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好天气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_YAN3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林清玄
  春节前夕,应螺洲镇政府之邀,在陈宝琛①故居参加了一场新春茶会。
  南方虽无滴水成冰之寒,却是化不开的阴寒与湿冷。浓云晦暗,给古宅平添了几许幽僻与沧桑。赐书楼②前,共布设五席。赐书楼乃陈氏五楼的第一楼,楼如其名,充满了书卷气。
  黛瓦粉墙下,花木掩映中,观书啜茶,雅事也,乐事也。陈氏宅第,几经劫难,旧藏星散,如今已是人去楼空,唯有楼外螺江苍茫,无语东流。然而,高墙深院,气势依旧挺拔,折射出了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昔日荣光。
  我们围坐桌旁,等待水开。素雅的白瓷杯碗,在不明不暗的天光中,更显得柔和宁静。一瓶开得正艳的山茶,却让席间顿时热闹起来。席主莲花,一个温婉恬静的女孩。她轻拈杯盖,置茶注水,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一款茶,好喝与否,除了品种、产地、工艺之外,与泡茶师的技术与手法有很大的关系。在蔡荣章、许玉莲等学者看来,泡茶师被视为“茶道艺术家”,“正如绘画之于画家、音乐之于作曲家,茶汤是茶道艺术家的作品”。于是,茶的色(汤色)、香、味与韵,都借由“茶道艺术家”之手来呈现,而“茶汤作品”也蕴含了他们对茶的个人理解。
  她泡的是“北斗”。作为武夷岩茶珍贵名丛之一,“北斗”因与大红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变得很有“故事”,“北斗”、“奇丹”和“大红袍”之间的关系纠葛,一度成为茶客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消费市场语境下,唇枪舌剑的最终目的在于价格,毕竟“纯种大红袍”听起来更如雷贯耳。
  但是,山场、品种(北斗有一号、二号之分)、工艺、拼配技术的差异,造就了“北斗”干差万别的口感,就像商品“大红袍”一样,每家茶店都有自己的“版本”。我们手里这泡“北斗”,香气与滋味都符合岩茶所应有的特征,但它没有令人感到惊艳或留下深刻的印象。换句话说,没有缺点,也没有特点,就当是一段平实质朴的开场白吧。
  添水续饮,我们又接连泡了四五冲。以流水般清灵的古筝曲佐茶,茶的个性是否鲜明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更何况,这也不是很“学院派”的审评。此时,喝茶更多的是—种心情,它能让我们的心慢慢地沉静澄净,去聆听,去感受,正所谓是“尘心洗尽兴难尽”。
  临近正午时分,太阳蓦地把灰白厚密的云层撕开一道耀眼的裂口,犹如灵光一闪。“要出太阳了!”太阳又躲躲藏藏了一阵,终于收起了羞涩,慷慨地洒下温煦的阳光,心仿佛也随着云开日出而变得敞亮起来。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茶会准备的茶品中,正正好有一款“正太阳”③!望文生义,此情此景,恰好你来,恰好我在!“正太阳”是岩茶的花名。其实,它是一个很仙风道骨的品种,与之相对的是“正太阴”,组合起来就是“太极”。据说,这两个品种的原产地,地形恰似太极图,“正太阳”生于阴鱼的阳眼处,“正太阴”则反之,生于阳鱼的阴眼处。
  “道行”如此之高的茶,在久违的灿烂里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它的泡袋是纯色的黑,饶有道者之风。由于是小乔木,它的条索看起来颇为粗壮紧结,乌褐的茶条,带着点类于铁锈的棕褐。烘焙赋予的熟香,与倾泻在身的暖阳很契合。
  阳光渐渐把席面铺满,触目皆是明媚。于是,在冲泡时,便和入了充沛的阳光。“把‘正太阳’和阳光一起泡,身上暖洋洋,心里喜洋洋。”莲花打趣说。
  这是一种明快高扬的香,透着晴朗与轻盈,萦绕于素瓷杯盏之间。至于香型,在嗅觉记忆里搜寻了很久,也找不到类似的香花或水果来形容,大约是“品种香”与“工艺香”的复合之香吧。
  金黄的汤色,是溶解在茶汤里的阳光,热情饱满。轻啜徐饮,充盈口中的是“一团和气”,醇厚柔顺,看似含蓄,却也是它最直接的表达,无须假以任何的修饰。
  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标志性“语言”,或以香,或以味,有时还要加上既具体又抽象的“韵”。同肉桂、水仙等个性强烈的岩茶当家品种相比,许多花名及部分名丛,除了植物学(植株、叶形、叶色等)上的特点外,香气、滋味等品质方面并无十分鲜明的特征。当然了,这与品种变异④、山场环境、制艺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曾争奇斗艳的花名(茶友称之为“小品种”)往往有名而无实,除开一些“玩家级”的发烧友会来问津外,多半是被用作拼配的原料茶。当言必称“牛肉”“老枞水仙”的消费潮流汹涌袭来时,这些花名多被湮没不彰,就连显赫的“四大名丛”也愈发式微,“大红袍”则几乎成了大路货的代名词。岩茶市场现状之尴尬,可见一斑。于是,有业者高声呼吁,拯救名丛,拯救岩茶,此是后话。
  对于刚刚接触岩茶的人来说,“小品种”茶多以高香见长,开门见山,乍闻香,就心生欢喜。茶龄渐增,就会越来越追求滋味的厚度与层次感。一款有“实力”的岩茶,应是香、味并重,且香溶汤中,带来嗅觉、味觉及精神上的多重体验,耐人寻味。这一过程,就好比品赏一首好诗,细细咀嚼,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精洁雅致的庭院里,沉浸着阳光,啜品杯盏里的一泓暖色,古代文人的惬意生活,着实令人艳羡。遥想当年,陈宝琛是不是也曾在此闲坐翻书喝茶?抑或与文友们花下唱和对饮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悠悠百年,倏忽而过,一曲新词茶一杯,旧时天气旧亭台。
  汪曾祺说,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茶正好,阳光正好,喝茶的心情也准备好了,当下都是刚好而已。
  茶过五冲,香减味淡汤犹暖。握杯回味,茶尽香留,细腻清雅。在阳光洒遍的天井里,我猛然瞥见马鞍墙下露出一枝粉梅,旁逸斜出,在浮着淡云的天幕中。
  “要不再喝一泡‘向天梅’吧!”我们都会心地笑了。
  01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福建福州人。晚清大臣、學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
  02
  赐书楼,原名赐书轩,始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由书法家翁方纲题匾,乃陈宝琛曾祖陈若霖珍藏道光皇帝赐书之所。宣统三年(1911年),陈宝琛在毓庆宫为溥仪授读,赐紫禁城骑马,溥仪赐给陈宝琛更多的御藏图书。为报皇恩,他在后门埕厝后建新楼,将赐书轩藏书及匾移此,并改名为“赐书楼”。
  03
  正太阳原产于武夷山“外鬼洞”。小乔木型,中叶类,中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较直立,叶片水平状着生,近圆形或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身稍内折,叶面富光泽,叶质厚脆,主脉粗显,叶缘平直,叶齿密浅稍锐,叶尖圆钝。芽叶肥壮,绿色,有茸毛。发芽密,产量高,持嫩性较强。(罗盛财《武夷岩茶名丛录》,科学出版社,2007)
  04
  岩茶花名通常是经播种繁育的菜茶品种,由于花粉自然杂交,品种混杂不堪。近代茶学家林馥泉曾言:“在山任何茶园之中,欲寻出十种以上形态不同之菜茶树种随处可得。甚至一枞之中可寻获二三种形态不同者,其品种之混杂以可想见。”(林馥泉《武夷岩茶之生产制造与运销?岩荼之栽培》,1943)。
其他文献
『只闻花香,不谈悲喜,喝茶读书,不争朝夕。』这样的茶生活,不知是多少人的期待。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广结善缘。茶在各人有心中有了万千滋味,甚至融入了世事与情感。喝茶,难得一颗清淡的心,人们把喝茶比喻为修行,或是喝茶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出于修养身心、找回宁静的愿景,人们把喝茶与禅联系到了一起。桌台上放置一方木鱼、一块拓片、几卷经书,或将品茶之地置于自然天地间,无论睛雨,不管春秋,饮下一壶人
期刊
有一次我跟朋友到茶区去走走,信步到了一户制茶的农家,他家门口的庭院上晒满了一大竹盘一大竹盘的茶青,也就是将刚采下来的茶树鲜叶放在阳光下进行日光萎凋,让它消失一点水分。地上与周遭环境打扫得很干净,有些屋角未铺水泥的地方,还用竹架子撑起大竹盘。我意识到这是讲究制茶的农户,否则往往就把茶青撒在水泥地上,了不起铺一块大帆布或塑料布而已。  我与朋友谨慎地走进屋内,遇到—位中年男子,我们向他问候。我那位朋友
期刊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现任: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华文学会荼艺顾问。著作:《茶铎八音一茶文化复兴之声》、《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约会中国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  茶汤店的出现是因为喝茶新族群冒出来了,他们懂得享受茶汤的美
期刊
茶与茶文化,结合着经济生活和社会民俗,便有了茶馆。  茶馆也有叫茶楼的,或者茶坊、茶肆、茶寮、茶室等的,是固定的、专门供人品茗的场所。  茶馆的始祖不知是谁,据说晋时已有提器往市鬻茗的,但那只能算作是流动茶摊,充其量是茶馆的雏形,其功用,也仅在解渴。真正的茶馆,也许起源于唐代—一《封氏见闻录》载:“自邹、齐、沧、棣,渐致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大唐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加
期刊
在茶圈里,嗜饮陈茶的老饕都抱持一个共同的論点,那就是品茶的终极是普洱陈茶。由于普洱生茶工艺上的特殊性,自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拥有了在未来漫长时光里的长久活性。在每一个阶段,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仓储里,发酵、陈化、成长,从年青到成熟,蝶变为沉稳醇和的老茶。  虽然这些年茶市上有许多真假年份不辨的老茶如过江之鲫,多到令人眼花缭乱,但并不妨碍一众骨灰级老饕趋之若鹜,百折不饶地寻觅,不惜拿真金白银去淘重量级
期刊
茶,乃“人在草木间”,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同时,综观中华茶文化,它蕴含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意蕴。  当茶走出国门时,它不仅仅是一种健康之饮,也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张芳香名片,更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于是,一杯茶,以其色、形、香、味、韵及相伴而生的文化,唤起了广大华人华侨潜藏于心的文化乡愁,也令世界各地的爱荼人们纷纷醉心于她的魅力。  茶,充分了体现了一种文化认同——以茶会友,
期刊
离开浮梁(江西景德镇下属县城)古县衙,我和元魁径直去往瑶里。到达瑶里已然很晚,茫茫夜空中早已是星星点灯,山里秋意浓重,说是到了古镇,四周却黑灯瞎火的,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离开武夷山,人生地不熟的那点不安全感,又时不时冒出来,腹内空空,我俩四处找吃饭的地,就近问了几处,觉得哪儿都不合适。  兴许是国庆长假刚过,也可能是交通本来不便,街面上行人寥寥,所有挂着酒家、客栈招牌的店面,看上去都十分冷清,显得
期刊
瓷器是中国符号,合藏千年的东方审美意蕴。有“世界瓷都”之称的景德镇,传承至今未尝中断,更推陈出新。之前上手过汝窑青花的“盛兰亭”杯子,温润可人,古意中清雅脱俗,“杯子控”们会为了盛兰亭的一个杯子,或者一个盖碗,竟乘飞机到别城的专营店去寻访求购。盛兰亭成为炙手可热的珍贵收藏品,往往一杯难求。  已经是2018年岁尾,这次朋友约我到景德镇,我想也正好可以探一探究竟。在瓷都,樊家井有些早期的老店,都已经
期刊
喜欢广东,从喜欢粤菜开始。由于参加茶博会的缘故,笔者去了广州、深圳多次,每次都对粤菜赞不绝口。粤菜的花样特别多,宋人就曾记载岭南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其中有一道吃法叫“粥底火锅”,就是顺德商人的发明,可以解决传统火锅容易上火的问题,感叹其间的精明,让原本在火锅上没有优势的粤菜,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粤商的精明从广东的经济水平可以洞察到。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国内
期刊
晋商也是明清商帮中重要的一支,其中的荼商以茶马互市为发端,至清代日渐兴盛。鸦片战争前,他们不仅控制了西北的茶叶市场,而且成为中俄恰克图贸易的主要承担者,甚至将商业触角伸向俄国及欧洲的其他国家。其跨越区域之广,经营时间之久,实属罕见。  名垂千古的晋商茶路  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始,恰克图进入繁荣时期,晋商商号达60余家。中方销售的主要是茶叶、绸缎和棉布;俄方销售的主要是毛皮、皮革、呢绒、铁制
期刊