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之年与向下的超越

来源 :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n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期在家阅读王安忆、张新颖的《谈话录》,二人谈到我们的现当代文学史上多的是年轻的反叛者,缺少的是终身写作者。从第一代作家开始,除了鲁迅38岁写《狂人日记》,算是比较晚开始创作的,大部分写作者都是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发表了成名作和代表作,一百年的文学史所讲述的主要是这些作家的作品,这是一个非常特殊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现象。写作生命力如何延伸,如何能像1950后出生的那一代作家中的王安忆、韩少功、贾平凹等保持持续的创作力,甚至能够形成自己的斜形线,缓慢爬升,而不是迅速折翼和匀速垂落,这是青年写作者都应该想一想的话题。
   我们看重年龄,大概是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凭据去看待写作。随意翻翻杂志,很多栏目都在延续“80后”作家出场的命名方式和推介方式,事实上并没有多大功效,抽空了一个概念和运作方式背后的种种复杂、偶然性的因素之后,生机不足地勉力推出“85后”“90后”,只不过是一个个作家的累加。年龄本身的意义在降低,在一个承平日久,科层制日渐深入和攀附住角角落落的社会生活中,在“年轻”这个时间范畴里,往往都是面目相似,作品的相似性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想象。这当然是一个老生常谈,所有以“年轻”为发动机的作品,往往是最陈旧的,比如说青春期的未经打磨的忧伤,冗余地粗略借用的现代派形式,以及易于上手的简易科幻想象,顺水推舟地加入习惯性大众化的写作,没有顺从累积的反叛变成任性和情绪发泄等等。
   我不太喜欢情绪性的写作,固然自我具有无限的合理性和至高无上的价值,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家们的“理智之年”,他们经过长期智力准备和精神打磨的写作。理智是什么呢,在青年文学中,它似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理所当然人们会容易接受热爱感伤的旅程、清新的语感、酷烈的火焰,理智之年需要在诸如此类的东西上,再做一些反刍和停顿,它愿意看看山河岁月和丰茂的人群,它把青年时间看做普通的岁月,当做一段需要去跨越的庸常劳动时间,而不是某种可疑的真理降临时日。这是我最近在看郑小驴的长篇小说《去洞庭》的一点感触,描摹出“青年”的形状是艰难的,他们混迹在生活巨大的背影中,需要先对世界有一个模糊的投影,才能侵入式找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他们的灵魂。
   《去洞庭》之前,郑小驴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写作者了,写过中短篇小说集《1921年的童谣》《少儿不宜》《蚁王》,长篇小说《西洲曲》,他是一个理智的写作者,从小说的谋篇布局,到整体氛围,都能感觉到写作者外在的思考痕迹,规整而努力。《去洞庭》集结了之前写作中的部分原材料,比如少年打砸日本车事件,同时又是走向陌生之地,不仅仅是说小说发生地,而是从原来领域开拔出去的另一种生活。小说有三个主要故事,六个人仿佛代表了青年的三个时段过去、未来、现在,他们的生活像画卷一样打开,青年小说家和少妇在洞庭的一场艳遇根本不是重点,十八岁少年绑架了北京的大龄女青年也不是悬念的开端,富商的生意破产妻子出轨也没有真正打垮世界,他们的精神轨道里如常地演绎着自我的今生今世,每个人都像一只荆棘鸟一样,无处落脚。看到小说家的部分,读者会格外担心那些关于文学生活的俗套,郑小驴当然没有摆脱,我们恍惚能看到《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影子,如果了解一点当代写作者的生活,也大概能够猜测出一些片语只言,北京的交际生活创造了一个小说家,也带来了创作困境,他和世界的交情浅淡疏离,并不像内心激烈的富商那样处心积虑和悲情,要寻找一个激烈的形式,比如对前妻的回忆和制造一场惩罚。小说中有六个主要角色,富商和前妻,小说家和情人、少年和大龄女,其中,富商现在的妻子是小说家的情人,富商是少年的雇主,少年绑架了大龄女开车逃逸,小说家和情人开车撞了少年跟大龄女的车,少年最后杀了小说家,如此等等,小说中充满了循环和交缠。我怀疑这是预演了六度空间理论,通过六个人就能通达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他们就是全部的生活,也是人生全部的容颜,爱与厌倦、衰老、残酷、失败、仓皇、善意、逃离等等。《去洞庭》是艰难困骞的写作,需要慢慢地靠着语言和情节推进,在写作者熟悉的路径上再次漫过草丛和沼泽,小心地回避写作中的陷阱与俗套,在看得到成功的地方也看得到失败。但作家是理智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有限的写作,他靠着跳跃和不同的人生,轮番打量精神世界,踏实地寻找通往洞庭的理路,谨守着写作者诚实与尽力的契约,《去洞庭》是拘束的清晰的,尽管它意指着一个云遮雾绕无限复杂的世界。写作有时候就是这样从复杂走向清晰,再从清晰折回混沌,下一次或许他可能选择逆行之路,愿理智继续指引他的文学,继续有力量去描绘生活正常的外部形貌,并在其中掺杂刺痛人心的冰渣。
  罗曼·罗兰说,三十岁,有的才开始,有的人已经死了。这句话非常残酷,它意指一种我们都心知肚明的事实,有时候我们谈论青年文学,只有青年作家,没有青年文学。我们借由既往文学史所幻想的青年和作品,变成一个需要探索的未知数,它究竟能为正在流行的文学机制增加什么样的特质,或者需要去冲击什么样的冗余性的写作,在没有诞生之前我们好像变得对它一无所知。毛尖在谈电影的时候提到电影中向下的超越,文学也需要向下的超越,因为多数时候我们给予自己的是一些无法完成的向上超越的任务,在众多的时刻它是拖累文学质感的。
   近年来董夏青青和班宇的写作,带来了难得一见的阅读美感和生活世界。班宇的小说集《冬泳》中我最喜欢《逍遥游》和《盘锦豹子》,人物在冰天雪地里瓷实地生长着,他们的友谊和爱情,被一日三餐暗淡的生活赋予了形式,他们的痛苦和失落,都掩盖在白雪与对话中,在这两部作品中所觸及的人性是坚韧的,承担得起岁月无情的转变和故地山河的对照。相比起很多青年写作中情绪的简易起伏和其他作品中常见的俯视心态,班宇让我看到了生活稳实的底座。董夏青青一篇小说《河流》,写一个女记者下连队采访,看起来好像有一个自我与他者的二分法构架,一个对别人生活秘密内核的似有若无的探访计划,潘多拉的秘密盒子一旦打开,你就发现,那个世界会自行运转,像一条河流攀爬高原和陆地,自行去寻找方向。采访之前“我”有一个安全的世界,采访之后这个世界变得难以定义,那个男孩子小时候去偷煤炭,那个给自己编造故事的士兵,在语言中改变了彼此的关系。勃勃生机而又黯淡残酷,作者隐匿在这个世界之后,一个聪明的叙事者,她的任何紧绷或者自以为是都会污染掉这条河流。
   郑小驴的《去洞庭》原来有另外一个名字,“制造云雾的人”,好像是一个寓言,很多写作者的内在彷徨,迷雾一样陷在生活的巨石阵中,他们的写作像用刀片划拨着浮云,听得到自己划动的声音,但始终刻画不出一个清晰的形象。青年写作如果有一个形状,它就是安全的,青年作家,如果是一个坐实了的称号,它必定会自我蒙尘,就像《成人之年》的作者米歇尔·莱里斯所说:“如果写作仅仅是‘美的’、不痛不痒的、不冒风险的;如果写作这个行为没有像斗牛士一样,需要面对与公牛锋利犄角相当的东西(这里应嵌入作者觉得最为珍贵的形象之一),因为这其中蕴藏着致命的威胁,赋予艺术人性的真实;如果写作带来的只是芭蕾舞鞋似的虚幻浮华,那写作这件事是不是无甚价值?” 我们依然能在如上的作品中看到作者内在斗争的痕迹,生活校正和改写文学形式的部分,斗争有时候是可见的,有时候是隐匿的,斗争的力量让“年轻”脱离了生理年龄。
其他文献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焦作 454152)  作者简介:靳贤胜(1958-),男,河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摘要:以课程目标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体育课程目标术语的形成与发展的回顾,对其内涵及外延进行了探讨。并认为,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有联系,也有区别,弄清二者的关系,对研究体育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体育课程;中小学;目标;术语;界定  中图分
期刊
阅读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是出版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阅读率下降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会对出版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应对这一局面?
美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也是一门教育学科.美术顾名思义,是给人美感享受的一种文化、一种学术,通过学习和了解美术,可以让人更好地发现生活
高职校报承载着高职院校“新闻”和“宣传”的双重功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特殊的使命决定了高职校报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需要义无反顾地承担
期刊
电视人物访谈是一种互动,因为在访谈当中,始终存在着交换和共享,共同承担责任,共享感受、信仰、动机以及信息.在这个互动传播过程中,嘉宾接受采访,交流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节目
为规划“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的长期发展,确定论文奖今后的方向和策略,总结过去的成就,2007年7月29日论文奖计划专家委员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工作会议.
上海新近出台了试行版,“珍惜生命”、“文明上网”、“远离毒品”、“保护环境”、“诚实守信”、“热爱科学”、“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尊重外宾,增加国际理解,维护国家
一个12岁的中国女孩,因去了趟非洲而爱上野保,最终成为一名野保志愿者。2015年夏,她和8岁的弟弟及另一个16岁重庆男孩又来到非洲,这次他们不但到非洲大草原上巡逻,还到马赛马拉大草原上的小学里做支教志愿者。回来后,三个孩子自己动手,创建了野生动物保护网站,展示非洲草原的美丽,招募野保志愿者,传递非洲野保信息,让更多的人加盟野保阵营。  初中生站上北大演讲台  2016年4月16日一大早,家住美国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