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撒欢儿的机会
砚 华
记得4月初,实验电影策展人白颖带着镇江文化馆的领导们,来编辑部策划创意短片拍摄活动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很大热情。作为镇江文化局举办的“镇江文化嘉年华”活动中的一个项目,我想,无非是用影像的方式为城市做点宣传而已。但是,听文化馆的领导介绍了“镇江文化嘉年华”的一系列活动后,尤其是听说迷笛音乐节会在镇江举办,我隐约觉得,也许这个活动还会有一些意思。
几经磋商,确定了此次DV创意短片拍摄活动的名称——“山水·镇江”。由《大众DV》杂志从全国邀请6位短片导演到镇江进行创作。2009年4月30日至5月7日,6位青年短片新秀齐聚镇江,每个导演及其团队用一周的时间,实地拍摄并剪辑完成一部10分钟以内的短片,最后进行现场的评选和颁奖。
原则上本次比赛也接受外界投稿,但是,一周的征稿时间,对于这种开放性来稿,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几乎就是一次邀请赛,而对于6位导演来说,这真是一次短兵相接的较量。
30日晚上。我和各位导演见面时强调:“虽然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山水·镇江’,但是绝不是要让大家拍城市宣传片。我们强调的是创意,创意是评选的第一标准。” 对于各位的“答卷”,我也有一丝担心,能否得到特别有创意的片子呢?陈轴跟我说: “我准备拍一个‘假不虚’(北京话,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的意思)。”张战庆说: “我已经查阅了镇江的资料,准备在历史与现代上做文章。”林哲乐跟我说: “拍短点没事吧?3分钟行吗?”而潘龙则只拿了个民用小DV……
我的意见,只有一个:“撒欢儿地拍吧!千万别拘着。”
文生心中山水创意点亮DV
沈 卓
我是第一次参与DV的评奖。我所理解的DV,应该是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的自我表达,它的社会意义大于它的艺术意义。因为,无论技术上的再提高如何,DV的影像质量肯定不如专业的电视采编设备,更不用说与更专业的电影摄制设备比了。因此,试图在技术上或是仅仅在摄像和剪辑的制作层面上,超越传统的影像制作机构的作品,DV创作无疑将会走上一条弯路。我以为,DV创作的根本意义在于,它通过技术的革新,打破了话语权的垄断,实现了影像艺术从贵族化向平民的皈依。那么,作为新兴的DV创作,它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呢?
创意!还是创意!从内容到形式的绝妙创意,是DV创作独辟蹊径地分享受众资源的有效手段。
好的作品体现出的不仅是作者对影像的理解,更体现出作者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视角。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掌握DV的采编手段,只是学会了一套“字词句”的语言表达方法,而要让自己的文章写得漂亮,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以, “文生心中山水”,创意点亮DV。
DV镇江
郝大鹏
作为《大众DV》的技术编辑,今年的“五一”期间我带领六位导演在镇江进行DV创作,负责其间的技术协调和后期评审。我在镇江住了大概十天的时间,现在坐在北京的电脑前再次回味镇江的创作过程,那十天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刚到镇江就知道了“镇江三大怪”: “锅里煮锅盖,肴肉不算菜,米醋摆不坏”,后来在回北京的火车上我还在想,如果以后镇江在“五一”期间的DV创作活动能保持下来,就可以加上一条“DV拍起来”,来它一个镇江“五一” “四大怪”,这多痛快。
这次在镇江的DV创作也非常痛快,六位导演异常敬业,佳作各有千秋:林哲乐拍得精巧,潘龙拍得凶狠,张战庆拍得沉稳,陈轴拍得狂野,沈辰拍得悠扬,邓黎拍得细致。这些影像的风格也许和他们的性格有关,但是面对“山水·镇江”这个大命题,他们都体现出了导演应有的情怀。
NO1《文生心中山水》
林哲乐
就是因为这块地方对于文化的重视与以行动做出的努力,才会自古以来拓印了文人墨客的行迹,才会迸发出地缘与性灵的火花,留下那么多悠然的作品。
创意萌动
临行前想要思考创意,但对于镇江我的印象除了古意、古人、古诗词,并没有其他特殊的创意驱动,鉴于古诗词借山水抒情甚或叙事,唯一的领悟简单说来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此次活动与迷笛音乐节同时进行,拍摄期间,音乐节也是一个灵感主题,迷笛第一次离开北京,在镇江铺开,当代的诗词以摇滚形式浮在初夏的空气里,络绎人潮来自各地,三天创一自由盛世景象。看着人群恣意穿梭古镇,对于镇江的印象焕然一新,总觉得山水的浪漫就是要在一种情怀中活起来,如果能够捕捉到这样的气氛,就能够呈现今日的镇江。迷笛结束那晚,主办单位在与大家道别时,讲述了收到镇江文化局主动邀请的故事,与对于此次合作促成的感谢,感谢镇江的朋友让迷笛的文化能够传播延续。
广播放着,大家恋恋不舍地散伙,又是在人群中,我忽然想通了山水与人文之间的关系,以及拍摄主题的意义。
我对今天还坚持在镇江的文化工作者产生了兴趣,从西津古渡起步接触了当地的画家、琴师、书法家,再由访谈认识了戏曲家、评论家。镇江今日文化也不止于此,腼腆的中药店药师,温柔的醋店姑娘,有趣的状元饼店老板,还有街坊轻狂的少年,学堂里忘记方言的孩子,以及他们最喜爱的语文老师,这些声音在朗诵之外都向我们热切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的观点,对于今日镇江的拆迁与建设,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与意见,然而,每个人对镇江的历史与文化执著却是一样的,设计让今人复诵古人词,并冠以古人的名字成为最终的创意。
创意实现
整体拍摄和剪辑以及后期并没有特殊之处,我觉得这些对于一个影像工作者来说是一些基本素质,只能说不论机器还是技术都是服务主题的。主题若是山水,重点自然就会是构图光影镜头运动。
这次的拍摄很多镜头重点放在了人的表情上,技术重点就在于让非职业演员们能够完全不受到拍摄干扰,以及对于我们主题的信任认可,剩下的剪辑与调色都仅仅只是在完成观察的阶段。
挺工整地执行了选角工作后,接着在沟通上花了许多精力传达“文生心中山水”的概念,受访演员眼中对山水的憧憬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也是最希望捕捉到的,然后让每个“演员”在他或她最爱的角落里,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唱自己最爱的诗词。当镜头里出现的表情都是那样自得,那样有感触时,我也有了一份自得,因为所谓的创意已经在这样自然的化学反应中发生了,至于技术的表述其实如同山水一般,过分刻画反而失真。
NO2《文化镇江》
潘 龙
DV是一种精神。DV并不意味着低质量、低品位等诸如此类的低标准。DV所代表的,是一种完全自由的拍摄宗旨和无拘无束的创作态度。就像日本山形电影节开创的“私电影”一样,这种精神,因Dv的出现而掌握在了我们个人手中,它令一切变得可能。
真正拿起DV,用实际行动去诠释DV的理念,是我做这个片子的目的之一。
创意萌动
很长时间没有拍纪录片了。就像当初对纪录片的暂别,我怀疑的是我记 录的状态是否真实和我记录别人时的心态是否客观。趁着这次去镇江参加活动的机会,我再次拿起DV,把镜头对准了镇江。
在这里,有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去表达自我,他们属于镇江,属于这个时代。他们的存在意味着镇江新文化的未来。
文化传统如何继承々这似乎是我们这个时代共同的问题。一生守望老店的陈长生依然延续着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百年的老店,文化传承的见证者。
迷笛十年,离开北京,走进镇江。渴望、包容、现代、充满活力,迷笛音乐节的成功举办表明了一个南方小城市对于外来新文化的态度。
文化的核心是人的精神和感受。文化不是空谈,也不是高不可攀。文化就是由不同人的生活所组成,他们有理想有愿望,有变迁有传承。这座城市给了他们一片土壤,让他们在这里或是萌发或是回首。他们的不同在于形式和状态,但此时此刻他们走到了一起,这份感受属于镇江。他们每个人都是镇江文化的一部分。
创意实现
这次拍摄《文化镇江》我使用的是佳能FS100,一台真正的小DV。轻便、不显眼。在拍摄过程中,我拿着它穿梭在镇江的大街小巷。拍摄不再拘束,我不需要再考虑很多人为因素,当发现我感兴趣的东西时,我需要做的只是打开DV,然后把它记录下来。
DV给了我一种完全的创作自由。仿佛回到了我刚刚学习拍片的时候,一切都那么自然。不矫揉,不造作,一种流动的影像再次被我捕捉了下来。
我拍摄的是标清格式。SD卡的存储方式令拍摄、粗剪都非常方便。我只带了两张2G的SD卡,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拍摄我感兴趣的画面了。这样的便捷条件使我可以在短时间内拍摄大量的素材,并从中筛选出最具生活质感的画面。
FS100的小巧使我更容易走近被访者,拉近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消除了大机器给人带来的距离感,让他们可以对我诉说他们心里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NO2《镇江陌客》
陈 轴
我只能说你永远猜不到灵感有多机灵。他来的时候你总是很意外。
创意萌动
来到镇江后,对这个城市的陌生感非常兴奋。玩了两天,关于拍的东西还是丝毫没有头绪。 “山水·镇江”这样的主题实在也让我很木。第三天早上我一个人早起,在长江边上散步,努力去构思一个故事。
我之前从来没拍过故事片,所以我没有一个构思的经验,我只在路边看到一些漂亮的景色,我也只是觉得这些故事的片段会发生在这些景色中。散步终了,我也没有弄清头绪。拉倒吧,回去吃早饭了。
就在我肚子饿得不打算再构思的时候,整个故事突然就浮现出来。
来镇江我有一个搭档,搭档还有个女友,我们还有一个带广角镜头的小DV,还有前两天买的一个蝙蝠侠玩具,还正好有一套情侣套装。那天早上我还发现一个经常冒出白烟的地井,地井边上就是一条小巷,和一个深入长江芦苇地的一个木亭子。
所有这些就组成了我的故事。
一个小伙子来镇江寻找一段过去的感情,女主角出现在他的DV中。蝙蝠侠玩具是故事的线索。故事主场景在木亭子,冒烟的巷子是最后一场魔幻的戏。
于是我们花了一天时间把素材拍完,半天补拍了一些镜头,一天时间剪辑。花了半天时间起了一个尽所有可能靠近“山水镇江”主题的名字,于是《镇江陌客》就落地了。整个过程轻松好玩。
创意实现
我之前是做录像艺术的,对于故事的架构能力肯定不及学电影的。但我对镜头还是很敏感的。
《镇江陌客》其实没有很强的故事性,比较片段式。在之前的构思和之后的剪辑中,我都试图不去按照一个常规的时间顺序去做。只是琐碎的、像是迷失在这个城市中。
片中一开始的那场快剪的戏,得感谢主办方提供的SONY EX3,其中的间隔拍摄功能实在是让我很兴奋。关于间隔拍摄是指间隔几秒拍几帧,这种技术是用来拍一些类似日出日落这样的景色使用的。这样可以省带子,间隔拍摄可以用一小时的带子拍出完整的日出和日落,但是如果不这么用,而是像正常拍故事片的使用方法,效果就像第一场戏那样,像是快剪,短时间交代男主角迷失在这个城市的各种角落。然后《镇江陌客》的字幕里有一种电影胶片的效果。这其实是那个广角小DV在开机时候的一个毛病,我觉得效果真不错就用了。
EX3有一个50P格式,这种格式非常合适后期降速。片中我多处将速度升格到40%。尤其是最后一场烟的戏效果真的不错。这次拍摄基本上没有什么详细计划,多为即兴创作。马路上即兴抓拍、在木亭子现场构思,还有偶遇的吹后现代风格小号的大叔。
NO2《古街新时尚》
张战庆
创意萌动
接到邀请后,我就开始在网上查阅关于镇江的相关资料。从文化,地理位置,到民俗美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了解。渐渐的,一条古街吸引了我,我确认了拍摄的对象,这就是西津渡古街,它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仅仅拍摄一条古街是没有创意和新意的,找好了几个拍摄建筑的角度,接下来,该找人物了。
静静地观察了这条古街一下午,我发现除了往来不断的游人,来这里拍婚纱的人很多。白色的婚纱,古典的旗袍纷纷走进千年古街。这条古街不仅见证了历史而且承载了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想法逐渐清晰起来:拍古街新人。
第一个镜头是凌晨大雾弥漫里的古街,然后是新娘的画外音和她化古妆的镜头,之后是古街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和新娘化妆镜头交叉剪辑。大雾散去,古街一点点清晰起来,新娘经过化妆由现代一点点变得古典……本地新娘徐徐讲述着这条古街的历史文化和一个从小生长在这里的人的文化情结。
创意实现
由于镇江地处长江边,比较潮湿,早上会有一些雾气,为了拍摄古街建筑的历史沧桑感,也为了避开上午10点陆续的游人,我凌晨5点到达拍摄地,迅速拍摄了几个事先踩好的点。9点,雾气就散了。
拍摄新婚夫妇拍婚纱,我的镜头基本是舒缓运动的,和拍古街建筑的固定镜头形成对比。拍建筑,突出的是历史遗迹的静穆,岁月的沧桑。拍婚纱一段,突出的是人物的生动和举手投足的诗情画意。动静之间,时光流转。
建筑和化妆使用了交叉剪辑。
建筑从元、明、清到民国,妆面从现代到古典。无论是建筑年代风格和妆面都处在一个变化之中。建筑和化妆本不相干,一组交叉剪辑,慢慢浮现了它们之间的关联。
整片第一个镜头是雾气弥漫中的古街,最后一个镜头是同样位置,游客在导游的讲解中进入古街的画面。同样的景别、位置,两个镜头,古与今的遐想。
砚 华
记得4月初,实验电影策展人白颖带着镇江文化馆的领导们,来编辑部策划创意短片拍摄活动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很大热情。作为镇江文化局举办的“镇江文化嘉年华”活动中的一个项目,我想,无非是用影像的方式为城市做点宣传而已。但是,听文化馆的领导介绍了“镇江文化嘉年华”的一系列活动后,尤其是听说迷笛音乐节会在镇江举办,我隐约觉得,也许这个活动还会有一些意思。
几经磋商,确定了此次DV创意短片拍摄活动的名称——“山水·镇江”。由《大众DV》杂志从全国邀请6位短片导演到镇江进行创作。2009年4月30日至5月7日,6位青年短片新秀齐聚镇江,每个导演及其团队用一周的时间,实地拍摄并剪辑完成一部10分钟以内的短片,最后进行现场的评选和颁奖。
原则上本次比赛也接受外界投稿,但是,一周的征稿时间,对于这种开放性来稿,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几乎就是一次邀请赛,而对于6位导演来说,这真是一次短兵相接的较量。
30日晚上。我和各位导演见面时强调:“虽然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山水·镇江’,但是绝不是要让大家拍城市宣传片。我们强调的是创意,创意是评选的第一标准。” 对于各位的“答卷”,我也有一丝担心,能否得到特别有创意的片子呢?陈轴跟我说: “我准备拍一个‘假不虚’(北京话,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的意思)。”张战庆说: “我已经查阅了镇江的资料,准备在历史与现代上做文章。”林哲乐跟我说: “拍短点没事吧?3分钟行吗?”而潘龙则只拿了个民用小DV……
我的意见,只有一个:“撒欢儿地拍吧!千万别拘着。”
文生心中山水创意点亮DV
沈 卓
我是第一次参与DV的评奖。我所理解的DV,应该是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的自我表达,它的社会意义大于它的艺术意义。因为,无论技术上的再提高如何,DV的影像质量肯定不如专业的电视采编设备,更不用说与更专业的电影摄制设备比了。因此,试图在技术上或是仅仅在摄像和剪辑的制作层面上,超越传统的影像制作机构的作品,DV创作无疑将会走上一条弯路。我以为,DV创作的根本意义在于,它通过技术的革新,打破了话语权的垄断,实现了影像艺术从贵族化向平民的皈依。那么,作为新兴的DV创作,它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呢?
创意!还是创意!从内容到形式的绝妙创意,是DV创作独辟蹊径地分享受众资源的有效手段。
好的作品体现出的不仅是作者对影像的理解,更体现出作者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视角。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掌握DV的采编手段,只是学会了一套“字词句”的语言表达方法,而要让自己的文章写得漂亮,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以, “文生心中山水”,创意点亮DV。
DV镇江
郝大鹏
作为《大众DV》的技术编辑,今年的“五一”期间我带领六位导演在镇江进行DV创作,负责其间的技术协调和后期评审。我在镇江住了大概十天的时间,现在坐在北京的电脑前再次回味镇江的创作过程,那十天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刚到镇江就知道了“镇江三大怪”: “锅里煮锅盖,肴肉不算菜,米醋摆不坏”,后来在回北京的火车上我还在想,如果以后镇江在“五一”期间的DV创作活动能保持下来,就可以加上一条“DV拍起来”,来它一个镇江“五一” “四大怪”,这多痛快。
这次在镇江的DV创作也非常痛快,六位导演异常敬业,佳作各有千秋:林哲乐拍得精巧,潘龙拍得凶狠,张战庆拍得沉稳,陈轴拍得狂野,沈辰拍得悠扬,邓黎拍得细致。这些影像的风格也许和他们的性格有关,但是面对“山水·镇江”这个大命题,他们都体现出了导演应有的情怀。
NO1《文生心中山水》
林哲乐
就是因为这块地方对于文化的重视与以行动做出的努力,才会自古以来拓印了文人墨客的行迹,才会迸发出地缘与性灵的火花,留下那么多悠然的作品。
创意萌动
临行前想要思考创意,但对于镇江我的印象除了古意、古人、古诗词,并没有其他特殊的创意驱动,鉴于古诗词借山水抒情甚或叙事,唯一的领悟简单说来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此次活动与迷笛音乐节同时进行,拍摄期间,音乐节也是一个灵感主题,迷笛第一次离开北京,在镇江铺开,当代的诗词以摇滚形式浮在初夏的空气里,络绎人潮来自各地,三天创一自由盛世景象。看着人群恣意穿梭古镇,对于镇江的印象焕然一新,总觉得山水的浪漫就是要在一种情怀中活起来,如果能够捕捉到这样的气氛,就能够呈现今日的镇江。迷笛结束那晚,主办单位在与大家道别时,讲述了收到镇江文化局主动邀请的故事,与对于此次合作促成的感谢,感谢镇江的朋友让迷笛的文化能够传播延续。
广播放着,大家恋恋不舍地散伙,又是在人群中,我忽然想通了山水与人文之间的关系,以及拍摄主题的意义。
我对今天还坚持在镇江的文化工作者产生了兴趣,从西津古渡起步接触了当地的画家、琴师、书法家,再由访谈认识了戏曲家、评论家。镇江今日文化也不止于此,腼腆的中药店药师,温柔的醋店姑娘,有趣的状元饼店老板,还有街坊轻狂的少年,学堂里忘记方言的孩子,以及他们最喜爱的语文老师,这些声音在朗诵之外都向我们热切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的观点,对于今日镇江的拆迁与建设,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与意见,然而,每个人对镇江的历史与文化执著却是一样的,设计让今人复诵古人词,并冠以古人的名字成为最终的创意。
创意实现
整体拍摄和剪辑以及后期并没有特殊之处,我觉得这些对于一个影像工作者来说是一些基本素质,只能说不论机器还是技术都是服务主题的。主题若是山水,重点自然就会是构图光影镜头运动。
这次的拍摄很多镜头重点放在了人的表情上,技术重点就在于让非职业演员们能够完全不受到拍摄干扰,以及对于我们主题的信任认可,剩下的剪辑与调色都仅仅只是在完成观察的阶段。
挺工整地执行了选角工作后,接着在沟通上花了许多精力传达“文生心中山水”的概念,受访演员眼中对山水的憧憬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也是最希望捕捉到的,然后让每个“演员”在他或她最爱的角落里,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唱自己最爱的诗词。当镜头里出现的表情都是那样自得,那样有感触时,我也有了一份自得,因为所谓的创意已经在这样自然的化学反应中发生了,至于技术的表述其实如同山水一般,过分刻画反而失真。
NO2《文化镇江》
潘 龙
DV是一种精神。DV并不意味着低质量、低品位等诸如此类的低标准。DV所代表的,是一种完全自由的拍摄宗旨和无拘无束的创作态度。就像日本山形电影节开创的“私电影”一样,这种精神,因Dv的出现而掌握在了我们个人手中,它令一切变得可能。
真正拿起DV,用实际行动去诠释DV的理念,是我做这个片子的目的之一。
创意萌动
很长时间没有拍纪录片了。就像当初对纪录片的暂别,我怀疑的是我记 录的状态是否真实和我记录别人时的心态是否客观。趁着这次去镇江参加活动的机会,我再次拿起DV,把镜头对准了镇江。
在这里,有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去表达自我,他们属于镇江,属于这个时代。他们的存在意味着镇江新文化的未来。
文化传统如何继承々这似乎是我们这个时代共同的问题。一生守望老店的陈长生依然延续着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百年的老店,文化传承的见证者。
迷笛十年,离开北京,走进镇江。渴望、包容、现代、充满活力,迷笛音乐节的成功举办表明了一个南方小城市对于外来新文化的态度。
文化的核心是人的精神和感受。文化不是空谈,也不是高不可攀。文化就是由不同人的生活所组成,他们有理想有愿望,有变迁有传承。这座城市给了他们一片土壤,让他们在这里或是萌发或是回首。他们的不同在于形式和状态,但此时此刻他们走到了一起,这份感受属于镇江。他们每个人都是镇江文化的一部分。
创意实现
这次拍摄《文化镇江》我使用的是佳能FS100,一台真正的小DV。轻便、不显眼。在拍摄过程中,我拿着它穿梭在镇江的大街小巷。拍摄不再拘束,我不需要再考虑很多人为因素,当发现我感兴趣的东西时,我需要做的只是打开DV,然后把它记录下来。
DV给了我一种完全的创作自由。仿佛回到了我刚刚学习拍片的时候,一切都那么自然。不矫揉,不造作,一种流动的影像再次被我捕捉了下来。
我拍摄的是标清格式。SD卡的存储方式令拍摄、粗剪都非常方便。我只带了两张2G的SD卡,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拍摄我感兴趣的画面了。这样的便捷条件使我可以在短时间内拍摄大量的素材,并从中筛选出最具生活质感的画面。
FS100的小巧使我更容易走近被访者,拉近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消除了大机器给人带来的距离感,让他们可以对我诉说他们心里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NO2《镇江陌客》
陈 轴
我只能说你永远猜不到灵感有多机灵。他来的时候你总是很意外。
创意萌动
来到镇江后,对这个城市的陌生感非常兴奋。玩了两天,关于拍的东西还是丝毫没有头绪。 “山水·镇江”这样的主题实在也让我很木。第三天早上我一个人早起,在长江边上散步,努力去构思一个故事。
我之前从来没拍过故事片,所以我没有一个构思的经验,我只在路边看到一些漂亮的景色,我也只是觉得这些故事的片段会发生在这些景色中。散步终了,我也没有弄清头绪。拉倒吧,回去吃早饭了。
就在我肚子饿得不打算再构思的时候,整个故事突然就浮现出来。
来镇江我有一个搭档,搭档还有个女友,我们还有一个带广角镜头的小DV,还有前两天买的一个蝙蝠侠玩具,还正好有一套情侣套装。那天早上我还发现一个经常冒出白烟的地井,地井边上就是一条小巷,和一个深入长江芦苇地的一个木亭子。
所有这些就组成了我的故事。
一个小伙子来镇江寻找一段过去的感情,女主角出现在他的DV中。蝙蝠侠玩具是故事的线索。故事主场景在木亭子,冒烟的巷子是最后一场魔幻的戏。
于是我们花了一天时间把素材拍完,半天补拍了一些镜头,一天时间剪辑。花了半天时间起了一个尽所有可能靠近“山水镇江”主题的名字,于是《镇江陌客》就落地了。整个过程轻松好玩。
创意实现
我之前是做录像艺术的,对于故事的架构能力肯定不及学电影的。但我对镜头还是很敏感的。
《镇江陌客》其实没有很强的故事性,比较片段式。在之前的构思和之后的剪辑中,我都试图不去按照一个常规的时间顺序去做。只是琐碎的、像是迷失在这个城市中。
片中一开始的那场快剪的戏,得感谢主办方提供的SONY EX3,其中的间隔拍摄功能实在是让我很兴奋。关于间隔拍摄是指间隔几秒拍几帧,这种技术是用来拍一些类似日出日落这样的景色使用的。这样可以省带子,间隔拍摄可以用一小时的带子拍出完整的日出和日落,但是如果不这么用,而是像正常拍故事片的使用方法,效果就像第一场戏那样,像是快剪,短时间交代男主角迷失在这个城市的各种角落。然后《镇江陌客》的字幕里有一种电影胶片的效果。这其实是那个广角小DV在开机时候的一个毛病,我觉得效果真不错就用了。
EX3有一个50P格式,这种格式非常合适后期降速。片中我多处将速度升格到40%。尤其是最后一场烟的戏效果真的不错。这次拍摄基本上没有什么详细计划,多为即兴创作。马路上即兴抓拍、在木亭子现场构思,还有偶遇的吹后现代风格小号的大叔。
NO2《古街新时尚》
张战庆
创意萌动
接到邀请后,我就开始在网上查阅关于镇江的相关资料。从文化,地理位置,到民俗美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了解。渐渐的,一条古街吸引了我,我确认了拍摄的对象,这就是西津渡古街,它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仅仅拍摄一条古街是没有创意和新意的,找好了几个拍摄建筑的角度,接下来,该找人物了。
静静地观察了这条古街一下午,我发现除了往来不断的游人,来这里拍婚纱的人很多。白色的婚纱,古典的旗袍纷纷走进千年古街。这条古街不仅见证了历史而且承载了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想法逐渐清晰起来:拍古街新人。
第一个镜头是凌晨大雾弥漫里的古街,然后是新娘的画外音和她化古妆的镜头,之后是古街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和新娘化妆镜头交叉剪辑。大雾散去,古街一点点清晰起来,新娘经过化妆由现代一点点变得古典……本地新娘徐徐讲述着这条古街的历史文化和一个从小生长在这里的人的文化情结。
创意实现
由于镇江地处长江边,比较潮湿,早上会有一些雾气,为了拍摄古街建筑的历史沧桑感,也为了避开上午10点陆续的游人,我凌晨5点到达拍摄地,迅速拍摄了几个事先踩好的点。9点,雾气就散了。
拍摄新婚夫妇拍婚纱,我的镜头基本是舒缓运动的,和拍古街建筑的固定镜头形成对比。拍建筑,突出的是历史遗迹的静穆,岁月的沧桑。拍婚纱一段,突出的是人物的生动和举手投足的诗情画意。动静之间,时光流转。
建筑和化妆使用了交叉剪辑。
建筑从元、明、清到民国,妆面从现代到古典。无论是建筑年代风格和妆面都处在一个变化之中。建筑和化妆本不相干,一组交叉剪辑,慢慢浮现了它们之间的关联。
整片第一个镜头是雾气弥漫中的古街,最后一个镜头是同样位置,游客在导游的讲解中进入古街的画面。同样的景别、位置,两个镜头,古与今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