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来源 :科学大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关键词:角色扮演;开展实践;深化认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24-00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认知水平。
  
  三、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摘要:作者认为,对职高生的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输得出,社会满意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并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个性和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关键词:职高生;教育策略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122-001从我校近几年所招收的职高学生的总体情况看,虽然大多数能遵规守纪,服从管理,在学校管束
摘 要:作者由衷地感到,和学生一起愉快地学习,被学生感染,与学生同乐,是为人师表的骄傲。关键词:老师; 学生; 师生同乐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95-001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十六年前我不顾家人的反对独自一人到青岛师范面试的情景。三年青师校园生活后,我如愿以偿地站在三尺讲台前,面对着四十多双清澈无邪的眼睛,看着这些比我小七八岁的学生
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GIS(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和实践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特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多层次、渐进式、系统化"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环节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利用GIS知识和工具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摘要:讲解是体育课堂必须的教学环节,用语言的方法把动作要领直观地传递给学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 讲解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48-001  讲解有一定的艺术性,只有用语简练、重点突出、目的明确的讲解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有效地掌握技术动作。那么,讲解些什么,怎样讲解才
摘要:在高校排球普修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在进行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时,往往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发生一些实际上可以避免的运动创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避免这些运动创伤的出现。  关键词:高校排球; 排球普修课; 运动创伤预防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49-001  在高校排球普修课的实际教学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