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黎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典型的文化内涵的纹样,是整个黎族的生存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体现,是集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为一体的艺术瑰宝。 它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为美术教学的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经过对海南黎族文化的认真了解、考察,对海南黎族传统纹样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进行美术教学的探究。
【关键词】:素材性课程资源;黎族传统纹样;美术教学
黎族传统纹样承载着黎族人民的文脉精神,具有独特性、多样性、装饰性和神秘性。其纹样非常巧妙地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动植物或者以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为对象,运用夸张、比拟、几何抽象化等不同的艺术手法绘作成纹样图案,体现了大吉大利祝福的精神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民俗气息和历史文化,反映当时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直到今天,这些纹样对我们来说仍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因此,黎族传统纹样可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运用于美术教学当中。
一、黎族传统纹样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实施条件
黎族传统纹样种类较多,有人形纹、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图案纹样,但最常用得是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黎族人民通过夸张、变形等创造手法,把他们的生活生产场景或美好幸福的愿望以图案纹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内容丰富,色彩美观,具有可视性、艺术性、民族性(如图1所示)。
图1 黎族服饰图案(图片来源 海南图书馆)
在黎族传统纹样当中,婚礼图是典型的人形纹样代表,表现结婚时的热闹场景,场面开阔,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黎族地域风情。动物纹样的类别多样,其中最常见的为青蛙纹,因为青蛙纹图案来自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传说女娲是“月神”,月中的嫦娥是蟾蜍额化身。[1]同时黎族人民对青蛙赋予了母爱与避邪的象征意义,可见青蛙纹赋予的感情多么独特。植物纹样中棉花纹、花草纹代表了根深叶茂,人丁兴旺,繁衍生息的寄意。图案纹样的形式的形成并非人们常说的那样,“仔细观察,抓住特征,概括集中,夸张变形,删繁就简”等这么简单,它还蕴含着古老的审美情感。如人形纹大力神的产生,据说五指山就是他的化身,传说远古的时候,天地间只有几丈高,各有七个太阳和月亮,炙热无比并昼夜不分,后来大力神出现把天撑起,并射掉六个太阳和月亮,人们得以幸福的生存繁衍了下来,到了他逝世便化身为五指山,扔就把天给撑起来保护人们的安全。
黎族人民将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抽象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极高欣赏价值的图案纹样,不仅起到美化装饰作用,在某些层面上反映原始思维的特征,以此寄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健康长寿的美好盼望的热烈憧憬,具有“永恒的魅力”。所以,黎族传统纹样类型的丰富性可为美术教学资源提供大量的素材与灵感,也使得蕴含着黎族人民的审美理想、美学价值的黎族传统纹样艺术得到了关注、宣传和继承。
二、美术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质,强调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表明美术课程并不仅仅只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还应该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审美价值,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提供广泛的文化情境资源,引导学生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在黎族传统纹样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都应该在人文关怀的前提下进行思考和探索,也只有在人文的背景下,我们才能建立全新的美术课程资源观,重视传统纹样在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模仿借鉴相结合
黎族传统纹样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的应掌握正确的方法,注重传承性和运用性。对其形式不是一味的单纯的模仿,毫无法度的变形,片面的追求原始风,这是不足取的。这种不求甚解只会有粗俗之气,封闭而缺乏生气而与美术教学格格不入。所以,将具有潜在的素材性美术资源价值的黎族传统纹样运用美术教学中,应把握这一个度:在模仿的同时借鉴对其暗含者符合艺术个性的因素进行选择,借鉴其精华来充实自己的艺术创作并展现新的生机。从美术教学的独特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去保护传承这一传统,特别是黎族传统纹样,但在继承的同时,不要忘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把黎族传统纹样与现代美术教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既有教育性又有传承性,增加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逐渐地渗透黎族传统纹样的传承意思,逐渐地使人们了解黎族传统纹样的内涵与精神,丰富其文化意义。
(二)“钻进去”与“打出来”
记得李可染先生曾说过一句经典名言:“以最大的功夫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所以说,要使黎族传统纹样更具有传承性、永恒性,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的标志,在美术教学中应要“打进去”,多动脑筋深入思考理解内涵,也要“打出来”,新颖独特渗透各方。不是只是简单地继承,流于形式而应该在发展中求舍,在传承中扬弃,并对其传统的元素进行再创造,同时“钻进去”把握黎族传统纹样的精神实质与内涵,“打出来”结合现代美术教学的方式和规律的特点,让这种文化气韵在现代美术教学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总而言之,只有对黎族传统纹样内涵的了解认识,继承发展的同时能进行理论的思考;只有在对黎族传统纹样元素的模仿的同时能借鑒改造,将其融入现代美术教学理念中, “钻进去”与“打出来”,巧妙结合,才能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学习传承,才能融入到我们现代生活和艺术教学的新血液中去。润若才不会失去了开发的意义。希望在我们的生活的今天,黎族传统纹样的保护与发展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让她得到不断的发展,成为素材性美术课程资源,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主编.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2]左汉中著.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
【关键词】:素材性课程资源;黎族传统纹样;美术教学
黎族传统纹样承载着黎族人民的文脉精神,具有独特性、多样性、装饰性和神秘性。其纹样非常巧妙地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动植物或者以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为对象,运用夸张、比拟、几何抽象化等不同的艺术手法绘作成纹样图案,体现了大吉大利祝福的精神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民俗气息和历史文化,反映当时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直到今天,这些纹样对我们来说仍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因此,黎族传统纹样可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运用于美术教学当中。
一、黎族传统纹样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实施条件
黎族传统纹样种类较多,有人形纹、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图案纹样,但最常用得是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黎族人民通过夸张、变形等创造手法,把他们的生活生产场景或美好幸福的愿望以图案纹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内容丰富,色彩美观,具有可视性、艺术性、民族性(如图1所示)。
图1 黎族服饰图案(图片来源 海南图书馆)
在黎族传统纹样当中,婚礼图是典型的人形纹样代表,表现结婚时的热闹场景,场面开阔,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黎族地域风情。动物纹样的类别多样,其中最常见的为青蛙纹,因为青蛙纹图案来自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传说女娲是“月神”,月中的嫦娥是蟾蜍额化身。[1]同时黎族人民对青蛙赋予了母爱与避邪的象征意义,可见青蛙纹赋予的感情多么独特。植物纹样中棉花纹、花草纹代表了根深叶茂,人丁兴旺,繁衍生息的寄意。图案纹样的形式的形成并非人们常说的那样,“仔细观察,抓住特征,概括集中,夸张变形,删繁就简”等这么简单,它还蕴含着古老的审美情感。如人形纹大力神的产生,据说五指山就是他的化身,传说远古的时候,天地间只有几丈高,各有七个太阳和月亮,炙热无比并昼夜不分,后来大力神出现把天撑起,并射掉六个太阳和月亮,人们得以幸福的生存繁衍了下来,到了他逝世便化身为五指山,扔就把天给撑起来保护人们的安全。
黎族人民将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抽象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极高欣赏价值的图案纹样,不仅起到美化装饰作用,在某些层面上反映原始思维的特征,以此寄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健康长寿的美好盼望的热烈憧憬,具有“永恒的魅力”。所以,黎族传统纹样类型的丰富性可为美术教学资源提供大量的素材与灵感,也使得蕴含着黎族人民的审美理想、美学价值的黎族传统纹样艺术得到了关注、宣传和继承。
二、美术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质,强调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表明美术课程并不仅仅只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还应该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审美价值,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提供广泛的文化情境资源,引导学生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在黎族传统纹样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都应该在人文关怀的前提下进行思考和探索,也只有在人文的背景下,我们才能建立全新的美术课程资源观,重视传统纹样在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模仿借鉴相结合
黎族传统纹样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的应掌握正确的方法,注重传承性和运用性。对其形式不是一味的单纯的模仿,毫无法度的变形,片面的追求原始风,这是不足取的。这种不求甚解只会有粗俗之气,封闭而缺乏生气而与美术教学格格不入。所以,将具有潜在的素材性美术资源价值的黎族传统纹样运用美术教学中,应把握这一个度:在模仿的同时借鉴对其暗含者符合艺术个性的因素进行选择,借鉴其精华来充实自己的艺术创作并展现新的生机。从美术教学的独特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去保护传承这一传统,特别是黎族传统纹样,但在继承的同时,不要忘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把黎族传统纹样与现代美术教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既有教育性又有传承性,增加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逐渐地渗透黎族传统纹样的传承意思,逐渐地使人们了解黎族传统纹样的内涵与精神,丰富其文化意义。
(二)“钻进去”与“打出来”
记得李可染先生曾说过一句经典名言:“以最大的功夫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所以说,要使黎族传统纹样更具有传承性、永恒性,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的标志,在美术教学中应要“打进去”,多动脑筋深入思考理解内涵,也要“打出来”,新颖独特渗透各方。不是只是简单地继承,流于形式而应该在发展中求舍,在传承中扬弃,并对其传统的元素进行再创造,同时“钻进去”把握黎族传统纹样的精神实质与内涵,“打出来”结合现代美术教学的方式和规律的特点,让这种文化气韵在现代美术教学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总而言之,只有对黎族传统纹样内涵的了解认识,继承发展的同时能进行理论的思考;只有在对黎族传统纹样元素的模仿的同时能借鑒改造,将其融入现代美术教学理念中, “钻进去”与“打出来”,巧妙结合,才能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学习传承,才能融入到我们现代生活和艺术教学的新血液中去。润若才不会失去了开发的意义。希望在我们的生活的今天,黎族传统纹样的保护与发展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让她得到不断的发展,成为素材性美术课程资源,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主编.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2]左汉中著.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