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的《补充习题》是一本与教材相配套的辅助用书,是编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总体构思,经过对教材的解读,将教学要求、教材重难点及阅读能力训练,用练习的方式呈现出来,题量和习题难度适中。《补充习题》一般可以分成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基础知识训练。这个板块一般由:① 看拼音,写词语(正确书写生字);② 辨字组词(形近字辨别,理解记忆生字);③ 选择正确字音(会认读两条绿线内的二类生字、多音字、课文中易读错的片段);④ 词语理解运用练习(造句、理解语义、选词填空、词语搭配);⑤ 课文填空(课文后要求会背诵的片段)。第二板块——课文重点片段理解感悟。这个板块中的片段训练设计都注重体现课文重点和难点,旨在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片段阅读理解情况。第三板块——课文拓展阅读。每一课都补充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理解训练。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补充习题》,发挥它的辅助功效呢?不妨分三步走。
第一步:检查课前预习(完成第一板块)
《补充习题》第一板块是以课文内容为主的练习,这些练习体现了训练的基础性,关注了学生对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上新课之前,把《补充习题》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前几项练习及课后思考题认真预习课文。每次在课堂上,宜花费10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及时地当堂完成《补充习题》前几项练习。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交换批改,及时反馈,发现错误及时订正。这样,不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还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第二步:随堂强化练习(完成第二板块)
针对每一篇课文,《补充习题》中都安排了一项关于课文重点片段的理解训练——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的第3自然段是重点段,着重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我们先让学生细细地品读这一段,然后抓住“悲愤交加”“一定”“克制自己”“埋在心底”等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然后,我们让学生自己尝试独立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题: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hèng héng)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 辨论),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一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zhòng chóng)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1. 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读音、词语。
2. “悲愤交加”的意思是悲痛与愤怒相互交织。从_____、_____两个词语可以看出司马迁悲愤交加。
3. 从本段文字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以能够活下来,从绝境中走出来,是因为他知道_________。
4.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从这句话中的两个感叹号,我读懂了_________。
5. 在你的记忆中,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做题过程中,我们还要求学生结合《补充习题》第五题:阅读短文《司马迁为何入狱》,感受司马迁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忍辱负重的精神境界,体会“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的真正含义。
第三步:课文拓展阅读(完成第三板块)
《补充习题》每课的练习中都安排了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如《郑和远航》的第五题:阅读短文《小郑和造船》;《二泉映月》的第六题:阅读短文《在逆境中成长》;《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第四题:阅读抗美援朝的故事《抗美援朝显英豪》,感受彭德怀将军的风采;《海伦·凯勒》的第六题:阅读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拓展阅读后面都设计了一系列理解训练,旨在考查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通过阅读链接,打通课内外,扩大阅读面,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除了“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外,还有部分课文安排了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名言警句、谚语、公益广告等,这些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人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劝诫,一般较为精炼,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押韵,学生容易记。
对于《补充习题》的使用,只有在适时、适量练习的前提下才会有效;只有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巩固、强化和提升的练习价值。
(作者单位:洪泽县朱坝中心小学、洪泽实验学校)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补充习题》,发挥它的辅助功效呢?不妨分三步走。
第一步:检查课前预习(完成第一板块)
《补充习题》第一板块是以课文内容为主的练习,这些练习体现了训练的基础性,关注了学生对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上新课之前,把《补充习题》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前几项练习及课后思考题认真预习课文。每次在课堂上,宜花费10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及时地当堂完成《补充习题》前几项练习。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交换批改,及时反馈,发现错误及时订正。这样,不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还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第二步:随堂强化练习(完成第二板块)
针对每一篇课文,《补充习题》中都安排了一项关于课文重点片段的理解训练——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的第3自然段是重点段,着重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我们先让学生细细地品读这一段,然后抓住“悲愤交加”“一定”“克制自己”“埋在心底”等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然后,我们让学生自己尝试独立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题: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hèng héng)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 辨论),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一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zhòng chóng)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1. 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读音、词语。
2. “悲愤交加”的意思是悲痛与愤怒相互交织。从_____、_____两个词语可以看出司马迁悲愤交加。
3. 从本段文字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以能够活下来,从绝境中走出来,是因为他知道_________。
4.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从这句话中的两个感叹号,我读懂了_________。
5. 在你的记忆中,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做题过程中,我们还要求学生结合《补充习题》第五题:阅读短文《司马迁为何入狱》,感受司马迁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忍辱负重的精神境界,体会“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的真正含义。
第三步:课文拓展阅读(完成第三板块)
《补充习题》每课的练习中都安排了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如《郑和远航》的第五题:阅读短文《小郑和造船》;《二泉映月》的第六题:阅读短文《在逆境中成长》;《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第四题:阅读抗美援朝的故事《抗美援朝显英豪》,感受彭德怀将军的风采;《海伦·凯勒》的第六题:阅读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拓展阅读后面都设计了一系列理解训练,旨在考查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通过阅读链接,打通课内外,扩大阅读面,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除了“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外,还有部分课文安排了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名言警句、谚语、公益广告等,这些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人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劝诫,一般较为精炼,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押韵,学生容易记。
对于《补充习题》的使用,只有在适时、适量练习的前提下才会有效;只有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巩固、强化和提升的练习价值。
(作者单位:洪泽县朱坝中心小学、洪泽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