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拱棚地膜覆盖香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来源 :农民致富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nu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拱棚地膜覆盖香瓜栽培上市早,效益高香甜可口,是广大城乡人民普遍喜爱的传统夏季的鲜食水果。由于其成熟早、物价廉而受欢迎。吉林省东丰县城郊几个乡镇近10年来,从露地小面积到地膜覆盖大面积种植,又到地膜加小拱棚覆盖早熟栽培,经济效益是种植玉米的几倍,现在已是当地政府的一个支柱产业。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支柱产业,笔者根据多年理论与实践经验,针对全县小拱棚地膜覆盖香瓜生产中存在问题及其今后的发展思路,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一、小拱棚地膜覆盖香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品种多、乱、杂,没有形成主导和主推品种。现在市场上品种多、乱、杂,瓜农在选种时很盲目,跟着广告宣传走,没有搞1-2年种植,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个别瓜农由于轻信广告,引种后不适合当地种植,上市后市民不认可,造成了不小损失。
  2、栽培方式保守,沿袭老套式栽培方法。香瓜栽培上沿用过去老式栽培技术,对地膜覆盖栽培认为难度大,特别是地膜覆盖后再扣小拱棚栽培,认为实现困难。
  3、过量施肥单一,忽视农家肥的使用。常年施用一些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铵,过量施用一些中性或碱性氮肥也会导致土壤酸化,如尿素是典型的中性氮肥,施入土壤后在脲酶的作用下,全部转化为碳酸铵,水解后产量铵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前者可被蔬菜吸收利用,后者可用于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成硝酸根,还留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酸度。致使根系吸水吸肥能力减弱,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
  4、重视化学农药的防治,轻视生物防治。在防治方法上,瓜农对病虫害综合防治上重视不够,只重视病虫害药剂防治,不注重预防,没有很好的掌握好生态防治方法,一味追求见病了就喷施化学农药,浓度大,间隔期间短,造成了瓜叶药害的产生,严重的影响了产量和效益。
  5、小拱棚地膜覆盖栽培,相应配套设施不到位。例如在灌水方面,设施栽培还可以人为在棚室内打井,定时浇灌,但在露地小拱棚栽培完全靠天降雨,没有相应配套的浇灌设施,遇到干旱年份,完全靠人工挑水浇灌,影响了香瓜的正常生长。
  6、轮作倒茬困难,枯萎病严重。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大和设施栽培上的发展,香瓜枯萎病发病率增高,主要是倒茬困难阻碍了发展,从而严重影响了质量和产量。在生产中瓜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客土、杀菌剂灌根等办法,随之带来的客土用土量大,费用高的现象,而降低了经济效益。
  7、缺乏使用微量元素,或使用不當。很多瓜农在种植香瓜生产过程中,部分瓜农忽视使用微量元素的肥料或根外追肥的利用,还有一部分瓜农知道使用微肥的好处,但一次性过多大浓度的施用,使香瓜不同程度的表现了缺素症或中毒症,影响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尽而降低了产量。
  8、片面提早采摘,降低了香瓜原有的品质。香瓜上市早,价格高,效益大,是每个瓜农特别关注的问题。但由于瓜农片面追求眼前经济效益,往往在尚未成熟时就采摘下来,这样水果含糖量很低,风味差,食用性很低,影响了当地香瓜产品的信誉,进而降低了经济效益。
  二、小拱棚地膜覆盖香瓜今后发展的对策
  1、选用抗病高产品种。选用的品种主要是永甜1、2、6、9系列及香白系列、齐甜、萃绿等高产抗病品种。
  2、实施生物技术法。在香瓜栽培中,严格控制单一施用化肥。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出最佳的N、P、K配比。同时施用生物农药,通过生物农药达到杀虫、杀菌作用,使瓜果减少了农药的残留,确保了瓜果的口感和品质。还应用了生物杀菌剂,来防治香瓜病毒病等其它病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利用农用链霉素或硫酸链霉素、农抗等来防治细菌性病害,用武夷菌素等防治真菌性病害,用抗毒剂,防治病毒病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嫁接栽植防病增产。多年种植香瓜的农户存在连坐问题,针对轮作困难、枯萎病严重的地块,采用了哈密瓜做砧木,接穗选用的香瓜(永甜系列、),实施嫁接苗栽培技术,防病增产效果十分显著,防治枯萎病达90%以上,并增产在14.3-16.8%。
  4、采用滴灌设施栽培。在条件允许下大力推广滴灌设施栽培,少部分瓜农已应用了此项技术,根据植株长势情况及时按闸浇灌,解决了旱情浇不上的现象,做到了实时浇水,深受瓜农欢迎。
  5、实行科学田间管理。采用整枝引蔓掐尖打杈等田间管理,并在开花初期利用人工授粉,提高座瓜主,当香瓜长到有鸡蛋大小时在早晨露水下去后喷施,尿素0.5%加上1%白糖混合液,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连喷2-4次,提高抗病能力。
  6、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发展无公害绿色香瓜。在香瓜栽培中,尽可能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科学合理地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严禁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的农药。
  在推广优质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的同时,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要求,生产绿色无公害香瓜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创立香瓜品牌化经营。
其他文献
摘要:黑河市地处高纬高寒地区横跨四五六级温带,是黑龙江省优质大豆的重要产区,种植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大,产品商品率高;同时也是高油大豆生产的最适宜区。建立高油大豆生产基地,提高高油大豆产量和品质,发展生态、质量、效益型农业,适度扩大高油大豆生产模式,打造地方名牌,振兴地方经济,已经成为我市发展大豆生产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油;大豆品种;高纬高寒  在高油大豆品种生产中要求籽粒中脂肪含量达到高油指
一、栽培技术  1、选种  目前适合当地种植优质、丰产、抗病、适应性强的品种。根据东北的气候特征和土壤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避免盲目乱引,严防越区种植。  2、种子处理:晒种。经过阳光晒过的玉米种子,播种后吸水快,发芽早,出苗整齐,出苗率高,幼苗粗壮。  3、浸种和拌种:清水浸种主要是供给水分,促进发芽。化学药剂浸种主要有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但浸种的浓度太高或浸种时间太长,种子容易中毒受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小农用运输车和拖拉机逐渐增多,而“半路出家”的生手也很多,出现故障束手无策,所以学习和掌握农用运输车和拖拉机的一般知识,学会农用运输车和拖拉机常见故障的应急修理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拖拉机 维修 技巧  1.拖拉机维修技巧  1.1巧排机油泵性能差的故障为解决大修或检修后的机车初次启动机油泵泵不上来油的问题,应将机油滤清器或出油管卸掉,然后用注油器从机体出油
新蔡县小麦应用“吨田宝”试验总结  李 伟  (河南省新蔡县河坞乡农业服务中心,河南新蔡 463500)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124-01  新蔡县小麦生产已经由中产进入到高产阶段,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我县小麦高产的能力,运用化学调控等技术进行高产开发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显得日趋重要。为验证“吨田宝”在大田自然环境条件下,采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113-02  引言  本文通过人和其他动植物共同拥有一个家园的角度,从生态平衡被破坏及人类生存坏境的高度,深刻分析加强冶勒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人类和其他动植物共同拥有一个地球,人类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  野生动植物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快慢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建设。就目前来看,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滞后性逐渐凸现出来,需要积极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和农业生产技术,以此来助推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做好农业机械维修工作来保证农业机械设备正常运行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1当前我国农业机械维修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维修体制还存在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19-01  “十二五”以来,黄南州把发展果品业作为加大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为促进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大力发展特色果品产业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1.1 强力扩大特色果品種植面积  州委、州政府大力實施万亩核桃、万亩黄果梨基地建设举措,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引
山西省祁县生态相对脆弱,但林业发展势头很好,研究祁县林下经济发展对于促进其他生态脆弱地区林下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1 项目区概况  祁县总面积854平方公里,辖6镇2乡3个城区,160个行政村,境内山川秀丽,气象万千。平面轮廓呈东南至西北长条状,从山地、丘陵逐渐过渡到平原。东南山区峰峦重迭,表层大部分为灌木覆盖,宜林适牧。中部丘陵表层为厚层黄土覆盖,粮丰林茂。北部平川地势平坦,土壤肥
摘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际、国内十分瞩目的巨大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本文就这一工程进行分析。  关键词:林业站;保护;天然林资源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我国的“天字”号工程,一号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许多地方赞誉“德政工程”,林业的希望工程颁于广大乡镇林业站工作的基层单位,在天然
一、大豆食心虫的防治  1、农业防治。  选用种植抗虫或耐虫大豆品种。尽量选无荚毛和荚毛弯曲、木质隔离层结构好、入荚死亡率高的大豆品种。在当地合法的种子销售部门选购适合本区域种植的大豆种。  合理轮作,增加虫源地中耕次数。应尽可能避免重茬,特别是在化蛹(八月初)和羽化期(八月中旬)增加铲趟,可减少羽化,减轻为害。  翻耕豆茬地。大豆收割后进行秋翻,秋耙,可破坏幼虫的越冬场所,提高越冬幼虫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