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轻之重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incent_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小说中最为读者熟悉并为作家赢得声誉最多的一部小说。轻重选择的对立与两难,构成了人类的一个基本存在境况,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在这个哲学命题上找到印证。在这部作品中,米兰·昆德拉并没有给出生命究竟是轻是重的明确答案,他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与了阐释。
  关键词:昆德拉;生命;灵与肉;媚俗;轻与重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31-02
  在20世纪的欧洲文坛中,米兰·昆德拉显得十分耀眼和特别,他的作品无不蕴藏深厚的哲学思想、美学特征和中欧性,他也被誉为了“在世的最伟大作家”之一。1984年,米兰·昆德拉的第五部长篇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法国出版。这部在米兰·昆德拉作品集中最具代表性小说的面世正值冷战时期,小说充分反应了当时的政治气氛,但同时整篇小说也充盈着哲学的色彩。《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不仅对当时的极权主义提出了批判与控诉,更对生命存在的哲学意义进行了深入讨论。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经出版便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畅销书,据此改编的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奖的殊荣,使得这部小说的影响范围更广、影响力度更大。这部小说因其最能体现米兰·昆德拉的文学理想、写作风格、美学特质以及结构方式等,成为昆德拉的最佳代表作。而关于这部小说的赏析与解读的视角也非常广泛,不仅仅有从文学和美学的角度进行赏析的,更有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对文章进行解读的。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具有开放性和模糊性的独特气质,吸引着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对其进行解读。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将人类的生命存在分为轻与重两种,引导读者对生命的真正意义进行思索。本文正是从文学的角度,对米兰·昆德拉描述的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进行解读赏析。
  一、存在的轻与重——托马斯的迷惘
  在这部小说中,米兰·昆德拉对主人公托马斯秉持着批判的态度,但同时对这个人又赋予了怜悯的情感,托马斯也成为作品中具有相当重量的主线人物。托马斯是一个拥有坚定政治立场的高级知识分子,他的身上具备三重重要的责任:一是对自身热爱的祖国富有的圣神使命。二是作为医生而对这个职业和病人具有的救死扶伤的重要责任。三是作为丈夫对妻子具有关怀与爱护责任。这三重主要的责任对于托马斯而言过于沉重,以至于他被压得几近窒息,不断产生逃离的念头,但又对逃避责任产生深深的愧疚与自责。托马斯对于存在感轻重的迷惘和两难抉择成为作品的充满激烈矛盾的线索。
  米兰·昆德拉将性视为人类探索存在感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托马斯始终处于性与爱或轻或重的两难困境当中,将性与爱、分离与团聚、背叛与忠诚之间的冲突演绎到最大化。托马斯第一次的失败婚姻使他对女人产生了既害怕又渴望接近的复杂情感,在这种冲突中他发明了所谓的“性友谊”理论:爱情与对肉体的欲望是截然不相关的两种情感,爱情指挥引发自身对于一个女人共枕眠的欲求,而不是对无数女人所产生的肉体上的欲望。他身上这种既害怕女人又渴望与之亲密接触的矛盾情感使得他拥有很多情人,将性与爱割裂开来,视爱情为虚无缥缈的轻物,将享乐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筹码。
  看似一生与爱情无缘的托马斯却因为生活当中的六次“偶然”,与特丽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对于特丽莎这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托马斯有一种难于言表的复杂情感。至此以后,托马斯对于性与爱的轻重冲突更加激烈。来自于婚姻的责任与自己之前信奉的“性友谊”理论有着巨大的冲突。有了爱妻特丽莎的托马斯却无法轻易抛下来自于其他女人的肉体上的诱惑,而放浪不羁的背叛却也改变不了他对于特丽莎的爱。托马斯不断地对自己的背叛与不忠进行辩解,却无法彻底摆脱背叛与不忠的愧疚。情人眼中的托马斯深爱着特丽莎,因而使得情人们对托马斯的恶言不绝;而特丽莎眼中,托马斯放荡不羁,与情人们的风流韵事令人耻辱不堪。他陷入了一个双重的世界里,组建家庭走进婚姻的托马斯显然是将爱情视为重物的,而与特丽莎一人的相守又难以满足其对其他女人肉体的欲求,这时候的托马斯眼中的爱情又似乎那么飘渺虚无。在同特丽莎一起的日子里,托马斯仍然会偷偷与自己的情人们幽会,一旦特丽莎离开,他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愉悦感,“连自己的脚步都变得轻快起来”。可这种轻松感持续不久,他又会感受到难以承受的沉重与忧伤,“特丽莎突然闯进他的脑海:他感受到她在写告别信时的那种沉重;他感觉到她的手在颤抖;他看见了他,一只手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另一只手用皮带牵着卡列宁……”性与爱、分离与团聚、背叛与忠贞使得托马斯成为一个钟摆,在矛盾间回荡摇摆,时而轻松时而沉重。
  同时,米兰·昆德拉借助小说描绘了当时弥漫着政治灾难乌云的布拉格人民的生活状况,讽刺并抨击了荒谬的专制制度,并联系人性中存在的本性与弱点探究发生在政治灾难背后人性生存的轻重。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那些高举国家责任、激昂向上的“热情分子”却最终轻蔑地对待生命,肆意践踏他人生命,将祖国的主权和大好河山轻易断送;而追求享乐的托马斯却坚定着自身立场,发表文章并拒绝签字与妥协,最终丢失了医生工作,沦为窘迫的玻璃擦洗工。良知的轻重和道德的高低无法经由历史的天平作出精确的界定,强烈的对比引发了人们深沉的思考。生命的轻与重是性与爱、良知与道德的最终归属。
  二、灵与肉的轻重——特丽莎的向往
  灵魂和肉体是人类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人类往往会理想化地将灵与肉的相统一作为追求,从而能更加真实具体地感受到自我存在。然而,米兰·昆德拉通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营造出特定的情境,将人类的灵与肉相分离,使人类再次陷入对自我的无把握之中。
  特丽莎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她追求灵与肉的理想统一,她投入满腔热情和希望与托马斯走进婚姻殿堂。特丽莎的一生都在探究灵与肉的关系,童年时期的她就常在镜子前观察自己,她试图透过肉体看到真实的自己。而她的母亲却从小对她灌输世界不过是一个肉体集中营、肉体和肉体之间并无差别的思想。长大后离开母亲的特丽莎走进了托马斯的生活,她充满着希望渴求与这个男人达到自己向往的灵与肉的完美结合。但与托马斯的生活却频频让自己失望,托马斯的不忠与对女色的沉迷使她感觉耻辱、妒忌、恐慌和心灰意冷。特丽莎本能地对托马斯的不忠产生痛恨情绪,极力维护自己对于爱情的理想追求与美好向往。但是一次次的失望使得特丽莎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她开始讨厌镜子中自己的身体,因为它并不是托马斯的唯一。在混乱迷惘的时期,与一位工程师的艳遇使得她一直坚持的灵与肉的融合思想开始崩裂,在这个时候她才清晰认识到自己对于灵肉统一的追求。在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时,特丽莎开始抵制对爱情的不忠与背叛,下定决心离开托马斯,重新追求自己灵肉统一的美好理想。   灵与肉的回归是本性的回归,自然的回归,生命的回归,是特丽莎追求的终极目标。特丽莎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太多的焦虑、恐慌、妒忌和猜疑,在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后,她逐渐清晰了对灵与肉关系的认识,感受到了爱的真谛。在最后与托马斯驱车去小镇尽兴地体验快乐之时,却遭遇了生命中最大的悲凉。他们在人生终结之时在一起,这恐怕是最悲凉的幸福,生命在不归之路上消散开来,灵与肉得到了真正的融合。灵与肉的冲突显示了人类对把握自我的无能为力,作为人存在的一个基本范畴,它突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悖论,即人不愿处于灵肉分离的生活中,却只能以灵肉的妥协与调和谋得现实的安逸。米兰·昆德拉借此批判了导致的人性分裂和异化的现实社会。
  三、雅与俗的轻重——萨宾娜的选择
  “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这是一种带着虚假面具的美好,媚俗是一种“掩盖死亡的屏风”,它将任何对人类均存在不利的因素都进行排除,是一种对于生命的绝对认同。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宾娜是一个独特人物,当托马斯、特丽莎、弗兰茨、玛丽克洛德,以及各种革命者和政治家都在不断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中时,她却背叛了,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背叛在萨宾娜的眼中闪烁着无与伦比的美妙光亮,她将被背弃的世界是为一种美。所谓背叛,即是脱离原来的位置投身于未知,萨宾娜在投身未知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愉悦。她将自身置于背叛当中,不断地改变角色抛弃自我,否定生命之重的意义,追求破坏带来的快感。萨宾娜痛恨游行,因为媚俗在游行过程中得到淋漓的展现,一致的口号和坚信绝对的真理在萨宾娜看来才是真正的恶。但是,不断重复背叛的萨宾娜最终也发现自己仍然难以填补生命中的虚空,她意识到“赋予我们行为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全然不知”。雅与俗之间,虚无与存在,该做怎样的抉择?萨宾娜给予自己的本性作出让人误解的抉择,她意识到自己与这个媚俗的世界是这样的格格不入,她的一次次背叛不是沉重的,而是轻盈的。施加于萨宾娜身上的并不是重负,而正是生命不可承重之轻。当所有人都在对重孜孜不倦地追求时,她选择了对轻的追求,她用与面对停止并且不畏惧生命的无所适从,在一遍一片寂寞和恐惧中走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生是一个异乡者的旅行,转瞬即逝,大部分人都希望人生的历程中留下痕迹,因此坚持不懈地追求着“重”。轻与重,徘徊其间,蓦然回首,又有几个人能够看清自己走过的路呢?表面上看来,生命之轻似乎更美丽和轻盈,但这“轻”的背后蕴藏着多少责任之重?米兰昆德拉用他的哲思,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丽君.生命在轻重之间——解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李占伟,原方.轻与重的生命张力——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精神分析解读[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3〕邱华栋.米兰·昆德拉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J].星火,2011,(5).
  〔4〕张璇.生命中的轻与重——浅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人类生存的两难境界[J].青年文学家,2012,(36).
  (责任编辑 王文江)
其他文献
摘要:托尔金的神话故事虽然描写的是那遥远的中土世界,但读起来却让人们有很强的认同感,这是因为他的作品虽被冠以远古神话的头衔却保留了许多现实痕迹,那人性化的神、牢不可破的友谊以及亘古不变的爱情让我们感到亲切。本文将以一战为背景,从《霍比特人》和《指环王》两部作品出发探讨其中的现实因素。  关键词:托尔金;现实依据;霍比特人;指环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
期刊
摘要: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然而作为历史文化街区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解说系统,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尝试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分析福州三坊七巷旅游解说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向导型解说系统有待完善,解说收费标准应适当调整;自导型解说系统中的标识标牌在规划设计方面还缺乏规范化。电子网络解说媒介深受年轻游客的喜爱,应进一步加强
期刊
摘要:《叶公语孔子》一章出自《论语·子路》篇,引申出了“直躬证父”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本文通过对“直”、“隐”这两个关键词的分析,深刻解读《叶公语孔子》。本文还阐述了亲属相隐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体现。  关键词:“叶公语孔子”;直躬证父;直;隐;亲属相隐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165-03  公元前489年,62岁的孔子率众弟子周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中丰富意象和意境给中国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但也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分析了《红楼梦》林黛玉《咏白海棠》中的意象及意境,从保留意象、舍弃意象和改造原文意象三个角度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意象的处理和意境的再现。
期刊
摘要:崔白的《双喜图》在宋代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为标准的体制中独立新风,对后世的花鸟画家影响深远。从这张画作中,既能够反映出宋代画家对花鸟绘画“求真尚意”的追求,同时又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及美学意蕴。本文从多角度探寻画作中诗词韵味的传达,笔墨语言的运用,以及画面构成方式的处理,深入剖析《双喜图》造境手法及美学意蕴特征。  关键词:崔白;《双喜图》;诗境;意象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儿子与情人》中男主人公保罗的父亲——瓦尔特·莫雷尔从未引起太多的关注,但他却是个最具悲剧性的人物。本文主要从社会出身的卑微、自身性格的缺陷、家庭的不合理构成三方面分析其真正的悲剧性人物的成因。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悲剧性;瓦尔特·莫雷尔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40-02  传统的文学批评在审视《儿子与情人》时,往往从
期刊
摘要:刘禹锡的《竹枝词》包含着一个古老而新鲜的哲理,音乐之声既是无哀乐的,又是有哀乐的,是无情与有情的辩证统一。音乐具有主客合一的性质,音乐既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是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统一。弄清音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哲理,有利于推进音乐教学改革。  关键词:竹枝词;《乐记》;《声无哀乐论》;音乐自律;音乐他律;音乐教改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
期刊
摘要:我国北方地区地域辽阔,各民族在此聚居,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由此产生了既有相同之处又风格迥异的民歌器乐作品。
期刊
摘要: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中,奈保尔在希望、憧憬与哀怨绝望相交杂的氛围中为我们呈现了米格尔街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些人的共同点不仅在于他们都生活在同一条街上,更在于他们是这里政治、文化的局外人,难以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追求人生价值、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梦想,但又无一不成为注定的失败者、逃离者。  关键词:身份认同;梦想;米格尔街;奈保尔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的许多州要求其公立中小学成立校务委员会。并对这一机构的法律地位做出了界定,对校委会的职责、成员组成及其产生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和规定,为了保证校委会的高效运行,还制定了一些校委会规则。校委会对于优化学校的民主管理,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和环境,增进家长和社区对学校的支持,提高办学质量,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委会;中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