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f3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71-0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对于这堂课的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现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几点说明五个方面给大家介绍:
  1教材分析
  首先是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般三角形和轴对称的基础上学习的一种特殊的三角形,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学习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等几何图形的预备知识,还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另外,研究和学习本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养成在等腰三角形中添加适当辅助线的意识,以及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确立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难点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2教学目标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以下三个方面:
  (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能进行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在等腰三角形中添加适当辅助线的意识,并通过添加辅助线,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从而深入领会分析几何证明题的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追寻规律,研究问题的方法,尤其是研究几何对象的基本思路。
  3教法与学法分析
  组织学生以小组活动为载体,交流探究为主线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感知,大胆猜想,并引导他们探究,论证,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交流学习的空间和平台,促进学生新的知识,能力生成。
  4教学过程
  4.1首先是兴趣导入,复习旧知。师生共同欣赏一组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并让学生按照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利用两个三角板构造一组图形,要求:
  (1)拼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2)拼得的轴对称图形是三角形。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按要求拼图,教师收集成果,并及时设问:
  你拼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并质疑:“等腰三角形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及两腰相等的特点外,还有哪些特殊的性质?”从而引出课题。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感知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有趣的活动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接下来的性质探究和证明做铺垫。
  4.2设置情景,引导探究。首先,让学生用直尺等工具在纸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你觉得要从哪些要素加以分析?”让学生分成小组探讨,学生在探讨过程中,想到一般三角形的构成元素:边,角,以及三角形的重要的三种线段,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唯一,有些学生会想到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出发加以研究,还有思维灵活的同学可能会想到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和顶角的角平分线加以研究;思维更加灵活,想象空间更宽广的学生会想到两腰上的中线,高加以研究,对于学生的探讨结果,老师进行归纳,归纳出以下四个元素是我们这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1)两个底角;(2)底边上的中线;(3)底边上的高;(4)顶角的角平分线。引导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四个方面来,面对这四个元素,再追问:“你可以用哪些方法分析这些要素?”大部分同学能想到用量角器测量,画图的方法。思维灵活的同学能想到利用轴对称性质对折等腰三角形。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方法给予肯定,并让学生亲自操作,同时设问:“你发现这四个元素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说说你猜想”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猜想,会发现两个底角相等,三条线段为同一线段。老师再次归纳学生的结论,并对他们的探究成果给予肯定。通过这个环节,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能较好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证明猜想,形成定理。老师先质疑:“哪个同学画出的等腰三角形没有这两个特点?”同时设问:“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具备这两个特点吗?”对于学生的肯定回答,老师声明,要想加以确认,必须进行理论证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这样用文字证明的几何问题,包括了证明的三个步骤,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决定通过三个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化解难题。问题一:找出命题“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题设,结论,并根据画出的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这个设计,使学生体会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帮助学生写出已知,求证。问题二:证明两个角相等的方法有哪些? 该问题供给学生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问题三:怎样把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呢?本题中辅助线的添加是这堂课的一个难点,由此,我决定让学生把课堂开始拼得的等腰三角形拿出来,并让学生回忆拼图的过程,学生能够很快发现等腰三角形是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组成,重合的线段是对称轴。在此基础上继续设问:当这条对称轴隐藏起来了,怎样把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由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有了充分的了解,学生通过探讨,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解决方法:(1)做底边的中线(2)做底边的高(3)做顶角的角平分线。以以做底边上的中线为例,让学生陈述证法,老师板书,规范书写。
  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做证明题的三个步骤,而且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中化未知为以知的转化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中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4讲练结合,加深认识。 第一题是口答练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性质一解决问题,第二题是将证明的理论翻译成数学语言,为以后解决角度相等,线段相等,线段垂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法。并再此基础上设问:“若等腰三角形中的三线出现一线,你会想到什么?若等腰三角形中的三线一线未出,你应该想到什么?”听过这个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对性质定理的认识实现了飞跃。第三题源于课本,师生共同完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巩固所学性质。
  4.5归纳小结,当堂测试。 首先小结部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思想方法上的收获,帮助学生构建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归纳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思想方法,从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当堂测试部分:问题1,2难度不大,不仅综合了本堂的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类讨论的思想。问题3是这本书例题的变式。问题4是选做题,供有余力的同学拓展思维。通过课堂测试,不仅能让学生找到自己学习存在的问题,还能让老师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堂课的内容做铺垫。
  5几点说明(略)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62-0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
期刊
正是由于竞技体育独有的竞争性、激烈性及美感和魅力,使得体育节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这促进了体育赛事转播的飞速发展,使体育运动赛事和电视转播业形成了一个共赢的局面,体
【中图分类号】G63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67-01  儿童的数学学习是自然的、自主的,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与生俱来”,表现为学习方式的自然、自主、自觉、自由等儿童化特质。  1自然  数学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儿童的本能、兴趣、需要、梦想、游戏、探索……  都应在这个“百草园”里自由自在地展开、生长。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对生活的不断发现、认识、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70-02  教学生态就是指从课程问题(教什么,怎样呈现),到学习问题(怎样学,真正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是怎样等),到课堂教学问题(课堂上怎样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何互相影响和交流)的协调发展。既有利于教法的实施,也有益于学法指导的教学实践活动。  “情境——问题”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熟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