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恶法”溯源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w4418848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在感觉班级管理失控的时候,往往容易出台一些过于严厉的班规,俗称“恶法”。这些规定是以种种重罚为后盾的禁止性条款,例如作业写错字罚抄书多少遍、上课讲话罚深蹲多少下、迟到罚跑步多少米,等等。“恶法”实施后,班级必定出现一种对抗、破坏、推翻它的动力,这种对抗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可能使师生关系恶化,班集体丧失教育功能。尤其是班主任挫败感严重而变得情绪化时,处罚的力度越来越大,“恶法”越来越“恶”,师生之间尖锐对立,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某班学生上学迟到现象比较严重,班主任王老师用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效果,感到非常恼怒,于是宣布:如果再有人迟到,一定让他停课三天。第二天只有小李没来,而小李勤奋守纪,从不迟到早退,是班主任最不愿意处罚的学生,但是不处罚又会破坏刚刚宣布的班规。于是王老师在校道上截住迟到的小李,把他叫到办公室帮忙登记考试分数,然后告诉全班同学,小李是被老师找去帮忙了,没有迟到。
  这个案例中,王老师很不理智地使用了“恶法”,也很快受到了挑战。“迟到则停课三天”的严厉班规出台后,第一个迟到的是最听话、最守纪律的小李,这看似偶然,实际上却隐含了非常奇妙的班级团体心理动力。小李迟到其实是指向性明确的攻击行为,潜意识里要破坏老师刚刚制定的“恶法”。这需要从老师出台“恶法”的心理背景及学生的个体和团体心理反应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恶法”出台的心理动力学分析


  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可以影响有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从潜意识的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王老师出台“恶法”的心理过程。
  1. 夸大的自我指责
  王老师的愤怒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夸大了的自我指责:学生迟到本来是常见的教育现象,却让王老师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觉得自己缺乏教育能力。他恼怒的情绪和冲动的行为说明,他的自我指责是被夸大了的,这来自个人的完美主义倾向。在此作用下,学生的迟到让老师产生了思想上夸大的自我指责,情感上与夸大的自我指责相对应的指向自己的愤怒。
  2. 压抑
  自我指责会带来痛苦的体验,人们往往通过心理防御来消除不愉快的体验。王老师在这里使用的防御方式是:把因学生迟到而产生的夸大的自我指责无意识化了,保留了指向自己的愤怒,这种防御在心理学上叫作“压抑”。也就是说,王老师对学生的迟到仍然感到非常愤怒,但他不知道这个愤怒有相当部分是指向自己的,是由夸大的自我指责引起的,认为自己教育能力不高、自尊受损而产生的恼怒。
  假如正常情况下老师对学生迟到的愤怒是2分,而王老师的愤怒达到了8分,那多出来的6分是他觉得教不好学生而产生的对自己的愤怒,而他压抑了自己教不好学生的想法,所以8分愤怒看起来都是指向学生的。一些老师对学生莫名地发脾气,其中“莫名”的部分,恰恰是对他自己。
  3. 投射性指责
  投射性指责指一个人对某件令人苦闷的事负有责任,却通过指责他人缓解焦虑。由于王老师有完美主义倾向,学生经常迟到让他感到过分自责,所以他通过指责学生来缓解自责的焦虑。也就是说把“我管不好学生”的想法转换成“学生不好管”,相应地也把对自己的愤怒转换成对学生的愤怒。
  4. 带有攻击性的“恶法”
  “恶法”具有明显的攻击性。王老师的攻击性最初是指向自己的(夸大的自我指责),后来通过压抑和投射性指责指向了学生。如果说学生经常迟到让王老师感到挫败和无力,那“恶法”的实施则产生了一个假象:他找到了可控感和力量感。但是这种攻击性来源于他的投射性指责,相当于他想揍自己一顿,却揍了学生一顿,这在人际关系中有极大的破坏性,容易造成尖锐对立,使师生关系丧失教育功能。

二、学生对“恶法”反应的团体心理学分析


  “恶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处罚过于严厉,二是起罚线很低。因此“恶法”的实施会打破团体中每一个成员的安全感,引起紧张、恐惧、愤怒的情绪,进而产生抵触、抗拒、破坏“恶法”的团体动力。在本案例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迟到,这就将大家置于不可控的危险中。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曾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害怕迟到,凌晨两点就惊醒,不敢再睡,坐等天亮上学。另一方面,前面的分析表明,“恶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师将自我攻击转化为对学生的攻击的产物,这在学生看来,相当于无端受到了攻击,因此学生反击的动力也就更为强烈。
  1. 意识层面的主动攻击
  这通常由班级中最大胆、最调皮捣蛋、最令老师头疼的学生来完成。老师说迟到要停课三天,那我偏偏就迟到,以硬碰硬,挑战老师的底线,让老师拿我没办法。由于全班同学都有挑战“恶法”的动力,所以这位同学的行为会得到同学们的呼应或暗中支持,形成一股合力,迟到的人会越来越多,老师没法一一处罚,“恶法”也就名存实亡了。
  2. 潜意识层面的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是指不发生正面冲突,以拖延、消极懈怠、不合作等方式实施的攻击。性格内向、胆子小的人通常使用这种方式。在本案例中,小李就是以这种方式出人意料地第一个挑战了班主任的“恶法”。以下是对其攻击的动机、方式和结果的分析。
  (1)潜意识的攻击欲望
  表面上看,胆小听话的孩子没有攻击性,事实恰恰相反。首先,班主任的“恶法”让每个人都感到不安,都希望废除它。小李一向谨小慎微,害怕犯错。从潜意识的角度看,极度的害怕意味着极度的愤怒:某个东西让我如此害怕,所以我很自然地愤恨它,只不过因为太害怕了,不敢表现出愤怒,甚至我把愤怒压抑到潜意识里,让我感受不到愤怒。
  王老师的“恶法”颁布后,最胆小的小李是最害怕、精神压力最大的,可能紧张到晚上不敢睡觉。换言之,他潜意识里对“恶法”的愤怒是最大的,破坏它的冲动欲望也最强,所以他第一个跳出来挑战王老师的“恶法”绝不是偶然,而是基于内心强大的压力。
  (2)被动攻击的方式
  小李迟到后,在王老师面前一定表现得很害怕、很内疚,并且为迟到找很多“合理化”的理由,比如塞车、忘记调闹钟等等。这些都是被动攻击的典型表现。首先,我不是故意迟到的。其次,我表现得非常害怕。害怕是一种示弱,示弱了就不会招致严厉的惩罚。再次,我还表现得很内疚,这样就容易得到老师的原谅。
  但是小李的迟到是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由潜意识的攻击欲望驱动的。他在潜意识里强烈渴望破坏老师的“恶法”,而且他的确这样做了,但因为性格的缘故,他不想与老师发生正面冲突,所以他让他的做法在意识层面看起来不是故意的。而且他还为此感到害怕和内疚,防御了破坏“恶法”所带来的巨大快感。小李是第一个挑战“恶法”的人,这就意味着他做了大家都想做而不敢做的事,释放出巨大的快感。但出于性格的原因,小李在意识层面不能承受这样的快感,所以用内疚来防御,把快感压抑到潜意识里去。
  (3)攻击的结果
  小李的被动攻击是最安全的,老师不会真的用“恶法”来惩处他,这比意识层面的主动攻击代价更小,所以在“恶法”流行的班级,团体心理动力会驱使老师最信任的学生去打破“恶法”,让老师感到束手无策。
  王老师为小李的迟到撒了个谎,帮他掩饰。小李内心深处并不会因此感动,因为他潜意识里是想对抗老师的。他挑战了老师,而老师卻为他掩饰,这会让小李在潜意识里轻视老师,并且不会为他的谎言保守秘密。
  由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自主性较强,缺乏约束,容易超出合理的度,所以“恶法”在实践中比较常见,它最终会导致班级丧失教育功能。消除“恶法”及其不良影响,首先要求教师克服自身的完美主义,这不仅要有依法施教的环境和意识,更有赖于教师人格的成长。可以说,教育首先是教育者自身的修行。
  本栏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监视用磁带摄像机需要连续运转 ,但是在换带或倒带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间断。英国一家公司推出了一种新型摄像机 ,它装有能自记录图像的存储器 ,能够弥补间断空白。使用这种摄
从基础教育的角度看,广州市白云区有两大特点,一是学生结构多元,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留守儿童、城镇儿童、农村儿童并存;二是学校间发展不均衡——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优质民办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之间,在教育资源、教育管理与教育质量上存在着不小差距。如何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各学校均衡发展,是城乡二元结构区域教育共同面临的问题。近几年,广州市白云区通过开展悦纳教育区域性实践,在促进
期刊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如何让教师从心灵深处去点亮儿童心灵之光,开启儿童智慧人生,做学生生命成长中点灯人?广东省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潮人阳光教育集团总校长卢春梅,通过创设上善若水、大爱如光的阳光育人理念,倡导新时代立德树人要让教师成为以人育人、以爱育爱、以智启智、以美育美的阳光育人点灯人,以阳光之心育中国栋梁好少年。用执着初心,点亮阳光育人之灯  “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就
期刊
初一(5)班以“厚德乐学,追求卓越”为班训,本次研学课程是乐学系列的活动之一。由于初一学习的科目中文科偏多,但大多数学生对理科,特别是物理感到非常好奇,而且经过上学期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观和体验自动滑翔机制作之后,学生对科技类的知识较感兴趣,于是,班级家委组织策划了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智能体验中心研学课程。一、课程概述  作为互动体验、群体共生的生态体验德育实践,本次研学整合了丰富的社会资源:(1)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