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科学探究就在身边;学生课堂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指导;探究式学习要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探究过程要做到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探究过程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确定和探究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六方面阐述了: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情感,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要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实效,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探究身边引领指导动手动脑生活接受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56-01
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可以给儿童带来乐趣,可以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可以培养儿童对科学的积极态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开放的课堂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学生就能在民主、自由、宽松的空间里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课堂。
(一)科学探究就在身边
科学探究是一般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和欲望。如一位学生在炎热的夏天里热的满头大汗,他拿起扇子扇了一会儿就凉快了。这位学生就经历了一个简单的探究过程:身上为什么会凉快了(问题)——可能与扇扇子风流动有关(猜想)——到有风的地方(实验)——身体凉快了(现象)——天热的时候扇风扇就会凉快(结论)。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并不懂得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他是凭直觉完成这一探究过程的。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许多学生和成人都经历着类似的探究过程,只是平时人们不太注意罢了。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这毫不夸张。孩子们身上本来就不缺少“探究”的基因和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我们身边的事件,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学生课堂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指导
课堂探究是师生互动、不断生成的探究的过程。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课堂上也会常常出现许多难以完全预设的情况,甚至会频频“失控”。因此,恰到好处地把握“放”与“扶”的度,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中,要加强教师引领指导,在学会大胆开放的同时,又要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观察或实验后就转过身子坐好,各小组上台汇报时,教师很自然的在学生的空位上坐下,与孩子们“零距离”接触,一起倾听参与他们的描述和评价,了解他们理解了多少,误解了什么,不时追问,不时点拨,使整个探究活动生动活泼,调控有序。
(三)探究式学习要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我们大力提倡探究式学习并不等于否定接受式学习,接受性学习也可以是探究式的,两种学习方法同样重要,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例如我们提出探究的问题时,有时会完全由学生自主提出;有时会教师创设生活情景提出;有时会教师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同样重要。
有的教师课堂上刻意追求一开始就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自由选择研究方向,使学生陷入思维盲目扩散而一无所获,最终还是老师不得不总结出结论的尴尬境地。这样过高的理想化的境界,其实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相反,教师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适时引导、从扶到放、循序渐进,反而往往会事半而功倍,明快而高效。
(四)探究过程要做到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在科学课上,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科学探究包括认识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探讨与交流等八个方面。这一切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才能完成的。动手实验只是探究活动的一个方面,对于整个探究活动来说,起到收集事实、掌握证据的作用。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对动脑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亲手实践的机会,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之前进行猜想结果,在实验之后进行讨论交流,这才能体现探究的本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探究过程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确定
新课程标准虽然强调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要由扶到放,逐步培养。所以让学生如何探究、侧重探究能力哪个方面的培养要根据具体的探究内容来确立。例如《纸的研究》一课,适合重点培养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能从不同角度研究纸的特点的能力;像《恐龙时代》这样的课比较适合培养学生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科学资料的能力和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的能力;在学习探究的起始阶段,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对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选择出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当然,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也是十分必要的。
(六)探究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可激起儿童强烈的探究欲望,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天性又可驱使儿童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究;而真正的科学探究并不是坐而空谈的,它必须借助于活动这个载体,活动又必须凭借生活这个舞台。爱迪生寻找钨丝、发明电灯,阿基米德研究沉浮定律都是在生活中反复探索、实践和验证的。生活作为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和场所,应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旋律。学生在生活中吵吵嚷嚷、敲敲打打、拆拆玩玩、七搞八搞,自己操作,自己发观,自己表达,并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会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相帮助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只有这样,科学探究才能显示旺盛的生命力,散发勃勃生机。反之,脱离了具体的生活实际,在空洞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中,学生便会觉得科学探究如同一潭死水,高深莫测,索然无味,黯然失色了。他们的兴致大大削弱,参与度大大降低,探究也就无法深入持久地开展。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就应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课上,我们有时需要有意识地创造生活情境,以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当科学探究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时,学生就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其探究的欲望和自信也就更为强烈。
总之,在科学教育中,我们教师要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情感,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要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实效,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新良《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的生成应来源于生活》浙江小学科学网
[2]李云婷《浅谈对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教学的认识》百度文库
[3]杨俊《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率之我见》百度文库
【关键词】探究身边引领指导动手动脑生活接受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56-01
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可以给儿童带来乐趣,可以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可以培养儿童对科学的积极态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开放的课堂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学生就能在民主、自由、宽松的空间里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课堂。
(一)科学探究就在身边
科学探究是一般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和欲望。如一位学生在炎热的夏天里热的满头大汗,他拿起扇子扇了一会儿就凉快了。这位学生就经历了一个简单的探究过程:身上为什么会凉快了(问题)——可能与扇扇子风流动有关(猜想)——到有风的地方(实验)——身体凉快了(现象)——天热的时候扇风扇就会凉快(结论)。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并不懂得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他是凭直觉完成这一探究过程的。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许多学生和成人都经历着类似的探究过程,只是平时人们不太注意罢了。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这毫不夸张。孩子们身上本来就不缺少“探究”的基因和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我们身边的事件,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学生课堂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指导
课堂探究是师生互动、不断生成的探究的过程。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课堂上也会常常出现许多难以完全预设的情况,甚至会频频“失控”。因此,恰到好处地把握“放”与“扶”的度,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中,要加强教师引领指导,在学会大胆开放的同时,又要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观察或实验后就转过身子坐好,各小组上台汇报时,教师很自然的在学生的空位上坐下,与孩子们“零距离”接触,一起倾听参与他们的描述和评价,了解他们理解了多少,误解了什么,不时追问,不时点拨,使整个探究活动生动活泼,调控有序。
(三)探究式学习要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我们大力提倡探究式学习并不等于否定接受式学习,接受性学习也可以是探究式的,两种学习方法同样重要,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例如我们提出探究的问题时,有时会完全由学生自主提出;有时会教师创设生活情景提出;有时会教师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同样重要。
有的教师课堂上刻意追求一开始就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自由选择研究方向,使学生陷入思维盲目扩散而一无所获,最终还是老师不得不总结出结论的尴尬境地。这样过高的理想化的境界,其实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相反,教师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适时引导、从扶到放、循序渐进,反而往往会事半而功倍,明快而高效。
(四)探究过程要做到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在科学课上,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科学探究包括认识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探讨与交流等八个方面。这一切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才能完成的。动手实验只是探究活动的一个方面,对于整个探究活动来说,起到收集事实、掌握证据的作用。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对动脑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亲手实践的机会,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之前进行猜想结果,在实验之后进行讨论交流,这才能体现探究的本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探究过程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确定
新课程标准虽然强调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要由扶到放,逐步培养。所以让学生如何探究、侧重探究能力哪个方面的培养要根据具体的探究内容来确立。例如《纸的研究》一课,适合重点培养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能从不同角度研究纸的特点的能力;像《恐龙时代》这样的课比较适合培养学生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科学资料的能力和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的能力;在学习探究的起始阶段,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对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选择出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当然,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也是十分必要的。
(六)探究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可激起儿童强烈的探究欲望,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天性又可驱使儿童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究;而真正的科学探究并不是坐而空谈的,它必须借助于活动这个载体,活动又必须凭借生活这个舞台。爱迪生寻找钨丝、发明电灯,阿基米德研究沉浮定律都是在生活中反复探索、实践和验证的。生活作为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和场所,应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旋律。学生在生活中吵吵嚷嚷、敲敲打打、拆拆玩玩、七搞八搞,自己操作,自己发观,自己表达,并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会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相帮助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只有这样,科学探究才能显示旺盛的生命力,散发勃勃生机。反之,脱离了具体的生活实际,在空洞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中,学生便会觉得科学探究如同一潭死水,高深莫测,索然无味,黯然失色了。他们的兴致大大削弱,参与度大大降低,探究也就无法深入持久地开展。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就应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课上,我们有时需要有意识地创造生活情境,以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当科学探究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时,学生就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其探究的欲望和自信也就更为强烈。
总之,在科学教育中,我们教师要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情感,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要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实效,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新良《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的生成应来源于生活》浙江小学科学网
[2]李云婷《浅谈对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教学的认识》百度文库
[3]杨俊《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率之我见》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