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光
傍晚五点半、六点,四月的阳光还是一片片不停地洒下来,铺在山脚、铺在田野、铺在村庄、铺在街道,与一年最热的时节相比,四月的阳光多了份素雅;与一年最冷的时候相比,四月的阳光多了份温暖。
是因为四月的阳光下是油菜籽,是连绵起伏的收获。
说到油菜籽,自然要说说油菜花了。我总觉得油菜花是与阳光最暧昧的花,仿佛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熟识,一种一见钟情的倾心。
牡丹、月季、玫瑰是绚丽的,生来就具备那种清纯脱俗的气质,从不与别的花争,也不屑相争,不管在哪儿,也会令人心情愉悦。油菜花与这些花完全不一样,它是属于土地,属于阳光,属于白己的,没有复杂多变的枝丫,就简单的身姿上吐出无数四瓣的小花朵。很少有人会觉得它美,可油菜花一枝一枝排在一起,连成一片,汇成花的海洋时,是一种无限的美。它的花朵小而精致,细细的花瓣会随着风行走,是白由的。油菜花花期虽然短暂,但是因为很少有人会去采摘,花瓣凋零,孕育出果实,这样平凡的生命归宿令多少花儿羡慕不已。油菜花的颜色,别具一格的蛋黄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金黄。别的花却不能得到阳光如此地眷顾,在阳光下看油菜花,我总觉得油菜花是动人的;在油菜花丛中看阳光,我总觉得阳光是热烈的。
而四月,油菜花谢了,好像阳光也跟着油菜花在行走,孕育为一个个饱满的油菜籽包,踏实厚重的身子毫无遮掩地浸润在时光深处。眼前就是一块块油菜,一串串油菜籽包挂满枝,在阳光的温热中,看起来马上就要炸裂开来,熟透的油菜籽就要从荚里蹦出来,似蚕儿破茧成蝶。这样的油菜地,这样的油菜籽,可以榨出很多菜籽油,烹调出很多美味佳肴。
生命,在时光里沉淀;行走,在这片阳光下迈步。
路
人们常说:人走的多了,便成了路。路,折射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规律。
这条路是沿着村庄、田地修建的,不知道延伸到哪里,也不知道修路的是什么人,最早是什么人走出这条脚下的路的。
从起点开始走,是一段水泥路,很宽。旁边的田地有的成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有的就说不出是什么形状了,因地形而弯曲。路就随着田地走,或笔直的,或绕个大弯子,或向高处走,或向低处行,看起来杂乱无章,其实是有规有律地行走。有的地方水泥已脱落,缝隙里挤出茁壮的小草。和着路的走向,有水渠,传来潺潺的水声,那声音好像是在唱歌一样,为美好一天伴奏。天际边有几只鸟儿停留在电线杆上,那是最动人的五线谱。
回去时经过一段是土路,路面有点儿狭窄,刚好可以容下两个人并排行走,也就刚好装得下两个女人的影子,路的两旁有竹篾围起的栅栏,从篱笆里头开出美丽的蔷薇花。朋友在有水的路边掐起野菜,她弯着腰掐野菜的影子,在时光流年里渐渐拉长,还好有你陪我行走,路上的身影里不只我一人。
人
路的那头,田埂上走过来几个背着竹篮的人,脚步很稳,身上的篮子应该不轻,看不清楚那些人的神情与面貌,只是心里觉得他们很辛苦。
直到走近,才知道他们背的是洋芋叶子,难道这里的人家已开始挖土豆?这么早!此时干瘪的洋芋叶子没有了生机与朝气,被严严实实地挤压在竹篮里,枝叶间还依稀可见小小的洋芋花,还算显得有点精神。
在村口一棵梅子树下,有几个青年男女坐在一起聊天,我不知道他们聊的话题,但看上去兴奋而又怡然白得,颇有情趣。一群小朋友蹲在一旁,在石块下、泥土里、树下,乐此不疲地在找着什么,可能是捉蟋蟀吧。
白天坐在梅树下的人会更多,人们会从树上摘下梅芽,就蘸盐巴、辣椒粉,大口大口地吃。
“望梅生津。”抬头看着梅树,牙齿酸酸的,味蕾直冒气。四月少不了吃梅子,人多时,会摘一兜,用杵臼捣碎,放上辣椒粉、盐巴,就是一道舌尖上的美味。有的人更直接,干脆摘几个梅子,手里拿把盐巴,就蘸着吃,一边喊着“酸”,一边却不停地咀嚼着,个中滋味让人忍不住去尝一尝。
村庄
村庄是儿时最美好的记忆,是年迈时最向往的归宿。
故乡的村庄,是那种几户人家挨挨挤挤建在一起,两家人或几家人一起共用一个院子,要不就是几家人会留个后门,方便人家办事时的需要。村里有几口水井,家家户户到水井挑水、淘米、洗菜、浣衣。在村子里,时不时能听到牛、羊、猪、鸡的叫声,还有爷爷、奶奶喂猪的吆喝声,那声音从不同的院子里传来,又传向更远更远的地方。火烧云染红了村口的那棵老槐树,染红了村中央的那口井,染红了圈栏前的阿爷、阿奶、阿爸、阿妈……
眼前的村庄和故乡的不一样,这里的人家一家一院,院里栽种各种花草,墙头盛开着蔷薇花,开得那样轰轰烈烈。四月,人们喜欢把桌子搬到院子里的树下,摆上几碟花生米、葵花、一壶茶,乘凉,闲谈。
不知哪户人家如此宠爱菊花,隔着院墙,飘来了菊花茶的清香,醉了我,醉了时光。
田野
那片田不知道耕种了多少年,不知道几代人耕种过,只是不论到播种、收获的季节,还是在平时,大家常常会从早到晚地在田里干活。
黄澄澄的麦秆在妇女的手里变换着姿势,麦头统一朝一个方向。站在田间的麦秆,低下了头。而在手里的麦穗,伸直全身,割麦的女人,弯腰抬头间是女性的柔美。
这一刻,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画面的主体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从地里拣拾麦穗的情景,与眼前割麦的女人、麦穗、天空如此地相似。我会画画,这样的色彩、场景、人物在我的画里是朴实的,是行走的,和这一切一起走的还有我。而我,不知不识,不为这美心怯。
眼前这一片接着一片的麦穗,连到天的那头,黄澄澄的,像火烧云,涂抹了一切。
而我不是那朵云,不是那麦穗,只是一个路人。
傍晚五点半、六点,四月的阳光还是一片片不停地洒下来,铺在山脚、铺在田野、铺在村庄、铺在街道,与一年最热的时节相比,四月的阳光多了份素雅;与一年最冷的时候相比,四月的阳光多了份温暖。
是因为四月的阳光下是油菜籽,是连绵起伏的收获。
说到油菜籽,自然要说说油菜花了。我总觉得油菜花是与阳光最暧昧的花,仿佛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熟识,一种一见钟情的倾心。
牡丹、月季、玫瑰是绚丽的,生来就具备那种清纯脱俗的气质,从不与别的花争,也不屑相争,不管在哪儿,也会令人心情愉悦。油菜花与这些花完全不一样,它是属于土地,属于阳光,属于白己的,没有复杂多变的枝丫,就简单的身姿上吐出无数四瓣的小花朵。很少有人会觉得它美,可油菜花一枝一枝排在一起,连成一片,汇成花的海洋时,是一种无限的美。它的花朵小而精致,细细的花瓣会随着风行走,是白由的。油菜花花期虽然短暂,但是因为很少有人会去采摘,花瓣凋零,孕育出果实,这样平凡的生命归宿令多少花儿羡慕不已。油菜花的颜色,别具一格的蛋黄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金黄。别的花却不能得到阳光如此地眷顾,在阳光下看油菜花,我总觉得油菜花是动人的;在油菜花丛中看阳光,我总觉得阳光是热烈的。
而四月,油菜花谢了,好像阳光也跟着油菜花在行走,孕育为一个个饱满的油菜籽包,踏实厚重的身子毫无遮掩地浸润在时光深处。眼前就是一块块油菜,一串串油菜籽包挂满枝,在阳光的温热中,看起来马上就要炸裂开来,熟透的油菜籽就要从荚里蹦出来,似蚕儿破茧成蝶。这样的油菜地,这样的油菜籽,可以榨出很多菜籽油,烹调出很多美味佳肴。
生命,在时光里沉淀;行走,在这片阳光下迈步。
路
人们常说:人走的多了,便成了路。路,折射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规律。
这条路是沿着村庄、田地修建的,不知道延伸到哪里,也不知道修路的是什么人,最早是什么人走出这条脚下的路的。
从起点开始走,是一段水泥路,很宽。旁边的田地有的成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有的就说不出是什么形状了,因地形而弯曲。路就随着田地走,或笔直的,或绕个大弯子,或向高处走,或向低处行,看起来杂乱无章,其实是有规有律地行走。有的地方水泥已脱落,缝隙里挤出茁壮的小草。和着路的走向,有水渠,传来潺潺的水声,那声音好像是在唱歌一样,为美好一天伴奏。天际边有几只鸟儿停留在电线杆上,那是最动人的五线谱。
回去时经过一段是土路,路面有点儿狭窄,刚好可以容下两个人并排行走,也就刚好装得下两个女人的影子,路的两旁有竹篾围起的栅栏,从篱笆里头开出美丽的蔷薇花。朋友在有水的路边掐起野菜,她弯着腰掐野菜的影子,在时光流年里渐渐拉长,还好有你陪我行走,路上的身影里不只我一人。
人
路的那头,田埂上走过来几个背着竹篮的人,脚步很稳,身上的篮子应该不轻,看不清楚那些人的神情与面貌,只是心里觉得他们很辛苦。
直到走近,才知道他们背的是洋芋叶子,难道这里的人家已开始挖土豆?这么早!此时干瘪的洋芋叶子没有了生机与朝气,被严严实实地挤压在竹篮里,枝叶间还依稀可见小小的洋芋花,还算显得有点精神。
在村口一棵梅子树下,有几个青年男女坐在一起聊天,我不知道他们聊的话题,但看上去兴奋而又怡然白得,颇有情趣。一群小朋友蹲在一旁,在石块下、泥土里、树下,乐此不疲地在找着什么,可能是捉蟋蟀吧。
白天坐在梅树下的人会更多,人们会从树上摘下梅芽,就蘸盐巴、辣椒粉,大口大口地吃。
“望梅生津。”抬头看着梅树,牙齿酸酸的,味蕾直冒气。四月少不了吃梅子,人多时,会摘一兜,用杵臼捣碎,放上辣椒粉、盐巴,就是一道舌尖上的美味。有的人更直接,干脆摘几个梅子,手里拿把盐巴,就蘸着吃,一边喊着“酸”,一边却不停地咀嚼着,个中滋味让人忍不住去尝一尝。
村庄
村庄是儿时最美好的记忆,是年迈时最向往的归宿。
故乡的村庄,是那种几户人家挨挨挤挤建在一起,两家人或几家人一起共用一个院子,要不就是几家人会留个后门,方便人家办事时的需要。村里有几口水井,家家户户到水井挑水、淘米、洗菜、浣衣。在村子里,时不时能听到牛、羊、猪、鸡的叫声,还有爷爷、奶奶喂猪的吆喝声,那声音从不同的院子里传来,又传向更远更远的地方。火烧云染红了村口的那棵老槐树,染红了村中央的那口井,染红了圈栏前的阿爷、阿奶、阿爸、阿妈……
眼前的村庄和故乡的不一样,这里的人家一家一院,院里栽种各种花草,墙头盛开着蔷薇花,开得那样轰轰烈烈。四月,人们喜欢把桌子搬到院子里的树下,摆上几碟花生米、葵花、一壶茶,乘凉,闲谈。
不知哪户人家如此宠爱菊花,隔着院墙,飘来了菊花茶的清香,醉了我,醉了时光。
田野
那片田不知道耕种了多少年,不知道几代人耕种过,只是不论到播种、收获的季节,还是在平时,大家常常会从早到晚地在田里干活。
黄澄澄的麦秆在妇女的手里变换着姿势,麦头统一朝一个方向。站在田间的麦秆,低下了头。而在手里的麦穗,伸直全身,割麦的女人,弯腰抬头间是女性的柔美。
这一刻,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画面的主体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从地里拣拾麦穗的情景,与眼前割麦的女人、麦穗、天空如此地相似。我会画画,这样的色彩、场景、人物在我的画里是朴实的,是行走的,和这一切一起走的还有我。而我,不知不识,不为这美心怯。
眼前这一片接着一片的麦穗,连到天的那头,黄澄澄的,像火烧云,涂抹了一切。
而我不是那朵云,不是那麦穗,只是一个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