试论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人类宗教”道德观[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5,03.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宗教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1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英格兰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这不但削弱了英国国教的凝聚力,同时也促成了宗教本身的堕落。长此以往,宗教逐渐成了虚伪和邪恶的发源地,也成为一部分人以上帝的名义用来谋取私利的工具。与此同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起动摇了人们的基督教信仰,例如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教会便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由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推翻了圣经中上帝的创造论,人们开始质疑基督教,更有甚者抛弃了教会,圣经和上帝;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总结了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成就,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这同样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乔治·艾略特开始研究和翻译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基督教的本质》,通过深入了解费尔巴哈的思想,她意识到传统基督教理论实有荒谬之处,由此乔治·艾略特的意识形态便发生了巨大变化。艾略特儿时根深蒂固的基督教思想逐渐走向人文宗教。艾略特认为人类应该取代上帝,且爱心和同情心应该取代人的信仰。然而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中上帝却是无处不在且是至高无上的,人依旧受上帝支配,而上帝还是作为统治者时刻约束着人类的活动。但是反观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亚当·比德》和《米德尔马契》中,女主人公海蒂和多萝西娅却是传统宗教的直接受害者。由此可见,乔治·艾略特的宗教观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之处,而这种矛盾思想的来源便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其特殊的经历。
乔治·艾略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宗教家庭,这与19世纪大多数英国人的生活背景相同。艾略特的父亲罗伯特·埃文斯是英国国教的信徒,他要求他的家人严格遵守宗教信条并参与所有的宗教活动。艾略特的姑姑是一名卫理公会教徒,艾略特的第一任教师刘易斯小姐是一位福音传教士。由此可见,艾略特的家庭环境和教师对其后来矛盾的宗教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忠实的基督教信徒,早年的艾略特过着禁欲主义的生活。母亲去世后,艾略特还是习惯与父亲一起去教堂。由于艾略特拥有异于常人的聪慧好学,她对学习的好奇和热爱使她的思想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大多数女孩,愈来愈多的知识使她拥有了自己的想法。此时英国进入了理性主义时代,地理大发现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震惊了当时人们固定的思维模式。艾略特通过阅读诸多理性主义和科学的文章,她的宗教开始出现了变化,尽管当时她没有足够的勇气质疑那些人人都相信的宗教信仰。
1841年,艾略特和父亲搬到了考文垂,這段时期是艾略特的宗教观发生变化的关键期。在考文垂,艾略特认识了一些自由思想家,如查尔斯·布雷和查尔斯·亨内尔,他们对艾略特宗教观念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们的影响下,艾略特开始阅读哲学和神学相关的著作。 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她越来越意识到了基督徒偏狭和功利主义意图。与此同时,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宗教的热情持续减弱甚至开始怀疑基督教教义的权威性并将这些教义和仪式视为一种迷信。1842年1月,艾略特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宗教反叛行为,即拒绝与父亲去教堂。父亲的愤怒与朋友的劝告均未对艾略特产生任何作用。
乔治·艾略特在宗教思想上是独立自由的,她的思想不再局限于而是远远超出了基督教教义。后来的经历使她了解现代科学使得艾略特逐渐放弃了她的宗教信仰。19世纪的基督教受到了自然科学领域发起的挑战: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认为环境的长期变化导致了生物物种的进化,但这恰恰违背了圣经中人类由上帝创造的教义。随着不断阅读哲学和科学类著作,艾略特开始对基督的质疑也不断加深。而后艾略特翻译了D.F.施特劳斯的《耶稣的生平》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这时的乔治·艾略特深刻认识到了基督教教义的荒谬性,因此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曾经的宗教信仰。后来,作为《威斯敏斯特评论》的编辑,乔治·艾略特在伦敦工作时有机会结识了一些知名作家和自由思想家,他们一起讨论宗教,科学和哲学。
由此看出,尽管艾略特放弃了她的基督教信仰,宗教却从未消失在她的生活中,她并没有成为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反对宗教的迷信和偏狭的自由思想家。传统宗教永远存在于她的时代背景之中,因此宗教中的合理因素成为了艾略特作品的一大特色。通过回顾乔治·艾略特的宗教观发展过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不难看出,尽管艾略特反对传统宗教的形式主义控制,这种传统宗教的积极精神体验也极大地影响了艾略特,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宗教观。
参考文献:
[1]董俊峰. 试论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人类宗教”道德观[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