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传统已死?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b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不是古板,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形而上的形式。我们现在提到传统,主要指的是泡茶的传统以及工艺上的传统。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传统意义上的茶道意味着什么?恐怕绝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泡茶者衣着朴素的茶服、身上乱七八糟的珠子、墙上歪歪扭扭的“禅茶一味”的大字、還有房间里弥漫着不知名的香气。这就是通常茶道给人的印象,它深深地扎根在许多行内行外者的内心深处,这种茶的“传统”形象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茶道的标配。这种形象古板、教条,让许多年轻人觉得没劲,敬而远之。
  对茶稍有点兴趣的年轻人,一遍又一遍地听所谓的茶文化、“人生如茶”昏昏欲睡,最后也没从中汲取什么有营养的文化。现在从事茶行业的人本身水平良莠不齐,很难对茶加以正确的引导。再加之社会节奏快,愿意喝茶的人看似越来越多,但是愿意静下来品茶的人却越来越少。渐渐地茶叶创新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改包装,改工艺,改口感,改喝法。许多茶书上对工艺上的传统也是大加批判。因为效率低,造价高,而且成品茶苦涩的口感往往需要时间沉淀。因为追求效率导致市场上现在甜润茶大行其道,快销茶逐渐占据上风。略带苦涩的传统茶叶看上去似乎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到处在寻求改变。有些人也一直在呼吁中国茶叶复兴的问题,中国传统茶叶甚至还不如一些国外茶叶受欢迎。
  传统已经死了吗?传统究竟意味着什么?
  传统意味着坚守。有些茶,用传统工艺做出来,需等待长达一年的时间才能在市面上流通。比如武夷岩茶的焙火工艺,传统工艺讲究文火慢炖。真正吃进去火的茶,要退一年的火才会好喝。火还在的时候,香气滋味都会被火“压”住。火退了,茶才会释放出令人惊艳的味道来回馈这一年的等待。于是当年卖去年的茶,当年的茶要先放一年。这是时间的坚守,也是为了一杯好茶的坚守,试问现在在利益面前,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做这样的坚守?
  传统意味着传承。越来越多的新工艺茶出现,使茶往快销品的方向发展。许多茶短短几十年甚至几年的历史,都开始出现“古法制作”。中国人崇尚轻饮,讲究滋味的变化。传统工艺的茶,是古人一代一代的薪火相传,是手和手的传递,是口口相传的技艺,绝非冰冷的机器可以替代。机器可以代替部分人工,可以把茶做的漂亮好看,可以把焙火温度控制的更为精确。但是对于品茶的人来说,机器永远代替不了人工,这不仅仅是—种情怀。而是魂牵梦绕的—种味道,—种传承的味道。我相信每—个吃过用柴火煮出来的米饭的人,虽然享受着来自现代社会燃气和电器的便利,但是明火煮出来的味道更让人时时留恋。茶味也是如此,传统工艺虽然费时费力,但是她凝结了中国人对茶的探索和智慧,对大山的认知和尊重。这种传统茶的滋味无可替代。寻茶真味的品茶者们一代又一代的踏上前往大山的路途,去寻找大山深处那一口古老的味道,这味道纯正而亲切。喝的懂她,就喝的懂大山,喝的懂自然。这才是我们每一个爱茶者应当去追求的传统。
  传统还意味着对茶的痴迷。年轻的朋友们,喝茶不仅不落后,反而很酷。择一好水煮开,看热气升腾,听水声叮咚。择一好茶品饮,两三好友,或身处室外,鸟语花香,虫鸣鸟叫;或置身室内,安静祥和,内心平静。我们讲究用水、讲究茶、讲究器具、讲究气场,讲究品茶的人。每一杯茶都知其来之不易,才会对她倍加珍惜尊重。每一口茶都细细品味,认真琢磨。这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每一个真正的爱茶人,都愿意静下心来,看窗外人来人往,云起云散,四季更迭往复。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期盼,一种向内寻求的安宁。当你能静下来喝懂一泡茶与大自然对话,就会得到一种满足感。这是快销茶永远不能代替的体验和情感。
  传统不意味着要身穿古装,也不意味着满口诗词歌赋,更不意味着刻意去复兴早已被淘汰的泡茶与饮茶方式。传统不是要加上许多条条框框,去刻意学那么多繁复的喝茶礼节。品茶者潇洒自然,不拘于形式,尊重茶叶本身。顺应茶叶的特点,看茶泡茶,看茶做茶。越简单越贴近自然,才越真实,越传统。
  茶的传统不是外在的附庸风雅,而在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喜爱。对于茶,要深入的了解它,认识它。了解它真正的工艺,了解它所处的生态,了解它能给人带来的快乐。诚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古老而缓慢的生活节奏已经不容易被接受。但传统的茶不应就此消亡,反而更应该得到保护。无论再过多少年,无论社会发展的有多么迅速,总会有这么一群人,穿梭于大山深处,跋山涉水,寻找古代先贤的足迹,只为喝到一杯好茶。我们社会越进步,烦恼和惶恐就越多。但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一杯传统的茶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候水、饮茶,在滋味中体会变化,追求她的变化。她不仅不古板,反而很灵动。茶友们,这才是我们的传统。请了解这种传统,然后好好的继承它。
其他文献
离开浮梁(江西景德镇下属县城)古县衙,我和元魁径直去往瑶里。到达瑶里已然很晚,茫茫夜空中早已是星星点灯,山里秋意浓重,说是到了古镇,四周却黑灯瞎火的,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离开武夷山,人生地不熟的那点不安全感,又时不时冒出来,腹内空空,我俩四处找吃饭的地,就近问了几处,觉得哪儿都不合适。  兴许是国庆长假刚过,也可能是交通本来不便,街面上行人寥寥,所有挂着酒家、客栈招牌的店面,看上去都十分冷清,显得
期刊
瓷器是中国符号,合藏千年的东方审美意蕴。有“世界瓷都”之称的景德镇,传承至今未尝中断,更推陈出新。之前上手过汝窑青花的“盛兰亭”杯子,温润可人,古意中清雅脱俗,“杯子控”们会为了盛兰亭的一个杯子,或者一个盖碗,竟乘飞机到别城的专营店去寻访求购。盛兰亭成为炙手可热的珍贵收藏品,往往一杯难求。  已经是2018年岁尾,这次朋友约我到景德镇,我想也正好可以探一探究竟。在瓷都,樊家井有些早期的老店,都已经
期刊
喜欢广东,从喜欢粤菜开始。由于参加茶博会的缘故,笔者去了广州、深圳多次,每次都对粤菜赞不绝口。粤菜的花样特别多,宋人就曾记载岭南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其中有一道吃法叫“粥底火锅”,就是顺德商人的发明,可以解决传统火锅容易上火的问题,感叹其间的精明,让原本在火锅上没有优势的粤菜,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粤商的精明从广东的经济水平可以洞察到。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国内
期刊
晋商也是明清商帮中重要的一支,其中的荼商以茶马互市为发端,至清代日渐兴盛。鸦片战争前,他们不仅控制了西北的茶叶市场,而且成为中俄恰克图贸易的主要承担者,甚至将商业触角伸向俄国及欧洲的其他国家。其跨越区域之广,经营时间之久,实属罕见。  名垂千古的晋商茶路  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始,恰克图进入繁荣时期,晋商商号达60余家。中方销售的主要是茶叶、绸缎和棉布;俄方销售的主要是毛皮、皮革、呢绒、铁制
期刊
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林清玄  春节前夕,应螺洲镇政府之邀,在陈宝琛①故居参加了一场新春茶会。  南方虽无滴水成冰之寒,却是化不开的阴寒与湿冷。浓云晦暗,给古宅平添了几许幽僻与沧桑。赐书楼②前,共布设五席。赐书楼乃陈氏五楼的第一楼,楼如其名,充满了书卷气。  黛瓦粉墙下,花木掩映中,观书啜茶,雅事也,乐事也。陈氏宅第,几经劫难,旧藏星散,如今已是人去楼空,唯有楼外螺
期刊
1月26日,以“古韵螺洲·‘鱼’你有约”为主题的迎新春系列活动在著名的“帝师之乡”——福州市螺洲镇陈氏五楼(陈宝琛故居)的赐书楼前启幕,让市民们提前过了一个有滋有味的“文化年”。本次活动由螺洲镇党委、政府主办,福州市螺洲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茶道》杂志承办。  茶会良友,其乐融融  伴着一首清雅空灵的古琴曲,一对身着汉服的母子,坐在泡茶台前,优雅地泡起了茶。温壶、烫杯、冲泡、分茶,每一步都完
期刊
今年春节我与大斌飞回昆明,拍摄了一组照片,分享五种在家喝茶的方法给大家。全家人围坐一起,听着音乐和孩子们的欢闹,其乐融融,共享天伦,这应是过年的意义。  01  壶泡法  明初,朱元璋一道改饼茶为散茶的圣旨引发壶泡法的盛行。散茶呈条索状,因此明人以壶容茶,以汤壶(煮水壶)注入沸水冲泡,再倒入杯中饮用,此法沿用至今。嘉靖至万历年间,陈继儒、王世贞等一众文人纷纷参与到壶的设计中,经制壶大师时大彬之手,
期刊
2018年12月22日,在福州举行了一场银器展——《Moonlight》,展厅内,汇集了大量的银制茶器精品。笔者被眼前的茶器深深吸引着,琳琅满目的银壶令人眼前一亮、大饱眼福。入室唯见银壶素雅盈目,茶烟几缕,银壶淡然。银壶和茶的结合,共同呈现的不单单是传统艺术之美,还是现代生活时尚的完美结合。  “茶润万物,壶容苍生,注水释水,流出的是芳香,端起的是意趣。品茗本非附庸风雅之事,而是行随心性的惬意之举
期刊
浙江莫干山的历史久远,著名的传说发生在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派干将、莫邪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莫干山因此而得名,悠哉两干多年的传说,流淌着神秘与绝美。  莫干山是天目山余脉,也是国家4A级景区,此处茶园高海拔处有六七百米,空气绝佳。这几年,避暑必去的莫干镇也成了著名的民宿与民国调性艺术的聚集地。  我曾于2013年10月的时候来过这里,由湖州知名茶人大茶兄推荐沈云鹤先生与我相识,当时由安吉白茶的
期刊
西街187号真是不好找,藏在一条两人肩宽的巷子凹口,左右对面亦无方便指引的标志,只能认它紧挨的旧馆驿巷,小心翼翼地循着前后门牌号才能找到。  这里是当代著名诗人舒婷住过的地方,泉郡书香门第“旧馆驿龚”也便是这里。宅子不仅还在,今年又刚翻修,挂了一块新牌子:真水閒院。书法家许长锋老师写的字,素黄淡雅,木色匾额,清清秀秀。倒像郑达真本人,一米七几的瘦身高,素面朝天,却也清清秀秀,有小雅之趣,大雅之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