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手刘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itial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里来了一名货郎,孩子看着货郎,看他手中的小鼓,一耸鼻翼:“叔叔,我想打两下——”货郎把摇鼓递给他,教他摇。红绳系住的鼓槌,一摇起来,“咚咚隆咚,咚咚隆咚。”
  咚咚隆咚,你叫啥名?
  咚咚隆咚,我叫刘大帅。
  咚咚隆咚,好名字。
  咚咚隆咚,咚咚隆咚。叔叔,你真好!
  自此,家里开饭前,刘大帅都要拿起筷子,敲碗边儿,“当当个当,当当个当”。大哥刘大新剜他一眼,他不停;二哥刘大奇咳他一声,他也不停;爹说:“吃饭不许敲碗,像个要饭的!”刘大帅只好收起碗筷,可心却在这节奏上了,走到哪儿,手指敲到哪儿。吃菜嚼饭,走路点头,都有了节奏。
  刘大帅开始全身心迷上鼓点儿了。
  刘大帅没事儿就跑到老叔刘志高家。干啥去?老叔家有一台双卡录音机,他就听两盘:《十面埋伏》《百鸟朝凤》。反复听,听痴迷了,手指敲着椅子背儿,真迷!
  这一年正月,李家营子办高跷秧歌,出事了。
  张家营子、王家营子的秧歌来了。三个村子的高跷秧歌相遇,自然要比拼一把。李家营子秧歌很快就败下阵来,鼓不响,妆不亮,人不齐。临散场时,鼓手李大嗓把鼓槌一丢,生闷气去了。刘大帅跑过去,拿起槌,敲起鼓。九岁的刘大帅鼓点儿一起,还真让人心头一震。可是,哪怕是在这振奋的鼓点儿中,李家营子秧歌队还是沮丧地败北了。
  第二年秧歌会,李大嗓当上了会首,马上提议,换鼓手!交给一个十岁的孩子?人们不解,可还是听从了会首的安排。
  刘大帅跟李大嗓说:咱编个阵。好家伙!一下子编出两个阵,一个是《十面埋伏》,一个是《百鸟朝凤》。刘大帅打鼓点儿,李大嗓排阵势,成了!
  这一年,三村秧歌再会面。张家营子秧歌队扭得欢,王家营子秧歌队唱得好,可是,人们都奔到李家营子秧歌队来了,没别的,就看鼓手刘大帅呢。鼓声突起,如闻炮鸣之声,是《十面埋伏》的节奏,只见秧歌队前者退,后者上,齐整整排出正方阵,编花,挂斗,绚丽极了;鼓点再变,如听风卷松涛之响,是《百鸟朝凤》的点数,前者进,依次斜,后三排兜底,齐刷刷摆成三角阵,彩绸舞出蝴蝶翩飞,拉花颤成蜻蜒点水。再看中心点上那位,拉大衫的,一把扇子耍得行云流水。耍到酣处,鼓点儿猛一停,大衫公的扇子,立于头顶,大衫拉起,活脱脱一只彩凤!
  好!人们欢呼,鼓声沉入欢呼,托起叫好之声。
  张家营子队败了,没人送;王家营子队走了,没人看。鼓手刘的名气一下子扬遍十里八乡。
  此后,李家营子秧歌队连连夺冠,夺得了三连冠、五连冠。
  又一年除夕夜里,鼓手刘正和一班兄弟姐妹守岁,外面一声长嘶吓坏了众人,赶紧跑过去看,可不得了了,是老叔家失火!鼓手刘最受老叔一家的喜爱,哪能拉得住,他冲进屋里,搬这个拿那个,不忘拎起那台老式的双卡录音机。可是,就在要跑出来的瞬间,房顶落架了。
  鼓手刘因伤截去了双手,鼓手刘当不成鼓手了,只好成天闷在家里。
  李家营子秧歌队停办一年。
  第二年,鼓手刘来找会首李大嗓:“秧歌队,照办!”
  李家营子秧歌队又出场了!谁打鼓?还是鼓手刘呗!怎么打啊?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只见一面红彤彤的新蒙大鼓,四人高抬,鼓手刘坐在四人抬特制的椅架上,脚踩一下,椅架上的鼓棒就敲一下鼓。声音怎么这么特别?有人问鼓手刘。鼓手刘笑了:别人的鼓是牛皮鼓,我的鼓是狗皮鼓,韧性更强,声音瓮声瓮气的,传得更远!还有这鼓棒,是金丝楠木的,听起来,有金属的响声,可以打出十八般兵器撞击的效果!
  牛,真牛,不愧是鼓手刘!
  鼓手刘没有手,有脚,照样能打鼓,而且还打得更好了!
  一名京城的导演,听说了鼓手刘的事儿,带他进了京。录完表演,又推他上《艺术人生》,做了一期访谈节目。
  鼓手刘名气更响了,响遍全国。各地爱好打鼓艺术的青年,纷纷来到了李家营子村,拜鼓手刘为师,鼓手刘全都收下,免费教,弟子超百。其中有一名女学员,学了三期也不走。鼓手刘赶她,她说:我得意你的艺术,也迷你这个人,我要嫁给你!鼓手刘急了,吼她:我一个没有双臂的人了,能给你什么幸福?走!
  姑娘走了,洒下一路泪水。
  岁月匆匆,转眼几十年过去,鼓手刘高超的鼓技,给李家营子带来过无数的荣誉。
  鼓手刘寿终时,弟子问师父还有什么要求?鼓手刘用头朝那面伴了他一生的大鼓点了点。弟子们把鼓抬过来。鼓手刘说:鼓,鼓葬。
  李家营子的西山上,多了一座又高又大的新坟,里面葬着那面狗皮大鼓和鼓手刘。
  選自《海燕》
其他文献
县令王昌灵弯腰从脚下抓起一把泥土,缓慢松开,微风拂过,手中泥土便随风而去,望了望早已荒芜的万亩田地,他有些心疼。  三年大旱,万亩良田早已是寸草不生,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身为一县之令,怎能不心急如焚?可朝廷救灾粮还是没有影子。他想,怕是救灾的粮与钱在来的路上就早已被州府瓜分完了吧?一群硕鼠,完全不顾百姓们的死活。想到这里,他对王朝失望极了,想,算了,任由着贪官污吏闹吧,看你这赵氏江山还能挺多久
期刊
汴梁城乃书画名城,文人墨客齐聚,能写会画者云集。有人做过统计,仅国家级的书画家就有数百人之众。  書画繁盛,催生了另一个产业的兴旺,那就是装裱业。汴梁城的御街、书店街都零散分布着一些古色古香的装裱店,最集中的地方是南京巷,一街两行,门挨门,店挨店,全是搞装裱的,走进去,纸香墨香,直往人的鼻孔里钻。  装裱字画是传统手艺,裱画也裱字。这些年,书展多,画展也多,加之字画收藏市场火爆,装裱业就比较兴隆。
期刊
开春了,老街富商海爷要南下跑趟生意。  上了马,海爷却坐不住,马背上跟有着啥硌着他屁股似的,海爷下马招呼大奶奶,说,这一趟回来,保不准牡丹花都开了。娘就交给你了,好生照料着。特别是府上的大事小事,勤和她商量点。我说的,你可都记住了?  大奶奶头点得跟捣蒜似的。  说起海爷府上的老太太,那可不是一般的女人!男人死得早,没改嫁,愣是一人忍饥挨饿,挑着个薄粉摊儿,风餐露宿,把海爷拉扯大,直至今天这样的家
期刊
胡图的胡子约二十公分长,纹丝不乱,下尖、中间饱满,酷似笔毫。  我这胡子和大胡子爷爷的胡子一模一样。胡图对六指说。  时光回到胡图的少年。  牧童胡图在桃树下遇见大胡子爷爷。  牛背上的胡图赤裸上身,箍一圈柳枝帽,吹一管芦笛,优哉游哉在大胡子爺爷的画纸上。  你喜欢画画?  胡图牵着大胡子爷爷的手,回家看“画展”。  破陋的泥瓦屋里,墙壁上、家具和农具上,都画着用木炭画的画。  大胡子爷爷对胡图父
期刊
萧三爷救的秀才,有土匪的嫌疑,这让管家心里很不安。  萧家冲是雪峰山腹地一个村庄。萧三爷有良田百亩,是村里的大户人家。他乐善好施,修桥铺路,赈灾救民,乐此不疲。人送绰号:萧大善人。  那一天,是个风雪夜,管家在巡查院落时,发现一个人倒卧在大门前。萧三爷细细端详这个人,二十来岁,一副秀才装扮,虽然衣裳单薄,神情憔悴,身上有几处刀伤,倒也是眉清目秀,不像是寻常人家的子弟,顿时动了恻隐之心。便令人将他抬
期刊
酒一醒,孟浩然就后悔了,他知道又一次失去了求仕的机会。  几天前,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吃酒吟诗,交谈甚欢。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的才学,决定把他举荐给皇上,为朝廷效力。说好两天后一起赴长安去见皇上。  第三天,韩朝宗派人前来孟家,唤他一同进京。孟浩然正和朋友喝得醉醺醺的,就说:“喝酒呢,哪有时间管他。”来人见劝不走孟浩然,回去禀告刺史。韩朝宗很生气,一个人进京去了。  说来,这已经不是头一回了。六年
期刊
风,刀一样从温庭筠的脸上刮过来刮过去,蓝色的棉袍左一下右一下地摆动。棉袍看得出穿了很多年,呈灰白色。温庭筠牵着毛驴在官道上彳亍着。毛驴背上,除了几捆书,还是那几捆书。公元866年的腊月,温庭筠被陷害贬谪到方城县去做县尉。  年初,作为国子助教的他,骨子里是想为晚唐办点有益的事。在监试时,他以真才实学录取人才,对于那些才学不佳甚至没有才学的贵族子弟坚决不予录取。这就恼了当朝宰相杨收,他的孙子落榜了。
期刊
空旷的竹林琴声飘荡,音色清冽孤绝。黄昏,琴声正跌宕澎湃之时,男子一抹琴弦,琴声戛然而止,清酒灌肚,酣畅淋漓,道:“好酒!”  余光瞥到一袭红衫身影,男子笑得越发张狂。那身影恼怒地冲出竹林,一把夺过酒壶,大口饮下,柳眉皱起,痛心地说:“你弹琴这般好听,却不愿用心,爱灌这黄汤,这世上可还有真正奏琴之人?”  其实男子故意在一曲激昂之时霎时停手,想看她做何反应。  “你为何爱听我弹琴?”男子眉眼盈笑。 
期刊
鬼天气,让不让人活了?望着漫天飘舞的雪花,秀梅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进入腊月后,大成的哮喘越发严重了,喉咙里呼噜呼噜的像拉风箱,每呼吸一次,胸口就重重地起伏一次。尤其是死冷天,病情越发严重,坐也不是,躺也不是,凄厉的哮喘,三里外都听得见。  秀梅咬了咬牙,再一次牵起了小锁。  你,你干吗去?大成支起身子紧张地问。  还是送人吧,胡先生心善,家境又好,孩子到了那里,会有好日子过的。  跟你说过多少遍
期刊
秋风萧瑟,时光寒凉,奶奶的身体也跟着日渐消瘦下去。残阳隐去的一刹那,奶奶眼望天边,无力地说:去,把箱子打开!  箱子?  母亲看着奶奶,满脸疑惑。奶奶看了看父亲,父亲点点头。他接过奶奶手里的钥匙,轻车熟路地从奶奶的床底下拉过一只老旧的皮箱。父亲将皮箱用双手捧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回头对母亲说:还不去拿块抹布?傻站着干啥!  母亲一边往外走,一边嘟囔:这么多年我居然不知道妈的床下还有这么一只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