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旅游是具有高就业弹性的产业,它对劳动力具有极强的吸纳能力。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无论在资源、市场还是在政策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本文通过我国东西部地区旅游就业效应的对比发现,虽然西部地区旅游就业弹性大大高于东部,但其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却与东部地区相当,甚至有低于东部的态势。这与西部地区的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完全不相匹配。因此,如何将西部地区旅游业的比较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旅游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今后西部地区旅游就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旅游业; 就业效应;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3.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转型以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量的城镇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造成了我国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的双重就业压力。而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是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就业弹性高、具有地区潜在优势的产业来缓解就业压力。显然,旅游业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市场前景广阔、再加上政府的支持,相对于东部,西部具有更大的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张小利,2007)相应的,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也应该在解决西部就业问题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这一优势对西部地区的就业所做出的贡献与东部地区相比又如何呢?
一、东西部地区旅游直接就业人数比较
关于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可从各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中得到,但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尤其是2004年旅游就业人数统计口径发生重大改变,使2004年以后的数据与之前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本文根据各年度相应数据,采用石培华(2003)提出的旅游直接相关产业就业人数的计算方法,即采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各年度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该方法在旅游收入的基础上,参考作为旅游收入来源渠道的产业部门结构,利用各个产业部门的增加值率与各部门的旅游收入相乘,计算出旅游业各产业部门增加值,进而加总得出旅游业总增加值,并计算旅游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然后利用我国统计年鉴中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计算出旅游就业人数。
(一)东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增加值
1.东西部地区旅游收入
由于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消费构成差异比较大,所以本文计算旅游业增加值时,把旅游总收入分为国内和国际两部分来计算。1999-2004年东西部地区旅游收入情况(包括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具体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①东西部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是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0-2005年)中各省国内和国际旅游收入计算而来。②东西部地区旅游总收入是其国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收入按照当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平均汇率换算为人民币后加总得出。
2.东西部地区旅游收入构成比例
国际旅游收入构成比例可直接根据各年旅游统计年鉴获得,国内旅游收入构成比例根据各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有关数据获得,具体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①国内旅游收入构成比例来自《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0-2005年)。②国际旅游收入构成比例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0-2005年)。③“交通”一项,中国内旅游的“交通”一项是“城市间交通”和“市内交通”的合计;国际旅游的“交通”一项是“长途交通”和“市内交通”合计。
3.东西部地区旅游业增加值
参照夏杰长等(2005)将现行旅游收入统计中的九个类别合并为第三产业的六个部门: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住宿、娱乐、游览);批发零售业(购物);邮电通讯业;其他服务业。根据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及相应收入构成相乘计算出旅游直接相关产业来自于旅游业的总收入。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相关行业增加率分别为:交通运输业52.52%;餐饮业43.42%;社会服务业45.83%;批发零售业43.42%;邮电通讯业52.52%;其他行业47.81%。用相关行业的旅游收入(具体如表3)与相关行业增加值率相乘计算出相关行业旅游增加值,具体如表4所示。
(二)东西部地区旅游直接就业人数比较
根据相应各产业增加值率计算出相关行业旅游增加值加总得出旅游业总增加值。把表4中各行业旅游增加值进行加总计算出旅游业总增加值,并计算出旅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例,然后根据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推算出旅游业就业人数。具体如表5所示。
资料来源:东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就业人数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5年)计算而来。
从表5看,尽管西部地区近几年旅游增加值及旅游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然而同东部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004年东部地区旅游就业人数为1108.4万人,而西部地区仅为581.9万人。东部地区旅游业增加值远远超过西部地区,并且旅游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东部地区也大大高于西部地区。相应的,在旅游就业人数上,东西部地区旅游就业人数也有较大的差距,东部地区旅游就业人数近几年均在西部地区的190%以上。
二、东西部地区旅游就业弹性比较
弹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即自变量变化一个百分点会引起因变量变化几个百分点。(萨缪尔森,2004)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简称就业弹性)是指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就业对经济增长变化的反应程度,即经济增长变化一个百分点会引起就业变化几个百分点。据此旅游就业弹性是指影响旅游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旅游就业对旅游增加值变化的反应程度,即旅游增加值变化一个百分点会引起旅游就业变化几个百分点。
设Et 为旅游就业弹性,TPI为旅游增加值,TE为旅游就业人数。
按照公式,根据前面计算出的东西部地区每年的旅游增加值和每年的旅游就业人数计算出相应年份的旅游就业弹性。并将其与东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进行比较。具体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旅游业就业弹性总体上高出第三产业就业弹性,2000-2004年间,从东西部地区的比较来看,西部地区旅游就业弹性均大大高于东部地区。由此可以看到,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增加就业,解决就业问题的确有很大的优势。
而从西部旅游就业的实际情况看,相对于东部,旅游业对西部就业的贡献究竟有多大?我们需要计算并比较旅游业对东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
三、东西部地区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就业的贡献率比较
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的测试度公式:
设TE为旅游就业人数,GE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Et为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就业的贡献率。则有:
我们可以根据1999-2004年东西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及旅游就业人数,按照公式计算出2000-2004年旅游业对东西部第三产业就业的贡献率(具体如表7所示)。
从表7和图1中,可以看出,在2000-2004年间,西部地区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处于波动状态。从同期东西部地区的比较看,除2003年以外②,2000年西部地区低于东部地区0.17个百分点, 2001年高于东部0.09个百分点,2002年虽然也是高于东部,但是仅高于东部0.04个百分点,到2004年就又低于东部,并且低于东部的幅度较大,达到0.1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得出,同东部地区比较,西部地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低于东部地区的趋势。
四、结论
通过对东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就业效应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近几年,从西部旅游业就业人数上看,旅游就业人数虽然有所增长,但同东部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西部地区旅游就业弹性远远高于东部地区,旅游业对西部的贡献应该很大。而从旅游业对东西部地区就业的贡献率的计算结果来看,西部地区与东部相差不大甚至有逐渐低于东部的趋势。这说明西部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并没有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水平。
五、原因及对策
从根本上说,旅游就业人数的增加依赖于旅游业的发展,没有旅游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及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就不可能实现对劳动力的长久吸纳。因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扩大是增加旅游就业的根本保证。西部地区之所以没有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创造就业方面的作用,原因即在于此。尽管在2002年以前西部发展旅游业是有一定成效,但近几年的发展很不理想,不仅与东部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越来越大。西部地区现在只是拥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而同其他地区相比,这种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而言,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利用现有条件和现有资源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失为一种提高竞争力的最经济、最直接的方法,同时也是落后国家和地区发展初期最现实的切入点。(迈克尔·波特,2002)西部最初发展旅游业正是基于这一观点,并且有一定效果,2002年前,西部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率高于东部,这主要是西部旅游业资源优势在起作用。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由比较优势所决定的低层次的竞争力显然不足以支撑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西部旅游业的就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
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发展旅游经济,扩大旅游规模。而旅游业要想继续发展就需要具有高层次的竞争力。而高层次的竞争力不仅与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低级要素有关,而且更与制度、知识、品牌、管理、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等高级软要素相关。这些高级软要素正是西部所欠缺的。所以西部下一步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应从制度创新、品牌推广、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来提高西部的竞争力,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从而使西部旅游业不断发展,充分释放其就业能量。
①本文所指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市);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
②2003年“非典”的出现,使2003年各地区的旅游就业人数大幅减少,相应的旅游业对就业的(下转第62页)
贡献率也大幅下跌。由于“非典”属于突发事件,所以2003年的数据和其他年份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并且“非典”对东部旅游业的影响远大于对西部旅游业的影响,故在2003年出现西部旅游就业的贡献率大于东部的现象与“非典”这一突发事件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观经济学(第十七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3]石培华.中国旅游业对就业贡献的数量测算与分析[J].旅游学刊,2003,(6).
[4]夏杰长,李勇坚,姚战琪等.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5]张小利.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得比较优势悖论[J].财经科学,2007,(2).
(责任编辑吴晓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旅游业; 就业效应;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3.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转型以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量的城镇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造成了我国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的双重就业压力。而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是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就业弹性高、具有地区潜在优势的产业来缓解就业压力。显然,旅游业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市场前景广阔、再加上政府的支持,相对于东部,西部具有更大的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张小利,2007)相应的,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也应该在解决西部就业问题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这一优势对西部地区的就业所做出的贡献与东部地区相比又如何呢?
一、东西部地区旅游直接就业人数比较
关于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可从各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中得到,但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尤其是2004年旅游就业人数统计口径发生重大改变,使2004年以后的数据与之前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本文根据各年度相应数据,采用石培华(2003)提出的旅游直接相关产业就业人数的计算方法,即采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各年度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该方法在旅游收入的基础上,参考作为旅游收入来源渠道的产业部门结构,利用各个产业部门的增加值率与各部门的旅游收入相乘,计算出旅游业各产业部门增加值,进而加总得出旅游业总增加值,并计算旅游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然后利用我国统计年鉴中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计算出旅游就业人数。
(一)东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增加值
1.东西部地区旅游收入
由于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消费构成差异比较大,所以本文计算旅游业增加值时,把旅游总收入分为国内和国际两部分来计算。1999-2004年东西部地区旅游收入情况(包括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具体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①东西部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是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0-2005年)中各省国内和国际旅游收入计算而来。②东西部地区旅游总收入是其国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收入按照当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平均汇率换算为人民币后加总得出。
2.东西部地区旅游收入构成比例
国际旅游收入构成比例可直接根据各年旅游统计年鉴获得,国内旅游收入构成比例根据各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有关数据获得,具体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①国内旅游收入构成比例来自《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0-2005年)。②国际旅游收入构成比例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0-2005年)。③“交通”一项,中国内旅游的“交通”一项是“城市间交通”和“市内交通”的合计;国际旅游的“交通”一项是“长途交通”和“市内交通”合计。
3.东西部地区旅游业增加值
参照夏杰长等(2005)将现行旅游收入统计中的九个类别合并为第三产业的六个部门: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住宿、娱乐、游览);批发零售业(购物);邮电通讯业;其他服务业。根据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及相应收入构成相乘计算出旅游直接相关产业来自于旅游业的总收入。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相关行业增加率分别为:交通运输业52.52%;餐饮业43.42%;社会服务业45.83%;批发零售业43.42%;邮电通讯业52.52%;其他行业47.81%。用相关行业的旅游收入(具体如表3)与相关行业增加值率相乘计算出相关行业旅游增加值,具体如表4所示。
(二)东西部地区旅游直接就业人数比较
根据相应各产业增加值率计算出相关行业旅游增加值加总得出旅游业总增加值。把表4中各行业旅游增加值进行加总计算出旅游业总增加值,并计算出旅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例,然后根据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推算出旅游业就业人数。具体如表5所示。
资料来源:东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就业人数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5年)计算而来。
从表5看,尽管西部地区近几年旅游增加值及旅游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然而同东部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004年东部地区旅游就业人数为1108.4万人,而西部地区仅为581.9万人。东部地区旅游业增加值远远超过西部地区,并且旅游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东部地区也大大高于西部地区。相应的,在旅游就业人数上,东西部地区旅游就业人数也有较大的差距,东部地区旅游就业人数近几年均在西部地区的190%以上。
二、东西部地区旅游就业弹性比较
弹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即自变量变化一个百分点会引起因变量变化几个百分点。(萨缪尔森,2004)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简称就业弹性)是指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就业对经济增长变化的反应程度,即经济增长变化一个百分点会引起就业变化几个百分点。据此旅游就业弹性是指影响旅游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旅游就业对旅游增加值变化的反应程度,即旅游增加值变化一个百分点会引起旅游就业变化几个百分点。
设Et 为旅游就业弹性,TPI为旅游增加值,TE为旅游就业人数。
按照公式,根据前面计算出的东西部地区每年的旅游增加值和每年的旅游就业人数计算出相应年份的旅游就业弹性。并将其与东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进行比较。具体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旅游业就业弹性总体上高出第三产业就业弹性,2000-2004年间,从东西部地区的比较来看,西部地区旅游就业弹性均大大高于东部地区。由此可以看到,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增加就业,解决就业问题的确有很大的优势。
而从西部旅游就业的实际情况看,相对于东部,旅游业对西部就业的贡献究竟有多大?我们需要计算并比较旅游业对东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
三、东西部地区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就业的贡献率比较
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的测试度公式:
设TE为旅游就业人数,GE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Et为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就业的贡献率。则有:
我们可以根据1999-2004年东西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及旅游就业人数,按照公式计算出2000-2004年旅游业对东西部第三产业就业的贡献率(具体如表7所示)。
从表7和图1中,可以看出,在2000-2004年间,西部地区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处于波动状态。从同期东西部地区的比较看,除2003年以外②,2000年西部地区低于东部地区0.17个百分点, 2001年高于东部0.09个百分点,2002年虽然也是高于东部,但是仅高于东部0.04个百分点,到2004年就又低于东部,并且低于东部的幅度较大,达到0.1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得出,同东部地区比较,西部地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低于东部地区的趋势。
四、结论
通过对东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就业效应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近几年,从西部旅游业就业人数上看,旅游就业人数虽然有所增长,但同东部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西部地区旅游就业弹性远远高于东部地区,旅游业对西部的贡献应该很大。而从旅游业对东西部地区就业的贡献率的计算结果来看,西部地区与东部相差不大甚至有逐渐低于东部的趋势。这说明西部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并没有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水平。
五、原因及对策
从根本上说,旅游就业人数的增加依赖于旅游业的发展,没有旅游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及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就不可能实现对劳动力的长久吸纳。因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扩大是增加旅游就业的根本保证。西部地区之所以没有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创造就业方面的作用,原因即在于此。尽管在2002年以前西部发展旅游业是有一定成效,但近几年的发展很不理想,不仅与东部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越来越大。西部地区现在只是拥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而同其他地区相比,这种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而言,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利用现有条件和现有资源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失为一种提高竞争力的最经济、最直接的方法,同时也是落后国家和地区发展初期最现实的切入点。(迈克尔·波特,2002)西部最初发展旅游业正是基于这一观点,并且有一定效果,2002年前,西部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率高于东部,这主要是西部旅游业资源优势在起作用。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由比较优势所决定的低层次的竞争力显然不足以支撑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西部旅游业的就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
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发展旅游经济,扩大旅游规模。而旅游业要想继续发展就需要具有高层次的竞争力。而高层次的竞争力不仅与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低级要素有关,而且更与制度、知识、品牌、管理、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等高级软要素相关。这些高级软要素正是西部所欠缺的。所以西部下一步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应从制度创新、品牌推广、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来提高西部的竞争力,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从而使西部旅游业不断发展,充分释放其就业能量。
①本文所指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市);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
②2003年“非典”的出现,使2003年各地区的旅游就业人数大幅减少,相应的旅游业对就业的(下转第62页)
贡献率也大幅下跌。由于“非典”属于突发事件,所以2003年的数据和其他年份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并且“非典”对东部旅游业的影响远大于对西部旅游业的影响,故在2003年出现西部旅游就业的贡献率大于东部的现象与“非典”这一突发事件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观经济学(第十七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3]石培华.中国旅游业对就业贡献的数量测算与分析[J].旅游学刊,2003,(6).
[4]夏杰长,李勇坚,姚战琪等.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5]张小利.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得比较优势悖论[J].财经科学,2007,(2).
(责任编辑吴晓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