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共享,不潮流”“始于颜值,陷于实力,忠于服务”……共享出行时下已成为市民生活的热门话题。
如今,一辆辆外观醒目、设计炫酷的共享电单车,已经成为早晚交通高峰宁波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款受到宁波市民追捧的“小遛共享”电单车,来自一家宁波的互联网企业——宁波小遛共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6月,宁波小遛共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宁波鄞州信息孵化园。短短三年时间,“小遛共享”已在宁波投放1.5万余辆电单车,覆盖鄞州、海曙、江北、余姚及宁波杭州湾新区等区域。除宁波外,“小遛共享”还在全国超过100个城区投放近10万辆车,覆盖北京、天津、杭州、长沙、南昌、合肥等大中城市,注册用户达千万。
共享电单车新牌局之下,“小遛共享”缘何突围?“我给出的答案是‘小遛共享’拥有高端化的核心产品、精细化的运营和不断升级的黑科技。”宁波小遛共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力宏自信地说道。
·密码1·在产品上下功夫
在资本的驱动下,共享单车走了一个短平快的路线,以流量思维进行盲目地驱动,过量投放后运营和管理都没办法跟上,造成了共享单车“垃圾成山”等现象。王力宏表示,“小遛共享”需要做的便是回归商业本质,在产品上下功夫,不被资本和流量所惑。“让短途出行更简单”,这是“小遛共享”的初心。
2017年8月,“小遛共享”第一代电单车正式投放。为了给用户提供安全、优质的电单车,“小遛共享”委托国内最大的电动单车生产品牌商——雅迪集团负责电单车的设计和制造,每辆“小遛”的成本价高达5000元。
正式投车后,“小遛共享”发现电单车在骑行舒适度、性能等方面仍有提升改进空间。于是,第一代车投放后不到半年时间,“小遛共享”开始自主研发电单车。“这也是‘小遛共享’和其他公司最大的区别之一,在起步阶段就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进行研发。”王力宏表示。
在第二代电单车研发过程中,“小遛共享”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结合人机工程学,让用户在骑行电单车过程中不再猫着腰,而是保持最舒服的骑行姿态;调整坐垫的宽度,提升用户骑行舒适度;为缓解电单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颠簸,加入汽车级减震……
今年4月,“小遛共享”第三代电单车正式投放。“小遛共享”电单车一改往日形象,“身材”大变样,从脚蹬、把手等硬件结构到内部的软件技术,都得到了全面的升级。
“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优质的产品。”王力宏表示,“于‘小遛共享’而言,便是不断提升电单车性能和安全性,让每个用户拥有良好的骑行体验。”
·密码2·实行精细化管理
有了此前共享单车“垃圾成山”的前车之鉴,“小遛共享”在车辆进驻城市选择及投放数量上一直有着一套严格的标准。比如,城市规模是“小遛共享”考察进驻城市的重要依据;在车辆投放数量上,“小遛共享”坚持城市人口和车辆比例为150∶1的大原则,从不过度投放……
针对用户违停情况,“小遛共享”会先电话告知和劝导用户。如果用户被告知后依然乱停乱放,“小遛共享”将进行相应的处罚。对于乱停乱放四次以上的用户,其小遛账户将会被冻结,不允许其使用小遛车辆。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小遛共享”线上系统可以监测到各个区域的车辆分布情况,并分析小遛的需求情况。针对发生堆积的区域,线上系统发出报警,线下运营人员马上进行调度,让车辆有效分布,避免车辆堆积,影响附近交通。
由于电单车要么被用户在室外使用,要么停靠在路边,卫生问题成了一大隐患。车辆的卫生状况既影响用户体验,又影响市容市貌。王力宏告诉记者,“小遛共享”团队非常注重对车辆的日常维护,设立了24小时巡查制。在“小遛共享”,有一群“换电小哥”,每天都会到路面上检查车辆,包括换电池、擦车、检修故障等固定步骤。“每月27日是公司的‘擦车日’,在这一天,无论是什么岗位的员工,包括公司领导都会来到路边停放点,带上抹布擦拭小遛,我们把每一辆车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王力宏说道。
在鄞州区清宁街“小遛共享”电单车停放点,只见“换电小哥”更换电池后,拿出颜色深浅不一的两块毛巾和一块方巾,用浅色毛巾擦拭车身上半部分,用深色毛巾擦拭车身下半部分,用方巾擦拭头盔后再进行消毒,擦拭结束后又仔细检查车上的刹车、铃铛等部件。“服务好每一辆车、每一颗螺丝钉,保证每时每刻每条街上的每一辆车都摆放整齐、干净整洁,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骑行体验,是我们的宗旨。”“换电小哥”潘兴路告诉记者。
去年7月1日,《宁波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要求骑行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头盔。“小遛共享”随即对各地投放的车辆配备安全头盔,让骑行人员无后顾之忧。随时对市场变化、政府政策调整做出反应,这也是“小遛共享”实行精细化管理的一大要义。
·密码3·用黑科技终结乱停车
虽然共享电单车带来了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但也带来了乱停乱放等问题,给城市治理带来一定困难。为了解决以上难题,“小遛共享”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答案。
解决电单车乱停乱放现象,离不开黑科技的加持。在王力宏看来,对于共享两轮车行业长久以来管理较难、投放过多、乱停乱放等情况,归根结底要从技术上而不是人员上解决。“小遛共享”作为创业型企业,一直重视技术研发,近年来研发累计投入高达3000万元,陆续申请了10项软件著作权、12项发明专利和8项其他专利。
为了规范停车、维护市容市貌,“小遛共享”将运营区域划分成多个管理区域,每个区域采用先进的“GPS+北斗”双卫星定位系统电子围栏技术,在设置围栏的地点才能还车,反之则无法还车成功。
尽管电子围栏技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户乱停乱放行为,但是“小遛共享”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规范停车的道路上寻求平衡点。今年4月,“小遛共享”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两项黑科技——90°规范停车技术和亚米级精准停车技术。如果说,电子围栏有效约束了用户四处停放的习惯,那么90°规范停车技术、亚米级精准停车技术和电子围栏的结合,将从根本上解决电单车乱停乱放的行业难题。
早在三年前,“小遛共享”就开始筹备研发90°规范停车技术。在这三年间,“小遛共享”投入了大量的研发人力和成本,联合国内外专业的技术企业,包括与自行车骑行十分普及的瑞士研发团队深度合作。经过多年探索,“小遛共享”成功研发90°规范停车技术并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第三代“小遛共享”电单车采用的90°规范停车技术,是指当“小遛”的用户用完车后,需要把车辆停放在系统规定好的停车点位,同时垂直马路牙子(路缘石)90°进行摆放,这样系统才会允许还车,结束计费,如果将车辆随意停放,则无法还车成功。王力宏解释道,以90°为标准,首先车辆的摆放会十分规范,用户在取用车辆时会更加方便,其次在车辆数量增多之后,不但不会影响市容,反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亚米级精准停车技术,则是通过集成“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定制RTK差分定位算法+接入高精度定位服务”,消除卫星定位的各种误差,从而实现亚米级精准停车,可控制车辆精准停在P点内,误差不超过1米。
埋头做事,回归商业本质,真正去满足用户及城市环境的需求,这是“小遛共享”成长的原动力和密码。去年,“小遛共享”服务费已超过2亿元,已然在共享电单车竞争格局中走出一条高经营性现金流、高用户黏合度的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新路。“未来,‘小遛共享’将繼续专注于产品和服务,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让城市管理更加精细。”王力宏表示。■
如今,一辆辆外观醒目、设计炫酷的共享电单车,已经成为早晚交通高峰宁波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款受到宁波市民追捧的“小遛共享”电单车,来自一家宁波的互联网企业——宁波小遛共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6月,宁波小遛共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宁波鄞州信息孵化园。短短三年时间,“小遛共享”已在宁波投放1.5万余辆电单车,覆盖鄞州、海曙、江北、余姚及宁波杭州湾新区等区域。除宁波外,“小遛共享”还在全国超过100个城区投放近10万辆车,覆盖北京、天津、杭州、长沙、南昌、合肥等大中城市,注册用户达千万。
共享电单车新牌局之下,“小遛共享”缘何突围?“我给出的答案是‘小遛共享’拥有高端化的核心产品、精细化的运营和不断升级的黑科技。”宁波小遛共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力宏自信地说道。
·密码1·在产品上下功夫
在资本的驱动下,共享单车走了一个短平快的路线,以流量思维进行盲目地驱动,过量投放后运营和管理都没办法跟上,造成了共享单车“垃圾成山”等现象。王力宏表示,“小遛共享”需要做的便是回归商业本质,在产品上下功夫,不被资本和流量所惑。“让短途出行更简单”,这是“小遛共享”的初心。
2017年8月,“小遛共享”第一代电单车正式投放。为了给用户提供安全、优质的电单车,“小遛共享”委托国内最大的电动单车生产品牌商——雅迪集团负责电单车的设计和制造,每辆“小遛”的成本价高达5000元。
正式投车后,“小遛共享”发现电单车在骑行舒适度、性能等方面仍有提升改进空间。于是,第一代车投放后不到半年时间,“小遛共享”开始自主研发电单车。“这也是‘小遛共享’和其他公司最大的区别之一,在起步阶段就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进行研发。”王力宏表示。
在第二代电单车研发过程中,“小遛共享”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结合人机工程学,让用户在骑行电单车过程中不再猫着腰,而是保持最舒服的骑行姿态;调整坐垫的宽度,提升用户骑行舒适度;为缓解电单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颠簸,加入汽车级减震……
今年4月,“小遛共享”第三代电单车正式投放。“小遛共享”电单车一改往日形象,“身材”大变样,从脚蹬、把手等硬件结构到内部的软件技术,都得到了全面的升级。
“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优质的产品。”王力宏表示,“于‘小遛共享’而言,便是不断提升电单车性能和安全性,让每个用户拥有良好的骑行体验。”
·密码2·实行精细化管理
有了此前共享单车“垃圾成山”的前车之鉴,“小遛共享”在车辆进驻城市选择及投放数量上一直有着一套严格的标准。比如,城市规模是“小遛共享”考察进驻城市的重要依据;在车辆投放数量上,“小遛共享”坚持城市人口和车辆比例为150∶1的大原则,从不过度投放……
针对用户违停情况,“小遛共享”会先电话告知和劝导用户。如果用户被告知后依然乱停乱放,“小遛共享”将进行相应的处罚。对于乱停乱放四次以上的用户,其小遛账户将会被冻结,不允许其使用小遛车辆。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小遛共享”线上系统可以监测到各个区域的车辆分布情况,并分析小遛的需求情况。针对发生堆积的区域,线上系统发出报警,线下运营人员马上进行调度,让车辆有效分布,避免车辆堆积,影响附近交通。
由于电单车要么被用户在室外使用,要么停靠在路边,卫生问题成了一大隐患。车辆的卫生状况既影响用户体验,又影响市容市貌。王力宏告诉记者,“小遛共享”团队非常注重对车辆的日常维护,设立了24小时巡查制。在“小遛共享”,有一群“换电小哥”,每天都会到路面上检查车辆,包括换电池、擦车、检修故障等固定步骤。“每月27日是公司的‘擦车日’,在这一天,无论是什么岗位的员工,包括公司领导都会来到路边停放点,带上抹布擦拭小遛,我们把每一辆车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王力宏说道。
在鄞州区清宁街“小遛共享”电单车停放点,只见“换电小哥”更换电池后,拿出颜色深浅不一的两块毛巾和一块方巾,用浅色毛巾擦拭车身上半部分,用深色毛巾擦拭车身下半部分,用方巾擦拭头盔后再进行消毒,擦拭结束后又仔细检查车上的刹车、铃铛等部件。“服务好每一辆车、每一颗螺丝钉,保证每时每刻每条街上的每一辆车都摆放整齐、干净整洁,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骑行体验,是我们的宗旨。”“换电小哥”潘兴路告诉记者。
去年7月1日,《宁波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要求骑行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头盔。“小遛共享”随即对各地投放的车辆配备安全头盔,让骑行人员无后顾之忧。随时对市场变化、政府政策调整做出反应,这也是“小遛共享”实行精细化管理的一大要义。
·密码3·用黑科技终结乱停车
虽然共享电单车带来了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但也带来了乱停乱放等问题,给城市治理带来一定困难。为了解决以上难题,“小遛共享”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答案。
解决电单车乱停乱放现象,离不开黑科技的加持。在王力宏看来,对于共享两轮车行业长久以来管理较难、投放过多、乱停乱放等情况,归根结底要从技术上而不是人员上解决。“小遛共享”作为创业型企业,一直重视技术研发,近年来研发累计投入高达3000万元,陆续申请了10项软件著作权、12项发明专利和8项其他专利。
为了规范停车、维护市容市貌,“小遛共享”将运营区域划分成多个管理区域,每个区域采用先进的“GPS+北斗”双卫星定位系统电子围栏技术,在设置围栏的地点才能还车,反之则无法还车成功。
尽管电子围栏技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户乱停乱放行为,但是“小遛共享”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规范停车的道路上寻求平衡点。今年4月,“小遛共享”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两项黑科技——90°规范停车技术和亚米级精准停车技术。如果说,电子围栏有效约束了用户四处停放的习惯,那么90°规范停车技术、亚米级精准停车技术和电子围栏的结合,将从根本上解决电单车乱停乱放的行业难题。
早在三年前,“小遛共享”就开始筹备研发90°规范停车技术。在这三年间,“小遛共享”投入了大量的研发人力和成本,联合国内外专业的技术企业,包括与自行车骑行十分普及的瑞士研发团队深度合作。经过多年探索,“小遛共享”成功研发90°规范停车技术并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第三代“小遛共享”电单车采用的90°规范停车技术,是指当“小遛”的用户用完车后,需要把车辆停放在系统规定好的停车点位,同时垂直马路牙子(路缘石)90°进行摆放,这样系统才会允许还车,结束计费,如果将车辆随意停放,则无法还车成功。王力宏解释道,以90°为标准,首先车辆的摆放会十分规范,用户在取用车辆时会更加方便,其次在车辆数量增多之后,不但不会影响市容,反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亚米级精准停车技术,则是通过集成“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定制RTK差分定位算法+接入高精度定位服务”,消除卫星定位的各种误差,从而实现亚米级精准停车,可控制车辆精准停在P点内,误差不超过1米。
埋头做事,回归商业本质,真正去满足用户及城市环境的需求,这是“小遛共享”成长的原动力和密码。去年,“小遛共享”服务费已超过2亿元,已然在共享电单车竞争格局中走出一条高经营性现金流、高用户黏合度的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新路。“未来,‘小遛共享’将繼续专注于产品和服务,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让城市管理更加精细。”王力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