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许多促进职教发展的文件、法规,制定了“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使得中职教育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张,从招生计划上的普职“大体相当”,到在校生规模占据“半壁江山”,无不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即便如此,眼下中职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仍然不尽如人意。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中国职教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纪宝成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职业教育)谈起来都认为很重要,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打心眼儿里却瞧不上。市领导的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而教育部今年2月底发布的《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也显示,中职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已经持续超过大学生的就业率,但社会认可度却依旧很低。中职生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香饽饽,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然而中职学校的招生却门可罗雀。中职教育何以“叫座”却不“叫好”?“就业火”与“招生难”何以会出现冰火两重天?个中缘由耐人寻味,有效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迫在眉睫。
毫无疑问,要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首先必须厘清影响或削弱中职教育吸引力的原因。对此,专家学者可谓见仁见智。以往多归因于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落后,而当这几年全国各地中职学校的校容校貌、实训条件都得到巨大改善之后,很多人又将目标集中到用人单位对学历的歧视上。诚然,这些原因确实客观存在,但充其量也只是外因,而非内因。从根本上讲,育人质量不高才是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内因,所有表象都与内因有着因果关联,比如没人愿意读中职,比如用人单位愿意招聘中职毕业生却都不安排在关键岗位、不愿意给付高薪,比如中职生的社会认可度低等等。这类因果关系,很容易幻化成一种难以破解的恶性循环:由育人质量差,就业质量上不去,办学信誉低,到学生不愿读,学校难招生,再到学校降分录学生,导致教育教学管理难,最终进一步加剧育人质量差。这根链条上的每一组相邻“现象”都有因果关系,而整根链条已然形成一个“闭环”,难于拆解。
破解中职教育困局,惟一的办法是将目光聚焦到自觉提高办学质量这个内因上来,实现“自我救赎”,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改良教风学风。教师是教育之本,教师的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才能教出好的学生。然而,眼下职教师资状况堪忧。从入门的角度看,把关普遍不严,尤其是专业素质要求偏低;从工作态度看,由于学生的素质基础较弱,教学工作难开展,教师普遍存在厌教情绪,混日子现象严重。因此,从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切实改良教风学风,对于提高育人质量至关重要。
二是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强化校企合作。长期以来,很多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一直流于形式,导致学校育人无法对接企业需求,就业岗位质量较低,社会信誉受损。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毕业生供给层次,而且就业的企业又多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很多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东南飞”的“孔雀”,本地企业因为不能受益,进而不愿支持职教办学。加之职校教师服务企业的技术能力较弱,对企业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所以,立足服务地方企业,与本地中小微企业携手,应当成为中职学校破解校企合作难题的重要突破口。
三是控降办学规模,坚持选择性招生。近年来,随着中职生源的减少,农村学生厌读情绪日益加重,很多学校因为生源枯竭而陷入困境,为了维持运转,不得不降低入学要求,甚至不设门槛,“捡到筐里便是菜”。生源质量的普遍下降,不仅影响校风、学风和教风,无法保证育人质量,更无法保证就业质量。为了避免形成恶性循环,中职学校不妨抓住近几年生源减少的契机,从推行“选择性”招生入手,坚持新生入学标准,普遍提高生源质量,并通过整顿校风、教风,改变育人模式,推行“小班化”和“项目化”教学,带动和促进学风转变,进而提高育人质量,重塑学校品牌。可以预见,只要入门关把好了、教学管理规范了,育人质量必能提高,而过硬的质量是毕业生优质就业的根本保障,如此坚持三至五年,学校的声誉提高了,社会吸引力才会提升,良性循环才能最终形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
毫无疑问,要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首先必须厘清影响或削弱中职教育吸引力的原因。对此,专家学者可谓见仁见智。以往多归因于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落后,而当这几年全国各地中职学校的校容校貌、实训条件都得到巨大改善之后,很多人又将目标集中到用人单位对学历的歧视上。诚然,这些原因确实客观存在,但充其量也只是外因,而非内因。从根本上讲,育人质量不高才是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内因,所有表象都与内因有着因果关联,比如没人愿意读中职,比如用人单位愿意招聘中职毕业生却都不安排在关键岗位、不愿意给付高薪,比如中职生的社会认可度低等等。这类因果关系,很容易幻化成一种难以破解的恶性循环:由育人质量差,就业质量上不去,办学信誉低,到学生不愿读,学校难招生,再到学校降分录学生,导致教育教学管理难,最终进一步加剧育人质量差。这根链条上的每一组相邻“现象”都有因果关系,而整根链条已然形成一个“闭环”,难于拆解。
破解中职教育困局,惟一的办法是将目光聚焦到自觉提高办学质量这个内因上来,实现“自我救赎”,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改良教风学风。教师是教育之本,教师的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才能教出好的学生。然而,眼下职教师资状况堪忧。从入门的角度看,把关普遍不严,尤其是专业素质要求偏低;从工作态度看,由于学生的素质基础较弱,教学工作难开展,教师普遍存在厌教情绪,混日子现象严重。因此,从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切实改良教风学风,对于提高育人质量至关重要。
二是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强化校企合作。长期以来,很多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一直流于形式,导致学校育人无法对接企业需求,就业岗位质量较低,社会信誉受损。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毕业生供给层次,而且就业的企业又多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很多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东南飞”的“孔雀”,本地企业因为不能受益,进而不愿支持职教办学。加之职校教师服务企业的技术能力较弱,对企业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所以,立足服务地方企业,与本地中小微企业携手,应当成为中职学校破解校企合作难题的重要突破口。
三是控降办学规模,坚持选择性招生。近年来,随着中职生源的减少,农村学生厌读情绪日益加重,很多学校因为生源枯竭而陷入困境,为了维持运转,不得不降低入学要求,甚至不设门槛,“捡到筐里便是菜”。生源质量的普遍下降,不仅影响校风、学风和教风,无法保证育人质量,更无法保证就业质量。为了避免形成恶性循环,中职学校不妨抓住近几年生源减少的契机,从推行“选择性”招生入手,坚持新生入学标准,普遍提高生源质量,并通过整顿校风、教风,改变育人模式,推行“小班化”和“项目化”教学,带动和促进学风转变,进而提高育人质量,重塑学校品牌。可以预见,只要入门关把好了、教学管理规范了,育人质量必能提高,而过硬的质量是毕业生优质就业的根本保障,如此坚持三至五年,学校的声誉提高了,社会吸引力才会提升,良性循环才能最终形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