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画像作为肖像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由隐到显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画家自我意识的一步步觉醒。本文分析了伦勃朗的生平以及艺术家自青年到中年到晚年的自画像作品,伦勃朗的自画像展现他炉火纯青的绘画技法,不止表达他复杂的内心情感,也揭示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变迁,同时也体现艺术家逐步觉醒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自我意识;伦勃朗;自画像
一、肖像画发展概况
肖像画的产生最初是为某种巫术和宗教服务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达官权贵和僧侣们的特权。受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说”的长期影响,艺术家作为自然世界的模仿者,他们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还没能意识到自我。中世纪时期,肖像画的发展受到抑制。最初出现的自画像是画家在绘制宗教画的时候把自己的形象放置于其中,艺术家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性,要求改变中世纪时期的状况,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自我意识逐步觉醒。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画材的改进和表现技法的完善,自画像也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了自画像的创作,其中以伦勃朗自画像创作最多,且贯穿其一生。
二、伦勃朗生涯简介
伦勃朗于1606年7月15日生在荷兰共和国时期的莱顿。1621年,伦勃朗决定全身心投入于绘画。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由于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1650年代后,他的画更为宽阔有力,从1640年代开始,他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1661年是他作画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后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
伦勃朗的艺术生涯基本分为四个时期:
莱顿时期(约1625~1631),是伦勃朗的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一个准备时期。在伦勃朗的第一幅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他更符合一个学生形象,朝气蓬勃满怀希望。此时作品通常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在光线的塑造下层次丰富又极具戏剧性。
阿姆斯特丹早期(約1632-1640),从1632年起,定居阿姆斯特丹,在艺术上进入成熟阶段。成名作《杜尔普教授的解剖课》,突破传统团体肖像画的呆板程式,处理得逼真而生动。他还画了大量肖像画和宗教画,其中的宗教画主要以巴洛克风格为主。伦勃朗在他少数几篇文章中谈到,他力求在作品中,以显眼的人体姿态和运动来表达最巨大的内心情感。
阿姆斯特丹盛期(1640~1648)40年代,伦勃朗生活的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在艺术上进入深化阶段。同年,名画《夜巡》出世,《夜巡》接近于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使两个主要人物处于照明的中心,加强了整个画面宏伟的巴洛克气势。
晚年(1648~1669)伦勃朗生活得非常艰难。他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致使买画者并不多,家产被拍卖。家庭不幸和一系列的逆境并没有摧毁的坚强和倔强的老头,他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在去世前依旧绘制出了不朽的名画。
三、伦勃朗自画像形象的演变
伦勃朗的自画像反映了他高超的绘画技法,经过不断的深入塑造,记录了他自己的感受并将自己的这种形象和情感的典型化。他的自画像创作是丰富的,其形象从大学生到老年时的样子都有。伦勃朗对面部表情的捕捉是相当精确的,他对自己的脸庞、表情、皮肤、头发、各种姿势和相应的服饰都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研究在不同的动态和环境中运用不同的光。伦勃朗几乎每年都会为自己留下自画像。我们可以感受到伦勃朗精神世界的变化。
在伦勃朗早期的自画像创作中,他曾经是作为画面角落的守望者而存在的,体现了画家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在1633年的《下十字架》一画中,众人举着十字架上的耶稣,在耶稣的脚旁边那个举着木桩探出身来扭头看着大家的形象正是伦勃朗自己。另外,在很多画面的角落里都可以发现艺术家的身影,比如 1625年《石砸司提反》一画中,在司提反的头上那张伦勃朗的脸。甚至有人认为伦勃朗在他最著名的1642年《夜巡》中也隐藏着自己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提高,伦勃朗进一步把经过乔装改扮的自己放置于画面的显著位置,甚至成为画面中的独立形象。随着自我意识的再度觉醒,画家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求。
伦勃朗在《作为酒馆浪子的自画像》里,把自己描绘成一个浪子,他的妻子莎斯基亚以女侍者身份坐在他的腿上。伦勃朗和他的妻子衣着华丽,两人脸上显出新婚的甜蜜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画家在这幅自画像里借助华美的服饰和道具彰显自己的尊贵和富有,展现出画家已经成为当时上层社会的一员。
伦勃朗在1661年《扮成圣保罗的自画像》中,将自己扮成圣保罗的形象以此彰显自我的“神性”,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经历了年轻、富有、破产、亲人离世、事业不如意等一系列生活的磨难和沉重打击之后,伦勃朗显露出无奈的情绪。
随着地位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伦勃朗开始刻意突出自己的职业身份与职业自豪感。和职业密切相关的工具开始出现在他的自画像中。在他的《画室中的自画像》,画家将画架置于画面一半的位置,画家手拿画笔,面朝观者,自信满满地站在那里,在他身后的墙壁上还挂着调色板,一束光集中在伦勃朗和画架之间,突出了画家的形象。
17世纪4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伦勃朗的创作开始带有更多的现实意味。在1657年的自画像中,伦勃朗紧锁眉头,一双眼睛直视着前方,显得庄严神圣。沧桑有力的笔触显示画家的沉静忧郁和内心的困苦与寂寥。此时画家已经看淡了生活的苦难,面对命运的捉弄,他始终微笑着坚强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使得伦勃朗更加意识到自我,虽然眉头紧锁但眼神还是那么坚定。
四、结语
自画像体现了伦勃朗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艺术追求,也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真实再现。伦勃朗的自画像发展经历了由附属到独立,艺术家在画面中的位置由边角逐渐靠近画面中心,由隐藏自己的职业到刻意突出以及象征身份和地位的服饰的变化等,反映出艺术家追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愿望,体现了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艺术家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
参考文献:
[1] [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2] 刘君.肖像中的深意—社会史视角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自我肖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4
[3] 李觉辉. 论伦勃朗绘画在艺术审美上的新追求[M].美术大观,2007(4)
关键词:自我意识;伦勃朗;自画像
一、肖像画发展概况
肖像画的产生最初是为某种巫术和宗教服务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达官权贵和僧侣们的特权。受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说”的长期影响,艺术家作为自然世界的模仿者,他们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还没能意识到自我。中世纪时期,肖像画的发展受到抑制。最初出现的自画像是画家在绘制宗教画的时候把自己的形象放置于其中,艺术家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性,要求改变中世纪时期的状况,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自我意识逐步觉醒。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画材的改进和表现技法的完善,自画像也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了自画像的创作,其中以伦勃朗自画像创作最多,且贯穿其一生。
二、伦勃朗生涯简介
伦勃朗于1606年7月15日生在荷兰共和国时期的莱顿。1621年,伦勃朗决定全身心投入于绘画。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由于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1650年代后,他的画更为宽阔有力,从1640年代开始,他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1661年是他作画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后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
伦勃朗的艺术生涯基本分为四个时期:
莱顿时期(约1625~1631),是伦勃朗的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一个准备时期。在伦勃朗的第一幅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他更符合一个学生形象,朝气蓬勃满怀希望。此时作品通常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在光线的塑造下层次丰富又极具戏剧性。
阿姆斯特丹早期(約1632-1640),从1632年起,定居阿姆斯特丹,在艺术上进入成熟阶段。成名作《杜尔普教授的解剖课》,突破传统团体肖像画的呆板程式,处理得逼真而生动。他还画了大量肖像画和宗教画,其中的宗教画主要以巴洛克风格为主。伦勃朗在他少数几篇文章中谈到,他力求在作品中,以显眼的人体姿态和运动来表达最巨大的内心情感。
阿姆斯特丹盛期(1640~1648)40年代,伦勃朗生活的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在艺术上进入深化阶段。同年,名画《夜巡》出世,《夜巡》接近于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使两个主要人物处于照明的中心,加强了整个画面宏伟的巴洛克气势。
晚年(1648~1669)伦勃朗生活得非常艰难。他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致使买画者并不多,家产被拍卖。家庭不幸和一系列的逆境并没有摧毁的坚强和倔强的老头,他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在去世前依旧绘制出了不朽的名画。
三、伦勃朗自画像形象的演变
伦勃朗的自画像反映了他高超的绘画技法,经过不断的深入塑造,记录了他自己的感受并将自己的这种形象和情感的典型化。他的自画像创作是丰富的,其形象从大学生到老年时的样子都有。伦勃朗对面部表情的捕捉是相当精确的,他对自己的脸庞、表情、皮肤、头发、各种姿势和相应的服饰都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研究在不同的动态和环境中运用不同的光。伦勃朗几乎每年都会为自己留下自画像。我们可以感受到伦勃朗精神世界的变化。
在伦勃朗早期的自画像创作中,他曾经是作为画面角落的守望者而存在的,体现了画家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在1633年的《下十字架》一画中,众人举着十字架上的耶稣,在耶稣的脚旁边那个举着木桩探出身来扭头看着大家的形象正是伦勃朗自己。另外,在很多画面的角落里都可以发现艺术家的身影,比如 1625年《石砸司提反》一画中,在司提反的头上那张伦勃朗的脸。甚至有人认为伦勃朗在他最著名的1642年《夜巡》中也隐藏着自己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提高,伦勃朗进一步把经过乔装改扮的自己放置于画面的显著位置,甚至成为画面中的独立形象。随着自我意识的再度觉醒,画家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求。
伦勃朗在《作为酒馆浪子的自画像》里,把自己描绘成一个浪子,他的妻子莎斯基亚以女侍者身份坐在他的腿上。伦勃朗和他的妻子衣着华丽,两人脸上显出新婚的甜蜜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画家在这幅自画像里借助华美的服饰和道具彰显自己的尊贵和富有,展现出画家已经成为当时上层社会的一员。
伦勃朗在1661年《扮成圣保罗的自画像》中,将自己扮成圣保罗的形象以此彰显自我的“神性”,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经历了年轻、富有、破产、亲人离世、事业不如意等一系列生活的磨难和沉重打击之后,伦勃朗显露出无奈的情绪。
随着地位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伦勃朗开始刻意突出自己的职业身份与职业自豪感。和职业密切相关的工具开始出现在他的自画像中。在他的《画室中的自画像》,画家将画架置于画面一半的位置,画家手拿画笔,面朝观者,自信满满地站在那里,在他身后的墙壁上还挂着调色板,一束光集中在伦勃朗和画架之间,突出了画家的形象。
17世纪4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伦勃朗的创作开始带有更多的现实意味。在1657年的自画像中,伦勃朗紧锁眉头,一双眼睛直视着前方,显得庄严神圣。沧桑有力的笔触显示画家的沉静忧郁和内心的困苦与寂寥。此时画家已经看淡了生活的苦难,面对命运的捉弄,他始终微笑着坚强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使得伦勃朗更加意识到自我,虽然眉头紧锁但眼神还是那么坚定。
四、结语
自画像体现了伦勃朗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艺术追求,也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真实再现。伦勃朗的自画像发展经历了由附属到独立,艺术家在画面中的位置由边角逐渐靠近画面中心,由隐藏自己的职业到刻意突出以及象征身份和地位的服饰的变化等,反映出艺术家追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愿望,体现了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艺术家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
参考文献:
[1] [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2] 刘君.肖像中的深意—社会史视角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自我肖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4
[3] 李觉辉. 论伦勃朗绘画在艺术审美上的新追求[M].美术大观,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