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场工程师是现代现代经济发展和企业升级转型所急需的人才。本文通过对现场工程师的内涵进行了深入了解,明确了实践教学在现场工程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目前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与现场工程师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出了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现场工程师 实践教学 培养措施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技术转型的研究》(课题编号:QN20163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230-01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教改项目,旨在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沧州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立足沧州,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培养具有较强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它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度一致。因此,深入了解现场工程师的内涵,探索工科专业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措施,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更是深入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促进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现场工程师的内涵
现场工程师就是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上,用科学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仅给产品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咨询解答、故障分析和排除、现场技术指导、产品培训等,还负责制定相关的、产品说明书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文档,是连接普通技术操作人员和研究工程师的桥梁。他们既要领会、理解、落实研究人员的设计意图,又必须通过加强集体协作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研究型人才的研发、设计、规划、决策等转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1]。
二、目前实践教学环节在现场工程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现场工程师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必须要具有很强的现场能力,而实践教学环节可培养现场能力。虽然现在应用型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显著增加,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因为种种原因,实践教学环节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企业对学生的现场能力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项目较少。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只能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验证,试验内容简单粗糙,学生不必要去需考虑工程条件和工程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为缺少对试验项目方案的设计、修改、调试、分析等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实验项目,所以并不能提升学生解决具体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较少。学生的科研意识比较薄弱,总觉得科研项目遥不可及,慢慢就丧失了科研兴趣。即使一些学生参与了教师的科研项目,但是也只是做一些事务性工作,不能深入科研项目,也不能对科研项目的整体工作有深入体验,不能锻炼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
学生到企业实习较困难。校企合作因为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因为学生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这就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够,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去接纳实习学生。即使一些企业接纳了学生实习,也只是以参观的形式,基本都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现场能力。
毕业设计环节较弱。虽然很多毕业设计的题目来源与企业,来源与实践,但是因为学生缺乏工程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对题目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一些设计结果虽然理论上满足要求,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是行不通。
学生的现场能力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等多方面不断求索,构建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创造多种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强化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融入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工程意识的灌输,加强工程能力和现场能力的培养[2]。
三、培养措施
1、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课外科技活动、职业技能训练、人文素质培养等相结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建设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工科专业以培养在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定位,具有较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在课程结构、体系等建设中将突出能力培养,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模式。
3、实施“项目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方式。就是将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综合课程设计与企业生产一线相结合,题目源于企业,并且成果应用于企业中,校企双方优化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项目化”合作教育模式,能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构建与现场工程师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把实践环节从过去的“辅助”的地位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建立了“四步式”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步:以课程实验、电工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础专业技能,使学生获得基础实践能力训练;
第二步:以综合课程设计、电气控制实习等教学内容的开展,培养学生初步的电气工程应用能力;
第三步: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岗位技能培训等工作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能力和初步的研发能力;
第四步:以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工程师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职业化实践能力的发展。
通过构建并实践“四步式”循序渐进、四年培养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具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工程实践能力,能在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技术领域从事系统研制、开发、运行和维护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史铭之.技术本科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61-66
[2]杨宗强,李杰,刘春英,李广辉.构建“三层次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工科院校学生工程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
【关键词】现场工程师 实践教学 培养措施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技术转型的研究》(课题编号:QN20163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230-01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教改项目,旨在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沧州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立足沧州,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培养具有较强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它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度一致。因此,深入了解现场工程师的内涵,探索工科专业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措施,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更是深入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促进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现场工程师的内涵
现场工程师就是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上,用科学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仅给产品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咨询解答、故障分析和排除、现场技术指导、产品培训等,还负责制定相关的、产品说明书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文档,是连接普通技术操作人员和研究工程师的桥梁。他们既要领会、理解、落实研究人员的设计意图,又必须通过加强集体协作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研究型人才的研发、设计、规划、决策等转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1]。
二、目前实践教学环节在现场工程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现场工程师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必须要具有很强的现场能力,而实践教学环节可培养现场能力。虽然现在应用型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显著增加,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因为种种原因,实践教学环节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企业对学生的现场能力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项目较少。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只能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验证,试验内容简单粗糙,学生不必要去需考虑工程条件和工程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为缺少对试验项目方案的设计、修改、调试、分析等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实验项目,所以并不能提升学生解决具体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较少。学生的科研意识比较薄弱,总觉得科研项目遥不可及,慢慢就丧失了科研兴趣。即使一些学生参与了教师的科研项目,但是也只是做一些事务性工作,不能深入科研项目,也不能对科研项目的整体工作有深入体验,不能锻炼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
学生到企业实习较困难。校企合作因为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因为学生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这就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够,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去接纳实习学生。即使一些企业接纳了学生实习,也只是以参观的形式,基本都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现场能力。
毕业设计环节较弱。虽然很多毕业设计的题目来源与企业,来源与实践,但是因为学生缺乏工程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对题目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一些设计结果虽然理论上满足要求,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是行不通。
学生的现场能力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等多方面不断求索,构建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创造多种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强化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融入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工程意识的灌输,加强工程能力和现场能力的培养[2]。
三、培养措施
1、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课外科技活动、职业技能训练、人文素质培养等相结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建设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工科专业以培养在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定位,具有较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在课程结构、体系等建设中将突出能力培养,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模式。
3、实施“项目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方式。就是将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综合课程设计与企业生产一线相结合,题目源于企业,并且成果应用于企业中,校企双方优化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项目化”合作教育模式,能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构建与现场工程师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把实践环节从过去的“辅助”的地位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建立了“四步式”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步:以课程实验、电工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础专业技能,使学生获得基础实践能力训练;
第二步:以综合课程设计、电气控制实习等教学内容的开展,培养学生初步的电气工程应用能力;
第三步: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岗位技能培训等工作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能力和初步的研发能力;
第四步:以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工程师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职业化实践能力的发展。
通过构建并实践“四步式”循序渐进、四年培养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具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工程实践能力,能在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技术领域从事系统研制、开发、运行和维护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史铭之.技术本科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61-66
[2]杨宗强,李杰,刘春英,李广辉.构建“三层次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工科院校学生工程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